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砥礪奮進的五年丨平板顯示:邁向顯示強國

當前, 我國大陸液晶面板產能躍居全球第二, 已然是平板顯示產業大國。 接下來, 隨著顯示產業國產化配套的不斷提升, 以及AM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的不斷突破,

中國將成為世界顯示強國。

液晶產能坐二望一

近年來, 中國大陸在液晶面板與AMOLED領域投入鉅資, 在建與投產的產能不斷提升, 已經成為平板顯示領域的全球三強之一。

從產業佈局來看, 目前我國已經有8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實現量產, 到2018年將總共擁有12條G8.5/G8.6代生產線。 另外, 我國還投資建設了G10.5/G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成為覆蓋面積最廣、生產線最多的平板顯示產業生產大國。

據悉, 2013年中國大陸自產面板全球市場佔有率為11.4%, 電視面板自給率超35%。 2015年, 中國大陸8.5代液晶顯示大尺寸產能已處於世界第一。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梁新清透露, 2016年中國大陸液晶面板出貨面積約5700萬平方米,

全球出貨量市場佔有率超30%, 居全球第二位。

2016年, 中國大陸顯示器件出貨面積約5800萬平方米, 居全球第二, 顯示行業銷售收入達2013億元, 居全球第三, 到2020年中國大陸主要面板生產線總投資有望超過8000億元。 在產能不斷提升的同時, 中國大陸顯示產業初步形成四大產業集群——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 目前, 中國大陸共有42條產線(含規劃產線)。

中科院歐陽鐘燦院士表示, 到2019年京東方產能將超過三星成為全球第一, 中國大陸面板廠產能市場佔有率也將位居全球第一。 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 中國大陸顯示產業到2020年將無可爭辯地成為世界第一。

在8K顯示領域, 我國企業走在全球前列。 早在2013年京東方就在全球首發了98英寸8K超高清顯示幕;2014年陸續出貨,

並聯合NHK多媒體公司在全日本多地開展了30餘次的8K攝影和播放演示巡迴活動;2016年裡約奧運會上, 京東方98英寸8K超高清顯示電視在巴西明日博物館實現了全球首次8K實況轉播;2017年65英寸8K顯示幕供貨多家終端客戶, 出貨規模初步形成。

OLED打破韓國壟斷

液晶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 而在OLED領域, 中國企業從來就沒有放棄過, 所以中國在OLED上擁有更大的機會。 而現在我國在中小尺寸OLED領域正逐漸打破韓國壟斷, 在大尺寸OLED上也實現了一定的突破。

在中小尺寸AMOLED領域, 中國不斷取得技術突破。 維信諾成功突破了柔性蓋板、超薄型圓偏振片與超薄型觸控式螢幕的應用集成的技術極限,

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款3mm彎曲半徑180度對折柔性AMOLED顯示器。 京東方7.8英寸柔性可折疊顯示幕厚度僅為0.24mm, 彎曲半徑僅為5mm。 天馬可折疊AMOLED顯示幕曲率半徑為5mm, 其5.2英寸的WQHD AMOLED圖元密度到達564ppi, 亮度到達500尼特。 而由維信諾主導制定了“IEC 62715-6-2柔性顯示器件環境試驗方法”國際標準, 讓柔性AMOLED產業發展從此有標可依。

但是僅有技術突破還不足以在市場擁有話語權, 要真正打破韓國壟斷必須在產能上有所提升, 所以我國面板廠商正在快馬加鞭投產。

今年以來, 我國面板廠商爭先恐後建設、投產第6代AMOLED生產線。 8月底, 雲谷(固安)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提前封頂, 和輝光電舉行了第6代AMOLED顯示專案主廠房鋼結構屋架吊裝儀式。 此前天馬和京東方先後點亮了柔性AMOLED產品。

4月, 天馬第6代LTPS AMOLED產線在武漢成功點亮剛性和柔性AMOLED產品。 5月, 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點亮柔性AMOLED產品之後, 正式投入生產。 6月, 武漢華星光電第6代柔性LTPS-AMOLED顯示面板生產線在武漢光谷正式開工建設。 10月, 京東方柔性AMOLED將進入供貨階段。

在大尺寸OLED面板領域, 我國不僅在產品上實現了突破, 還在加緊印刷OLED研發。

去年, 創維聯合京東方、海思發佈首台中國自主研發OLED電視。 華星光電展出我國首款31inch Top gate OLED顯示展品, 標誌著華星光電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Top gate氧化物TFT背板技術取得了關鍵性突破。

而在印刷OLED領域, 我國早在2012年就開始研發, TCL集團副總裁兼研究院院長閆曉林首先提出, 印刷顯示是突破大尺寸OLED顯示技術瓶頸的一個重要方向。

2014年, 廣東省科技廳批准建立了以行業巨頭為核心、輔以高校頂級智力資源的廣東省印刷顯示技術創新聯盟, 繼而組建了印刷OLED顯示技術公共研發開放平臺,並成立了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

我國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中已經把發展印刷OLED技術作為重點支持專案之一,草擬中的國家新材料重大工程中也已將印刷OLED技術列入。2016年,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TCL旗下華星光電公司、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注資)與美國杜邦、日本住友化學、日產化學及美國柯狄等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後者將支援聚華在印刷OLED技術開發中的材料以及工藝需求,為聚華量身訂制相關研發設備。

TCL研究院資深顧問朱昌昌指出,華星光電、廣州新視界光電和福州大學聯合攻關印刷OLED,已做出31英寸FHD印刷OLED樣品。

朱昌昌表示,現在印刷OLED形成中國、韓國、日本和美國四大陣營,韓國陣營以三星、LG為主,日本以JOLED為主,美國主攻印刷OLED設備。中國印刷OLED起步較早,基本與國際處於同一個起跑線,印刷OLED是我國彎道超車的一個重要機會。

量子點、鐳射顯示等興起

除了LCD、OLED之外,量子點、鐳射顯示、Micr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湧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許立新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我國鐳射顯示技術與外國不相上下,各有優點。國外在驅動晶片、半導體光源上發展比較靠前,而我國在光學引擎、消散斑、光效技術上有一定的優勢。

據記者瞭解,海信鐳射光學引擎100%自主研發設計,70%整機成本掌握在自己手中。長虹也在鐳射電視產業鏈上加快佈局。6月15日,長虹建成年產能15萬台鐳射光機、主機一體化標準鐳射顯示生產線,加快推進長虹鐳射顯示產業發展。而且現在行業正在加快研發全色鐳射投影技術,通過使用窄譜紅綠藍三基色鐳射來合成白光,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鐳射“全色”顯示。

同樣,中國在量子點和Micro-LED上也有一定的突破。浙江大學彭笑剛教授發明的合成和加工方法奠定了量子點工業應用的基礎,助力中國目前在這一領域處於領先位置。

目前,我國的量子點技術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各大廠商生產的量子點電視屬於第一代產品,即運用光致發光原理,背光源不可或缺。江蘇中創晶片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團隊在氮化鎵Micro-LED微顯示晶片的設計和製造領域取得突破,展示過CMOS驅動的高亮度、低功耗綠色Micro LED主動顯示微顯示晶片,解析度達到1000ppi,中程亮度達到50000cd/m2。

產業配套不斷提升

在液晶面板產業不斷做大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國產化配套比例。過去幾年,在國家產業扶持政策的引導下,以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為代表的中國面板企業積極導入國內材料和設備,帶動上游液晶材料、玻璃基板、掩模版、鉬靶等配套企業的發展,使上游原材料、裝備的國產化配套比例不斷增加。

賽迪智庫電子資訊產業研究所耿怡指出,產業配套本土化率穩定提升,5代線材料本地配套率從2012年的20%增長到2016年的80%。其中玻璃基板國產化率達80%,彩色濾光片達到60%,偏光片達到100%,液晶材料達到70%。

在玻璃基板方面,彩虹集團、東旭集團等本土企業大力推進玻璃基板國產化,目前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小尺寸面板市場份額已達80%。近日,彩虹實現了我國首條G7.5 TFT-LCD基板玻璃的規模量產,為G8.5以上基板玻璃國產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掩模版方面,小尺寸面板生產線掩膜版製備企業主要有深圳清溢光電股份公司、長沙韶普鉻版有限公司等。今年黃石惠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華版掩膜版項目,主要生產高世代(G8.5、G10)TFT-LCD用掩膜版。

在鉬靶方面,四豐電子TFT-LCD/AMOLED用高純度寬幅鉬靶材技術填補了我國寬幅鉬靶(1800mm)空白,成為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標誌性事件。而晶聯光電的ITO靶材也實現了在面板行業的批量供應,打破這些產品長期以來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

據記者瞭解,四豐電子生產的高純鉬靶材,不但在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大型顯示面板企業批量應用,而且連續數年服務於國內外多條8.5代、6代等液晶面板生產線上,已成為我國鉬靶主力供應商。晶聯光電也緊跟步伐,不斷將ITO靶材導入國內G8.5、G6、G4.5等產線當中。晶聯光電副總經理張雪鳳表示,鉬靶材在下游面板企業的國產化採購量占比目前居於前列,其中國產平面鉬靶材已經全面替代進口;ITO靶材TFT國產化應用2016年實現“破冰”,目前已進入8.5代線測試認證階段。

在設備方面,杭州浙大三色儀器有限公司已研發出LCD顯示幕光電測試系統、LED背光源/顯示幕光學性能檢測系統、平板顯示器光電性能測試儀、顯示幕視角光度/色度特性測試儀等測光設備,參與並牽頭制訂相關國際標準。欣奕華潔淨搬運機器人主要用於平板顯示生產線的玻璃基板搬送,該產品潔淨度控制、運動速度和精度、可搬運基板尺寸及重量等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填補了我國在上述領域的空白。同時,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也在積極推進曝光機等設備國產化。

在液晶材料方面,湧現了如石家莊混晶廠商江蘇和成、誠志永華、八億時空以及單體生產廠商煙臺萬潤、西安瑞聯、安徽的欣奕華等一大批企業,它們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術,其中液晶中間體、單體以及TN、STN類混晶已在全球佔據重要地位,並在TFT類混晶的研發、產能擴張方面加大投入。目前我國已突破液晶材料的技術專利壟斷,正加快國產化進程,國產化比例已從5%提高到20%以上,產能、產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袁桐表示,這兩年,江蘇和成與誠志永華等液晶材料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取得不少自主專利,同時,中電熊貓和華星光電提高了液晶材料國產化的採購比例,江蘇和成與誠志永華市占率也在提升。其中江蘇和成混合液晶國產化率已經達到16%,誠志永華單色液晶材料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可達50%以上,TFT-LCD用液晶材料國內市場佔有率15%左右。而特種電子氣體、各種試劑等化學品基本實現我國企業自主供應。

同樣,我國大陸在OLED產業配套上也在不斷提升,不少公司正在攻克OLED材料和設備難題。大富光電在FMM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目前,三星Note8顯示幕被稱為最好的AMOLED,採用Diamond圖元點排布,解析度為521ppi。要達到這麼高的解析度需要將FMM最小開孔尺寸做到35微米,而大富光電複合FMM量產產品開孔尺寸可達20微米,產品適用於目前所有的OLED產線。清華大學則在OLED材料研究上取得了新突破。清華大學教授段煉表示,他們採用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做主體,摻雜傳統的螢光或磷光材料,通過能量傳遞分離三線態激子上轉換與發光過程,突破TADF材料的設計瓶頸。

繼而組建了印刷OLED顯示技術公共研發開放平臺,並成立了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

我國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中已經把發展印刷OLED技術作為重點支持專案之一,草擬中的國家新材料重大工程中也已將印刷OLED技術列入。2016年,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TCL旗下華星光電公司、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注資)與美國杜邦、日本住友化學、日產化學及美國柯狄等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後者將支援聚華在印刷OLED技術開發中的材料以及工藝需求,為聚華量身訂制相關研發設備。

TCL研究院資深顧問朱昌昌指出,華星光電、廣州新視界光電和福州大學聯合攻關印刷OLED,已做出31英寸FHD印刷OLED樣品。

朱昌昌表示,現在印刷OLED形成中國、韓國、日本和美國四大陣營,韓國陣營以三星、LG為主,日本以JOLED為主,美國主攻印刷OLED設備。中國印刷OLED起步較早,基本與國際處於同一個起跑線,印刷OLED是我國彎道超車的一個重要機會。

量子點、鐳射顯示等興起

除了LCD、OLED之外,量子點、鐳射顯示、Micr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湧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許立新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我國鐳射顯示技術與外國不相上下,各有優點。國外在驅動晶片、半導體光源上發展比較靠前,而我國在光學引擎、消散斑、光效技術上有一定的優勢。

據記者瞭解,海信鐳射光學引擎100%自主研發設計,70%整機成本掌握在自己手中。長虹也在鐳射電視產業鏈上加快佈局。6月15日,長虹建成年產能15萬台鐳射光機、主機一體化標準鐳射顯示生產線,加快推進長虹鐳射顯示產業發展。而且現在行業正在加快研發全色鐳射投影技術,通過使用窄譜紅綠藍三基色鐳射來合成白光,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鐳射“全色”顯示。

同樣,中國在量子點和Micro-LED上也有一定的突破。浙江大學彭笑剛教授發明的合成和加工方法奠定了量子點工業應用的基礎,助力中國目前在這一領域處於領先位置。

目前,我國的量子點技術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各大廠商生產的量子點電視屬於第一代產品,即運用光致發光原理,背光源不可或缺。江蘇中創晶片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團隊在氮化鎵Micro-LED微顯示晶片的設計和製造領域取得突破,展示過CMOS驅動的高亮度、低功耗綠色Micro LED主動顯示微顯示晶片,解析度達到1000ppi,中程亮度達到50000cd/m2。

產業配套不斷提升

在液晶面板產業不斷做大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國產化配套比例。過去幾年,在國家產業扶持政策的引導下,以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為代表的中國面板企業積極導入國內材料和設備,帶動上游液晶材料、玻璃基板、掩模版、鉬靶等配套企業的發展,使上游原材料、裝備的國產化配套比例不斷增加。

賽迪智庫電子資訊產業研究所耿怡指出,產業配套本土化率穩定提升,5代線材料本地配套率從2012年的20%增長到2016年的80%。其中玻璃基板國產化率達80%,彩色濾光片達到60%,偏光片達到100%,液晶材料達到70%。

在玻璃基板方面,彩虹集團、東旭集團等本土企業大力推進玻璃基板國產化,目前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小尺寸面板市場份額已達80%。近日,彩虹實現了我國首條G7.5 TFT-LCD基板玻璃的規模量產,為G8.5以上基板玻璃國產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掩模版方面,小尺寸面板生產線掩膜版製備企業主要有深圳清溢光電股份公司、長沙韶普鉻版有限公司等。今年黃石惠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華版掩膜版項目,主要生產高世代(G8.5、G10)TFT-LCD用掩膜版。

在鉬靶方面,四豐電子TFT-LCD/AMOLED用高純度寬幅鉬靶材技術填補了我國寬幅鉬靶(1800mm)空白,成為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標誌性事件。而晶聯光電的ITO靶材也實現了在面板行業的批量供應,打破這些產品長期以來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

據記者瞭解,四豐電子生產的高純鉬靶材,不但在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大型顯示面板企業批量應用,而且連續數年服務於國內外多條8.5代、6代等液晶面板生產線上,已成為我國鉬靶主力供應商。晶聯光電也緊跟步伐,不斷將ITO靶材導入國內G8.5、G6、G4.5等產線當中。晶聯光電副總經理張雪鳳表示,鉬靶材在下游面板企業的國產化採購量占比目前居於前列,其中國產平面鉬靶材已經全面替代進口;ITO靶材TFT國產化應用2016年實現“破冰”,目前已進入8.5代線測試認證階段。

在設備方面,杭州浙大三色儀器有限公司已研發出LCD顯示幕光電測試系統、LED背光源/顯示幕光學性能檢測系統、平板顯示器光電性能測試儀、顯示幕視角光度/色度特性測試儀等測光設備,參與並牽頭制訂相關國際標準。欣奕華潔淨搬運機器人主要用於平板顯示生產線的玻璃基板搬送,該產品潔淨度控制、運動速度和精度、可搬運基板尺寸及重量等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填補了我國在上述領域的空白。同時,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也在積極推進曝光機等設備國產化。

在液晶材料方面,湧現了如石家莊混晶廠商江蘇和成、誠志永華、八億時空以及單體生產廠商煙臺萬潤、西安瑞聯、安徽的欣奕華等一大批企業,它們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術,其中液晶中間體、單體以及TN、STN類混晶已在全球佔據重要地位,並在TFT類混晶的研發、產能擴張方面加大投入。目前我國已突破液晶材料的技術專利壟斷,正加快國產化進程,國產化比例已從5%提高到20%以上,產能、產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袁桐表示,這兩年,江蘇和成與誠志永華等液晶材料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取得不少自主專利,同時,中電熊貓和華星光電提高了液晶材料國產化的採購比例,江蘇和成與誠志永華市占率也在提升。其中江蘇和成混合液晶國產化率已經達到16%,誠志永華單色液晶材料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可達50%以上,TFT-LCD用液晶材料國內市場佔有率15%左右。而特種電子氣體、各種試劑等化學品基本實現我國企業自主供應。

同樣,我國大陸在OLED產業配套上也在不斷提升,不少公司正在攻克OLED材料和設備難題。大富光電在FMM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目前,三星Note8顯示幕被稱為最好的AMOLED,採用Diamond圖元點排布,解析度為521ppi。要達到這麼高的解析度需要將FMM最小開孔尺寸做到35微米,而大富光電複合FMM量產產品開孔尺寸可達20微米,產品適用於目前所有的OLED產線。清華大學則在OLED材料研究上取得了新突破。清華大學教授段煉表示,他們採用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做主體,摻雜傳統的螢光或磷光材料,通過能量傳遞分離三線態激子上轉換與發光過程,突破TADF材料的設計瓶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