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千古中醫千古事」—最早的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一)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章經》, 簡稱《本草經》或《本經》, 是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被歷代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

古代大部分藥物是植物藥, 所以“本草”成了醫書的代名詞。 至於為何把“本草經”託名於神農氏炎帝, 民間流傳著一個神奇而淒美的故事。

相傳炎帝為瞭解掌握藥物的性能和功效, 上山采藥嘗百草, 有“日遇七十毒”、“百死百生”之說。 有一次, 炎帝因嘗了一種無名藥草而不幸中毒而死, 這種藥草便是“武俠小說”中常常寫道的“走幾步便斷腸而亡”的斷腸草。 炎帝嘗了斷腸草後, 腹中疼痛難忍, 便急忙騎馬回宮。 走了一段, 體力不支, 不能再騎馬, 只好下了馬讓路人抬著走, 後來這個地方就叫做“換馬村”;又走了一程, 炎帝病勢嚴重, 對人們的聲聲呼喚毫無反應, 這個地方後來就叫做“不應”, 即今山西“北營村”;炎帝死後, 他的坐騎徹夜悲鳴,

沿著山嶺奔跑, 這條山嶺後來便被人叫做“跑馬嶺”。 神農氏炎帝嘗食百草, 為藥物學獻身的傳說被人們代代相傳。 後人為了表達對神農氏的懷念之情便將“本草經”冠名為《神農本草經》。

這本書最早見錄于唐初官修的《隋書·經籍志》, 記載有神農本草四卷,

雷公集注。 由於時代久遠, 原書已佚, 其內容多由於歷代本草書籍的轉載, 才得以保存。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3(或4)卷, 載藥 365種, 敘述了各種藥物的名稱、性味、毒性、功效、主治、別名、生長環境、採收時節以及部分藥物的品質標準、真偽鑒別等, 所載主治症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百餘種。

書中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 以對應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地、人三界。 列為上品的120種藥物稱為君, 無毒, 主要用來調補陰陽、延年益壽, 多服久服不傷人, 如人參、靈芝、阿膠、龜甲等;列為中品的12種藥物為臣, 無毒或有毒, 主要用來調養人體機體功能, 起到補養及治療疾病的功效, 用以養性, 如鹿茸、龍眼、藏紅花等;列為下品的125種藥物為佐使, 大多有毒, 不可長時間服用, 大多為破精氣的藥物, 主要用於治病, 如附子、半夏、大黃、巴豆等。 有200多種藥物至今仍被廣泛運用, 其中有158種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結語]

原創作品, 請勿轉載。

如果您覺得本文有什麼不妥之處, 歡迎您在評論區裡指出, 您的建議是我們進步的最大動力。 您也可以把您關心的疾病問題發在評論區, 小編會整合後做相關分享, 期待您的留言與意見!

監製/編輯:溫馨

單位:仁醫堂名醫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