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小戲骨”演《紅樓夢》被質疑“過早成人化”,你怎麼看?

《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劇照 網路圖

長江日報融媒體10月14日訊國慶期間, 一部完全由萌娃出演的《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在湖南衛視播出, 迅速在互聯網世界“驚起一灘鷗鷺”。 哭得梨花帶雨的黛玉、溫潤練達的寶釵、潑辣精明的王熙鳳……一群平均年齡僅10歲的小演員, 顏值、演技均線上, 迷倒眾多觀眾。 目前該劇豆瓣評分停留在9.3分, 遠超一大批熱門影視劇。

而隨著萌娃版《紅樓夢》走紅的, 除了表現可圈可點的小戲骨們, 還有關於孩子教育的大問題。 由兒童來演繹成人故事是否合適?一味模仿會不會磨損孩子們的天賦與靈氣?好評之餘,

各種質疑的聲音也不絕於耳。 為此, 記者採訪了從事心理學教育以及兒童影視劇、兒童戲劇領域的資深人士, 列出他們的意見供大家參考。

觀點一:

這種爭議類似過去對早戀的看法

受訪者: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中心教師余海軍

從“小戲骨”系列上升到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關注, 在余海軍看來, “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畢竟未成年教育是一項需要嚴謹展開的議題, 尤其是在網路上造成轟動後, 更謹慎地評價其社會影響, 是有必要的。

但他也認為沒必要誇大一部影視劇對兒童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在大眾印象中, 《西遊記》說得是除強扶弱, 《三國演義》是重現歷史經典,

但《紅樓夢》沾上了情和愛, 大家就覺得由小演員來演繹不合適了。 這其實類似于中國人對早戀的看法。 在西方, 多數孩子在讀小學時就會和父母溝通對異性的感情, 在他們看來這是人際交往的一方面, 而並非成人化的男女關係。 這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認為接觸情與愛就會過早成人化, 那是來自于家長和社會的焦慮, 孩子本身並不會覺得焦慮。 ”

余海軍說, 出演一部《紅樓夢》, 對小演員們來說, 可能就是完成一次表演而已, 在他們這個年齡段, 不太可能真的深刻體驗到劇中角色的情感。 “甚至到十七八歲上了大學, 也不見得能完全理解”。 他舉例道, 在看《中國新歌聲》時, 一些年紀小的學員, 會自言唱情歌時, 對內涵的東西不能很好的體會, 對歌曲只是技巧層面的演繹而已,“所以擔心的部分更多來自于家長和社會”。

他也從心理學方面給出建議,如果孩子在出演或者欣賞成人故事後,出現了不太懂或是不舒服的狀況,可以給孩子一定心理諮詢。“但若孩子覺得只是拍了一個戲,並能從中瞭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豐富他們的成長和帶來一些新的思考,這未嘗不可。”

觀點二:

接觸名著有必要 但孩子演孩子更合適

受訪者:

武漢市兒童藝術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冷佳華

在冷佳華從事兒童戲劇的創作經歷中,名著改編必不可少。“孩子需要接受來自名著的薰陶,去感受名著的對心靈的滋養,對審美能力的培養。但這樣的傳播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由孩子們去演繹。”在她看來,《紅樓夢》文學水準很高,背後承載的東西太厚重,小朋友不太可能理解,最好由成人演繹給孩子看。“由孩子去飾演孩子更合適,這樣更真實,能增強戲劇本身的感染力,觀眾也會更信服。”

雖然對讓小演員出演《紅樓夢》這一創意並不太理解,但冷佳華認為,不讓孩子接觸所謂成人世界的情感,是個狹隘的誤區。“兒童戲劇常常演繹童話,其實童話的內容很豐富,有爾虞我詐、欺淩、愛情等等,我們不會刻意回避這些情節。像《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灰姑娘》裡都有愛情元素,對孩子們來說,王子與公主式的愛情是美的享受。我們大人要做的是通過童話讓孩子識別真善美。其實孩子們也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從小就開始慢慢瞭解兩性間的情感了,只不過他們從中體驗到的東西,並不是成年人想像的那樣,他們的想法很單純。”冷佳華說,兒童戲劇的創作絕不是蒙住孩子的眼睛,捂住他們的耳朵,而是讓他們睜大雙眼,豎起耳朵,去感知世界,感知一切。

觀點三:

要區分兒童影視劇創作和取悅大人的表演

受訪者:

武漢廣電天漢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兒童影視節目製片人、導演 舒凱

讓小演員出演經典名著,從孩子的體驗角度來講, 舒凱認為只要導演選材得當,十歲左右的孩子演名著,問題不大。而且“小戲骨”系列收視率和話題度都頗高,這也是對兒童影視劇創作的一種有益探索。

舒凱介紹,兒童影視劇創作分兩種:一種是小孩演出來給大眾欣賞的,如“小戲骨”系列,它在衛視主流平臺播出,兼顧的一定是湖南衛視以年輕人為主的受眾,如果能捧出幾位小童星,自然是好事一樁;另一種兒童作品只針對兒童,按年齡段精細劃分,如適合三歲以下、三歲以上或是學齡兒童觀看的作品。這兩種影視劇的創作都屬於正常範疇,但他認為有一種現象需要警惕,“我比較反對將小孩作為活道具,強行搞笑或是醜化,在一些真人秀裡出現了這樣的端倪,這個就不太好了,有取悅大人的傾向。”

在舒凱看來,中小學校裡經常會排演莎士比亞的作品,大家對小演員演繹經典戲曲片段也習以為常,“那都是在演繹成人世界的故事。只要影視劇的創作者將內容把控好,把握正確的價值觀,大人演小孩,或是小孩演大人,都沒有問題,很多戲劇的啟蒙,都是成人

【編輯:翟蘭蘭】

對歌曲只是技巧層面的演繹而已,“所以擔心的部分更多來自于家長和社會”。

他也從心理學方面給出建議,如果孩子在出演或者欣賞成人故事後,出現了不太懂或是不舒服的狀況,可以給孩子一定心理諮詢。“但若孩子覺得只是拍了一個戲,並能從中瞭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豐富他們的成長和帶來一些新的思考,這未嘗不可。”

觀點二:

接觸名著有必要 但孩子演孩子更合適

受訪者:

武漢市兒童藝術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冷佳華

在冷佳華從事兒童戲劇的創作經歷中,名著改編必不可少。“孩子需要接受來自名著的薰陶,去感受名著的對心靈的滋養,對審美能力的培養。但這樣的傳播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由孩子們去演繹。”在她看來,《紅樓夢》文學水準很高,背後承載的東西太厚重,小朋友不太可能理解,最好由成人演繹給孩子看。“由孩子去飾演孩子更合適,這樣更真實,能增強戲劇本身的感染力,觀眾也會更信服。”

雖然對讓小演員出演《紅樓夢》這一創意並不太理解,但冷佳華認為,不讓孩子接觸所謂成人世界的情感,是個狹隘的誤區。“兒童戲劇常常演繹童話,其實童話的內容很豐富,有爾虞我詐、欺淩、愛情等等,我們不會刻意回避這些情節。像《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灰姑娘》裡都有愛情元素,對孩子們來說,王子與公主式的愛情是美的享受。我們大人要做的是通過童話讓孩子識別真善美。其實孩子們也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從小就開始慢慢瞭解兩性間的情感了,只不過他們從中體驗到的東西,並不是成年人想像的那樣,他們的想法很單純。”冷佳華說,兒童戲劇的創作絕不是蒙住孩子的眼睛,捂住他們的耳朵,而是讓他們睜大雙眼,豎起耳朵,去感知世界,感知一切。

觀點三:

要區分兒童影視劇創作和取悅大人的表演

受訪者:

武漢廣電天漢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兒童影視節目製片人、導演 舒凱

讓小演員出演經典名著,從孩子的體驗角度來講, 舒凱認為只要導演選材得當,十歲左右的孩子演名著,問題不大。而且“小戲骨”系列收視率和話題度都頗高,這也是對兒童影視劇創作的一種有益探索。

舒凱介紹,兒童影視劇創作分兩種:一種是小孩演出來給大眾欣賞的,如“小戲骨”系列,它在衛視主流平臺播出,兼顧的一定是湖南衛視以年輕人為主的受眾,如果能捧出幾位小童星,自然是好事一樁;另一種兒童作品只針對兒童,按年齡段精細劃分,如適合三歲以下、三歲以上或是學齡兒童觀看的作品。這兩種影視劇的創作都屬於正常範疇,但他認為有一種現象需要警惕,“我比較反對將小孩作為活道具,強行搞笑或是醜化,在一些真人秀裡出現了這樣的端倪,這個就不太好了,有取悅大人的傾向。”

在舒凱看來,中小學校裡經常會排演莎士比亞的作品,大家對小演員演繹經典戲曲片段也習以為常,“那都是在演繹成人世界的故事。只要影視劇的創作者將內容把控好,把握正確的價值觀,大人演小孩,或是小孩演大人,都沒有問題,很多戲劇的啟蒙,都是成人

【編輯:翟蘭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