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鋼鐵業提質增效三大重點!

去產能打響當頭炮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5大任務, 去產能居首。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 鋼鐵業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 以化解過剩產能為突破口。 2016年我國退出鋼鐵產能超過6500萬噸, 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4500萬噸目標。 2017年, 國家確定的去產能任務為5000萬噸, 截至5月底, 全國已壓減粗鋼產能4239萬噸, 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84.8%;6月底徹底清除了“地條鋼”, 涉及730多家企業, 熔化粗鋼總能力估算約1.4億噸至1.6億噸。

隨著去產能政策效應顯現, 鋼材價格合理回歸, 鋼鐵企業生產經營效益明顯回升。 中國鋼材價格指數由2016年初的56.37點上漲到目前的117.79點,

漲幅超過100%。 今年1月至7月,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04.2億元, 銷售利潤率為3.4%。

“鋼鐵業公認, 這5年是國家政策最落實、執行最堅決、成效最顯著的5年。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表示, 正是由於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定決心, 各級政府統一思想、擔當作為, 各方多措並舉、真抓實幹, 才打開了局面。

“無論是從力度、舉措和效果來看, 中國化解鋼鐵過剩產能都堪稱解決世界鋼鐵產能過剩問題的成功典範。 ”遲京東強調, 中國以自身的艱苦努力為全球鋼鐵去產能作出貢獻, 彰顯了大國擔當。

調結構連出大手筆

化解過剩產能, 為鋼鐵業脫困發展、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廣大鋼鐵企業緊抓機遇, 加快結構調整, 行業正向著規範、有序、創新驅動方向邁進。

“落後小微企業的市場出清、違法企業的取締疊加兼併重組, 使得行業集中度有所提高。 ”遲京東表示, 這有利於形成優強企業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 規範市場競爭。

兼併重組是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2016年, 國務院印發《關於推動鋼鐵行業重組處置“僵屍企業”工作方案》, 通過加大市場化兼併重組的政策支援力度, 支援龍頭企業做優做強, 進一步減少低效產能, 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準。

2016年, 寶鋼和武鋼進行重組, 打造世界級鋼鐵航母, 為推動鋼鐵行業兼併重組起到破局性的引領作用。 合併後的寶武集團年鋼產量將超過6000萬噸,

由此, 我國排名前十位的鋼企產量占總產量比例由2015年的34.2%提高至35.9%。 中信泰富與青島特鋼重組構建了全球最大的專業化特鋼龍頭企業集團, 為跨區域、跨所有制企業主動兼併重組發揮了示範作用。

與此同時, 鋼鐵產業佈局進一步優化。 沿海佈局捷報頻傳, 山鋼日照精品基地一期工程建設全面展開、武鋼防城港鋼鐵基地專案2030毫米冷軋生產線試車成功、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專案2016年一期投產,今年已盈利。 城市鋼廠搬遷取得突破, 杭鋼於2015年年初全面啟動轉型升級工作, 半山生產基地於2016年年底全部關停;1958年建廠的濟南鋼鐵順利停產退出;青鋼環保搬遷專案實現全流程貫通試生產。

提質拓展新空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最終要落實到以需求為導向增加有效供給上。 而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恰恰是鋼鐵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所在。

“在改革政策推動與市場倒逼的雙重作用下, 企業追求品質效益型發展已變為切實行動。 ”遲京東舉例說明, 業內虧損大戶鞍鋼是老國企, 去年虧損29.9億元, 但今年上半年盈利8.25億元。 鞍鋼實現扭虧為盈, 有市場好轉的因素, 更得益於自身的提質增效。 目前, 鞍鋼噸鋼銷售收入已接近行業的平均水準, 而在過去幾近於墊底。

當前, 廣大鋼鐵企業已從追求數量、規模的粗放發展轉向注重創新驅動、品質提升,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推動可持續發展。

我國擁有全球產業鏈最完整的鋼鐵工業體系。

隨著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完善, 創新和管理能力持續增強, 鋼材產品品質檔次逐步提高, 品種結構不斷優化, 保障了國民經濟發展所需和國家重大工程、重點建設專案的順利實施。

目前, 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400兆帕(Ⅲ級)及以上高強鋼筋生產比例超過95%;高強船板生產約占船板產量的一半。 電工鋼板、冷軋板、鍍鋅板等產品逐步替代進口, 國內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 一批自主開發的關鍵鋼材品種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大批高品質鋼鐵產品成功研製和生產。 油船用耐蝕鋼實船建設3年試驗獲得成功就是這當中突出的成果。

“鋼鐵業必須實現與城市、社會、環境生態融合共存。 ”遲京東表示, 隨著公眾對環保的日益關注, 國家環保督查趨於常態化、日常化, 鋼鐵企業尤其是身處大都市或者省會城市的鋼鐵企業,能不能走上低碳綠色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事關生死存亡的重要命題。

鋼鐵企業尤其是身處大都市或者省會城市的鋼鐵企業,能不能走上低碳綠色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事關生死存亡的重要命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