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35歲的孫儷演少女讓人出戲!鮑起靜告訴你這樣演上了年紀也不怕

前兩天大女主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終於落幕, 孫儷演的挺好, 不過還是有讓人跳戲的地方——對於前兩集, 小編花了很長時間說服自己:已經35歲的孫儷飾演的周瑩只有十八歲。

大女主電影《明月幾時有》也是這樣, 拍出了平民史詩氣質, 周迅的“方姑”演的也很好, 但影片前半段的青年方姑的確顯老。

孫儷和周迅都是極好的演員, 但在上述兩部作品, 她們都輸在了“少女”形象。

演員很少能演好比自己年輕的角色——演技再好也沒用。 因為歲月不饒人。

但演員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她們去演比自己年齡更大的角色, 往往能夠獲得成功。 鮑起靜就是這樣一位演員。 作為一位“媽媽專業戶”, 她從30歲就開始了飾演“媽媽”的生涯。

鮑起靜出生於電影世家。 父親鮑方是名導演, 年邁後加入無線電視, 專門演“武林高人”, 比如《天龍八部》裡的“掃地神僧”, 《鹿鼎記》裡的“神龍教主”;弟弟鮑德熹是攝影師, 憑《臥虎藏龍》拿了奧斯卡最佳攝影。

▲鮑方在《天龍八部》裡的“掃地神僧”

但鮑起靜的演藝生涯, 不像一般“星二代”靠家人名望, 也不靠所謂“天才”, 反而與內地的老藝術家有著同樣的經歷——體驗生活:她17歲考入長城電影公司的演員培訓班, 按公司要求, 先去紗廠當了3個月紡織女工, 而後才回到公司拍戲。

正式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後, 鮑起靜演了一系列文藝片。 而彼時香港地區的武俠片風頭正勁,

胡金銓、張徹、李小龍舞刀弄劍拳腳相加, 文藝片難有市場, 鮑起靜也一直難有名氣。 1977年, 鮑起靜的事業出現了一點轉機, 她出演了父親鮑方自導自演的經典歷史片《屈原》, 終於有了一部能站住腳的代表作。

▲鮑起靜在《屈原》裡的角色扮相

但鮑起靜並沒有因此依賴父親,《屈原》僅是父女兩合作的唯一一部電影,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裡,鮑起靜飾演的角色也多是平民形象。直到1980年,鮑起靜終於在武俠大導張鑫炎的《白髮魔女傳》裡出演“白髮魔女”,這可能是她演藝生涯裡最具噱頭的角色。影片票房大概300萬元,那時算是相當不錯。

▲鮑起靜在1980年版的《白髮魔女傳》中出演“白髮魔女”

而鮑起靜身上的賢慧媳婦勁兒和“魔女”實在沾不上邊,拍完這部電影她也到了30歲,在那個年代的香港,是該轉型的年紀。所以鮑起靜轉去亞洲電視,出演《大地恩情》,從此開始演媽媽,一演就是近40年。

在這期間她也接到過不少爛片,但她心裡清楚,至少自己戲份要演好;戲本身爛,自己又不認真演,那就真的完了。

內地觀眾真正熟悉鮑起靜的面孔,還是通過她和鄭則仕演出的《肥貓正傳》。鄭則仕曾對她說過:“我看你演了很多爛戲,但是我每次只要看到你,就會眼前一亮。你沒有紅,是因為你沒有碰到好的導演,好的劇本,好的製作,所以你一直默默無名地在演戲。但是沒關係,觀眾是看得到的,觀眾會記得鮑起靜是個好演員,他們會有這個印象留存在腦子裡。”

▲《肥貓正傳》中鮑起靜飾演貓媽(豆瓣電影/圖)

2008年,在許鞍華執導的《天水圍的日與夜》裡,鮑起靜終於等來了她的好導演、好劇本、好製作。

▲《天水圍的日與夜》鮑起靜飾演單親媽媽貴姐

天水圍原本只是小小的圍村,有30多萬底層收入的居民擁擠生活在那裡。由於發生過多起震驚香港的倫常慘案,這個地名又有著濃烈的悲情色彩。但許鞍華不讓電影裡的人出一點意外:鮑起靜飾演的單親媽媽貴姐,帶著兒子度過一個暑假,一日兩餐,平平淡淡,猶如現實中天水圍居民那樣,過著平凡的生活。

影片從生活瑣碎中寫人情事故,草灰蛇線水到渠成,講老一代的貧苦百姓互相扶助,講新一代人從父輩身上學會給予和承擔,懂得尊嚴和骨氣。

鮑起靜從小生活在窮人的圈子裡長大,她早年的紡織女工生活又與“貴姐”的經歷一模一樣,在這部電影裡,她不是在演“貴姐”,她就是“貴姐”。影片正因鮑起靜出演,才有了那份默然的溫暖和無聲的感動;她也憑藉這部電影,奪得了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一個演員想拍一部好電影,除了努力,可能要花一輩子時間用來等待,等那個從她生命裡長出來的角色。鮑起靜很幸運,她等到了。

昨天,鮑起靜主演的新片《我的媽呀》與觀眾見面,電影講述兒子見到久別疏離的母親,得知母親患病已時日無多,於是放下過往心結,協助母親完成年輕時許下的“願望清單”。

▲《我的媽呀》海報

誠然,影片中鮑起靜沒能重現《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精彩表演;與同檔期上映的《天才槍手》相比,《我的媽呀》也沒有好萊塢思維的“功成名就和飛來橫禍”來得過癮。

但看電影除了“過癮”之外,總還有些別的需求。而另一些電影,也從不以“過癮”為目的。

楊德昌曾說過:發明電影之後,人類的生命被延長了三倍。兩個小時的電影,應當是人一生的命運。

鮑起靜的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也好,近些年別人的《桃姐》《幸運是我》也好,講的都是家庭和倫理、成長與衰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看這些電影是在看命運,男人和女人、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總能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的媽呀》劇照

這些電影放棄好萊塢思維,去講生命和社會;生命和社會的價值,貴不可言。

《我的媽呀》亦是如此。假如你沒有那麼迫切地想要體驗“成功”和“危險”,不妨去看看這部電影。願每個觀眾在電影裡,都能找到自己生命的位置。

但鮑起靜並沒有因此依賴父親,《屈原》僅是父女兩合作的唯一一部電影,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裡,鮑起靜飾演的角色也多是平民形象。直到1980年,鮑起靜終於在武俠大導張鑫炎的《白髮魔女傳》裡出演“白髮魔女”,這可能是她演藝生涯裡最具噱頭的角色。影片票房大概300萬元,那時算是相當不錯。

▲鮑起靜在1980年版的《白髮魔女傳》中出演“白髮魔女”

而鮑起靜身上的賢慧媳婦勁兒和“魔女”實在沾不上邊,拍完這部電影她也到了30歲,在那個年代的香港,是該轉型的年紀。所以鮑起靜轉去亞洲電視,出演《大地恩情》,從此開始演媽媽,一演就是近40年。

在這期間她也接到過不少爛片,但她心裡清楚,至少自己戲份要演好;戲本身爛,自己又不認真演,那就真的完了。

內地觀眾真正熟悉鮑起靜的面孔,還是通過她和鄭則仕演出的《肥貓正傳》。鄭則仕曾對她說過:“我看你演了很多爛戲,但是我每次只要看到你,就會眼前一亮。你沒有紅,是因為你沒有碰到好的導演,好的劇本,好的製作,所以你一直默默無名地在演戲。但是沒關係,觀眾是看得到的,觀眾會記得鮑起靜是個好演員,他們會有這個印象留存在腦子裡。”

▲《肥貓正傳》中鮑起靜飾演貓媽(豆瓣電影/圖)

2008年,在許鞍華執導的《天水圍的日與夜》裡,鮑起靜終於等來了她的好導演、好劇本、好製作。

▲《天水圍的日與夜》鮑起靜飾演單親媽媽貴姐

天水圍原本只是小小的圍村,有30多萬底層收入的居民擁擠生活在那裡。由於發生過多起震驚香港的倫常慘案,這個地名又有著濃烈的悲情色彩。但許鞍華不讓電影裡的人出一點意外:鮑起靜飾演的單親媽媽貴姐,帶著兒子度過一個暑假,一日兩餐,平平淡淡,猶如現實中天水圍居民那樣,過著平凡的生活。

影片從生活瑣碎中寫人情事故,草灰蛇線水到渠成,講老一代的貧苦百姓互相扶助,講新一代人從父輩身上學會給予和承擔,懂得尊嚴和骨氣。

鮑起靜從小生活在窮人的圈子裡長大,她早年的紡織女工生活又與“貴姐”的經歷一模一樣,在這部電影裡,她不是在演“貴姐”,她就是“貴姐”。影片正因鮑起靜出演,才有了那份默然的溫暖和無聲的感動;她也憑藉這部電影,奪得了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一個演員想拍一部好電影,除了努力,可能要花一輩子時間用來等待,等那個從她生命裡長出來的角色。鮑起靜很幸運,她等到了。

昨天,鮑起靜主演的新片《我的媽呀》與觀眾見面,電影講述兒子見到久別疏離的母親,得知母親患病已時日無多,於是放下過往心結,協助母親完成年輕時許下的“願望清單”。

▲《我的媽呀》海報

誠然,影片中鮑起靜沒能重現《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精彩表演;與同檔期上映的《天才槍手》相比,《我的媽呀》也沒有好萊塢思維的“功成名就和飛來橫禍”來得過癮。

但看電影除了“過癮”之外,總還有些別的需求。而另一些電影,也從不以“過癮”為目的。

楊德昌曾說過:發明電影之後,人類的生命被延長了三倍。兩個小時的電影,應當是人一生的命運。

鮑起靜的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也好,近些年別人的《桃姐》《幸運是我》也好,講的都是家庭和倫理、成長與衰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看這些電影是在看命運,男人和女人、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總能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的媽呀》劇照

這些電影放棄好萊塢思維,去講生命和社會;生命和社會的價值,貴不可言。

《我的媽呀》亦是如此。假如你沒有那麼迫切地想要體驗“成功”和“危險”,不妨去看看這部電影。願每個觀眾在電影裡,都能找到自己生命的位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