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白夜追凶》第一季完(dai)結(xu)!周巡還是分不清關宏峰/宇

第一季完結, 是時候該說兩句了。

第一次知道這個劇, 是一位同行跟我說得, 記得那天是該劇剛剛上線, 沒人關注, 他是這部劇宣傳方,

讓我幫著推薦一下。

我一看這個劇名《白夜追凶》, 其實心裡我是拒絕, 因為之前諾蘭有部電影就叫這個名字(現在叫《失眠症》, 白夜追凶的名字, 好像是港譯還是民間譯名我忘了), 所以打心底認為這是山寨劇, 心想中國漢字那麼多, 隨便拼幾個組合起來, 怎麼還會搞一個重名的。

當時點開豆瓣條目, 還顯示著“評價人數不足”沒有評分, 但個人對主演潘粵明還是比較好奇, 所以試著看了第一集, 卻是覺得非常好看啊, 這麼好的劇為什麼沒人關注?後來是第二天吧, 我再上豆瓣, 發現《白夜追凶》的評分已經到了8.7分,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豆瓣評分直接殺到了9.1分, 該劇也成了話題, 潘粵明也迎來事業第二春。

看完了最後兩集, 有些不得不說的地方, 不算劇評吧, 就是瞎扯淡。

開篇:代入感最重要

可以說該劇有著非常高的起點, 前幾集, 尤其是第一個案子, 毫不誇張的說, 是懸疑推理劇教科書式的範本, 從案情到角色、再到情節鋪設, 一氣呵成, 停不下來的感覺, 所以《白夜追凶》有著非常好的開篇。

說道人設, 潘粵明一人分飾兩角, 白天黑夜互換身份的設定, 也是一大亮點, 或許說是該劇的特色。 兩位角色不同的風格, 都得益于潘粵明出彩的演技。

所以說, 對於任何作品, 代入感是非常重要的, 前面如果不吸引人, 後面也就別看了。 當時看了前幾集的我就認定, 不管這劇後面是什麼樣子, 我是要追下去的。

整體:糖葫蘆型故事

一對孿生兄弟, 卻是員警與嫌疑犯之間的對立, 該劇從這個基礎上突出了與傳統犯罪作品的區別。 一位元吊兒郎當的關宏宇, 成為滅門罪案的嫌疑人,

而他的哥哥關宏峰確是一名刑警, 這樣的關係讓兄弟倆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 我們都知道在案件調查的時候有著“親屬回避”原則, 讓哥哥關宏峰面臨一個道德和親情上的拷問, 同時觀眾作為上帝視角, 對關巨集宇的行為特徵, 有著一定的瞭解, 也明白這位是一個被誣陷且逼著走上絕路的無辜之人。

在這樣的條件下,潘粵明一人飾演的兩位角色,承擔起故事的中軸線,也是最大的懸疑線索,並且為該劇設定了一個特殊的發展模式:白天與黑夜的交織。

白天關宏峰以顧問的身份參與到各類案件中,且私下追查滅門案件的真相,是典型的偵破故事。夜晚隱藏在暗處的關宏宇出現,代替哥哥的身份去繼續案件偵破,同時也要不露出馬腳,是典型的貓鼠遊戲。這樣的交替連環故事發展,是該劇最大的亮點。

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糖葫蘆型”敘事,一條主線串起了大小不同的單元型故事,也是當下同類最流行模式,比如《法醫秦明》就是這樣。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始終保留最大的懸疑線索,讓觀眾一直被牽著鼻子走,在以其中的單元故事作為該劇各個部分的看點,同時也為主線故事補完或者增添新的疑點。

風格:硬朗的“行業劇”

當代犯罪劇,多數從“行業劇”的角度出發,比如《法醫秦明》中的法醫,《黑色的M》中的失蹤人口調查組等等,依靠特殊行業的獵奇特色,將行業特殊性與犯罪懸疑故事的腦洞本色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娛樂效果的最大化。

《白夜追凶》開篇就以一段7分鐘長鏡頭畫面拉開了故事的序幕,在第一個案發現場探尋線索時,主角關宏峰隨著故事的推進,案情的謎團也被一一揭示,從腳印、車輪印的深淺判斷罪犯作案方式及身高體重;依據受害人的指甲、皮膚等細節推測其生活習慣。一系列科學探案手法的背後隱藏了大量刑偵知識,引人入勝的同時也更加寫實。

在每一個案件背後,又在此基礎上,增添了角色師對案件梳理的特殊性,比如第一集中的碎屍案,都是對受害人乃至嫌疑人的動機和內心推理,擴展到整個社會人性剖析的層面,且編導們立足于“潘粵明/潘粵暗”這個特殊的設定之下,往往對觀眾會進行誤導,讓案情往往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這才是該劇最大的噱頭。

同時呢,在罪案推理的基礎上,有句成語叫做管中窺豹,親情、法理、人性全部被容納於其中,尤其是中段之後,就是富二代綁架案開始,該劇的故事偵破懸疑環節減弱,而對於人性方向的筆墨增強,這都得益於該劇的編劇律師的身份,無論是對犯罪事件本身和角色的拿捏程度,還是對社會人情法制,都有獨到的見解。

差異化:前後的風格差異

大概是20集左右,也就是軍火案,感覺故事發生了變化,後半段的故事有人說不然前半段,也是情理之中,因為後半段主要在寫人,而前半段主要在寫事件。

可以這樣說,按照日本推理小說流派來劃分的話,《白夜追凶》前半段是“本格派”,後半段則是“社會派”,不知道這樣的變化是原著就是這樣寫得呢,還是該劇換了編劇(注;該劇opening顯示編劇就是是原著指紋,但後半段一看就是換人了,因為風格差異太大了,而還“丟角色”,小汪這個甘草角色,後面幾乎沒有了)。

也可以這樣說,前半段是推理懸疑,後半段是犯罪驚悚。

細琢磨一下,這樣也是必經之路。畢竟在越接近真相之處,就越要將角色進行剖析,也越需要大量案件之外的情節和故事對角色進行塑造,包括對劉長永的正面描寫等等,一開始我就覺得這位的形象後半段肯定要讓編劇“掰回來”,畢竟前半段那麼重的官僚做派,在一部作品中,必須要形成對比。果不其然,RIP。

結尾:峰迴路轉

該劇收尾有點猛,真相也沒有大白,幹掉了一個葉方舟,背後的“大哥”也沒出現,2.13滅門案真凶也沒有找到,還給出了一個“關宏峰讓弟弟背鍋”的說法,其實都是為了第二季在挖坑。

但關巨集峰與關巨集宇“最後一次”交接,無疑是峰迴路轉的點睛之筆,一條圍巾的梗,以及最後被關押的“關宏峰”撇嘴一笑,儘管故事沒有點透,但一看就知道,關宏宇又回來了。

我們的周隊長儘管一度識破“雙簧”的把戲,但這一次又進入到“全世界都能分清他們兄弟,只有周巡分不清”的節奏裡。

回想起該劇的特色,就是一直用主線懸疑和兄弟二人互換身份的噱頭牽著觀眾走,到了結尾也不例外,留下了大量疑點,照例讓你期待第二季,很不錯。

挖坑:相關疑點

最後,說下幾個疑點,都是第二季要填的坑,另外我也沒看原著,全憑個人推測

1、關宏峰是誰舉報的?

有人說是周舒桐,因為她從被拿走的手電筒中得到的疑點。

個人認為不會這樣編排,否則第二季這個角色就廢掉了,因為她和兄弟倆的互動才是看點。

手電筒是疑點,閃回中儘管沒有表示,但應該是關宏峰被在罪案現場醒來之後,為了回去自己拿走的,因為外面太黑他根本都不出去就躺下了。

個人覺得應該是周巡,他肯定也是知道了手電筒的疑點,才派人去抓關宏峰的。否則他也不會特地跑到號子裡對“關宏峰”說那些話。

或者也是關宏峰本人跟他又做的一個局,為了逼出大boss。

2、韓彬

有人也在懷疑韓彬,這個角色太神秘了,對黃山說得那些話也是疑點——“幫朋友個忙”。

不管這個“朋友”是不是關宏峰,韓彬肯定不會成為大幕後元兇的。很簡單,這樣一個故事,鋪陳了這麼多內容,如果讓韓彬父子成為boss的話,這樣編排就太煞風景了。因為這是犯了推理小說的大忌。

另外,韓彬這個角色,可是原著作者指紋另一部小說《刀鋒上的救贖》中的主要角色哦,這個小說是寫趙馨誠和韓彬的故事,在本作中算是客串,相當於《名偵探柯南》中青山剛昌讓自己另一部作品中的主角怪盜吉德來客串一下的典型。

韓彬在《白夜追凶》中,僅屬於“協力廠商”陣營,會為角色提供協助,但不會進入到主線故事,他絕對不是boss。

3、關巨集峰為什麼要讓關宏宇背鍋?

這個真的是第二季的坑了,有待進一步考證,他肯定有自己的原因,否則這個人設就崩壞了,這個設定肯定會在後面的故事讓編劇“圓”回來,目前所有的一切全都是猜測,從他接電話到暈倒再到用弟弟的指紋,期間隱瞞了一些事情。

而且還有大量疑點等著第二季挖掘:

葉方舟是誰殺得?雖然有個關宏峰撿槍的鏡頭,但也沒有表示真是他幹得。另外趙茜這個坑也沒有填上,她當時也在場(順便說一句,飾演的趙茜的尹姝貽演技不怎麼樣)。

關宏峰為什麼要吃掉“老虎”?其實代表了決心,因為那時候他打算為弟弟洗白,獨自面對這一切。但後來關宏宇

4、幕後boss

無責猜測,我覺得可能是施廣陵(施局),因為從目前的線索和角色配置來看,用排除法,也只有這個角色有能力擔綱“大哥”的身份了。另外,飾演施廣陵那名演員,長得像個boss哈哈哈哈。

(圖片出處見浮水印)

當然,或許第二季中會有新的重量級角色出現,反正期待第二季。

在這樣的條件下,潘粵明一人飾演的兩位角色,承擔起故事的中軸線,也是最大的懸疑線索,並且為該劇設定了一個特殊的發展模式:白天與黑夜的交織。

白天關宏峰以顧問的身份參與到各類案件中,且私下追查滅門案件的真相,是典型的偵破故事。夜晚隱藏在暗處的關宏宇出現,代替哥哥的身份去繼續案件偵破,同時也要不露出馬腳,是典型的貓鼠遊戲。這樣的交替連環故事發展,是該劇最大的亮點。

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糖葫蘆型”敘事,一條主線串起了大小不同的單元型故事,也是當下同類最流行模式,比如《法醫秦明》就是這樣。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始終保留最大的懸疑線索,讓觀眾一直被牽著鼻子走,在以其中的單元故事作為該劇各個部分的看點,同時也為主線故事補完或者增添新的疑點。

風格:硬朗的“行業劇”

當代犯罪劇,多數從“行業劇”的角度出發,比如《法醫秦明》中的法醫,《黑色的M》中的失蹤人口調查組等等,依靠特殊行業的獵奇特色,將行業特殊性與犯罪懸疑故事的腦洞本色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娛樂效果的最大化。

《白夜追凶》開篇就以一段7分鐘長鏡頭畫面拉開了故事的序幕,在第一個案發現場探尋線索時,主角關宏峰隨著故事的推進,案情的謎團也被一一揭示,從腳印、車輪印的深淺判斷罪犯作案方式及身高體重;依據受害人的指甲、皮膚等細節推測其生活習慣。一系列科學探案手法的背後隱藏了大量刑偵知識,引人入勝的同時也更加寫實。

在每一個案件背後,又在此基礎上,增添了角色師對案件梳理的特殊性,比如第一集中的碎屍案,都是對受害人乃至嫌疑人的動機和內心推理,擴展到整個社會人性剖析的層面,且編導們立足于“潘粵明/潘粵暗”這個特殊的設定之下,往往對觀眾會進行誤導,讓案情往往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這才是該劇最大的噱頭。

同時呢,在罪案推理的基礎上,有句成語叫做管中窺豹,親情、法理、人性全部被容納於其中,尤其是中段之後,就是富二代綁架案開始,該劇的故事偵破懸疑環節減弱,而對於人性方向的筆墨增強,這都得益於該劇的編劇律師的身份,無論是對犯罪事件本身和角色的拿捏程度,還是對社會人情法制,都有獨到的見解。

差異化:前後的風格差異

大概是20集左右,也就是軍火案,感覺故事發生了變化,後半段的故事有人說不然前半段,也是情理之中,因為後半段主要在寫人,而前半段主要在寫事件。

可以這樣說,按照日本推理小說流派來劃分的話,《白夜追凶》前半段是“本格派”,後半段則是“社會派”,不知道這樣的變化是原著就是這樣寫得呢,還是該劇換了編劇(注;該劇opening顯示編劇就是是原著指紋,但後半段一看就是換人了,因為風格差異太大了,而還“丟角色”,小汪這個甘草角色,後面幾乎沒有了)。

也可以這樣說,前半段是推理懸疑,後半段是犯罪驚悚。

細琢磨一下,這樣也是必經之路。畢竟在越接近真相之處,就越要將角色進行剖析,也越需要大量案件之外的情節和故事對角色進行塑造,包括對劉長永的正面描寫等等,一開始我就覺得這位的形象後半段肯定要讓編劇“掰回來”,畢竟前半段那麼重的官僚做派,在一部作品中,必須要形成對比。果不其然,RIP。

結尾:峰迴路轉

該劇收尾有點猛,真相也沒有大白,幹掉了一個葉方舟,背後的“大哥”也沒出現,2.13滅門案真凶也沒有找到,還給出了一個“關宏峰讓弟弟背鍋”的說法,其實都是為了第二季在挖坑。

但關巨集峰與關巨集宇“最後一次”交接,無疑是峰迴路轉的點睛之筆,一條圍巾的梗,以及最後被關押的“關宏峰”撇嘴一笑,儘管故事沒有點透,但一看就知道,關宏宇又回來了。

我們的周隊長儘管一度識破“雙簧”的把戲,但這一次又進入到“全世界都能分清他們兄弟,只有周巡分不清”的節奏裡。

回想起該劇的特色,就是一直用主線懸疑和兄弟二人互換身份的噱頭牽著觀眾走,到了結尾也不例外,留下了大量疑點,照例讓你期待第二季,很不錯。

挖坑:相關疑點

最後,說下幾個疑點,都是第二季要填的坑,另外我也沒看原著,全憑個人推測

1、關宏峰是誰舉報的?

有人說是周舒桐,因為她從被拿走的手電筒中得到的疑點。

個人認為不會這樣編排,否則第二季這個角色就廢掉了,因為她和兄弟倆的互動才是看點。

手電筒是疑點,閃回中儘管沒有表示,但應該是關宏峰被在罪案現場醒來之後,為了回去自己拿走的,因為外面太黑他根本都不出去就躺下了。

個人覺得應該是周巡,他肯定也是知道了手電筒的疑點,才派人去抓關宏峰的。否則他也不會特地跑到號子裡對“關宏峰”說那些話。

或者也是關宏峰本人跟他又做的一個局,為了逼出大boss。

2、韓彬

有人也在懷疑韓彬,這個角色太神秘了,對黃山說得那些話也是疑點——“幫朋友個忙”。

不管這個“朋友”是不是關宏峰,韓彬肯定不會成為大幕後元兇的。很簡單,這樣一個故事,鋪陳了這麼多內容,如果讓韓彬父子成為boss的話,這樣編排就太煞風景了。因為這是犯了推理小說的大忌。

另外,韓彬這個角色,可是原著作者指紋另一部小說《刀鋒上的救贖》中的主要角色哦,這個小說是寫趙馨誠和韓彬的故事,在本作中算是客串,相當於《名偵探柯南》中青山剛昌讓自己另一部作品中的主角怪盜吉德來客串一下的典型。

韓彬在《白夜追凶》中,僅屬於“協力廠商”陣營,會為角色提供協助,但不會進入到主線故事,他絕對不是boss。

3、關巨集峰為什麼要讓關宏宇背鍋?

這個真的是第二季的坑了,有待進一步考證,他肯定有自己的原因,否則這個人設就崩壞了,這個設定肯定會在後面的故事讓編劇“圓”回來,目前所有的一切全都是猜測,從他接電話到暈倒再到用弟弟的指紋,期間隱瞞了一些事情。

而且還有大量疑點等著第二季挖掘:

葉方舟是誰殺得?雖然有個關宏峰撿槍的鏡頭,但也沒有表示真是他幹得。另外趙茜這個坑也沒有填上,她當時也在場(順便說一句,飾演的趙茜的尹姝貽演技不怎麼樣)。

關宏峰為什麼要吃掉“老虎”?其實代表了決心,因為那時候他打算為弟弟洗白,獨自面對這一切。但後來關宏宇

4、幕後boss

無責猜測,我覺得可能是施廣陵(施局),因為從目前的線索和角色配置來看,用排除法,也只有這個角色有能力擔綱“大哥”的身份了。另外,飾演施廣陵那名演員,長得像個boss哈哈哈哈。

(圖片出處見浮水印)

當然,或許第二季中會有新的重量級角色出現,反正期待第二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