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金剛:骷髏島》——怪物齊聚“打灰機”

《金剛:骷髏島》發佈

導演喬丹·沃格-羅伯茨在twitter上發佈了《金剛:骷髏島》的日版海報, 並留言道:“能不能聊聊我們的日版怪獸(Kaiju)海報多贊!”正如海報所示, 片中島上還會出現更多其它怪物, 而手繪的畫風與此前曝光的致敬《現代啟示錄》的一款海報也保持了一致, 或許這將是2017年最棒的電影海報之一。

圖1 《金剛:骷髏島》宣傳海報

《金剛:骷髏島》故事梗概

影片的故事將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 美國宇航局啟動了陸地衛星(Landsat)專案, 用於探測地球資源與環境。 因為衛星的地圖繪製, 人類偶然發現了一個未知的島嶼, 幾位主角因此被前往調查研究。 抖森飾演的角色是英國空軍特別部隊的前探員, 拉爾森的角色是一個戰地攝影師, 他們在那裡遇到了神秘的金剛。

《金剛:骷髏島》幕後——《瘋狂動物城》後繼續推動角色特效

本片中骷髏島上金剛與眾多怪獸一起打灰機的場景所構建的視覺奇觀,

得到一致稱讚, 工業光魔作為本片的特效主力真是功不可沒。 全球各地工作室約300位的工業光魔藝術家參與了這部影片, 此外還有IT部門、研發部門以及其他部門支持這些藝術家的創作, 整部影片的特效製作用了整整一年半, 塑造了這個一個高達100英尺, 即30米以上、同時具備真實度和娛樂性、帶有特定設計特徵的關鍵幀的CG形象。

每一個生物都會由毛髮、衣物和肉體之中的任意一種所覆蓋, 金剛自然是由毛髮所覆蓋。 角色特效中的毛髮最見功力, 每根毛發都不一樣, 這也是這個項目時最困難的一個地方, 在體現功力的基礎上還需要一個煥然一新、獨一無二、能服務於劇情的角色形象, 而且不同的區域會有不同的毛髮。

眼、耳、鼻、唇周圍的毛髮數量和軟硬度也不一樣, 手臂下和腿上的毛髮更長, 頭部的短一些, 毛髮生長的方向也是不一樣的……當金剛移動時, 風對於毛髮的作用力也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毛發動力學。 為了創造這樣一個逼真的金剛形象, 工業光魔調用了大量的參考資料, 這些資料中包括他們可以找到的不同種類靈長類動物的視頻,確保形象更加完美。

另外, 將動作轉化到一個100英尺高的巨大角色上, 還要看起來真實可信, 是需要相當多的動畫渲染。 卡波格雷克表示, 相比2005年, 如今軟體技術層面的提升能夠讓金剛在真實度上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單單毛髮這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兩者在品質上的不同。

CG技術打造的生物擁有越多的毛髮, 它的真實度就越高。 金剛的每根毛發都有自己的顏色和長度, 會被風吹向不同的方向, 會因陽光而產生斑點, 如此渲染工作自然需要調用海量的資源。 卡波格雷克表示:“我們現在的毛髮渲染速度是十年前的5倍到10倍。 ”

圖2 毛髮

圖3 毛髮

圖4 毛髮

金剛電影幫助塑造了幾十年的大螢幕特效

《金剛:骷髏島》所呈現的效果使他比以往更大更實際:他困惑、懷疑時,巨大的眉頭皺起,他憤怒、咆哮時,唾液從他的嘴中湧出。他的毛髮看起來足夠軟,你幾乎想伸手去觸摸它,看看它感覺如何。

金剛從他的第一個大螢幕外觀,推動了視覺效果的發展。正如Inverse最近一篇文章所聲明的那樣,你可以通過金剛的進步來追蹤好萊塢特效的發展。

金剛的電影版本一直持續推動當代視效:

1933年金剛是依賴小的定格動畫(K幀),依靠微小的表達模式,將怪物和充滿恐龍的島嶼帶到生活之中。第一個金剛模仿現實生活中的大猩猩,但動物的一些誇張的特徵被剝奪了。那時的金剛是由兩個具有鉸接關節的小金屬電樞由模特兒製造商Willis O'Brien設計。

除了自己創造角色,1933年版本的電影製作人員還必須找到方法,讓金剛與人類進行互動。藍背和綠背在影視後期製作中被轉換為背景圖片出現在螢幕上,當時還沒有這項技術,所以,那時的電影製作人只能依賴於相機內部效果(主要是後投影)的組合,其中演員在投影到其後面螢幕上的圖像之前進行演示,以及稱為Dunning過程的技術,其涉及將兩個條帶相機的圖像,並將圖像與其他圖像拍攝在一起。

1976年的金剛贏得了奧斯卡的最佳視覺效果,依靠反向技術組合,影片中的大猩猩身著西裝,已然變得更加真實。

彼得·傑克遜在2005年的重塑金剛形象通過使用動作捕捉,一個人穿著西裝做大猩猩的動作,將資訊記錄到電腦,至此進入了數位電影時代。目前動作捕捉技術已經能做到即時捕捉,不得不說一部電影加速了整個影視工業的發展。

下面幾組圖是製作時的模型與最終呈現在螢幕上的畫面:

組1

組2

組3

圖4 毛髮

金剛電影幫助塑造了幾十年的大螢幕特效

《金剛:骷髏島》所呈現的效果使他比以往更大更實際:他困惑、懷疑時,巨大的眉頭皺起,他憤怒、咆哮時,唾液從他的嘴中湧出。他的毛髮看起來足夠軟,你幾乎想伸手去觸摸它,看看它感覺如何。

金剛從他的第一個大螢幕外觀,推動了視覺效果的發展。正如Inverse最近一篇文章所聲明的那樣,你可以通過金剛的進步來追蹤好萊塢特效的發展。

金剛的電影版本一直持續推動當代視效:

1933年金剛是依賴小的定格動畫(K幀),依靠微小的表達模式,將怪物和充滿恐龍的島嶼帶到生活之中。第一個金剛模仿現實生活中的大猩猩,但動物的一些誇張的特徵被剝奪了。那時的金剛是由兩個具有鉸接關節的小金屬電樞由模特兒製造商Willis O'Brien設計。

除了自己創造角色,1933年版本的電影製作人員還必須找到方法,讓金剛與人類進行互動。藍背和綠背在影視後期製作中被轉換為背景圖片出現在螢幕上,當時還沒有這項技術,所以,那時的電影製作人只能依賴於相機內部效果(主要是後投影)的組合,其中演員在投影到其後面螢幕上的圖像之前進行演示,以及稱為Dunning過程的技術,其涉及將兩個條帶相機的圖像,並將圖像與其他圖像拍攝在一起。

1976年的金剛贏得了奧斯卡的最佳視覺效果,依靠反向技術組合,影片中的大猩猩身著西裝,已然變得更加真實。

彼得·傑克遜在2005年的重塑金剛形象通過使用動作捕捉,一個人穿著西裝做大猩猩的動作,將資訊記錄到電腦,至此進入了數位電影時代。目前動作捕捉技術已經能做到即時捕捉,不得不說一部電影加速了整個影視工業的發展。

下面幾組圖是製作時的模型與最終呈現在螢幕上的畫面:

組1

組2

組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