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複星國際(00656)調整後淨資產的冷思考

今年, 複星國際中期業績發佈會上, 管理層透露了一個重要資訊, 就是複星國際的調整後每股淨資產達到了30.23港幣, 按當時的股價, 幾乎相當於打4折。 業績發佈會之後, 股價迅速反映, 跳空上漲。 複星國際本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公司, 很難看清楚。 調整後的每股淨資產仿佛給了大家一個明確的信號, 簡單粗暴, 非常有效。 這個資產是怎麼算出來的呢?以下這一段摘自相關報導。

至於30.23港元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王燦解釋稱, 調整後的每股淨資產, 對已上市的資產, 用了市場價格法, 對未上市的資產, 則用的是可比公司法或是最近交易法。

即已上市的市場價格法加上未上市的最近交易法或者可比公司法, 再減去淨債務得出來的。 他舉例說, 所謂可比公司法, 比如對於一個旅遊類的項目, 如果市場上有同類型的公司, 會選一個中位數來作為估值的倍數。 如果是一個PE類或者是VC類的項目, 可能複星三年前投的是A輪, 可能投資成本是1個億。 那麼最近一筆融資可能估值已經漲了3倍, 變成了3倍的市值, 就用3億做估值。 “這種演算法還是相對比較保守的,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大家可能比較容易理解。 我們就說集團投資的菜鳥網路, 菜鳥網路其實兩年前有一輪融資, 我們當時投資成本是5億人民幣, 兩年前的估值已經變成了投後是400億,
過去都是用5億來作為歷史估值的基礎。 這一次我是用投後的400億估值來看。 ”王燦說。

翻譯一下, 我們複星買了一大堆股權, 由於我們眼光很准, 現在這些股權價值很高了, 如果我們想回家養老, 把股權一賣, 債一還, 錢一分, 每股能分紅30.23元港幣。 看來, 這30.23元是個清算價值。

再看一下2015年的一個報導。

投資者問:股票投資是如何計入投資收入的?是在股票賣出後記入實際兌現的收入, 還是按照市價記利潤或虧損?回答:最早的那些投資, 像民生銀行、Folli Follie、Club Med這些, 都是記在交易性資產, 公允價值變動直接進到淨利潤, 再由淨利潤進到淨資產;後面所有的投資, 除了最早的那一批, 基本上全放在可供出售投資(e.g。 中山公用), 其公允價值變動不進到利潤表,

但在資產負債表上也是按市值體現的(直接進權益)。

問題來了, 計入到交易性金融資產以及計入到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 都是公允價值計價了, 不存在調整的問題。 那麼, 只有長期股權投資部分可以進行重估調整了。 但是長期股權投資進行重估調整, 是不恰當的, 因為核心資產是不能清算的。 再表述一遍, 30.23是清算價值, 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都是可以清算(賣出)的, 並且是公司準備在未來隨時清算(賣出)的, 這也是會計上為什麼允許它們以公允價值入帳的原因。 但長期股權投資並不是準備清算的, 長期股權投資形成的資產很多是核心資產, 是不可能出售的。 比如, 複星國際不願意也不打算賣出複星醫藥的股權。

複星醫藥總市值900億, 淨資產約250億,複星國際控股37%, 250億的37%約為92億, 900億的37%約為333億, 兩者差距241億, 這241億就計入了調整後的每股淨資產, 使得調整後每股淨資產大概比調整前多了3元錢。 但這241億屬於看得見但吃不著的部分, 因為不可能出售。

舉個例子, 比如說某個無負債的上市公司的核心資產是一線城市的一套房子, 這個房子的市場價值是1000萬, 每年租金40萬, 市場給15倍市盈率, 公司市值600萬。 很顯然, 打6折, 但如果公司不打算賣這個房子, 這400萬的差價你是拿不到的。 所以, 你買公司股票與打6折買房子不是一回事。 你能實實在在收到的, 只是40萬的租金。 就像複星國際每年只能按持股比例確認複星醫藥實現的利潤。

所以, 對於相當一部分不打算出售的股權, 重估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差價不能實現, 只能按持股比例確認利潤。 如果公司持有的股權, 是有遠大前景的, 極具吸引力的, 雖然目前不賺錢或賺不多, 但估值很高, 在不打算賣出股權的情況下, 合併報表的每股利潤不會好看。 下麵這句話來自一篇16年的報導“但菜鳥多位高管均對外稱, 目前菜鳥處於初創與業務拓展期, 賺錢並不是首要考慮問題, 也不擔心未來的賺錢問題。 ”菜鳥值500億或1000億, 但複星只能按持股比例確認菜鳥每年實現的利潤, 這一塊是很難看的。 就像上面的例子, 房價漲上天, 上市公司每年確認的就是40萬的租金收入。

有人或許會想, 菜鳥真正的價值就是500億, 複星入帳成本是5億, 按持股比例7.5%計,實際價值應達到37.5億,差價是32.5億,既然是真正的價值,不清算也應該能拿到手。價值實現有各種不同的方式,比如說有一蘋果園,種著一種特別的蘋果樹,15到20年後,產果達到高峰,現在也產,但量很少。 這個果園一生所產蘋果的現值,假定按15%的折現率,算出來是1000萬,但目前每年只產價值40萬的蘋果,複星擁有這家果園的全部股權,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資產,那麼複星每年確認利潤40萬,咱們給複星10倍市盈率,得出複星市值400萬,某一天,複星宣佈,我們調整後淨資產達到了1000萬,這個說法沒本身是沒問題的,投資者發現,我操,打了4折,這個想法是有很大問題的。分兩種情況:一是複星確實打算脫手這個價值1000萬的果園,那麼這600萬差價分分鐘拿到,投資者如願以償。二是複星不打算脫手這個價值1000萬的果園,那麼我們可以詳細考察一下,價值實現過程發生了什麼變化?果園未來每年產的蘋果賣掉,折現率是15%,折成現值達到了1000萬。果園未來現金流的現值是1000萬,而果園100%屬於複星,所以,複星的未來現金流折現也是1000萬,假如複星100%分紅,通過未來賣蘋果,投資者未來收到的分紅折成現值也是1000萬。這600萬差價也相當於拿到了,但是,是在終其果園一生的時間裡,慢慢通過分紅拿到的。為簡單計,假如果園只在其生命結束時產一次果,經過計算,400萬買入果園,如果果園生命期是10年,年複合收益率是26%,如果果園生命期是20年,年複合收益率是20%,如果是30年,年複合收益率是18.5%。生命期越長,越接近於預定的收益率15%,因為那400萬的折扣在較長的生命週期中被稀釋了。

當然,長期股權投資中會有相當一部分股權,是打算在未來出售的,只是由於當前會計準則(持股比例大於20%就屬於重大影響,應計入長期股權投資)被計入長期股權投資,屬於將來會變現的,這一部分,可以重估,也應該重估。

綜上所述,對於調整後的淨資產,需要經過三重考量:

1、如果屬於打算出售的股權,可以重估,也應該重估。

2、如果是不打算出售的股權,首先要看重估所用價值標準(比如市價)是不是接近真實價值。我們總是給新的,高科技的,高大尚的東西太高的溢價。

3、不打算出售的股權,如果重估價值接近真實價值,並且遠高於帳面價值,也要考慮其差價不是馬上能實現的,而是要經過很長時間,在這段時間,差價所產生的收益率會被稀釋。

那麼,哪些是不打算賣的?哪些是打算賣的?打算賣的那些什麼時候賣,這關係到當年利潤?這些都是很難把握的,原來以為民生是不打算賣的,但他賣了(當然,民生是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本身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還是企業太複雜,很難把握,我想這也是折價的原因之一。

免責聲明:智通財經網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按持股比例7.5%計,實際價值應達到37.5億,差價是32.5億,既然是真正的價值,不清算也應該能拿到手。價值實現有各種不同的方式,比如說有一蘋果園,種著一種特別的蘋果樹,15到20年後,產果達到高峰,現在也產,但量很少。 這個果園一生所產蘋果的現值,假定按15%的折現率,算出來是1000萬,但目前每年只產價值40萬的蘋果,複星擁有這家果園的全部股權,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資產,那麼複星每年確認利潤40萬,咱們給複星10倍市盈率,得出複星市值400萬,某一天,複星宣佈,我們調整後淨資產達到了1000萬,這個說法沒本身是沒問題的,投資者發現,我操,打了4折,這個想法是有很大問題的。分兩種情況:一是複星確實打算脫手這個價值1000萬的果園,那麼這600萬差價分分鐘拿到,投資者如願以償。二是複星不打算脫手這個價值1000萬的果園,那麼我們可以詳細考察一下,價值實現過程發生了什麼變化?果園未來每年產的蘋果賣掉,折現率是15%,折成現值達到了1000萬。果園未來現金流的現值是1000萬,而果園100%屬於複星,所以,複星的未來現金流折現也是1000萬,假如複星100%分紅,通過未來賣蘋果,投資者未來收到的分紅折成現值也是1000萬。這600萬差價也相當於拿到了,但是,是在終其果園一生的時間裡,慢慢通過分紅拿到的。為簡單計,假如果園只在其生命結束時產一次果,經過計算,400萬買入果園,如果果園生命期是10年,年複合收益率是26%,如果果園生命期是20年,年複合收益率是20%,如果是30年,年複合收益率是18.5%。生命期越長,越接近於預定的收益率15%,因為那400萬的折扣在較長的生命週期中被稀釋了。

當然,長期股權投資中會有相當一部分股權,是打算在未來出售的,只是由於當前會計準則(持股比例大於20%就屬於重大影響,應計入長期股權投資)被計入長期股權投資,屬於將來會變現的,這一部分,可以重估,也應該重估。

綜上所述,對於調整後的淨資產,需要經過三重考量:

1、如果屬於打算出售的股權,可以重估,也應該重估。

2、如果是不打算出售的股權,首先要看重估所用價值標準(比如市價)是不是接近真實價值。我們總是給新的,高科技的,高大尚的東西太高的溢價。

3、不打算出售的股權,如果重估價值接近真實價值,並且遠高於帳面價值,也要考慮其差價不是馬上能實現的,而是要經過很長時間,在這段時間,差價所產生的收益率會被稀釋。

那麼,哪些是不打算賣的?哪些是打算賣的?打算賣的那些什麼時候賣,這關係到當年利潤?這些都是很難把握的,原來以為民生是不打算賣的,但他賣了(當然,民生是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本身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還是企業太複雜,很難把握,我想這也是折價的原因之一。

免責聲明:智通財經網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