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靠——戲曲中的鎧甲

在戲曲中, 角色的性格、身份的外在表現主要靠臉譜、衣著來體現——

“靠”是戲曲中男女武將所穿的戲服, 是古代戰將所穿的鎧甲經過藝術化處理的服裝, 其中背後插有四面三角小旗的叫硬靠, 不插旗的叫軟靠, 一般都是圓領, 緊袖口, 分前後兩片, 腹部繡一紋樣, 稱“靠肚”, 護腿兩塊, 稱“靠牌子”, 背後插三角形小旗四面, 稱“靠旗”, 靠身的衣長一直要垂在腳部;

靠的結構很複雜, 全身共有繡片31塊, 其中有3塊可移作它用。 穿蟒或穿箭衣者圍靠領, 象徵武將;單用兩塊靠腿者, 象徵丟盔卸甲的敗將, 具有符號意義。

靠的上下衣裳緊相連接, 但上衣、下裳還是有明顯的區別, 上衣也是分為兩片, 似衣非衣, 似甲非甲, 衣片之上雖然有鎧甲的圖紋模樣, 但在穿的時候, 又不是緊貼著身體, 與生活中穿鎧甲的真實情況相比, 顯得更自由、更舒適、更靈活;

“靠”的原型應該是仿照明清將官們的綿甲戎服來設計的,

既具有長袍寬幅的端莊穩重, 又具有武將勇士般的豪氣和風度;

戲曲服飾的誇張和變形在“靠”這種服裝上表現得尤為淋漓盡致。 靠的衣片都是與身體相分離的, 由於不貼緊, 就對於動作形體的約束降到了最低, 演員動的時候, 可以舞到盡興;演員靜的時候, 則很能彰顯出人物的威武氣概。 靠的寬大圓通, 在形象上就賦予角色一種高大威猛的狀態。

另外, 在靠的身上還繡有一些特別的花紋, 主要的花紋有魚鱗形或丁字形, 往往在魚鱗形的鱗甲的正中間用圓形的壽字圖案裝飾, 再在甲紋的四周飾以雙層裝飾花紋, 內層的叫小邊, 外層的叫大邊, 小邊、大邊之上又分別繡上草龍、江牙的連續圖案;

一般武生或武老生的靠肚紋樣常會選擇“雙龍戲珠”或“獨龍”, 武花臉角色, 性格粗獷豪放, 一般用大虎頭;

女式靠的靠肚略小, 繡雙鳳牡丹, 靠肚下綴二或三層飄帶。 虎頭肩(肩部甲片)下另襯荷葉袖, 繡鳳及牡丹, 用時加用雲肩, 其服裝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裝飾性, 色彩紋樣都更為絢麗, 完美地襯托出女將英武和陰柔之美的形象氣質。

靠的色彩也分為上五色與下五色, 用色規範和蟒的程式大致相同, 往往根據人物的性格、年齡和臉譜來區分顏色, 黑臉譜的用黑色靠, 如周倉, 紅臉譜的用綠色靠, 如關公, 英俊武生、武小生用白色靠, 如趙雲、馬超等, 女將穿的叫女靠(屬刀馬旦);

硬靠使用時插靠旗, 靠旗其實是仿照古時戰將打仗時的令旗而設置的, 當然, 那種實用令旗較小, 傳令時手執, 騎馬行進時就插在後腰革帶上, 作為傳令憑證, 發展為“靠旗”後, 已美化、誇張、加大成為臨戰武將的裝飾物了, 一般用四面靠旗, 緞料, 繡“單龍戲珠”, 四面靠旗一紮, 一抬腿、一邁步, 都顯得更加威風凜凜,

硬靠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裝, 已處於臨戰狀態;

長靠武生大都穿硬靠(背上插有四面靠旗), 頭上戴著盔, 腳上穿著厚底靴, 一般都使用長柄武器, 一切都便顯出大氣威武, 幾時拿短一點的兵器, 那也是更具有武將風采的大錘, 長靠武生是生類角色中對演員要求較高的一類, 他不但要武功好, 一招一式要準確到位, 圓場功要求特別高, 跑圓場時身上的四面靠旗必須紋絲不動, 行裡將其叫做“水上漂”;

看靠功戲,一看腰腿功,腰裡沒勁兒, 前後左右一晃動, 腳掌不實, 就不對了;二看靠旗功, 有動有靜, 以靜顯動, 動靜相宜,抖動時要乾脆利索, 見棱見角;三看上下配合, 要齊上齊下, 齊左齊右, 順溜和諧, 配合嚴密, 有條不紊;

長靠戲人物, 全身上下“ 零碎兒”多, 弄順了非常好看, 否則不是碰著靠旗,就是刮上髯口, 弄得稀哩嘩啦, 戲無法進行。

看靠功戲,一看腰腿功,腰裡沒勁兒, 前後左右一晃動, 腳掌不實, 就不對了;二看靠旗功, 有動有靜, 以靜顯動, 動靜相宜,抖動時要乾脆利索, 見棱見角;三看上下配合, 要齊上齊下, 齊左齊右, 順溜和諧, 配合嚴密, 有條不紊;

長靠戲人物, 全身上下“ 零碎兒”多, 弄順了非常好看, 否則不是碰著靠旗,就是刮上髯口, 弄得稀哩嘩啦, 戲無法進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