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鹿晗現象背後,是被妖魔化的流量偶像與粉絲

面對或祝福或失控的鹿晗粉絲們, 媒體也從商業、娛樂、心理學等各個角度對明星和粉絲的關係進行瞭解讀。 儘管官媒環球時報評論“中國和平繁榮是‘鹿晗’現象的沃土”, 但從一些10w+文章中也看到了很多對流量偶像與粉絲的單向、片面的闡述, 甚至可以說是長期以來的“被妖魔化”。

鹿晗

“鹿晗”現象

在環球時報的評論中, 將以“鹿晗”現象為代表的追星熱解釋為市場經濟的產物。 “有網路號召力的明星, 同時也具備了市場號召力, 只有這兩種號召力相互推波助瀾時, 超級明星才能被打造出來。 中國'小鮮肉'今天非凡的影響力實際上標記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廣度和深度, 也是中國這個大市場規模的突出象徵。 ”

這其實是整個中國娛樂產業發展的大背景。 無論是“口紅效應”還是消費升級, 以電影、網游等為代表的文化娛樂產業都在近年來迎來了自己的快速發展期。

具體到“鹿晗”現象本身, 其背後的根本動因是鹿晗從一個偶像團體成員向超級IP的進化。 關於這點, 我們可以從鹿晗出道的時代背景和發展路徑窺知一二。

東方神起

從上世紀90年代“韓流”文化的進入, 到2005年“超級女聲”啟動的本土粉絲文化,

以及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時代等韓流天團的進一步開拓, 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國內的偶像文化和應援文化也逐步普及和形成。

鹿晗是在2012年以韓國男子組合EXO/EXO-M成員正式出道的。 作為東方神起、少女時代的師弟團, EXO是SM旗下第一支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男團, 從出道起就得到了大部分“韓流”粉絲群體的關注。 鹿晗是EXO的主捧, 憑藉形象和個性已經孵化了一大批粉絲, 也是日後鹿晗回國人氣宣傳的核心力量。

同時, 伴隨國內小鮮肉文化的興起, 2014年帶著超高人氣解約回國的鹿晗成功進入小鮮肉界的一線行列。 在圈層化的互聯網造星邏輯下, 正如自媒體“人物”在《「鹿晗效應」背後》一文中指出的, 鹿晗跳過了用作品來證明實力的階段,

憑藉顏值和人格表現直接圈粉, “反向引爆於大眾媒體, 通過在各類大資料排行中不斷「刷臉」, 倒逼媒體關注”。

在互聯網時代, 超級IP背後的龐大粉絲群體就是最簡單粗暴的商業背書。 流量即話語權, 流量即消費力, “鹿晗”現象的出現便是如此。

被妖魔化的流量偶像與粉絲

其實,

大眾領域對於粉絲和偶像的偏見是一直存在的。

很多人眼裡, 偶像大多是沒實力的、不真實的、過分完美的, 粉絲大多是狂熱的、無理性的、腦殘的。 更有甚者, 將偶像與粉絲的關係簡單化為性幻想層面滿足與被滿足的關係, 即偶像塑造了一個粉絲心目中理想的戀愛對象, 粉絲崇拜偶像純粹是為了滿足內心的性幻想。

當然, 顏值在偶像經濟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否認的, 但如果只盯著看似狂熱的追星表像, 對娛樂工業的運作機制視而不見, 卻也只能是經不起推敲的刻板印象。

“四大天王”

在媒介尚不發達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明星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產品,必須經歷選拔、培養、包裝、宣傳等一系列的生產環節,其打造過程完全掌控在少數媒介機構手中。

而觀眾們所能看到的“明星”,並不是明星本身,而是由大眾傳媒和唱片公司批量生產的“金童玉女”。追星行為也一直存在,只不過在當時更加奢侈,也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群體行為。

隨著媒介的大爆炸,社交媒體和互聯網快速消解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也給了大眾自我賦權的可能性。而互聯網不在神壇,除了讓生活更便利,追星、娛樂等原始欲望也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被快速滿足和釋放。

毫無疑問,娛樂行業已經站在了文化產業最閃耀的聚光燈下,流量偶像較之於實力偶像更是收穫了最廣大的擁躉。

久而久之,公眾話語都習慣於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普遍接受的文化精神,特別是娛樂話題頻頻成為全民性熱點,“在‘講政治’的中國社會,這多少有些出乎人們的意料。”

李宇春

對於鹿晗、吳亦凡、李宇春這類超級IP來說,流量、粉絲、產品三者是一體的,粉絲與偶像的連接關係在一次次集體互動中得以不斷強化,偶像的人格化標籤成了撬動粉絲經濟的核心入口。

在流量主導的互聯網時代,自帶IP屬性的超級偶像顯然具有了打破傳統商務邏輯的能量。但流量偶像和粉絲的供養、追捧關係古已有之,過於“妖魔化”任一方都有失公允。

鐵打的流量,流水的偶像

有人說,鹿晗這類流量偶像,就算他演的電影再爛、做的音樂是shit都會有人買單。但仔細想想,這個觀點是立不住的。經營藝人和經營公司其實邏輯是一樣的,如果一直出的東西始終低於水準之下,再多的粉絲也會流失乾淨。

在音樂先聲之前的文章《互聯網音樂時代,如何製造流行?》提到,音樂市場的圈層化趨勢與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幾乎是同步的。在音樂產業的轉換升級過程中,原來歌曲與聽眾的消費關係逐步向偶像與粉絲的連接關係轉變,歌迷經濟也逐步進化到了粉絲經濟的階段。

面對實體音樂衰敗、數位音樂不穩定的全球現狀,將賣“產品”轉向賣“人”或許是不得已為之的策略,但其實從商業角度來看更加高明了。這也是粉絲經濟近年來甚囂塵上的原因。

在以前,粉絲與偶像的聯繫更多是靠專輯和電影等作品維持,支援偶像的行為更多是買唱片、買演唱會門票;而現在將售賣的物件轉向偶像本身,刷銷量、刷熱搜、公益應援、禮物應援、周邊產品等等線上線下的應援文化背後都是真金白銀的產業鏈。

作為商業體系的一部分,粉絲與偶像這種宗教式的供養關係就是最好的商業模式,也是娛樂產業發達的表現之一。

在粉絲眼裡,偶像具有排他性、引領性,更懷有一味付出、不求回報的心理,偶像消費已經成為日常消費的一部分。甚至有粉絲這樣指出,關注明星和成為粉絲之間的本質的區別——只有為偶像持續付出過,才算得上真正的粉絲。

而對正處於恢復期的國內音樂產業來說,粉絲經濟或許是新時期產業觸底反彈的一劑良藥。

就數字專輯來說,我們擁有的不只是可以賣出上千萬銷售額的鹿晗和李宇春,也有可以賣出破百萬銷售額的趙雷、李志和陳粒,這些都是音樂行業能夠規模化付費的重要方式。

趙雷

而且說實話,不管是流量偶像還是小眾音樂人,能賣出高銷量的作品品質都在行業標準之上,並非是質疑者眼中的shit。

鐵打的流量,流水的偶像。鹿晗會老,粉絲也會老,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世代的更替,付費的觀念和意識已經在年輕群體中慢慢回歸。而他們也是當下粉絲群體的主力軍,所以,其實粉絲也沒那麼可怕。

作者 | 范志輝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如果您想關注更多音樂行業的深度內容,可以搜索關注我們。

音樂先聲現已入駐36氪、介面、虎嗅、知乎、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百度百家、一點資訊、搜狐、網易等自媒體平臺。

“四大天王”

在媒介尚不發達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明星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產品,必須經歷選拔、培養、包裝、宣傳等一系列的生產環節,其打造過程完全掌控在少數媒介機構手中。

而觀眾們所能看到的“明星”,並不是明星本身,而是由大眾傳媒和唱片公司批量生產的“金童玉女”。追星行為也一直存在,只不過在當時更加奢侈,也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群體行為。

隨著媒介的大爆炸,社交媒體和互聯網快速消解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也給了大眾自我賦權的可能性。而互聯網不在神壇,除了讓生活更便利,追星、娛樂等原始欲望也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被快速滿足和釋放。

毫無疑問,娛樂行業已經站在了文化產業最閃耀的聚光燈下,流量偶像較之於實力偶像更是收穫了最廣大的擁躉。

久而久之,公眾話語都習慣於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普遍接受的文化精神,特別是娛樂話題頻頻成為全民性熱點,“在‘講政治’的中國社會,這多少有些出乎人們的意料。”

李宇春

對於鹿晗、吳亦凡、李宇春這類超級IP來說,流量、粉絲、產品三者是一體的,粉絲與偶像的連接關係在一次次集體互動中得以不斷強化,偶像的人格化標籤成了撬動粉絲經濟的核心入口。

在流量主導的互聯網時代,自帶IP屬性的超級偶像顯然具有了打破傳統商務邏輯的能量。但流量偶像和粉絲的供養、追捧關係古已有之,過於“妖魔化”任一方都有失公允。

鐵打的流量,流水的偶像

有人說,鹿晗這類流量偶像,就算他演的電影再爛、做的音樂是shit都會有人買單。但仔細想想,這個觀點是立不住的。經營藝人和經營公司其實邏輯是一樣的,如果一直出的東西始終低於水準之下,再多的粉絲也會流失乾淨。

在音樂先聲之前的文章《互聯網音樂時代,如何製造流行?》提到,音樂市場的圈層化趨勢與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幾乎是同步的。在音樂產業的轉換升級過程中,原來歌曲與聽眾的消費關係逐步向偶像與粉絲的連接關係轉變,歌迷經濟也逐步進化到了粉絲經濟的階段。

面對實體音樂衰敗、數位音樂不穩定的全球現狀,將賣“產品”轉向賣“人”或許是不得已為之的策略,但其實從商業角度來看更加高明了。這也是粉絲經濟近年來甚囂塵上的原因。

在以前,粉絲與偶像的聯繫更多是靠專輯和電影等作品維持,支援偶像的行為更多是買唱片、買演唱會門票;而現在將售賣的物件轉向偶像本身,刷銷量、刷熱搜、公益應援、禮物應援、周邊產品等等線上線下的應援文化背後都是真金白銀的產業鏈。

作為商業體系的一部分,粉絲與偶像這種宗教式的供養關係就是最好的商業模式,也是娛樂產業發達的表現之一。

在粉絲眼裡,偶像具有排他性、引領性,更懷有一味付出、不求回報的心理,偶像消費已經成為日常消費的一部分。甚至有粉絲這樣指出,關注明星和成為粉絲之間的本質的區別——只有為偶像持續付出過,才算得上真正的粉絲。

而對正處於恢復期的國內音樂產業來說,粉絲經濟或許是新時期產業觸底反彈的一劑良藥。

就數字專輯來說,我們擁有的不只是可以賣出上千萬銷售額的鹿晗和李宇春,也有可以賣出破百萬銷售額的趙雷、李志和陳粒,這些都是音樂行業能夠規模化付費的重要方式。

趙雷

而且說實話,不管是流量偶像還是小眾音樂人,能賣出高銷量的作品品質都在行業標準之上,並非是質疑者眼中的shit。

鐵打的流量,流水的偶像。鹿晗會老,粉絲也會老,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世代的更替,付費的觀念和意識已經在年輕群體中慢慢回歸。而他們也是當下粉絲群體的主力軍,所以,其實粉絲也沒那麼可怕。

作者 | 范志輝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如果您想關注更多音樂行業的深度內容,可以搜索關注我們。

音樂先聲現已入駐36氪、介面、虎嗅、知乎、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百度百家、一點資訊、搜狐、網易等自媒體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