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王思聰不用吃翔了

萌寵圈, 有一種鬥士——泰迪, 上懟天, 下懟地, 中間懟空氣。

中國第一富二代王思聰, 除了“國民老公”之外, 還有一個響亮的頭銜——娛樂圈紀檢委書記,

之所以有這個名頭, 是因為他經常看不慣什麼就“懟”什麼。

王思聰關於共用充電寶的“吃翔賭局”

不管是創業還是投資, 或者經營網紅, 王思聰要算也應該是商業圈人士, 並不混娛樂圈,但他為娛樂圈操碎了心。

從2011年嘲笑大S婆婆之後, 他儼然就成了一個戰鬥分子,

調侃本山是耍彪的農民;批天后王菲無知;吐槽陳妍希版小龍女像傻姑;笑范冰冰張馨予根本無作品, 也不會演戲, 成名全靠炒作……

既然是商業人士, 關於商業圈的戰鬥, 王思聰也沒有閑著:

調侃俏江南老總裝X;斥《我是歌手3》浮誇難聽;吐槽《好聲音》真人秀按劇本演……

另外比較有名的一次戰鬥就是, 與聚美優品陳歐的一場關於共用充電寶的“吃翔賭局”。

今年5月初, 聚美優品3億收購共用充電寶企業街電60%股份的消息走紅後, 沒多久, 王思聰就發了一條朋友圈“共用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 立帖為證”。

王思聰用賭吃翔的成本, 表示對於移動電源租賃模式的不看好。

9月底, 一共用充電寶企業Hi電內部員工在網路曬出《調崗通知書》,

並爆出Hi電全面收縮線下推廣團隊的裁員內幕。 共用充電寶行業, 顯露出不好的信號。

10月11日, 杭州共用充電寶企業宣佈停止運營共用充電寶業務……

首家共用充電寶企業倒閉, 讓人思考

據樂電公司微信公眾號透露, 他們已收回所有充電寶設備, 並提醒使用者及時將未提現的押金提現。

回想半年前, 樂電共用充電寶還像是一個活蹦亂跳, 充滿活力的孩子, 其生長速度, 讓創業者、投資人, 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今年4月, 樂電的投資方杭州兔兔幫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樓瑩瑩在接受《杭州日報》採訪時曾透露, 他們當時在杭州鋪設了300多個共用充電寶櫃, “我們目前已佈局了超過300個點, 包括商場、酒店、KTV還有公車站,

充電寶數量近2000個。 ”

但短短半年時間, 樂電充電寶就無疾而終, 成為共用充電寶行業首個退出的企業。

在共用概念中, 要數共用單車最為耀眼, 從最開始的默默無名, 到現在如火如荼。

共用充電寶是在共用概念大火之時開始做的, 按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應該會發展得更好才是。 而實際上, 共用充電寶從一開始問世就遭到質疑、不被看好, 王思聰賭約只是一個縮影。

共用充電寶, 其實更像是蹭了共用概念的熱點。

為什麼共用充電寶不被看好?

首先,作為一種商業產品, 尤其是租賃的產品, 共用充電寶有天然的弱項——押金大於成本。

它不像共用單車那樣, 使用時必須暴露在陽光下、目光下, 統一樣式的單車不容易被據為己有, 然而充電寶卻不同, 它必須小巧、方便攜帶, 也就是便於藏匿。

好的產品設計能激發人性之善, 壞的產品設計只能激發人性之惡。 共用充電寶要想不激發人性之惡, 就要在押金上做功夫。

移動電源一般由四大部分組成, 分別是電芯、PCB電路板、外殼以及資料線, 其中成本最高的兩個部分是電芯和PCB板,而這些零部件成本大致如下:

目前,市場上移動式共用充電寶容量大多在6000毫安培左右,由此可以推算出,一塊6000毫安培共用充電寶的成本為40元左右(不電腦櫃、場地、運維等成本)。

共用充電寶企業要想保證產品被傑出之後能被還回來,就要保證足夠高的押金。市面上大多數共用充電寶的押金都在100元左右。

然而市面上50元左右就能買到一款規格相似的名牌充電寶,比如小米充電寶,品質也更有保障。

充電寶好不好用,方便不方便借還,本身就是用戶的顧忌,再加上高押金,無異於雪上加霜。

其次,拿充電寶來說,充電寶本身是一個隨時都可能滅亡的產品,只是一個過渡產品,並不是剛需。

而隨著手機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手機運行記憶體增大、軟體增多、屏占比增加、輕薄機身,這些功能的累加,讓智慧機功能強大的同時,卻也導致手機耗電量增加,這的確給共用充電寶生存的空間。

然而充電寶有兩個終結者:一是電池技術的革新,讓有限空間電池容量增加;二是快充技術的革新,吃飯、喝咖啡的功夫,找個插頭就能充滿電。

隨著手機功能完善,續航能力減弱的症狀變現出來之後,在同質化的競爭中,手機企業如果在有限的空間內大大提升續航能力,就抓住了一個巨大的賣點。

當一部手機能夠夠讓用戶從早上玩到晚上的時候,充電寶就沒了存在必要。而如今手機電池技術和快充技術,正在逐代進步。充電寶的存在空間,日漸縮小。

尤其是近期各手機企業發佈的最新的幾款手機,不論是電量還是快充,基本已經可以讓用戶在一天的正常使用中脫離充電寶。

共用充電寶,已經從最初設計的“剛需”,轉變為救急需求。

2015年上半年,O2O火了一把,一大批企業從資本那兒獲得好處;2016年,VR火了,又有一大批企業從資本那兒獲得豐厚的利潤……

2017年,共用概念火了,同樣有一大批企業從資本那兒獲得好處,但是馬上就要到2018年了,共用馬紮、共用籃球、共用雨傘等不斷上演生生死死鬧劇,就連共用單車也已經倒閉了3家進入洗牌階段。

共用充電寶,本來就起步晚,落後了一大截,還能成事嗎?

恐怕陳歐等人,基本不可能看得著王思聰吃翔了。

其中成本最高的兩個部分是電芯和PCB板,而這些零部件成本大致如下:

目前,市場上移動式共用充電寶容量大多在6000毫安培左右,由此可以推算出,一塊6000毫安培共用充電寶的成本為40元左右(不電腦櫃、場地、運維等成本)。

共用充電寶企業要想保證產品被傑出之後能被還回來,就要保證足夠高的押金。市面上大多數共用充電寶的押金都在100元左右。

然而市面上50元左右就能買到一款規格相似的名牌充電寶,比如小米充電寶,品質也更有保障。

充電寶好不好用,方便不方便借還,本身就是用戶的顧忌,再加上高押金,無異於雪上加霜。

其次,拿充電寶來說,充電寶本身是一個隨時都可能滅亡的產品,只是一個過渡產品,並不是剛需。

而隨著手機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手機運行記憶體增大、軟體增多、屏占比增加、輕薄機身,這些功能的累加,讓智慧機功能強大的同時,卻也導致手機耗電量增加,這的確給共用充電寶生存的空間。

然而充電寶有兩個終結者:一是電池技術的革新,讓有限空間電池容量增加;二是快充技術的革新,吃飯、喝咖啡的功夫,找個插頭就能充滿電。

隨著手機功能完善,續航能力減弱的症狀變現出來之後,在同質化的競爭中,手機企業如果在有限的空間內大大提升續航能力,就抓住了一個巨大的賣點。

當一部手機能夠夠讓用戶從早上玩到晚上的時候,充電寶就沒了存在必要。而如今手機電池技術和快充技術,正在逐代進步。充電寶的存在空間,日漸縮小。

尤其是近期各手機企業發佈的最新的幾款手機,不論是電量還是快充,基本已經可以讓用戶在一天的正常使用中脫離充電寶。

共用充電寶,已經從最初設計的“剛需”,轉變為救急需求。

2015年上半年,O2O火了一把,一大批企業從資本那兒獲得好處;2016年,VR火了,又有一大批企業從資本那兒獲得豐厚的利潤……

2017年,共用概念火了,同樣有一大批企業從資本那兒獲得好處,但是馬上就要到2018年了,共用馬紮、共用籃球、共用雨傘等不斷上演生生死死鬧劇,就連共用單車也已經倒閉了3家進入洗牌階段。

共用充電寶,本來就起步晚,落後了一大截,還能成事嗎?

恐怕陳歐等人,基本不可能看得著王思聰吃翔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