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陝西特色小吃之——糝糝面

糝糝面也叫“包穀糝面”、“糊嘚面”, 包穀糝面是陝西地方小吃, 六十、七十年代農村生活艱苦, 人們以粗糧為主, 逢年過節或來客人時才能吃上一碗麵條。 有時家裡的糧實在太少, 就有熬的包穀(玉米)糝稀飯里加上一點麵條煮在一起待客, 慢慢就形成了這一種吃法。

糝糝面

關中平原上盛產小麥, 關中人也就自然以麵食為主了。 所有的麵食關中人都能有它的說道, 惟獨這個“包穀糝面”, 它不粗不細, 不幹不稀, 很難讓人說出個所以然來。

“包穀糝面”按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小編家裡的土話就叫糝糝面。 說實話糝糝面我不喜歡, 吃夠了, 把麵條和包穀糝子起一做既沒有包穀糝的清香, 也沒有麵條的筋韌。 在小的時候我曾經就想:人們為什麼會把這一粗一細兩種不同的糧食放在一起做呢?而且做出來的飯食並不是多麼的好吃。

在那個食糧短缺, 全國人民都餓肚子的年代。

一個女人會不會過日子很重要。 會過的, 能保證家人能吃飽, 還能撐到來年糧食下來。 不會過的, 吃今兒不管明兒的, 六月才割麥, 三四月就沒糧吃了。 得到河北(渭河以北, 我村沒糧吃的人家都到渭河以北買糧食)量糧食。 看著別人家孩孑吃烙饃, 眼紅得不得了, 總埋怨我母親。 母親這時總會說“眼饞啥?吃今不管明, 過了年把嘴紮起來。 ”那時候年齡小, 體會不到過日子的艱難。 當然, 現在的生活這樣好, 你說這些, 孩子還以為你講天方夜譚。 只有六十年代及以前的人可能體會更深。 湯麵條, 稀了, 吃不飽, 稠了又費面。 為了節省麥面, 母親給我們做 糝糝面, 拌湯麵等帶湯的麵條。 家裡做的最多的就是糝糝面。 有些人可能還沒有聽說過糝糝面。
做糝糝面先要熬包穀糝, 包穀糝熬好了再下麵。 做糝糝面熬包穀糝最重要, 一定要熬到, 把糝子的粘勁要熬出來。 稀稠一定要拿捏好。 稀了, 飯稀湯寡水, 稠了, 面沒法下。 (糝糝面最好是細面)那時人窮, 沒有太多的菜。 一大家人的飯就炒一鐵釣的韭菜或蔥花。 運氣好了, 碰到街上有賣豆腐的再炒點豆腐。 一鍋糝糝面做好了, 你一碗我一碗, 大家都能吃上麵條了。

糝糝面

但是糝糝面有幾個特點是不能不說的。

第一、做糝子面不需要什麼調味品, 只要一把鹽就行了。 這就是為什麼它在六七十年代那麼受家庭的歡迎。 那個時候的人們灶房裡所有的調料, 就是醬、醋、鹽;

第二、糝糝面的“漲性”, 這是它特點中的特點。 吃糝糝面的人很難吃完兩大碗, 因為糝糝面一進入胃就開始膨脹, 膨脹的你很難再吃第二碗。 沒吃過的人很難想像它的膨脹程度;

第三就是它的消化速度。 吃完以後兩個小時之後肚子就要“敲鼓”了。 它的膨脹速度是跟消化程度成正比的;

第四、就是它的剩飯新做。

一般來說糝子面都是前天晚上剩下的熬熟的包穀糝放到第二天中午, 也有可能是早上的包穀糝放到晚上, 絕對是不會現熬包穀糝現做麵條。 因為熬包穀糝本身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估計包穀糝這幾年的絕跡就和熬制它的麻煩有絕對關係。 那是需要一個人不停的在鍋旁邊攪動, 以免糝子沉了鍋底熬焦了, 小時候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最討厭幹這個家務活;

第五、就是包穀糝自帶的油性。 小麥是屬於細糧的, 但是它沒有油性。 包穀就不是, 包穀熬制的越久它的油脂越多越香。 人們便用包穀糝的那點油性, 來哄哄那個年代缺肉少油的胃口。

糝糝面

在許多年以後,我在農村(原于我父母的關係,我家在農村的親親特別多)忽然發現了和糝糝面最血緣關係的東西,那就是農村人在喂豬的時候,把中午沒吃完的麵條直接倒入豬食盆和豬沒吃完的包穀糝子參雜在一起,再用攪食棍攪一攪就是一盆最原始的糝子面。

我忽然明白了,糝子面我雖然不知道它起源於什麼年代,但是,至少我知道了糝子面是在饑荒的年月,在缺衣少食的年代,糝子面就是人們自己給自己做的一鍋“豬食”。只要是從60-70年走過的人誰又能否認那個時候的人有現在的豬吃的好?就是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吃的油水都比不上現在的豬食裡的油水(不是在罵人,只是在就事論事)!為這事我還專門問過別人:糝糝面好吃不?回答是:好吃個撒?惡水不幾的,那是那個年月人們的糧不夠吃了,胡想的法呢。

糝糝面的絕跡應該是在80年代吧!80年代末,糝子面徹底地從農村一日三餐的食譜上掃掉了。城裡那就更不用說了。

糝子面的發跡,應該是2000年後飲食業的興起有關。雜糧食府的開張,打著粗糧細做的口號,糝子面便閃亮等場了。吃它的人皆是官員與商賈,在杯光箸影中的籠罩中糝子面也帶上了富貴之氣,再也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吃的飯了。

現在的糝糝面

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一個朋友早年就跟我說,他過年去親戚家,中午親戚把他用車拉上去吃飯,等下午回家以後,在家把朋友罵:“請我吃飯呢,都吃的是什麼呀?漿水菜玉米糝子,在家都是喂豬的東西還請人呢!還化了三四百,雞呢? 魚呢?現在當官的是咋想的?咋又吃開這些東西了?真弄不明白”。

想當年,媽媽為家人做包穀糝面,糝多面少,用鐵勺炒蒜苗或芫荽,很少放黃豆,胡蘿蔔丁,青菜,雖很簡單,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到了秋冬,天氣晴好,一家人端著熱氣騰騰散發著濃濃愛意,充滿著溫馨的包穀糝面,聚在暖陽的院子裡,吃著,樂著,和諧的氛圍同包穀糝面一樣讓人久久難忘。

工作以後,很難吃到包穀糝面了,節假日回到家,親人們熱情款待,臊子面,攤煎餅,烙油旋,炒菜……唯獨不做包穀糝面。要麼是覺得是小時候吃傷了,要麼是生活豐富了,洋餐速食飲食多樣化,人們的口味改變了。

包穀糝面,不含葷,不奢華,不需七菜八碟,簡簡單單;包穀糝面,熱騰騰,黏糊糊,面中粘糝,糝上粘菜,你中有他,他中有你,團團結結;包穀糝面,包含情感,蘊含意味,令人難忘。

包穀糝面現在又慢慢回歸到關中人的餐桌上了。

糝糝面粗糧細做

想瞭解和學習陝西美食的朋友可以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頭條號喲,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陝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西安唯典學小吃喲!

請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

點擊文章左上角紅色圓圖示“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進入後就可以看到小編以往發的很多關於美食或者陝西小吃的製作方法和歷史典故。

糝糝面

在許多年以後,我在農村(原于我父母的關係,我家在農村的親親特別多)忽然發現了和糝糝面最血緣關係的東西,那就是農村人在喂豬的時候,把中午沒吃完的麵條直接倒入豬食盆和豬沒吃完的包穀糝子參雜在一起,再用攪食棍攪一攪就是一盆最原始的糝子面。

我忽然明白了,糝子面我雖然不知道它起源於什麼年代,但是,至少我知道了糝子面是在饑荒的年月,在缺衣少食的年代,糝子面就是人們自己給自己做的一鍋“豬食”。只要是從60-70年走過的人誰又能否認那個時候的人有現在的豬吃的好?就是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吃的油水都比不上現在的豬食裡的油水(不是在罵人,只是在就事論事)!為這事我還專門問過別人:糝糝面好吃不?回答是:好吃個撒?惡水不幾的,那是那個年月人們的糧不夠吃了,胡想的法呢。

糝糝面的絕跡應該是在80年代吧!80年代末,糝子面徹底地從農村一日三餐的食譜上掃掉了。城裡那就更不用說了。

糝子面的發跡,應該是2000年後飲食業的興起有關。雜糧食府的開張,打著粗糧細做的口號,糝子面便閃亮等場了。吃它的人皆是官員與商賈,在杯光箸影中的籠罩中糝子面也帶上了富貴之氣,再也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吃的飯了。

現在的糝糝面

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一個朋友早年就跟我說,他過年去親戚家,中午親戚把他用車拉上去吃飯,等下午回家以後,在家把朋友罵:“請我吃飯呢,都吃的是什麼呀?漿水菜玉米糝子,在家都是喂豬的東西還請人呢!還化了三四百,雞呢? 魚呢?現在當官的是咋想的?咋又吃開這些東西了?真弄不明白”。

想當年,媽媽為家人做包穀糝面,糝多面少,用鐵勺炒蒜苗或芫荽,很少放黃豆,胡蘿蔔丁,青菜,雖很簡單,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到了秋冬,天氣晴好,一家人端著熱氣騰騰散發著濃濃愛意,充滿著溫馨的包穀糝面,聚在暖陽的院子裡,吃著,樂著,和諧的氛圍同包穀糝面一樣讓人久久難忘。

工作以後,很難吃到包穀糝面了,節假日回到家,親人們熱情款待,臊子面,攤煎餅,烙油旋,炒菜……唯獨不做包穀糝面。要麼是覺得是小時候吃傷了,要麼是生活豐富了,洋餐速食飲食多樣化,人們的口味改變了。

包穀糝面,不含葷,不奢華,不需七菜八碟,簡簡單單;包穀糝面,熱騰騰,黏糊糊,面中粘糝,糝上粘菜,你中有他,他中有你,團團結結;包穀糝面,包含情感,蘊含意味,令人難忘。

包穀糝面現在又慢慢回歸到關中人的餐桌上了。

糝糝面粗糧細做

想瞭解和學習陝西美食的朋友可以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頭條號喲,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陝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西安唯典學小吃喲!

請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

點擊文章左上角紅色圓圖示“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進入後就可以看到小編以往發的很多關於美食或者陝西小吃的製作方法和歷史典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