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詩歌報·河北詩人工作室第(106期)陰山文苑(17)《天津詩人》

中國詩歌報河北工作室編輯部全體成員

指導:海底月

主編:李桂玲

副主編:擊水飛歌、劉建光、 郭化剛、青野

編輯:田燕、王雪琴、孫勇、嘉桐

甄選編輯:心 庭

★詩 觀:

從某種意義上說, 詩人不代表任何團體與個人。 純粹的詩人是向社會和歷史發聲的勇士, 以心靈訴說見證偉大的人格。

——羅廣才

《天津詩人》, “七年不癢”

文/羅廣才

創辦編輯《天津詩人》整整七個年頭了, 腦海裡有多少語句滑過?有多少生意上的機緣錯過?真的數不清了。 從選題、徵稿、約稿、選稿、改稿、跑設計印刷乃至落實刊物費用, 基本都是我一個人。 每一個步驟都是痛苦的, 一環套一環, 且周而復始。 編稿的時候聽不同的音樂, 擺放不同的掛件和花卉, 使自己儘量放鬆、平靜。 不提兩千五百多個日日夜夜在電腦前形成的嚴重的頸椎病和肩周炎, 更不提二百多萬的鈔票的投入, 我只記得, 我必須記得,每次刊物送到家裡的時候,

我從三樓平臺挑選一米多高的帶軲轆的垃圾桶, 挑選盛有三分之一的垃圾的垃圾桶, 鋪好三層報紙, 坐電梯拉到一樓, 裝上20包《天津詩人》, 再坐電梯拉到三樓平臺, 然後再拉行十米到樓棟口, 乘電梯拉到11樓, 要拉上十餘次。 其中遇坎兒和坡道, 或前腿蹬後退腿弓或身體向後稍稍傾斜。 然後轉天再如是幾趟, 拉到一樓送到郵局, 約好親朋六、七人貼地址、信封封口交櫃檯郵寄.......

慶倖, 我沒有被那些無聊的人和事羈絆。 這七年, 我是一口氣一路走來。 《天津詩人》出刊28期推出了6000多位元漢語詩人的作品, 向漢語詩壇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懂詩、愛詩、有創作潛力的詩人作品。 傑出詩人代表之一的伊蕾大姐最近一提起她的近作《給媽媽》組詩,

就一個勁地說:要感謝羅廣才, 我這麼多年沒寫詩, 這組詩是硬讓他給逼出來的。

應該說我是一名職業詩歌讀者, 七年, 我閱讀了數以十幾萬計的作品, 我曾經和幾位小說家討論小說和詩, 我說:小說家寫個十萬八萬的字後, 讀者看不出作者是否“弱智”, 但詩人則不同, 兩行之內讀者就能準確評判該詩的“價值”。 我總結出最單純的讀者的閱讀標準:對方在好好說話, 說話說的好。

每天在朋友圈或微信群看無數的人發無數的“詩”。 我輕易不敢看。 坦白的說:很多的所謂的詩像段子。 我常說, 如果把一些分行的“詩”不分行, 以文章來品評, 估計給所有的小學國文教員審閱都會判不及格。 有的“作品”視角很好,

但還是抖小機靈, 淺處說有的是虎頭蛇尾, 深處說大多數缺乏深度, 更缺少讀者品味的空間。 看完一首詩, 最起碼能讓讀者在耳目一新的基礎上, 能夠感動、流淚、振奮或深思。 除此之外的分行僅僅是分了行而已。 而且我固執的認為:好的詩歌從來就不是“寫”出來的, 而是在個人生命歷程中精神世界最渴望表達的時候順利“分娩”出來的。 其實寫詩就是說話:陳言務去!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一種, 引人入勝是一種。 無論哪一種, 都要有自己獨特的、真實的、不說不快的表達。 尤其“身份寫作”的一些詩寫者, 在某個領悟的卓越並不一定在詩歌創作上就得心應手。 詩歌從來都是特殊氣質的特殊產物。 有的人寫了一輩子詩歌, 甚至著作等身,
但真的和詩歌本身沒有任何關係, 最多是漢語新詩“合唱團的”的一個假嗓。 真正的好詩歌應該是具有“廣闊的精神背景, 聳立的思想高度, 獨特的表達方式, 鮮明的美學特徵, 非凡的個性馳求”等基本特徵的。

我很贊成臺灣《創世紀》詩雜誌的“創作心態的四個要素”:以滄桑之感、超越情懷、純詩意向和邊緣處境。 所以我多次提示給《天津詩人》投稿的朋友一定注意:這是為後人在故紙堆裡尋找經典提供史料的一份詩刊, 缺乏“情感細膩,獨特的視角, 有神意, 能夠刻畫出人性, 體現生命的疼痛感”的作品請繞行。

從某種意義上說, 詩人不代表任何團體與個人。 純粹的詩人是向社會和歷史發聲的勇士, 以心靈訴說見證偉大的人格。 正如歌德所說:“要是只能表達自己那一點點主觀感情,他是不配稱為詩人的;只有當他駕馭世界和表達世界的時候,他才是個詩人。這樣,他就是永不衰竭的。”

詩人何為?有多少詩人真正深入到弱勢群體、生態環境、分配不公等社會領域的內核,叩問並剖析這些問題,以家國情懷為民生代言?

雨果說:“任何詩人在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反映鏡,這就是觀察,還有一個蓄存器,這便是熱情;由此便從他們的腦海裡產生那些巨大的發光的身影,這些身影將永恆地照徹黑暗的人類長城”。

我和詩友交流時,談到我對詩歌的理解:沒有技巧,詩像死水;不表達經驗,像車沒有方向盤;不打破傳統的語言結構,像開敗的花;太自我,像撓首弄姿的半老徐娘。

每期《天津詩人》問世後,我都很在意讀者的回饋意見。讚譽聽多了不是好事,怨聲載道也不是好事。好在我一直在努力,對《天津詩人》所發的每一首詩的水準以及閱讀延伸上嚴格把控和多管道傳播的。我只是希望做到:當每一位讀者喜讀每期的《天津詩人》之後,會敬重我們的漢語新詩,會敬重我們的詩人。

今年是《天津詩人》走過的第七個年頭,所謂“七年之癢”,但我可以自豪地說“七年不癢”。我想在中國對每位作者有稿必回復,且一個能每期修改15%左右作品的編輯恐怕是不多的,且這種修改是基本不破壞作者文字結構,只在減字、調整順序等方面修改,不會傷害作者整體的構思。詩歌刊物並非詩的櫥窗,而應像聖賢刪詩而成的“藏館”。

我沒有公職,沒有工資,我主持的《天津詩人》詩刊的辦刊經費完全來自詩歌圈子以外的朋友們贊助,我個人的生活費、房貸、孩子的撫養費都是來自我每年的稿費、參加活動的嘉賓費和講課費,每年最多的時候能有11萬,最少的時候只有3.5萬,我也算是“弱勢群體”了。《天津詩人》詩刊自創刊之日起,都是由我私人的朋友解囊來維持,這些錢是血汗的錢,是環保的。銀兩留下,其他的不留。所以沒有廣告,沒有商業色彩,非常純粹的詩歌刊物。我說過:如果哪一天《天津詩人》詩刊辦不下去了,唯一的原因就是羅廣才的人性出現了問題。也感謝我的這些“非富即貴”的朋友們對我堅守的“信念”的認可和解囊。七年來,我的一些書畫家朋友也加入了《天津詩人》“義工陣營”,贈送了很多藝術價值比較高的書畫作品,這讓我在土豪朋友們面前底氣更足了:回贈書畫作品給他們……

所以我非常感恩所有支援過《天津詩人》的朋友們,因為我深深的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不缺錢的,當對方資助你的時候,是因為那一刻,對方認為你比錢重要。

也許最終毀掉我們的,都是我們喜歡的,深深熱愛的,執著堅持過的。“愛什麼就死在什麼上”,說這句話的老舍一生好面子,最後也是為尊嚴而去。我也視面子如生命,所以我總能撐到最後。

可能《天津詩人》是比較“霸道”的詩刊,沒有稿費,但必須首發,但無論是傑出的詩人還是新老作者還是願意將新作佳作交給《天津詩人》,因為他們知道《天津詩人》擁有中國最優秀的讀者群體,他(她)們的作品的傳播是有效的,所以作者們還是認可的,有了作者的認可,又有著讀者的贊許,就“癢”不起來了。

在這裡,我摘錄一下專家、作者、讀者的留言:

(1)“翻開《天津詩人》,就知道,它是竹子的近親了——清麗,虛懷,有節不著一個利字、不流一點俗形,擇優而錄不唯名宿。抜擢新人餘力不遺竹之本色”(鄭春);

(2)“寫詩十多年,也投稿無數次,從未遇到一個像羅廣才老師這樣的主編:頭天上午十點多投去的稿件第二天八點就見了回音,不僅有總體評價還有具體修改,而且改得讓人豁然開朗不得不服!如此對待一個素昧平生的自然投稿者,真的讓人感動不已!正是有這樣的人品和敬業精神加上羅老師非凡的才情,才有了今天我們手上這令人稱慕的《天津詩人》:設計雅致,裝幀精美,作品內涵豐富,詩意令人回味,值得擁有並收藏”(何素碧);

(3)“說句大家都不會相信的話,向來反對我寫詩的老婆看了這兩期《天津詩人》,她都樹拇指說這個詩刊辦得好!我以為一個詩人的詩歌作品可以寫得不好,但是一個編輯沒有編出好的詩歌刊物就是無能!也許我這個話說重了,但是讀完這兩期後,我以為羅廣才先生是個好編輯,說這話並不是為了求他發我的詩歌作品,而是為了看一看《天津詩人》的真面目,我為《天津詩人》點贊”(劉建彬);

(4)“《天津詩人》推出的少年詩人熊生嬋帶了個好頭,我連同自己的作品和幾個年輕詩人的作品發給他,羅總一一回復。那種敬業,和對每位作者的尊重令我肅然起敬。一個詩歌民刊的總編有這種情懷,難道不值得我們每位學習?(丁進興)

(5)“曾經也寫詩,卻從不敢說自已是詩人,因為真的對詩一直是崇拜的,但對詩界的生存法則是恐懼和悲哀的,直到到遇到《天津詩人》。我開始沉醉她的體香,崇拜她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貴,又喚起我重新拿起筆寫詩的欲望。感謝《天津詩人》,感謝羅主編”(何文傑);

(6)”寫了半輩子詩,只收到了兩次退稿信。一次是四十年前的《大連日報》副刊編輯用信封寄來的,一次是《天津詩人》羅廣才先生髮在我新浪郵箱裡的。打開郵箱,就見到了羅廣才先生一番很獨到的指教!說它獨到,是沒有八股式的說教,而是特別中肯的指出了我詩的欠缺。他用兩段詩句告訴我好詩的模樣。使我感悟頗深,意象出彩!不必說的太多,我便悟出了自己的不足。這是多麼有價值的教導,比給我發表一首詩還令我興奮。這羅先生了不起之處在於,末尾的一句話‘希望再讀到我的詩,使他眼睛一亮’。我懂的,他沒有摒棄我這個業餘作者,並依然對我敞開著投稿的大門。我想我會繼續給《天津詩人》寄稿,為求得他們的‘眼睛一亮’( 王宇)”;

(7)“《天津詩人》是一份值得致敬的民間詩刊。它自由、開放而秉持多元的詩歌立場。尤其對青年詩人的持續推出優化了詩歌生態”(霍俊明);

七年,一晃就過去了,這流水的時光,原始的激情,滔天的抱負以及組稿、編稿、改稿、定稿、設計、校對、運輸、郵寄等等編務和資金籌措等現實得不能再現實的具體事務,歷歷在目。其實辦一本詩刊的理由和探索詩歌道路無關,也無法打破“詩歌發展的桎梏”,甚至所有的“挑戰與創新”都徒勞無功。作為一份詩刊的創辦人,我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份詩刊所承載的,能否與後世甚至兩千年後的讀者相遇,這,才是至關重要的。再補充一下:還要秉持鮮活的文風、多元的自由、開放的詩歌立場,發現、培育、激勵更多的愛詩者,以獨立和自覺精神為時代和人民創作出反映社會的滄桑流變、人民的苦樂悲歡的“治世之音”,為持續營造和優化詩歌生態而努力。

網路有一句很勵志的話: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很能表達我的心態。面對詩——做到乾乾淨淨:和異性詩人私下不溝通不交流不來往(約稿統一發函);寫詩,不投稿(約稿有選擇);編輯《天津詩人》時就發誓不賺詩人的錢——不編作者詩集;沒有自費出過個人詩集;還沒有主動要求申請加入中國作協;不參與任何評獎(主動給的有選擇對應);也不組織評獎。編刊乃寂寞之道,此道漫長得有些遼闊;編刊乃千古之事,此事非“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而不成。

《天津詩人》詩刊,將永遠捍衛我們心靈的聖地,永遠有著蘆葦一樣潔白的根,綠綠的葉,潔白的花,出水芙蓉一樣永遠保持著的詩的純潔、素樸、淡雅、高貴、堅毅、神聖。像靜靜的蘆葦蕩,拒絕一切庸俗和淺薄,扶搖出聖潔的光芒。我也衷心地祝願:我們的詩歌界像蘆葦一樣、在現代漢詩的滋生、甩綠、拔節、茁壯中,在詩壇碧綠間枝枝傲立、挺拔、濃郁。

時光沒有皺褶,水一樣的淌過,總有記載時光的一群人,像桂樹一樣,香氣柔和的通向春天。《天津詩人》,滿手芬芳,記錄靈魂的風景,流水的聲音。

最後,將《天津詩人》征訂時分行的一段文字作本文的結束語:

《天津詩人》不是文學苗圃

她是漢語詩歌的原始森林

你我他都是原住民

官刊和民刊猶如饅頭和米飯

哪個能解精神的飽就是好刊

寧為宇宙閑吟客

怕作乾坤竊祿人

征訂是宗買賣

《天津詩人》賺的是您的收穫

贏得的是我的遠去和您的靠近

2017年10月13日18:51于天津一番街寓所

編後語:

我很少在醒來後第一時間製作,或者向別的平臺推薦製作。也很少醒了第一眼看自己的朋友圈和朋友的朋友圈。更很少盲目追捧某個文學權威和詩歌大腕。但今天,都破例了。

醒了看到《天津詩人》主編羅廣才先生髮來的微信,開始只是漫不經心地,抱著試試看的心裡打開他的這篇文字,卻驚詫了。再讀,越往下,越增加了敬佩,感動的成分。

我仿佛看到了那個從三樓平臺挑選一米多高的帶軲轆的垃圾桶,挑選盛有三分之一的垃圾的垃圾桶,再鋪好三層報紙,坐電梯拉到一樓的身影,艱難,勞累,滿臉汗水;我仿佛看到那些新出版的帶著墨香、草露香的《天津詩人》,一包包地集中被他坐電梯拉到三樓平臺,然後再拉行十米到樓棟口,再乘電梯拉到11樓,往返不下十餘次的輾轉中,寄到每個作者的手裡;我仿佛看到那些坎兒,那些坡道,先生正前腿蹬後退腿弓和身體向後的傾斜......

而他堅持的辦刊宗旨和對當下寫作想像的批評,指導和寫作者應該堅持秉承的寫作方向寫作理想,更和我心裡的情結完全吻合。我贊同這樣高潔如竹的風骨,贊同虔誠、堅守的寫作態度。

“好的詩歌從來就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在個人生命歷程中精神世界最渴望表達的時候順利分娩出來的。”“詩歌從來都是特殊氣質的特殊產物。有的人寫了一輩子詩歌,甚至著作等身,但真的和詩歌本身沒有任何關係,最多是漢語新詩“合唱團”的一個假嗓。”

羅先生的詩觀,對我也是一次深深的啟迪和鞭策。而我更願意,把我拜讀後的這些優秀的指導思想分享大家,分享每一位真的熱愛寫作的友們,共同進步!

正如歌德所說:“要是只能表達自己那一點點主觀感情,他是不配稱為詩人的;只有當他駕馭世界和表達世界的時候,他才是個詩人。這樣,他就是永不衰竭的。”

詩人何為?有多少詩人真正深入到弱勢群體、生態環境、分配不公等社會領域的內核,叩問並剖析這些問題,以家國情懷為民生代言?

雨果說:“任何詩人在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反映鏡,這就是觀察,還有一個蓄存器,這便是熱情;由此便從他們的腦海裡產生那些巨大的發光的身影,這些身影將永恆地照徹黑暗的人類長城”。

我和詩友交流時,談到我對詩歌的理解:沒有技巧,詩像死水;不表達經驗,像車沒有方向盤;不打破傳統的語言結構,像開敗的花;太自我,像撓首弄姿的半老徐娘。

每期《天津詩人》問世後,我都很在意讀者的回饋意見。讚譽聽多了不是好事,怨聲載道也不是好事。好在我一直在努力,對《天津詩人》所發的每一首詩的水準以及閱讀延伸上嚴格把控和多管道傳播的。我只是希望做到:當每一位讀者喜讀每期的《天津詩人》之後,會敬重我們的漢語新詩,會敬重我們的詩人。

今年是《天津詩人》走過的第七個年頭,所謂“七年之癢”,但我可以自豪地說“七年不癢”。我想在中國對每位作者有稿必回復,且一個能每期修改15%左右作品的編輯恐怕是不多的,且這種修改是基本不破壞作者文字結構,只在減字、調整順序等方面修改,不會傷害作者整體的構思。詩歌刊物並非詩的櫥窗,而應像聖賢刪詩而成的“藏館”。

我沒有公職,沒有工資,我主持的《天津詩人》詩刊的辦刊經費完全來自詩歌圈子以外的朋友們贊助,我個人的生活費、房貸、孩子的撫養費都是來自我每年的稿費、參加活動的嘉賓費和講課費,每年最多的時候能有11萬,最少的時候只有3.5萬,我也算是“弱勢群體”了。《天津詩人》詩刊自創刊之日起,都是由我私人的朋友解囊來維持,這些錢是血汗的錢,是環保的。銀兩留下,其他的不留。所以沒有廣告,沒有商業色彩,非常純粹的詩歌刊物。我說過:如果哪一天《天津詩人》詩刊辦不下去了,唯一的原因就是羅廣才的人性出現了問題。也感謝我的這些“非富即貴”的朋友們對我堅守的“信念”的認可和解囊。七年來,我的一些書畫家朋友也加入了《天津詩人》“義工陣營”,贈送了很多藝術價值比較高的書畫作品,這讓我在土豪朋友們面前底氣更足了:回贈書畫作品給他們……

所以我非常感恩所有支援過《天津詩人》的朋友們,因為我深深的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不缺錢的,當對方資助你的時候,是因為那一刻,對方認為你比錢重要。

也許最終毀掉我們的,都是我們喜歡的,深深熱愛的,執著堅持過的。“愛什麼就死在什麼上”,說這句話的老舍一生好面子,最後也是為尊嚴而去。我也視面子如生命,所以我總能撐到最後。

可能《天津詩人》是比較“霸道”的詩刊,沒有稿費,但必須首發,但無論是傑出的詩人還是新老作者還是願意將新作佳作交給《天津詩人》,因為他們知道《天津詩人》擁有中國最優秀的讀者群體,他(她)們的作品的傳播是有效的,所以作者們還是認可的,有了作者的認可,又有著讀者的贊許,就“癢”不起來了。

在這裡,我摘錄一下專家、作者、讀者的留言:

(1)“翻開《天津詩人》,就知道,它是竹子的近親了——清麗,虛懷,有節不著一個利字、不流一點俗形,擇優而錄不唯名宿。抜擢新人餘力不遺竹之本色”(鄭春);

(2)“寫詩十多年,也投稿無數次,從未遇到一個像羅廣才老師這樣的主編:頭天上午十點多投去的稿件第二天八點就見了回音,不僅有總體評價還有具體修改,而且改得讓人豁然開朗不得不服!如此對待一個素昧平生的自然投稿者,真的讓人感動不已!正是有這樣的人品和敬業精神加上羅老師非凡的才情,才有了今天我們手上這令人稱慕的《天津詩人》:設計雅致,裝幀精美,作品內涵豐富,詩意令人回味,值得擁有並收藏”(何素碧);

(3)“說句大家都不會相信的話,向來反對我寫詩的老婆看了這兩期《天津詩人》,她都樹拇指說這個詩刊辦得好!我以為一個詩人的詩歌作品可以寫得不好,但是一個編輯沒有編出好的詩歌刊物就是無能!也許我這個話說重了,但是讀完這兩期後,我以為羅廣才先生是個好編輯,說這話並不是為了求他發我的詩歌作品,而是為了看一看《天津詩人》的真面目,我為《天津詩人》點贊”(劉建彬);

(4)“《天津詩人》推出的少年詩人熊生嬋帶了個好頭,我連同自己的作品和幾個年輕詩人的作品發給他,羅總一一回復。那種敬業,和對每位作者的尊重令我肅然起敬。一個詩歌民刊的總編有這種情懷,難道不值得我們每位學習?(丁進興)

(5)“曾經也寫詩,卻從不敢說自已是詩人,因為真的對詩一直是崇拜的,但對詩界的生存法則是恐懼和悲哀的,直到到遇到《天津詩人》。我開始沉醉她的體香,崇拜她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貴,又喚起我重新拿起筆寫詩的欲望。感謝《天津詩人》,感謝羅主編”(何文傑);

(6)”寫了半輩子詩,只收到了兩次退稿信。一次是四十年前的《大連日報》副刊編輯用信封寄來的,一次是《天津詩人》羅廣才先生髮在我新浪郵箱裡的。打開郵箱,就見到了羅廣才先生一番很獨到的指教!說它獨到,是沒有八股式的說教,而是特別中肯的指出了我詩的欠缺。他用兩段詩句告訴我好詩的模樣。使我感悟頗深,意象出彩!不必說的太多,我便悟出了自己的不足。這是多麼有價值的教導,比給我發表一首詩還令我興奮。這羅先生了不起之處在於,末尾的一句話‘希望再讀到我的詩,使他眼睛一亮’。我懂的,他沒有摒棄我這個業餘作者,並依然對我敞開著投稿的大門。我想我會繼續給《天津詩人》寄稿,為求得他們的‘眼睛一亮’( 王宇)”;

(7)“《天津詩人》是一份值得致敬的民間詩刊。它自由、開放而秉持多元的詩歌立場。尤其對青年詩人的持續推出優化了詩歌生態”(霍俊明);

七年,一晃就過去了,這流水的時光,原始的激情,滔天的抱負以及組稿、編稿、改稿、定稿、設計、校對、運輸、郵寄等等編務和資金籌措等現實得不能再現實的具體事務,歷歷在目。其實辦一本詩刊的理由和探索詩歌道路無關,也無法打破“詩歌發展的桎梏”,甚至所有的“挑戰與創新”都徒勞無功。作為一份詩刊的創辦人,我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份詩刊所承載的,能否與後世甚至兩千年後的讀者相遇,這,才是至關重要的。再補充一下:還要秉持鮮活的文風、多元的自由、開放的詩歌立場,發現、培育、激勵更多的愛詩者,以獨立和自覺精神為時代和人民創作出反映社會的滄桑流變、人民的苦樂悲歡的“治世之音”,為持續營造和優化詩歌生態而努力。

網路有一句很勵志的話: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很能表達我的心態。面對詩——做到乾乾淨淨:和異性詩人私下不溝通不交流不來往(約稿統一發函);寫詩,不投稿(約稿有選擇);編輯《天津詩人》時就發誓不賺詩人的錢——不編作者詩集;沒有自費出過個人詩集;還沒有主動要求申請加入中國作協;不參與任何評獎(主動給的有選擇對應);也不組織評獎。編刊乃寂寞之道,此道漫長得有些遼闊;編刊乃千古之事,此事非“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而不成。

《天津詩人》詩刊,將永遠捍衛我們心靈的聖地,永遠有著蘆葦一樣潔白的根,綠綠的葉,潔白的花,出水芙蓉一樣永遠保持著的詩的純潔、素樸、淡雅、高貴、堅毅、神聖。像靜靜的蘆葦蕩,拒絕一切庸俗和淺薄,扶搖出聖潔的光芒。我也衷心地祝願:我們的詩歌界像蘆葦一樣、在現代漢詩的滋生、甩綠、拔節、茁壯中,在詩壇碧綠間枝枝傲立、挺拔、濃郁。

時光沒有皺褶,水一樣的淌過,總有記載時光的一群人,像桂樹一樣,香氣柔和的通向春天。《天津詩人》,滿手芬芳,記錄靈魂的風景,流水的聲音。

最後,將《天津詩人》征訂時分行的一段文字作本文的結束語:

《天津詩人》不是文學苗圃

她是漢語詩歌的原始森林

你我他都是原住民

官刊和民刊猶如饅頭和米飯

哪個能解精神的飽就是好刊

寧為宇宙閑吟客

怕作乾坤竊祿人

征訂是宗買賣

《天津詩人》賺的是您的收穫

贏得的是我的遠去和您的靠近

2017年10月13日18:51于天津一番街寓所

編後語:

我很少在醒來後第一時間製作,或者向別的平臺推薦製作。也很少醒了第一眼看自己的朋友圈和朋友的朋友圈。更很少盲目追捧某個文學權威和詩歌大腕。但今天,都破例了。

醒了看到《天津詩人》主編羅廣才先生髮來的微信,開始只是漫不經心地,抱著試試看的心裡打開他的這篇文字,卻驚詫了。再讀,越往下,越增加了敬佩,感動的成分。

我仿佛看到了那個從三樓平臺挑選一米多高的帶軲轆的垃圾桶,挑選盛有三分之一的垃圾的垃圾桶,再鋪好三層報紙,坐電梯拉到一樓的身影,艱難,勞累,滿臉汗水;我仿佛看到那些新出版的帶著墨香、草露香的《天津詩人》,一包包地集中被他坐電梯拉到三樓平臺,然後再拉行十米到樓棟口,再乘電梯拉到11樓,往返不下十餘次的輾轉中,寄到每個作者的手裡;我仿佛看到那些坎兒,那些坡道,先生正前腿蹬後退腿弓和身體向後的傾斜......

而他堅持的辦刊宗旨和對當下寫作想像的批評,指導和寫作者應該堅持秉承的寫作方向寫作理想,更和我心裡的情結完全吻合。我贊同這樣高潔如竹的風骨,贊同虔誠、堅守的寫作態度。

“好的詩歌從來就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在個人生命歷程中精神世界最渴望表達的時候順利分娩出來的。”“詩歌從來都是特殊氣質的特殊產物。有的人寫了一輩子詩歌,甚至著作等身,但真的和詩歌本身沒有任何關係,最多是漢語新詩“合唱團”的一個假嗓。”

羅先生的詩觀,對我也是一次深深的啟迪和鞭策。而我更願意,把我拜讀後的這些優秀的指導思想分享大家,分享每一位真的熱愛寫作的友們,共同進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