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薪火相傳|山東獨特的“鄉村儒學現象”

從2013年到2017年,從1家到9200多家,從泗水到全省各地——這就是鄉村儒學4年來在山東遍地開花的軌跡,形成了獨特的“鄉村儒學現象”。

“鄉村儒學講堂”,2013年1月在泗水縣聖水峪鎮開講,王殿卿、趙法生、顏炳罡等一批專家學者及講師志願者深入鄉村,從孝道、弟子規開始講起,向村民講授儒學經典。

從一個村到周邊六個村,從泗水到青州、茌平……鄉村儒學的課一堂堂講了起來。 如今,山東不少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講堂,聊城市茌平縣韓屯鎮道德學校、濰坊市青州市孝禮儒學講堂等,都將儒學作為傳播內容,向村民講授儒家思想。

儒學講堂遍鄉村

儒學如何紮根於鄉村?57歲的李杜勇有話要說。

李杜勇是鄉村儒學講堂的義務講師。 三年前,當他第一次踏入聖水峪鎮法庭教學點時,偌大的教室裡,只有12個老人來聽課。 其中一對老人有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兩人生病打吊瓶時,老太太侍候老頭,老頭侍候老太太,兒媳婦、兒子不露面。

“這樣的鄉村是不健康的。 ”看著這些困窘的老人,李杜勇改變了起初只是聽課的想法。

曾當過濟河街道辦事處教辦主任的他下定決心,捨棄跟朋友搞工程賺錢的機會,投身到“鄉村儒學講堂”中。 如今,李杜勇已跑過30多個村莊,講課90余場,成為講課最好、最多的義工。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鄉村儒學講堂’發揮了道德教化作用,教人孝老、做好人、行善事。 ”尼山聖源書院副秘書長陳洪夫說。 他見證了鄉村儒學從悠悠弱苗到枝繁葉茂的過程。

給老百姓講課,可不容易。 為留住老百姓,教授們也總結了幾套訣竅:多講孝親、和家、睦鄰這樣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多講故事少講道理;多舉身邊例子,少說本本條條;多掏心窩子以情感人,少說空話大話。 此外,還得把村民變成學習主體,讓他們參與進來,用農民的話,說農民的事,教身邊的人。

山東大力推進“鄉村儒學”建設,將其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財政投資改建部分鄉村儒學講堂,製作宣傳欄、宣傳畫,解決圖書資料購置和活動經費,保證鄉村儒學講堂正常運轉。

2014年5月,我省實施了推進“圖書館+書院”服務模式,在省、市、縣各級公共圖書館建設“尼山書院”工程,以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主陣地建設鄉村(社區)儒學講堂。

截至今年2月,我省公共圖書館已全部建成尼山書院,鄉村(社區)儒學講堂達到9200多個,舉辦各類活動逾4萬場次,參與群眾超500萬人次。

同時,各市湧現出不少好的典型做法。 比如,臨沂市實施“孝文化進萬家”活動,通過弘揚“孝文化”這一傳統美德,形成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 沂南縣將“孝文化”弘揚與農村養老保障進行結合,制訂出臺了《關於推廣設立家庭養老孝心基金加強農村養老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設立家庭孝心養老基金。

孝道在村裡“開花”了

儒學專家、知識份子到鄉村開設講堂,推廣儒學,教化群眾,使當地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濟甯聖水峪鎮官莊村鄉村儒學講堂教學點開了四年多了,61歲的陳守華是講堂的常客,孝老愛親的故事耳濡目染。2015年春節過後,為了照顧好80多歲的老母親,他帶著老母親去了淄博,邊打工邊照顧。

“這樣的事在村裡不少見。湯金柱在北京打工,聽說父親身體不好,立馬回家,侍候了一年多,父親去世後,才返回北京。有一個媳婦過去常罵公公、打婆婆,前年卻主動拿出錢來,給婆婆蓋了新房子……”官莊村黨支部委員陳景亮說,現在村風民風變化很大,偷東西的、打架鬧亂子的沒有了;村裡的好媳婦、好婆婆、好人好事多了起來,孝道在村裡“開花”了。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趙法生看來,鄉村儒學講堂不但替代傳統中國鄉村社會中學堂、祠堂和道堂的功能,而且要提升它的公共性,提升其現代性,提高其教化功能,讓它與現代社會更好銜接。鄉村儒學不是單純的復古,同時要完成儒學的現代轉型。

鄉村儒學講師在講解孝道、弘揚仁愛的同時,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今年66歲的鄉村儒學講堂講師王春,4年前在縣老年大學經過培訓,成為一名志願者,聯繫聖水峪鎮小城子村。小城子村位置偏僻,山路崎嶇,但王春始終在堅持,而且由原來每兩週一次,變為每週一次。短短四年間,他的電動車跑壞了兩輛。

王春在去儒學講堂的路上“越走越遠”。他每次去小城子村都帶著從縣城買的肉、白菜、豆腐等,講完課,就和老人一起做飯吃。王春說:“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也是一種感化,讓我們和老人走到了一塊。”

村裡有人為了感謝王春,給他送核桃送雞蛋,都被他一一拒絕了。王春的行為也感動著鄉親,小城子村裡好人好事多了起來。

沂南縣將“孝文化”弘揚與農村養老保障進行結合,制訂出臺了《關於推廣設立家庭養老孝心基金加強農村養老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設立家庭孝心養老基金。

孝道在村裡“開花”了

儒學專家、知識份子到鄉村開設講堂,推廣儒學,教化群眾,使當地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濟甯聖水峪鎮官莊村鄉村儒學講堂教學點開了四年多了,61歲的陳守華是講堂的常客,孝老愛親的故事耳濡目染。2015年春節過後,為了照顧好80多歲的老母親,他帶著老母親去了淄博,邊打工邊照顧。

“這樣的事在村裡不少見。湯金柱在北京打工,聽說父親身體不好,立馬回家,侍候了一年多,父親去世後,才返回北京。有一個媳婦過去常罵公公、打婆婆,前年卻主動拿出錢來,給婆婆蓋了新房子……”官莊村黨支部委員陳景亮說,現在村風民風變化很大,偷東西的、打架鬧亂子的沒有了;村裡的好媳婦、好婆婆、好人好事多了起來,孝道在村裡“開花”了。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趙法生看來,鄉村儒學講堂不但替代傳統中國鄉村社會中學堂、祠堂和道堂的功能,而且要提升它的公共性,提升其現代性,提高其教化功能,讓它與現代社會更好銜接。鄉村儒學不是單純的復古,同時要完成儒學的現代轉型。

鄉村儒學講師在講解孝道、弘揚仁愛的同時,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今年66歲的鄉村儒學講堂講師王春,4年前在縣老年大學經過培訓,成為一名志願者,聯繫聖水峪鎮小城子村。小城子村位置偏僻,山路崎嶇,但王春始終在堅持,而且由原來每兩週一次,變為每週一次。短短四年間,他的電動車跑壞了兩輛。

王春在去儒學講堂的路上“越走越遠”。他每次去小城子村都帶著從縣城買的肉、白菜、豆腐等,講完課,就和老人一起做飯吃。王春說:“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也是一種感化,讓我們和老人走到了一塊。”

村裡有人為了感謝王春,給他送核桃送雞蛋,都被他一一拒絕了。王春的行為也感動著鄉親,小城子村裡好人好事多了起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