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西安城南這座大院,可能是中國距離奧斯卡最近的地方

在西安有條名為“西影路”的街道,

一整條路上很多設施都以“西影”為名。

從小在這兒長大的人,

每天在這條路上穿行,

望向那個院子時,

沒覺得那個老院子是個什麼了不起的地方,

只是每個早上,

都有些爺爺奶奶們打著太極、扭著秧歌。

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大院,

那些晨練的爺爺奶奶,

都是國家級導演、剪輯、燈光、攝像師,

可謂是臥虎藏龍!

在他們當年的努力與見證之下,

中國西部電影在世界舞臺之上獲獎無數。

這裡也是80、90後的神作《大話西遊》的誕生之處。

而全中國唯6部獲得奧西卡提名: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

《英雄》、《金陵十三釵》、

《霸王別姬》、《天地英雄》。

都出自這個值得咱們驕傲的地方——西安電影製片廠。

西影路上西影廠

那是個路過都不會多看一眼的大門,

不管過了多少年,

仿佛它矗立在那裡是理所當然。

一直聽說它要重建電影文創街區,

卻不見動靜。

在節前偶然路過的時候,

發現這兒終於開工了。

臨街只剩下大話西遊重映的海報,

那弧線形門頭和鎏金大字已消失不見。

正樓上充滿美感的膠片門頭已被拆了下來。

牆體被扒的乾乾淨淨,

整棟樓內也沒有施工的聲音。

砌成這幢建築的是1958年的老磚,

從當年的西安電影製片廠,

到西影集團,

再到這一片工地,

只剩下三兩個人進進出出,

從外面已經看不出來這裡59年的歷史。

▼拆除前的流線型膠片門頭

▼如今的樣子

院子當中被拆的七零八落,

方方正正的通路也被堆砌的土方、

深挖的地坑隔斷,

變成了一條七扭八拐的單行道。

道路間塵土飛揚,

各種大型器材交替的爆鳴,

讓人有點找不著北。

西影廠的寶藏

即使是這一番大興土木,

西影那個存放寶物的倉庫,

在土方施工之中仍沒什麼變化。

倉庫門口的大炮一字排列,

雖然與大環境有些違和,

但是還有幾分它們參演《西安事變》時的威嚴!

這個倉庫,

先是張藝謀的《紅高粱》斬獲金熊獎後,

歸來慶功的地方;

後來是大話西遊:

“她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一滴淚”的拍攝地;

如今是西影的展覽館,

黑暗的大堂中停著以“蔣委員長座駕”為首的多輛古董汽車,

《西安事變》中的擲彈筒也靜靜地擺在當中。

比起正廳的肅穆,

旁邊的偏室已經陳舊不堪。

雖然這裡只有一面石雕,

一架子“糧食”道具,

寥寥數張海報,

但卻能從這個小房子中,

看見那個電影盛世的一角。

▼美麗的大腳

▼雙旗鎮刀客

▼沒事偷著樂、神鞭

▼老謀子

因為幾乎是全面施工,

除了那個西影的數碼基地,

禮堂、膠片車間等建築已無路可去。

“一架感覺用彈弓都能擊落的飛機”

就擺在數碼基地的門前。

據說建廠之初就在這裡,

當下停在眾多私家車之間,

依舊十分帥氣!

比這架飛機年齡還要小的多的數碼基地,

內部已經有些殘破。

細碎的磚瓦堆了一地,

樓梯也變成了殘垣斷壁。

之前這裡一直存放著數十年來的時光,

如今那些珍貴的電影膠片、

那些國內國際獲無數獎盃,

又在哪安身呢?

▼數碼基地現狀

▼曾經在內部陳列著無數西影的榮譽

一樓乾涸的水池之後,

立著一尊吳天明導演的雕像,

如今被帆布保護了起來。

這位中國第四代導演、伯樂,

拉起中國新時代電影序幕的老人,

讓年輕人記住他的卻是:

製片人方勵帶著《百鳥朝鳳》的一跪……

不禁讓人唏噓。

▼吳天明導演雕像

▼如今堆砌這一地建築垃圾

拉起時代的大幕

好的電影不是只靠技術決定的。

在那個技術不夠強,

膠片不夠充足,

演員不夠專業的年代,

憑的是導演們有崛起的志氣;

攝影師們有拍到完美的勇氣;

演員對演技不懈努力與追求。

硬是拍攝出《活著》,《霸王別姬》等傳世經典。

先後以數十部電影,

包攬世界各大電影節多個獎項!

在80年代那個文化復蘇、創新,

甚至略顯混亂的年代,

西影的導演們開創了屬於中國電影的一番榮耀。

如果在世界電影舞臺上找一部中國的代表作,

目前最好選擇仍是西影出品!

這裡的當年每拍一部電影,

背後也都是一個故事。

1987年,

吳天明導演力挺還是新人導演張藝謀,

拍攝同樣是新人作家莫言的作品《紅高粱》。

采景之後卻發現高密已幾十年沒種過高粱,

等不及電影審批手續,

時任西影廠長的吳天明湊了四萬塊錢直接塞給張藝謀,

讓他先去種高粱。

這一種種出個柏林金熊獎!

從那百畝紅高粱中長出的,

就是現在這個市場一路飄紅的電影時代了。

之後從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開始,

西影人再次引領了國產商業大片的潮流!

▼吳天明導演帶著張藝謀等,拿獎了,開心!

一個時代的終結

當年吳導說的西影電影分三類:

第一類拍觀眾愛看的商業片去賺錢,

第二類拍政府需要的主旋律影片收回成本,

第三類拍些吳天明導演口中的“賠錢貨”去國際上拿獎。

的確是口碑票房雙豐收。

但隨著廠長吳天明被迫漂流美國,

大量第五代導演先後出走,

駐守的眾多藝術家們都退休,甚至病故,

一個電影大廠漸漸沒落,

人才顯得青黃不接。

之後西影廠終於進行了私人融資,

變成了如今不參與制作的影視投資集團。

時代變了,

即使是張藝謀的《歸來》,

有著更為純熟的技法、

更具藝術感的鏡頭語言,

在這個浮躁的市場下,

也永遠也無法到達當年《活著》的高度。

而吳天明導演,

也在《歸來》上映前兩個月遺憾逝世,

沒能看到這部由他開創的西北風格電影的“最後之作”。

在這個大環境下,

當年吳天明導演開創的那個時代,

或已經和這個老院子一樣,

翻頁了。

大家都在說西影廠沒落了,

可世界上又有什麼可以一直常青?

雖然西影廠早已更名為西部電影集團,

但是從中走出的他們,

仍習慣自稱為“廠裡人”。

當年在此成長的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鞏俐、姜文、餘男等一眾大腕,

他們的身影還活躍在中國乃至世界影壇。

無論西影怎麼改變,

它在中國電影的歷史中,

永遠有著充滿西北風情那豪放的一筆。

吳天明:因為我愛電影,我這一輩子隻幹了這一件事情,所以我也愛電影的這些人,這些電影圈裡頭這些年輕的朋友們,我一心想支持這些年輕人,我們一起來給老百姓拍幾部好片子,那一段的生活,那一段的生命,我覺得那段奉獻是值得的。

吳老爺子,

祝西影改建歸來後“百鳥朝鳳”!

西影廠的寶藏

即使是這一番大興土木,

西影那個存放寶物的倉庫,

在土方施工之中仍沒什麼變化。

倉庫門口的大炮一字排列,

雖然與大環境有些違和,

但是還有幾分它們參演《西安事變》時的威嚴!

這個倉庫,

先是張藝謀的《紅高粱》斬獲金熊獎後,

歸來慶功的地方;

後來是大話西遊:

“她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一滴淚”的拍攝地;

如今是西影的展覽館,

黑暗的大堂中停著以“蔣委員長座駕”為首的多輛古董汽車,

《西安事變》中的擲彈筒也靜靜地擺在當中。

比起正廳的肅穆,

旁邊的偏室已經陳舊不堪。

雖然這裡只有一面石雕,

一架子“糧食”道具,

寥寥數張海報,

但卻能從這個小房子中,

看見那個電影盛世的一角。

▼美麗的大腳

▼雙旗鎮刀客

▼沒事偷著樂、神鞭

▼老謀子

因為幾乎是全面施工,

除了那個西影的數碼基地,

禮堂、膠片車間等建築已無路可去。

“一架感覺用彈弓都能擊落的飛機”

就擺在數碼基地的門前。

據說建廠之初就在這裡,

當下停在眾多私家車之間,

依舊十分帥氣!

比這架飛機年齡還要小的多的數碼基地,

內部已經有些殘破。

細碎的磚瓦堆了一地,

樓梯也變成了殘垣斷壁。

之前這裡一直存放著數十年來的時光,

如今那些珍貴的電影膠片、

那些國內國際獲無數獎盃,

又在哪安身呢?

▼數碼基地現狀

▼曾經在內部陳列著無數西影的榮譽

一樓乾涸的水池之後,

立著一尊吳天明導演的雕像,

如今被帆布保護了起來。

這位中國第四代導演、伯樂,

拉起中國新時代電影序幕的老人,

讓年輕人記住他的卻是:

製片人方勵帶著《百鳥朝鳳》的一跪……

不禁讓人唏噓。

▼吳天明導演雕像

▼如今堆砌這一地建築垃圾

拉起時代的大幕

好的電影不是只靠技術決定的。

在那個技術不夠強,

膠片不夠充足,

演員不夠專業的年代,

憑的是導演們有崛起的志氣;

攝影師們有拍到完美的勇氣;

演員對演技不懈努力與追求。

硬是拍攝出《活著》,《霸王別姬》等傳世經典。

先後以數十部電影,

包攬世界各大電影節多個獎項!

在80年代那個文化復蘇、創新,

甚至略顯混亂的年代,

西影的導演們開創了屬於中國電影的一番榮耀。

如果在世界電影舞臺上找一部中國的代表作,

目前最好選擇仍是西影出品!

這裡的當年每拍一部電影,

背後也都是一個故事。

1987年,

吳天明導演力挺還是新人導演張藝謀,

拍攝同樣是新人作家莫言的作品《紅高粱》。

采景之後卻發現高密已幾十年沒種過高粱,

等不及電影審批手續,

時任西影廠長的吳天明湊了四萬塊錢直接塞給張藝謀,

讓他先去種高粱。

這一種種出個柏林金熊獎!

從那百畝紅高粱中長出的,

就是現在這個市場一路飄紅的電影時代了。

之後從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開始,

西影人再次引領了國產商業大片的潮流!

▼吳天明導演帶著張藝謀等,拿獎了,開心!

一個時代的終結

當年吳導說的西影電影分三類:

第一類拍觀眾愛看的商業片去賺錢,

第二類拍政府需要的主旋律影片收回成本,

第三類拍些吳天明導演口中的“賠錢貨”去國際上拿獎。

的確是口碑票房雙豐收。

但隨著廠長吳天明被迫漂流美國,

大量第五代導演先後出走,

駐守的眾多藝術家們都退休,甚至病故,

一個電影大廠漸漸沒落,

人才顯得青黃不接。

之後西影廠終於進行了私人融資,

變成了如今不參與制作的影視投資集團。

時代變了,

即使是張藝謀的《歸來》,

有著更為純熟的技法、

更具藝術感的鏡頭語言,

在這個浮躁的市場下,

也永遠也無法到達當年《活著》的高度。

而吳天明導演,

也在《歸來》上映前兩個月遺憾逝世,

沒能看到這部由他開創的西北風格電影的“最後之作”。

在這個大環境下,

當年吳天明導演開創的那個時代,

或已經和這個老院子一樣,

翻頁了。

大家都在說西影廠沒落了,

可世界上又有什麼可以一直常青?

雖然西影廠早已更名為西部電影集團,

但是從中走出的他們,

仍習慣自稱為“廠裡人”。

當年在此成長的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鞏俐、姜文、餘男等一眾大腕,

他們的身影還活躍在中國乃至世界影壇。

無論西影怎麼改變,

它在中國電影的歷史中,

永遠有著充滿西北風情那豪放的一筆。

吳天明:因為我愛電影,我這一輩子隻幹了這一件事情,所以我也愛電影的這些人,這些電影圈裡頭這些年輕的朋友們,我一心想支持這些年輕人,我們一起來給老百姓拍幾部好片子,那一段的生活,那一段的生命,我覺得那段奉獻是值得的。

吳老爺子,

祝西影改建歸來後“百鳥朝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