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千字文》為何能成書家第一文

舊時,《千字文》與《三字經》、《百家姓》一起, 作為兒童識字的啟蒙讀物。 它在“三、百、千”中雖排在最後, 成書時間卻最早, 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確切知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一部書。 不僅如引, 《千字文》還是學習書法的絕好範本, 被譽為“書家第一文”, 直到今天依然長盛不衰。

據史書記載, 《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西元502—549年)編成的, 其編者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 《梁史》中說:“上以王羲之書千字, 使興嗣韻為文。 奏之, 稱善, 加賜金帛。 ”

唐代的《尚書故實》對此事做了進一步的敘述。 該書說, 南朝梁武帝蕭衍是一個有名的書法家, 他對王羲之的書法十分愛慕推崇。 為了搞出一部字數較多較全的王書範本, 提供給他的子侄們臨摹學習, 便命令臣子殷鐵石從王羲之的墨蹟中選出一千個互不重複的字來, 每字一紙。 然後, 把散騎侍郎周興嗣召來說:“你才思敏捷, 速將此一千字編成押韻的文章。

周興嗣當晚動手, 黎明即完成任務。 他拿出的成果, 就是我們今天讀到的《千字文》。 可是, 周興嗣的頭髮鬍子卻在那一夜之間全熬白了。

《千字文》是我國早期的童蒙學課本, 它不是簡單的單字堆積, 而是通順可誦、詠物詠事的韻文。 它從天寫到地, 從京城寫到邊塞, 從帝王寫到百姓, 從典章制度寫到風俗禮儀……將古代的天文地理、人文歷史,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 盡收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 整個《千字文》, 只有一個字(潔)重複使用了一次, 餘下的998字, 可以說一字一史, 一字一典。 比如:“起翦頗牧(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用軍最精”。 展開一個“人名”就夠寫一本書。 比如:“驢馬駝特, 勇躍奔驤”, “驢馬駝”都是牲畜, 其中的“特”指的是“公牛”。

再比如:“孔懷兄弟, 同氣連枝”。 “同氣連枝”好懂, “孔懷兄弟”是啥意思?一查才知道, “孔”即“很”, “懷”即“想”。 “孔懷”是“很想”的意思。 《千字文》寫了些什麼

《千字文》每四字一句, 共250句, 1000個字。 有學者將《千字文》分為四個部分, 稱之為“四章”。 從首句“天地玄黃”開始, 至第36句“賴及萬方”為第一部分;從第37句“蓋此身發”開始, 至第102句“好爵自縻”為第二部分;自第103句“都邑華夏”起, 至第162句“嚴岫杳冥”為第三部分;自第163句“治本于農”起, 至第248句“愚蒙等誚”為第四部分。 最後還有兩句“謂語助者, 焉哉乎也”, 沒有特別含義, 將其單列出來。

第一部分從天地開闢講起。 有了天地, 就有了日月、星辰、雲雨、霜霧和四時寒暑的變化, 也就有了孕生於大地的金玉、鐵器(劍)、珍寶、果品、菜蔬, 以及江河湖海、飛鳥遊魚,

天地之間也就出現了人和時代的變遷。 在此, 《千字文》講述了人類的早期歷史和商湯、周武王時的盛世。

第二部分重在講述人的修養標準和原則, 也就是修身功夫。 指出人要孝親, 珍惜父母給的身體, “恭惟鞠養, 豈敢毀傷”, 做人要“知過必改”, 講信用, 保持純真本色, 樹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譽, “信使可覆, 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 詩贊羔羊”及以下四句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接著文中對忠、孝和人的言談舉止、交友、保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

第三部分講述與統治有關的各方面問題。 此章首言京城形勝, 極力描繪都邑的壯麗, “宮殿盤郁, 樓觀飛驚”。 京城之中彙集了豐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 “既集墳典, 亦聚群英”, 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層意思。

這部分最後描述了國家疆域的廣闊和風景的秀美:“九州禹跡, 百郡秦並……曠遠綿邈, 岩岫杳冥。 ”

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園生活, 讚美了那些甘於寂寞、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 對民間溫馨的人情嚮往之至。

《千字文》, 似詩非詩,似賦非賦,卻在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一部文學作品。 除了文章本身內容易懂,文字朗朗上口之外,它的傳世離不開兩位僧人智永和懷素。

在《千字文》流傳的過程中,隋唐之際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沒。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孫,他用30年的時間,摹寫了800本真草《千字文》,分贈浙東各寺廟。智永和尚的這一舉動,既保存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又使《千字文》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自此之後,歷代書法大師寫《千字文》者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孫過庭、張旭、懷素、宋徽宗、米芾、趙孟頫、文徴明等。他們的作品流傳很廣,影響也很大,無疑大大促進了《千字文》在民間的傳播,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千字文》可說得上是“書家第一文”。

到辦學堂興白話文的二十世紀初期,《千字文》漸漸失去了啟蒙教材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教科書。而智永和尚和懷素和尚等名家的手抄版《千字文》,依然是後人學習書法的名帖。直到今天,此風依然長盛不衰。

宋代真宗時,編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裝在400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順序編號,起于“天地玄黃”的“天”字,終於“宮”字,所以,人稱這部《道藏》為《大宋天宮道藏》。

明清時期,用於科舉考試的貢院,每一間用於考試的號房,也都用《千字文》來編號。《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寫了屢試不中的周進到省城參觀貢院時的情景:“到了龍門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這是相公們進的門了。’進去兩邊號房門,行主人指道:‘這是天字型大小了,你自進去看看。’周進一進了號,見兩塊號板擺得齊齊整整,不覺眼裡一陣酸酸的。”

古代一些需要用較大數位編號的專案,多採用《千字文》,這恐怕是周興嗣當初未曾想到的。

除了文章本身內容易懂,文字朗朗上口之外,它的傳世離不開兩位僧人智永和懷素。

在《千字文》流傳的過程中,隋唐之際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沒。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孫,他用30年的時間,摹寫了800本真草《千字文》,分贈浙東各寺廟。智永和尚的這一舉動,既保存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又使《千字文》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自此之後,歷代書法大師寫《千字文》者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孫過庭、張旭、懷素、宋徽宗、米芾、趙孟頫、文徴明等。他們的作品流傳很廣,影響也很大,無疑大大促進了《千字文》在民間的傳播,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千字文》可說得上是“書家第一文”。

到辦學堂興白話文的二十世紀初期,《千字文》漸漸失去了啟蒙教材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教科書。而智永和尚和懷素和尚等名家的手抄版《千字文》,依然是後人學習書法的名帖。直到今天,此風依然長盛不衰。

宋代真宗時,編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裝在400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順序編號,起于“天地玄黃”的“天”字,終於“宮”字,所以,人稱這部《道藏》為《大宋天宮道藏》。

明清時期,用於科舉考試的貢院,每一間用於考試的號房,也都用《千字文》來編號。《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寫了屢試不中的周進到省城參觀貢院時的情景:“到了龍門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這是相公們進的門了。’進去兩邊號房門,行主人指道:‘這是天字型大小了,你自進去看看。’周進一進了號,見兩塊號板擺得齊齊整整,不覺眼裡一陣酸酸的。”

古代一些需要用較大數位編號的專案,多採用《千字文》,這恐怕是周興嗣當初未曾想到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