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沒有撕逼,沒有抄襲,這檔《兒行千里》將是今年最佳綜藝!

長假結束, 有多少人又要提起行李開始朝著家的反方向出發。

臨出門時父母的百般叮囑似乎依然在耳畔回蕩, 家的余溫讓人無比眷戀。

中國人對家的眷戀, 永遠是說不完的話題。

如果說起家, 能讓堂堂七尺男兒紅了眼眶。

兒行千里母擔憂

說到最近爆紅的國產綜藝, 似乎總會陷入各種各樣的爭議話題, 有抄襲, 有質疑, 有撕逼...

但是今天要說的這個國產綜藝, 沒有撕逼, 沒有抄襲——

《兒行千里》

豆瓣評分9.1。

已經有人預訂今年最佳綜藝。

「家」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 是始終繞不開的話題。

中國流動人口有2.5億, 每6人中就有一個遊子。

從浩瀚無垠的中國南海到險象環生的中東戰地, 每一個遊子背後都有著一個默默支持他們的「家」。

而《兒行千里》正是聚焦在這樣一個個普通的遊子和他們背後的家庭, 從他們身上, 我們真的感受到了值得國人驕傲的精髓。

在現場每個人身上都會有一個牌子, 上面有著自己和家的距離。

在第一期節目中, 請來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何江。

在網上流傳著一段他曾在2016年作為優秀畢業生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這也是哈佛畢業生的最高榮譽, 當時與他同台演講的, 還有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隨著節目的播出, 次日, 這個從湖南寧鄉小山村走出的哈佛畢業生何江, 以及何江家庭“樂觀”“陪伴”的教育理念在社交平臺刷屏。

無數觀眾通過這檔節目看到了何江2016年的演講片段, 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

有趣的是, 在美國求學的十幾年裡, 何江堅持每天和遠在大洋彼岸的父母通話。

對於父母, 你吃了什麼, 高興不高興, 同事怎麼樣, 天氣冷不冷, 這一切瑣碎都是他們最關心的事。

突然想到幾年前的一個調查,“你還能陪伴父母多久?”

有人在計算後發現,除去睡覺,工作,陪孩子,節假日應酬等,餘生能陪伴父母竟只有幾十天.....

在快要結束的時候,每位嘉賓會讀一封信。

這封信不是給父母的,而是給自己下一代的。

當他們站在舞臺中央讀信,他們的父母站在身後。

就這樣被愛的目光包裹著,生命傳承的儀式感讓人動容。

在節目裡,這些象徵“獵獵國風”的故事被挖掘了出來,就如同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所點評的那樣,“國風”的背後,其實都是溫暖的“家風”,這也是節目最鼓舞人心的地方。

沒有刻意煽情,沒有嘩眾取寵,沒有任何的虛假和賣弄;

有的只是每個家庭靜靜的講述著回憶,感受團聚的幸福。

第二集講述的是一位元新華社戰地記者的故事。

29歲的戰地記者陳序2011年開始在中東常駐。

6年來,輾轉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在戰亂地區前後度過1306個日夜的他,參與過上百次巴以衝突和伊拉克戰爭的報導。

面對常年居住生活的地方,這個勇敢的男人給大家的建議是:最好不要去。

如果去的話,不要在大堂停留 ,因為恐怖分子可能會掃射。

不要住臨街的房間,最好住在四樓或者五樓,避免汽車爆炸。

何炅問他,“你的家人不擔心嗎?”

他說,我的父親鼓勵我選擇不一樣的人生,父親和我很像,他知道我想要什麼。

“有勇敢行千里的家人,就有勇敢守候的家人。”

面對年邁的奶奶,將要去中東的陳序只是告訴他,要出國。

“奶奶高興的說,出國好啊,出國高興。”

一直到奶奶意外看見報紙上的報導,他才知道自己孫子的工作是多麼的危險。

在讀信的環節中,陳序朗讀了一封寫給自己年幼女兒的信。

那一刻,陳序的父親正站在身後望著他,聽著自己曾想對兒子說的話,由兒子說給了孫女。

那畫面,就像永恆。

對大多數人來說,愛的模樣,溫暖而簡單。

父母默默地守護在身後。

可能有很多的話根本不用說出來,因為每個人都心裡有數。

面對鏡頭,父母的一個眼神,就蘊含了所有的關愛。

也許有時候父母說的話會有點千篇一律。

但我們都知道,這些話的背後,承載的是多少份牽掛。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因此,當“家風”和“國風”在《兒行千里》中統一,觀眾並不會覺得突兀。

節目中,雖然請來的只是普通的家庭,聊的也只是和所有家庭一樣的喜怒哀樂,家長里短。

但每一個父母,卻都是無可取代的。

守護和傳承的力量是最能讓人感到震撼的。

那力量不劇烈,卻深厚。

看過這些孩子在和父母交流的場景,心裡總會湧起一股暖流。

節目的主題是「兒行千里,家風隨行」。

可以看出,一家之風絕不僅僅是影響了子女的教養,更是滲透到他們生命中的愛。

不同的人生故事背後,可能具有同一抹亮色。而這抹亮色,正是家風類節目《兒行千里》力圖抓住的、一個家庭“幸福向上的密碼”。

要記住。

不管我們走得再遠,依然有人會在遠方惦記著我們。

這一切瑣碎都是他們最關心的事。

突然想到幾年前的一個調查,“你還能陪伴父母多久?”

有人在計算後發現,除去睡覺,工作,陪孩子,節假日應酬等,餘生能陪伴父母竟只有幾十天.....

在快要結束的時候,每位嘉賓會讀一封信。

這封信不是給父母的,而是給自己下一代的。

當他們站在舞臺中央讀信,他們的父母站在身後。

就這樣被愛的目光包裹著,生命傳承的儀式感讓人動容。

在節目裡,這些象徵“獵獵國風”的故事被挖掘了出來,就如同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所點評的那樣,“國風”的背後,其實都是溫暖的“家風”,這也是節目最鼓舞人心的地方。

沒有刻意煽情,沒有嘩眾取寵,沒有任何的虛假和賣弄;

有的只是每個家庭靜靜的講述著回憶,感受團聚的幸福。

第二集講述的是一位元新華社戰地記者的故事。

29歲的戰地記者陳序2011年開始在中東常駐。

6年來,輾轉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在戰亂地區前後度過1306個日夜的他,參與過上百次巴以衝突和伊拉克戰爭的報導。

面對常年居住生活的地方,這個勇敢的男人給大家的建議是:最好不要去。

如果去的話,不要在大堂停留 ,因為恐怖分子可能會掃射。

不要住臨街的房間,最好住在四樓或者五樓,避免汽車爆炸。

何炅問他,“你的家人不擔心嗎?”

他說,我的父親鼓勵我選擇不一樣的人生,父親和我很像,他知道我想要什麼。

“有勇敢行千里的家人,就有勇敢守候的家人。”

面對年邁的奶奶,將要去中東的陳序只是告訴他,要出國。

“奶奶高興的說,出國好啊,出國高興。”

一直到奶奶意外看見報紙上的報導,他才知道自己孫子的工作是多麼的危險。

在讀信的環節中,陳序朗讀了一封寫給自己年幼女兒的信。

那一刻,陳序的父親正站在身後望著他,聽著自己曾想對兒子說的話,由兒子說給了孫女。

那畫面,就像永恆。

對大多數人來說,愛的模樣,溫暖而簡單。

父母默默地守護在身後。

可能有很多的話根本不用說出來,因為每個人都心裡有數。

面對鏡頭,父母的一個眼神,就蘊含了所有的關愛。

也許有時候父母說的話會有點千篇一律。

但我們都知道,這些話的背後,承載的是多少份牽掛。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因此,當“家風”和“國風”在《兒行千里》中統一,觀眾並不會覺得突兀。

節目中,雖然請來的只是普通的家庭,聊的也只是和所有家庭一樣的喜怒哀樂,家長里短。

但每一個父母,卻都是無可取代的。

守護和傳承的力量是最能讓人感到震撼的。

那力量不劇烈,卻深厚。

看過這些孩子在和父母交流的場景,心裡總會湧起一股暖流。

節目的主題是「兒行千里,家風隨行」。

可以看出,一家之風絕不僅僅是影響了子女的教養,更是滲透到他們生命中的愛。

不同的人生故事背後,可能具有同一抹亮色。而這抹亮色,正是家風類節目《兒行千里》力圖抓住的、一個家庭“幸福向上的密碼”。

要記住。

不管我們走得再遠,依然有人會在遠方惦記著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