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掌握這幾個書法創作技巧,絕對讓你的創作水準提高三個檔次

書法創作技巧

在書法作品的章法中, 除了黑白的字的平面排序構成外, 還包含著非常非常重要的內容, 就是章法的節奏韻律。 節奏和韻律是書法賞評中必然要談到的問題, 因為, 它既是書法的技巧問題, 也是藝術問題。 本文以得示帖為例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王羲之的《得示帖》

任何一件書法作品, 給人的第一視覺感覺往往就是章法。 章法的構成是書法作品具體的存在, 節奏與韻律寓含在章法的構成中。 人們是通過章法的構成來判斷感受筆墨節奏和韻律的。 在我們流覽古代經典法帖時, 覺得王羲之的《得示帖》是一部含有節奏韻律極高的法帖。 節奏與韻律本不是書法的術語, 它是音樂的專用術語。 人們往往借用音樂的這術語來解釋書法, 是因為, 書法與音樂有著非常相似相通的東西。 歸納起來, 大致有五個方面:

一、 大小

大小, 是指一件作品中單個字體量的大小參差變化。

它好比音樂中音量的大小變化。 在行草書中, 這樣的變化是非常鮮明的, 甚至是非常突兀的。 同時, 在篆、隸、楷中,這種變化也同樣存在, 只是不象行草書那樣有充分變化的餘地而已。 大與小的比例反差愈大, 節奏就愈加鮮明。 這與作品的風格氣息有著直接的關係, 風格越是奔放跳蕩, 大小的反差就越大。 當表現文雅恬靜的風格時, 一般大小的反差就相對要小。 在這一點上, 《得示帖》大與小的反差比例令人非常驚訝。

圖版如:“天”、“下”二字與“霧”字的比例, 後者是前者的十幾倍。 這樣的大小之變, 核心的技巧方法, 就是筆劃越少的字, 越是寫得緊而縮, 筆劃越多的字, 越是寫得大而放。 這樣, 可以造成強烈的大小對比。 字的外輪廓收縮, 字的體量就小, 外輪廓舒放, 字的體量就將大。 或者有意誇張某一筆, 外輪廓自然開張, 字的體量就大。 在創作中, 如果意欲使節奏加強, 就要充分運用外輪廓大小的變化技巧。 我們將《得示帖》所有字的外廓點勾勒出來,

察其大小之變, 可以清晰地看出此帖的節奏狀況。

圖版我們可以這樣認為, 大與小的變化, 是書法創作中表現節奏的重要手段。 無論是什麼字體、什麼風格, 都需要有大與小的變化, 只是這種體量變化的程度與幅度不同而已。 如果一件書法作品(尤其是行草書), 每個字的體量大小完全一律, 那就是古人所譏諷的“狀如運算元”了。 肯定是缺乏節奏韻律的, 無疑, 也必然是乏味的。

二、重輕(虛實)

重輕, 是指作品中, 虛與實的對比與變化。 類似音樂中的重拍與輕拍的對比和變化。 在書法作品中, 重輕的主要表現技巧是用墨。 重與輕的概念, 是指墨色的虛和實, 虛與實的對比也是相對而言。 虛中之實是重, 實中之虛是輕。 墨的濃與淡, 燥與潤都可以表現虛實輕重。

需要理清的是, 它與粗和細、大和小、聚和散以及長和短, 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概念。 這裡, 主要的分辨參數是墨的虛與實。 粗筆是淡墨是飛白, 就輕;細筆是濃墨是實筆, 就重。 字大、字聚、筆長, 用虛墨, 是輕;字小、字散、筆短用實墨, 則是重。 重與輕的層次是多樣的, 運用的手段更是多樣化的。 當要表現最重的“節拍”時, 可以調動所有的方法, 重合多種技巧來刻畫“宏音重拍”。

比如,“霧”字,將字寫大、寫聚、寫粗、寫實,此字在作品中肯定是最重的“一拍”。反之,將字寫小、寫空、寫細、寫虛,如“天”、“下”(由於用的都是印刷品,我們無法將《得示帖》的墨色變化精確的展示),那麼,此字肯定是最輕的“一拍”無疑。於是,我們會發現,由最重一拍到最輕一拍之間的任何一個點,都是可以再現的。從方法論的角度判斷,《得示帖》為我們在創作中,表現重與輕方面的節奏上,提供了充足的依據和豐富的技巧。

三、 粗細

粗細,是指筆劃寬與窄的對比。類似音樂裡的高音與低音。在古典的書法作品中,除了“鐵線篆”、“玉箸篆”屬等粗細的線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粗與細的筆劃變化。只是因風格的不同,粗細反差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們如果把一個筆劃比作一個音符,諸多的筆劃組合在一起時,必須要強調粗細的變化和對比。粗細的反差越是明顯,其音符的跳動感就越強,同時,它的“音域”也就越寬。要表現宏亮、堅定、鏗鏘者,其粗線的比例要大;要表現輕柔、靜謐、恬淡者,細線的含量要高;要表現歡快、跳躍、激昂者,粗細要多作混雜。不同的風格對筆劃粗細的要求不同,筆劃粗細配置組合的不同,其表現的審美趣味也不盡相同。可以想像,一件粗細筆劃等一,沒有粗細反差的作品,就像一支沒有音域變化的歌,會多麼的乏味。粗與細的把握,屬創作的微觀部分,它必須是細膩的、準確的、豐富的。人們在檢驗審視一件書法作品時,精察細辨的恰恰正是這些部位。作品的內涵如何,也往往體現在這些部位。

當然,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高低音”(粗細)問題,還包括有“音準”(線形)、“音質”(線質)、“音色”(線色)等,也都必須要刻畫到位。可以肯定地說,粗細的技巧,是表現節奏非常非常重要的技巧。

書法作品的創作,手之握筆,尤指之撫弦,揮運之際,似“大珠小珠落玉盤”,觀之以悅目,聞之而賞心。

四、 長短

長短,指筆劃的長線與短線。點,是最短的線。長線,包括直線和弧線,以及由直線和弧線多重組合的多樣的線。長線與短線類似音樂的短音和延長音。短音有如彈撥樂,長音類比管弦樂。短音急促而鏗鏘,長音悠揚而綿延。這一點,書法與音樂非常暗合。長音與短音的組合變化,最能體現音樂的旋律。長線與短線的交替變化,就最可表現書法的韻律。

圖版如“羲之頓首”。對長短線條的運用,我們在實踐中有特別深刻的體會,盡用短線,作品必散漫瑣碎,皆勒長線,作品則纏繞繁亂。所以,在運用長短線時,就需要組配得當,交互和諧,否則,節奏和韻律會紊亂。長線與短線運用得當和諧,作品極富韻律之美。音樂有清晰的節拍,節拍表現節奏旋律。書法沒有清晰固定的拍節,它的旋律是依文意和筆墨的行進來呈現的,不僅有長和短的交替,同時還伴有快與慢的轉換。從視覺感覺上分析,短線慢,長線快。短線具有跳越性,長線體現延展性。由此可知,短線與長線的和諧搭配,非常易於表現書法的節奏和韻律。

五、 正欹聚散

正欹聚散,是指字的中軸線和內部結構的變化。中軸的移位和擺動,會造成正欹的變化。內部小結構的改變,會形成聚散的變異。如果與音樂來類比,如果還不算牽強的話,它好像是樂曲的變奏。變奏,往往是活潑的,風趣的,詼諧的,生動的。它會增加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以音樂而參悟書法,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更是大有裨益的。如,“觸”“散”的左部聚,右部散,“猶”“耿”的右聚左散,自然而奇巧,生動而消散。

中軸的擺動和交錯,使節奏既跳動又通貫,既搖擺又流落。圖版(如整幅作品的中軸線分析圖)我們通過對《得示帖》的研究與分析,覺得這部帖之所以堪稱經典,除了它本身高超的技巧和瀟灑的風格外,短短的三行字中,寓含著非常豐富的節奏韻律。我們臨帖取法,不僅僅是要獲得具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技巧的表像,去窺視藝術更深層的東西。

書法藝術的節奏韻律,與音樂頗有暗合之處。平理若衡,各類藝術之間,必有法理相通處。書法藝術不僅與音樂相通,同時,也旁通於繪畫、舞蹈、詩文等等。

特別說明:本文內容來自網路,在此對原作者表示強烈的感謝,如有侵權請告知小編刪除。

比如,“霧”字,將字寫大、寫聚、寫粗、寫實,此字在作品中肯定是最重的“一拍”。反之,將字寫小、寫空、寫細、寫虛,如“天”、“下”(由於用的都是印刷品,我們無法將《得示帖》的墨色變化精確的展示),那麼,此字肯定是最輕的“一拍”無疑。於是,我們會發現,由最重一拍到最輕一拍之間的任何一個點,都是可以再現的。從方法論的角度判斷,《得示帖》為我們在創作中,表現重與輕方面的節奏上,提供了充足的依據和豐富的技巧。

三、 粗細

粗細,是指筆劃寬與窄的對比。類似音樂裡的高音與低音。在古典的書法作品中,除了“鐵線篆”、“玉箸篆”屬等粗細的線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粗與細的筆劃變化。只是因風格的不同,粗細反差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們如果把一個筆劃比作一個音符,諸多的筆劃組合在一起時,必須要強調粗細的變化和對比。粗細的反差越是明顯,其音符的跳動感就越強,同時,它的“音域”也就越寬。要表現宏亮、堅定、鏗鏘者,其粗線的比例要大;要表現輕柔、靜謐、恬淡者,細線的含量要高;要表現歡快、跳躍、激昂者,粗細要多作混雜。不同的風格對筆劃粗細的要求不同,筆劃粗細配置組合的不同,其表現的審美趣味也不盡相同。可以想像,一件粗細筆劃等一,沒有粗細反差的作品,就像一支沒有音域變化的歌,會多麼的乏味。粗與細的把握,屬創作的微觀部分,它必須是細膩的、準確的、豐富的。人們在檢驗審視一件書法作品時,精察細辨的恰恰正是這些部位。作品的內涵如何,也往往體現在這些部位。

當然,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高低音”(粗細)問題,還包括有“音準”(線形)、“音質”(線質)、“音色”(線色)等,也都必須要刻畫到位。可以肯定地說,粗細的技巧,是表現節奏非常非常重要的技巧。

書法作品的創作,手之握筆,尤指之撫弦,揮運之際,似“大珠小珠落玉盤”,觀之以悅目,聞之而賞心。

四、 長短

長短,指筆劃的長線與短線。點,是最短的線。長線,包括直線和弧線,以及由直線和弧線多重組合的多樣的線。長線與短線類似音樂的短音和延長音。短音有如彈撥樂,長音類比管弦樂。短音急促而鏗鏘,長音悠揚而綿延。這一點,書法與音樂非常暗合。長音與短音的組合變化,最能體現音樂的旋律。長線與短線的交替變化,就最可表現書法的韻律。

圖版如“羲之頓首”。對長短線條的運用,我們在實踐中有特別深刻的體會,盡用短線,作品必散漫瑣碎,皆勒長線,作品則纏繞繁亂。所以,在運用長短線時,就需要組配得當,交互和諧,否則,節奏和韻律會紊亂。長線與短線運用得當和諧,作品極富韻律之美。音樂有清晰的節拍,節拍表現節奏旋律。書法沒有清晰固定的拍節,它的旋律是依文意和筆墨的行進來呈現的,不僅有長和短的交替,同時還伴有快與慢的轉換。從視覺感覺上分析,短線慢,長線快。短線具有跳越性,長線體現延展性。由此可知,短線與長線的和諧搭配,非常易於表現書法的節奏和韻律。

五、 正欹聚散

正欹聚散,是指字的中軸線和內部結構的變化。中軸的移位和擺動,會造成正欹的變化。內部小結構的改變,會形成聚散的變異。如果與音樂來類比,如果還不算牽強的話,它好像是樂曲的變奏。變奏,往往是活潑的,風趣的,詼諧的,生動的。它會增加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以音樂而參悟書法,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更是大有裨益的。如,“觸”“散”的左部聚,右部散,“猶”“耿”的右聚左散,自然而奇巧,生動而消散。

中軸的擺動和交錯,使節奏既跳動又通貫,既搖擺又流落。圖版(如整幅作品的中軸線分析圖)我們通過對《得示帖》的研究與分析,覺得這部帖之所以堪稱經典,除了它本身高超的技巧和瀟灑的風格外,短短的三行字中,寓含著非常豐富的節奏韻律。我們臨帖取法,不僅僅是要獲得具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技巧的表像,去窺視藝術更深層的東西。

書法藝術的節奏韻律,與音樂頗有暗合之處。平理若衡,各類藝術之間,必有法理相通處。書法藝術不僅與音樂相通,同時,也旁通於繪畫、舞蹈、詩文等等。

特別說明:本文內容來自網路,在此對原作者表示強烈的感謝,如有侵權請告知小編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