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靈山寺:一座封存了1200年的寺廟,如今卻無人問津

靈山寺又稱靈山護國禪寺, 由唐代僧人大顛法師創建于貞元七年(791年)。 當時, 靈山一帶荒蕪, 野獸出沒, 百姓不敢靠近。

靈山寺

大顛法師雲遊至此,

見靈山林木茂密, 山水秀麗, 格外與眾不同, 就決定在這裡修築寺廟。 他深入荒山野嶺, 與虎狼為伴, 砍伐林木, 建築殿堂。 在佛門弟子和周圍百姓的幫助下, 終於建成一座占地700頃的名刹, 賜名“靈山護國禪寺。 ”

靈山大門

這裡山清水秀, 風景優美,

靈山寺所以出名, 在於它歷史悠久, 規模宏大;更由於大顛和尚與韓愈不同尋常的關係, 而成為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 但是如今卻無人問津~

靈山寺背靠青山, 面對明湖, 松竹環繞, 鳥語泉聲, 是一個環境清幽、恬靜秀美的好地方。 靈山寺正門, 門前有兩棵參天大樹,

這兩棵樹據說是“甘棠樹”, 至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了。 大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而最特別的地方是兩棵樹的枝葉緊緊連結在一起, 所以也稱為“連理樹”。

從水庫看靈山寺

靈山寺有“道跡賢蹤”之稱, 這是指到過靈山寺的得道之人和名人賢士非常多,

而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 就是大顛禪師和韓文公韓愈交往的故事。 目前, 靈山寺內還留有韓愈謁見大顛的信函碑刻, 這正是這兩位名人交往的見證。 除了三百年信蘭, 大顛禪師塔也是靈山寺珍貴的文物, 後人稱之為“舌鏡塔”。

靈山護國禪寺

靈山寺有“靈山八景”的說法, 分別是舌鏡塔、留衣亭、幹叢果、寫經台、開善藏、祝聖碑、白石槽以及拔木塢。

留衣亭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當時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到潮州任刺史。 在潮州僅八個月期間,就曾兩次與大顛互訪晤談。 同年10月, 即將離開潮州到袁州赴任時,又一次專程到靈山寺, 向大顛辭行。

時年大顛88歲,韓愈51歲。 他們倆經過一番暢談後, 仍依依不捨,大顛親自送韓愈到寺院門外的小橋邊,韓愈深為感動,隨手脫下官袍, 送給大顛作留念。 後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紀念倆人的友誼。

留衣亭

留衣亭

幹叢果

祖師大顛禪師創寺之後,曾手植荔枝千株,素日親持淨瓶澆溉,花木蔚茂。每當盛夏,佳果累累,信眾可隨意採摘止渴,然貪心者攜歸則化為烏有。

關於千叢果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傳說韓愈曾三次到靈山回訪大顛。其中一次適逢炎夏,大顛命徒到山下買嶺南荔枝讓韓愈解渴。韓愈卻說:“寺院附近,皆為沃地,乃植荔佳土,師為何捧著金飯碗討飯?”大顛聽了,甚覺有理,逐命眾徒在山坡植荔枝。後來的靈山寺荔枝林就被定為八景之一--“千叢果”。

又有傳說,當年大顛禪師親栽荔枝千棵,自置銅瓶,名甘露瓶,一瓶遍灌千樹。大顛圓寂後,瓶失樹枯。現有荔枝林,為寺僧重植。

幹叢果

舌鏡塔

這是著名的“舌鏡塔”,是靈山寺創始人大顛和尚的墓。唐長慶四年(824年)大顛在這裡“圓寂”,時年93歲,埋葬於寺側。它是潮汕地區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古墓。

為什麼叫“舌鏡塔”?

據明代《隆慶潮陽縣誌》載:大顛墓塔建後三年,開塔重修,僧人見大顛屍骨容顏如生,頭髮指甲俱長,於是未搬動而重建;唐末又重修,開啟墓塔後,見大顛屍骨已化,“唯舌根尚存如生”。修復後人稱“瘞舌塚”;宋朝至道年間,縣秀士鄭士明又開塔修墓,見塔中舌根已溶化,僅存“古鏡一圓”,所以後人稱“舌鏡塔”。

舌鏡塔

這座墓塔的形制為唐代風格,外觀是一個倒懸的圓鐘形,底座八角形,四周刻有花卉飛龍走獸圖案,雕刻和造型都具有唐代建築古樸粗放、莊重渾厚的特點。由於這座墓塔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78年已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寫經台

大顛禪師畢生著述頗豐,計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及《金剛經釋義》,自書《金剛經釋義》1500卷,《法華經》、《維摩經》各30部,諸經已亡佚,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有日本續藏經本和商務印書館影印本。靈山寺至今留此寫經著述之故址。

拔木塢

傳說靈山寺建寺木材為大顛禪師福建化度而來。大顛向閩南林區山主化緣杉樹。山主吝嗇多詐,稱:“師父向我化杉建寺,本是一件好事,可惜本山所有巨杉大木,都早被人訂購了,剩下的都是些蟲咬尾折,矮短變形的杉樹,假如合適,便施捨給你!”大顛合十念佛稱謝,並與山主約定明天清點林中傷折無尾的杉樹。

當晚狂風大作,山林中上好的棟樑之才樹尾都被狂風折斷。山主不能抵賴卻又不甘心就範,所以只差遣工人伐木,卻不幫忙抬出山口,使杉木無法趁雨季搭筏運送。大顛施展神通,使木材全部遁下了地下自己空手而回。

大顛回到靈山,招呼徒眾來到山前小溪畔,以錫杖在地上畫一大圓圈,進而命弟子依此尺寸向下挖。深坑挖好,大顛對眾人說:“這坑叫拔木塢,閩南所化木材已從地下運到這裡,眾人齊心把杉木拔上來。”

拔木塢中巨大的杉木徐徐冒出,眾弟子拉、抬、扛、運、頃刻就在山坡堆起一座木材小山。修建寺廟的木匠看到山堆般的木材驚喜大呼:“太多了,太多了!夠了,夠了!”木匠話音剛落,三支徑滿三尺的巨杉冒出塢面未及數尺就停住了,再無法拔出。

後來的施工中,木材數剛好,只是缺少可作大殿主樑的木材。大顛命人把木屑碎料集中在一處,閉目合十,口中念誦,運氣一吹,滿地刨花飛舞,將碎木纏繞的異常緊實,頓時圈成三條尺寸適宜的巨梁。工程因而順利竣工。

開善藏

宋真宗(998-1022)敇賜新刻藏經一部,共278卷(一說280卷)為靈山鎮山寶藏, 築室供養;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聖恩賜額開善禪院,逐藏經有開善藏之雅稱。後經樓廢,寶藏佚。20世紀80年代 本寺重建後,修三層藏經樓,上設萬佛閣。

祝聖碑

宋高宗(1127-1162)准潮州名賢王大賢奏請,敇賜靈山寺為“祝聖萬壽山”,並諭王大寶勒石寺中。原碑亡佚,圖中為近年于故址重建亭樹碑以複勝跡。

王大寶(1094-1170),又名王元龜、二龜、二王,生於海陽縣湯頭村(今屬廣東省潮安縣歸湖),宋代名臣。早年被選入太學讀書。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舉進士第二,任南雄州教授、樞密院計議等,是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紹興八年(1138),受派監登聞鼓院,主管台州府。其間,曾將其著的《詩書易解》六卷獻給皇帝,被任為國子司業兼崇政殿說書。不久,進直敷文閣學士,任溫州知府,提點福建、廣東刑獄。

宋孝宗即位後,授他侍講。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改授禮部侍郎,後來提升他為右諫議大夫、兵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他一生力主抗金,是朝廷中抗金派的代表性人物。乾道六年(1170年)在家鄉病逝。

後人將他與崔與之、李昴英等同尊為“嶺南六先生”,並被推為“潮州八賢”之首。任諫講時,與王十朋齊名,稱為“二龜”,或稱為“二王”。

白石槽

傳說大顛禪師乘坐一白色石槽順江化緣籌建靈山寺。這化緣神運,璨如白玉,非祖師不能乘駕,已佚。現存白石槽為宋紹興丁醜二十七年(1157年)仿造之遺模。

juhlyo

留衣亭

留衣亭

幹叢果

祖師大顛禪師創寺之後,曾手植荔枝千株,素日親持淨瓶澆溉,花木蔚茂。每當盛夏,佳果累累,信眾可隨意採摘止渴,然貪心者攜歸則化為烏有。

關於千叢果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傳說韓愈曾三次到靈山回訪大顛。其中一次適逢炎夏,大顛命徒到山下買嶺南荔枝讓韓愈解渴。韓愈卻說:“寺院附近,皆為沃地,乃植荔佳土,師為何捧著金飯碗討飯?”大顛聽了,甚覺有理,逐命眾徒在山坡植荔枝。後來的靈山寺荔枝林就被定為八景之一--“千叢果”。

又有傳說,當年大顛禪師親栽荔枝千棵,自置銅瓶,名甘露瓶,一瓶遍灌千樹。大顛圓寂後,瓶失樹枯。現有荔枝林,為寺僧重植。

幹叢果

舌鏡塔

這是著名的“舌鏡塔”,是靈山寺創始人大顛和尚的墓。唐長慶四年(824年)大顛在這裡“圓寂”,時年93歲,埋葬於寺側。它是潮汕地區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古墓。

為什麼叫“舌鏡塔”?

據明代《隆慶潮陽縣誌》載:大顛墓塔建後三年,開塔重修,僧人見大顛屍骨容顏如生,頭髮指甲俱長,於是未搬動而重建;唐末又重修,開啟墓塔後,見大顛屍骨已化,“唯舌根尚存如生”。修復後人稱“瘞舌塚”;宋朝至道年間,縣秀士鄭士明又開塔修墓,見塔中舌根已溶化,僅存“古鏡一圓”,所以後人稱“舌鏡塔”。

舌鏡塔

這座墓塔的形制為唐代風格,外觀是一個倒懸的圓鐘形,底座八角形,四周刻有花卉飛龍走獸圖案,雕刻和造型都具有唐代建築古樸粗放、莊重渾厚的特點。由於這座墓塔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78年已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寫經台

大顛禪師畢生著述頗豐,計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及《金剛經釋義》,自書《金剛經釋義》1500卷,《法華經》、《維摩經》各30部,諸經已亡佚,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有日本續藏經本和商務印書館影印本。靈山寺至今留此寫經著述之故址。

拔木塢

傳說靈山寺建寺木材為大顛禪師福建化度而來。大顛向閩南林區山主化緣杉樹。山主吝嗇多詐,稱:“師父向我化杉建寺,本是一件好事,可惜本山所有巨杉大木,都早被人訂購了,剩下的都是些蟲咬尾折,矮短變形的杉樹,假如合適,便施捨給你!”大顛合十念佛稱謝,並與山主約定明天清點林中傷折無尾的杉樹。

當晚狂風大作,山林中上好的棟樑之才樹尾都被狂風折斷。山主不能抵賴卻又不甘心就範,所以只差遣工人伐木,卻不幫忙抬出山口,使杉木無法趁雨季搭筏運送。大顛施展神通,使木材全部遁下了地下自己空手而回。

大顛回到靈山,招呼徒眾來到山前小溪畔,以錫杖在地上畫一大圓圈,進而命弟子依此尺寸向下挖。深坑挖好,大顛對眾人說:“這坑叫拔木塢,閩南所化木材已從地下運到這裡,眾人齊心把杉木拔上來。”

拔木塢中巨大的杉木徐徐冒出,眾弟子拉、抬、扛、運、頃刻就在山坡堆起一座木材小山。修建寺廟的木匠看到山堆般的木材驚喜大呼:“太多了,太多了!夠了,夠了!”木匠話音剛落,三支徑滿三尺的巨杉冒出塢面未及數尺就停住了,再無法拔出。

後來的施工中,木材數剛好,只是缺少可作大殿主樑的木材。大顛命人把木屑碎料集中在一處,閉目合十,口中念誦,運氣一吹,滿地刨花飛舞,將碎木纏繞的異常緊實,頓時圈成三條尺寸適宜的巨梁。工程因而順利竣工。

開善藏

宋真宗(998-1022)敇賜新刻藏經一部,共278卷(一說280卷)為靈山鎮山寶藏, 築室供養;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聖恩賜額開善禪院,逐藏經有開善藏之雅稱。後經樓廢,寶藏佚。20世紀80年代 本寺重建後,修三層藏經樓,上設萬佛閣。

祝聖碑

宋高宗(1127-1162)准潮州名賢王大賢奏請,敇賜靈山寺為“祝聖萬壽山”,並諭王大寶勒石寺中。原碑亡佚,圖中為近年于故址重建亭樹碑以複勝跡。

王大寶(1094-1170),又名王元龜、二龜、二王,生於海陽縣湯頭村(今屬廣東省潮安縣歸湖),宋代名臣。早年被選入太學讀書。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舉進士第二,任南雄州教授、樞密院計議等,是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紹興八年(1138),受派監登聞鼓院,主管台州府。其間,曾將其著的《詩書易解》六卷獻給皇帝,被任為國子司業兼崇政殿說書。不久,進直敷文閣學士,任溫州知府,提點福建、廣東刑獄。

宋孝宗即位後,授他侍講。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改授禮部侍郎,後來提升他為右諫議大夫、兵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他一生力主抗金,是朝廷中抗金派的代表性人物。乾道六年(1170年)在家鄉病逝。

後人將他與崔與之、李昴英等同尊為“嶺南六先生”,並被推為“潮州八賢”之首。任諫講時,與王十朋齊名,稱為“二龜”,或稱為“二王”。

白石槽

傳說大顛禪師乘坐一白色石槽順江化緣籌建靈山寺。這化緣神運,璨如白玉,非祖師不能乘駕,已佚。現存白石槽為宋紹興丁醜二十七年(1157年)仿造之遺模。

juhlyo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