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圖書推薦 古畫中的那個世界

《古畫裡的中國》

作者:孟暉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7月

定價:68.00元

一幅幅畫卷緩緩翻開, 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曾經藏在夢中的世界,

那是屬於過去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俊秀的山峰在這裡, 滔滔的大河在這裡, 汴梁的繁華在這裡, 大廈之將傾也在這裡。 那是一名名畫家在白紙上潑墨揮毫, 淡彩工描下流淌的是一代人的喜怒哀樂。

那是古畫中的世界, 那是“古畫中的中國”, 那是霓為衣兮風為馬的灑脫, 那是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悲歎。 孟暉用他洋洋灑灑的數萬言將中國的過去濃縮在了一本書中, 古畫用最真實的面貌向我們展示了過去人的生活與情感。 在這本書裡, 作者精選了200余幅古畫, 在美好細節處停駐、觀想, 講述古人的生活方式與情致。

作者將書籍的重點放在了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上, 那是北宋最好的時代, 那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 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 牛、騾、驢等牲畜, 車、轎、大小船隻, 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 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這一畫卷中展示的社會生活內容是異常豐富和細膩的, 作品中的每一處細節、每一個形象都飽含著作者的匠心, 值得細細體味。

對於今天的人來說, 一旦面對這一長長的畫面, 數百個忙碌的人物、無數間擁擠的店鋪立刻撲眼而來, 當然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東京城市生活的熱鬧。 但是, 與此同時, 只怕很多人也會感到很茫然, 因為畫中表現的畢竟是消失已久的古代生活, 很多內容, 今人已難以領會, 所以看了半天, 也就是看了個熱鬧而已。

但是, 張擇端當年創作這一不朽之作時, 可決不是僅僅為了圖個熱鬧。 他並不是把北宋京城的風貌雜亂無章地堆積到畫面上, 相反, 是用他的畫筆, 細心地、不動聲色地引導著觀眾, 一路從城外進入城內, 漸入佳境, 以領略汴梁生活的真味。

我們應該懂得什麼

《懂得》

作者:董倩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定價:39.80元

“這個董小姐心中有匹野馬, 幸運的是她的心中自帶草原。 ”這不是那首歌裡的董小姐, 而是白岩松心目中的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記者董倩。

近日, 董倩將20餘年的心靈隨筆結集成《懂得》一書, 娓娓道來的45個採訪故事, 背後是45個鮮活的人。 通過這些文字, 董倩“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抽身出來, 到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心裡去, 把他們特殊的經歷和體驗告訴更多的人”。 董倩表示, 採訪要真誠, 要設身處地, 才能敏銳地發掘採訪物件內心轉瞬即逝的變化, 真實地揭示人性、揭露社會現狀。

她的好友白岩松在書的序言中提到, 坐到人物專訪提問人的位置上, 是董倩眼睛最放光的時刻,

因為她“懂得自己, 知道自己的喜好所在, 懂得我們共同的好奇”。 入行20餘年, 董倩學會在簡短的時間提出準確的問題, 她瞭解人們希望瞭解什麼, 從新聞價值和歷史價值的角度提什麼問題才對得起這個工作。

自媒體時代, 每個人拿起手機就是記者, 但董倩認為, 自媒體越發達, 內容提供者越重要, “我趕上了好時候, 這個時代需要專業的記者面對面地抵達、探究人的內心, 這就是我追求的, 我覺得我能幹到很久很久。 ”

通過寫回憶裡的45個故事, 董倩嘗試著想他們為什麼做出當時的選擇, 不管是誰, 不管身處何種境地, 作為記者她想看到“為什麼”, 想讓大家一起體會人間最美好的東西, 也看到人犯錯誤了以後怎麼費勁地改錯, 這就是人性。

對於書名“懂得”,白岩松認為,懂得人性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需要無數個董倩對各自所在行業負責,所有決策都要在洞悉和順應人性的立場上去推進,啟動出人性中好的部分,抑制住人性中糟糕的部分,社會才能變得更好。

做新聞要用最簡潔的語言講清楚一件事,寫書時董倩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書裡面沒有一張圖片,一句話說清楚的事絕不多說,我就是想用最濃縮的,沒有廢話的文字給大家看”。

致知格物 知行合一

《五百年來王陽明》

作者:酈波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定價:68.00元

王陽明,一個閃閃發光的名字,他不僅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還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陽明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無需多言。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為代表的陽明學說,不僅在國內廣為人知,還傳播到日本、朝鮮,在近五百年的中國歷史甚至東亞歷史上影響深遠。那麼陽明先生的一生是怎樣的呢?王文成公又為我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遺產呢?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本《五百年來王陽明》,一起來領略這位以戰功封伯爵、以思想封聖的偉大人物的一生吧。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他開創了震古鑠今的學說體系,在明代中後期影響甚巨,整部《明儒學案》中記載的學者,大半是陽明學說的信仰者。

《五百年來王陽明》作者強調:中華民族繼續向前,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核心動力。而其之所以思考王陽明,是因為他開啟了我們今天仍然必須面對、必須思考的兩個終極問題。

第一個終極問題是完人之問。一個人怎麼超越自己,成為真正有價值的人?酈波指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資質一般的人,認定方向努力,反而容易實現目標和價值,資質高的人往往被自身所誤,更難超越自己。而王陽明作為一名天賦異稟之人,卻能成功地超越一切,最終成為一代聖人、一代完人,梳理其人生經歷,展現他一步步走向聖人之路,對當下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啟發意義。

第二個終極問題是心學之問。從國家民族的角度看,為什麼陽明心學能夠被日本吸收,成就明治維新,卻沒有在中國產生更大的作用和影響?酈波指出,近代日本的崛起,表面上看是脫亞入歐,內地裡是以陽明心學奠基,由於實踐了知行合一而成功。而反觀中國,由於未能實踐知行合一,洋務運動的努力反以失敗告終。

酈波引用了杜維明的話:“21世紀一定是王陽明的世紀。”並在書中發出了強烈的呼籲:有什麼理由不去反思、借鑒、學習這樣偉大的智慧呢?

老北京的街頭

《琉璃廠雜記》

作者:周肇祥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定價:138.00元

北京琉璃廠是一個承載了傳統文人太多念想的地方,在鼎盛時期,這裡開著中國書店、榮寶齋、宏寶堂、一得閣、清秘閣,聚集著仕人舉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園藝人,出來進去的是數不清的古書字畫、唐磚宋瓦、文房四寶、碑刻印信,由此衍生出無數的文化故事。在20世紀20年代,如果你有興致去琉璃廠逛逛,說不準就會遇到這裡的常客于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也可能會遇到琉璃廠資深“玩家”周肇祥,他有一副標誌性的大鬍子,來得又勤,常在琉璃廠來往的很多人都能一眼認出他,叫他“周大鬍子”。

這是一本極其難得的民國文化手冊,也是一本講述老北京當年風土人情的歷史佳作,翻開書籍的篇章,我們仿佛漫遊在時間的海洋裡,和歷史上的諸多大家一起漫步在琉璃廠的街頭,捧起那尊香爐,細品西湖雨前的香茗,將那座鼻煙壺悄悄地收進口袋……

這就是人性。

對於書名“懂得”,白岩松認為,懂得人性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需要無數個董倩對各自所在行業負責,所有決策都要在洞悉和順應人性的立場上去推進,啟動出人性中好的部分,抑制住人性中糟糕的部分,社會才能變得更好。

做新聞要用最簡潔的語言講清楚一件事,寫書時董倩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書裡面沒有一張圖片,一句話說清楚的事絕不多說,我就是想用最濃縮的,沒有廢話的文字給大家看”。

致知格物 知行合一

《五百年來王陽明》

作者:酈波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定價:68.00元

王陽明,一個閃閃發光的名字,他不僅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還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陽明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無需多言。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為代表的陽明學說,不僅在國內廣為人知,還傳播到日本、朝鮮,在近五百年的中國歷史甚至東亞歷史上影響深遠。那麼陽明先生的一生是怎樣的呢?王文成公又為我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遺產呢?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本《五百年來王陽明》,一起來領略這位以戰功封伯爵、以思想封聖的偉大人物的一生吧。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他開創了震古鑠今的學說體系,在明代中後期影響甚巨,整部《明儒學案》中記載的學者,大半是陽明學說的信仰者。

《五百年來王陽明》作者強調:中華民族繼續向前,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核心動力。而其之所以思考王陽明,是因為他開啟了我們今天仍然必須面對、必須思考的兩個終極問題。

第一個終極問題是完人之問。一個人怎麼超越自己,成為真正有價值的人?酈波指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資質一般的人,認定方向努力,反而容易實現目標和價值,資質高的人往往被自身所誤,更難超越自己。而王陽明作為一名天賦異稟之人,卻能成功地超越一切,最終成為一代聖人、一代完人,梳理其人生經歷,展現他一步步走向聖人之路,對當下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啟發意義。

第二個終極問題是心學之問。從國家民族的角度看,為什麼陽明心學能夠被日本吸收,成就明治維新,卻沒有在中國產生更大的作用和影響?酈波指出,近代日本的崛起,表面上看是脫亞入歐,內地裡是以陽明心學奠基,由於實踐了知行合一而成功。而反觀中國,由於未能實踐知行合一,洋務運動的努力反以失敗告終。

酈波引用了杜維明的話:“21世紀一定是王陽明的世紀。”並在書中發出了強烈的呼籲:有什麼理由不去反思、借鑒、學習這樣偉大的智慧呢?

老北京的街頭

《琉璃廠雜記》

作者:周肇祥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定價:138.00元

北京琉璃廠是一個承載了傳統文人太多念想的地方,在鼎盛時期,這裡開著中國書店、榮寶齋、宏寶堂、一得閣、清秘閣,聚集著仕人舉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園藝人,出來進去的是數不清的古書字畫、唐磚宋瓦、文房四寶、碑刻印信,由此衍生出無數的文化故事。在20世紀20年代,如果你有興致去琉璃廠逛逛,說不準就會遇到這裡的常客于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也可能會遇到琉璃廠資深“玩家”周肇祥,他有一副標誌性的大鬍子,來得又勤,常在琉璃廠來往的很多人都能一眼認出他,叫他“周大鬍子”。

這是一本極其難得的民國文化手冊,也是一本講述老北京當年風土人情的歷史佳作,翻開書籍的篇章,我們仿佛漫遊在時間的海洋裡,和歷史上的諸多大家一起漫步在琉璃廠的街頭,捧起那尊香爐,細品西湖雨前的香茗,將那座鼻煙壺悄悄地收進口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