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細讀《資治通鑒》:司馬光的“自我打臉”與齊威王的反腐敗手段

《資治通鑒》最初的戰國章節, 大部都是這個國家向另個國家用兵, 打到什麼程度, 哪個國家又向另個國家用兵, 佔領了多少城池, 這個國家的國君換了, 哪個國家的國君死了, 如此的內容像流水帳, 但流水帳裡也有一些也會突然有一兩個章節拿出來單說某個國家的事, 內容翔實, 比較耐讀。 今天摘一點說說:

(齊威王像)

戰國時期, 實際上周王朝依然還是存在的, 只是名存實亡, 周王就一直呆在洛陽哪也不去, 也不管理國家, 各諸侯國也沒有把他當一回事, 大家各自為政, 各過各地, 相安無事。 但無論如何, 當時的天下名義上是周天子的。 因此《資治通鑒》的開篇, 司馬光就找到立論點, 周天子不應當分封韓、趙、魏三國國君為王, 這是不符合禮的, 是大節, 是決不能含糊的大節, 是必須堅持的。

但, 司馬光潛意識是什麼樣子呢?第一卷裡有這樣一個段落:

六年 齊威王來朝。

是時周室微弱, 諸侯莫朝, 而齊獨朝之, 天下以此益賢威王。

這一句很有意思。 司馬光一邊為周天子分封韓、趙、魏大發光火, 一方面在潛意識裡認可齊威王這個時候就是“王”。 要知道, 封國國君跟獨立王國的國王, 相差太大了, 以當時的“大義”來說, 此時應當沒有“威王”, 因為, 周天子尚在, 哪來的威王?顯然, 司馬光在這一章節, 又認可了威王, 並對齊威王去朝拜同天子這件事大加讚賞, 認為“天下以此益賢威王”

這個時候齊威王是“齊威王”了嗎?

不是的, 有個典故“徐州相王”:指的是戰國時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 互相承認對方為王, 西元前334年, 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 尊齊威王為王,

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 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 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

(齊威王)

可見, 所謂的“六年”, 即西元前370年, 齊威王並沒有稱, 齊威王去朝拜天子, 在名義上獲得較高的政治地位是可能的, 就像後來三國時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在政治上是高明的,

但決不會讓天下都認為他“賢”明。 如果說, 天下其他諸侯認為他有政治野心, 這倒是正常的。

柏楊先生認為孔子的《春秋》裡, 還執著的把“楚王”稱為“楚子”, 而司馬光連這點執著都沒有, 一卷書還沒寫完, 就回頭打自己的臉了。 他在《資治通鑒》開篇大講君臣大義, 講禮, 講“綱紀”, 強調了一萬遍的真理, 在“齊威王”這一個稱呼上, 被自己用腳踩得稀爛, 提前就用“齊威王”這個名頭了。 可能司馬光在心底裡, 對於當時的天下情勢也不得不認可“齊威王”這樣的稱呼, 到底是實事求是, 還是他自己在現實面前屈服了呢。

(齊威王反腐敗)

就是這個齊威王, 他可不簡單, 他其實是整部《資治通鑒》裡反腐敗最為堅決的一位國君。 記載是這樣的: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 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 毀言日至。 然吾使人視即墨, 田野辟, 人民給, 官無事, 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 召阿大夫, 語之曰:“自子守阿, 譽言日至。 吾使人視阿, 田野不辟, 人民貧餒。 昔日趙攻鄄, 子不救;衛取薛陵, 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 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於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崐其情,齊國大治,強於天下。

有一天,齊威王(就這麼稱呼吧)把即墨縣(現歸山東青島轄)縣大夫(就是縣長,最高行政長官),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闢整治,百姓安居樂業,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也是一個縣,具體不詳)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讚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饑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也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替你說好話的原因!”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手段激烈)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當然,並不是齊威王僅僅整頓一吏治,齊國就強盛了,齊威王還有其他顯著的政績,比如他善於納諫,我們學過課本裡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其實也是齊威王的事蹟。此外還有淳於髡“一鳴驚人”: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小史料:一鳴驚人)

淳于髡問齊威王道:“大王,國中有大鳥,棲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飛不鳴,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齊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暫時消沉,並非昏庸無能之輩,淳於髡的諷諫一下子點醒了他,他也用“隱語”回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裡有載)一則故事點醒一個國君,淳于髡也算是高人。

(田忌賽馬)

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諷諫的那位),田忌為將(賽馬的那位),孫臏為軍師(寫兵法的那位),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于諸侯。整頓吏治雖然不是唯一原因,但顯然是關鍵的,齊威王的猛烈手段也是有成效的。什麼是奸臣,就是那些為了一己利益,腐蝕國家,貪贓枉法,陷害忠良的臣子,齊威王認清這一點,並且採用了激烈的手段:

你不好好幹,我烹了你。

(圖片來自網路)

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於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崐其情,齊國大治,強於天下。

有一天,齊威王(就這麼稱呼吧)把即墨縣(現歸山東青島轄)縣大夫(就是縣長,最高行政長官),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闢整治,百姓安居樂業,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也是一個縣,具體不詳)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讚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饑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也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替你說好話的原因!”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手段激烈)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當然,並不是齊威王僅僅整頓一吏治,齊國就強盛了,齊威王還有其他顯著的政績,比如他善於納諫,我們學過課本裡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其實也是齊威王的事蹟。此外還有淳於髡“一鳴驚人”: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小史料:一鳴驚人)

淳于髡問齊威王道:“大王,國中有大鳥,棲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飛不鳴,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齊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暫時消沉,並非昏庸無能之輩,淳於髡的諷諫一下子點醒了他,他也用“隱語”回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裡有載)一則故事點醒一個國君,淳于髡也算是高人。

(田忌賽馬)

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諷諫的那位),田忌為將(賽馬的那位),孫臏為軍師(寫兵法的那位),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于諸侯。整頓吏治雖然不是唯一原因,但顯然是關鍵的,齊威王的猛烈手段也是有成效的。什麼是奸臣,就是那些為了一己利益,腐蝕國家,貪贓枉法,陷害忠良的臣子,齊威王認清這一點,並且採用了激烈的手段:

你不好好幹,我烹了你。

(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