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為什麼寶寶提出的要求,3歲前儘量別拒絕?很多家長悔不當初!

媽咪讀呀原創

帶小小費去中國科技館, 有一個造紙的體驗專案, 因為需要把紙漿從水裡撈出來, 喜歡玩水的小崽子幾乎是雀躍著撲了上去。

在一大幫高他半頭的孩子裡面, 無疑他是最小的小不點。

我幫助他擼起袖子, 看他興致勃勃地舀水、用海綿吸取紙漿上的水。 他玩得不亦樂乎, 只是袖子有點濕乎乎了。 如果老人在, 肯定會拉著他遠離這個項目, 理由無外乎是:會感冒、會生病等。 但我想, 既然到科學館, 嘗試和體驗是最重要的, let it go!

及時滿足, 是每個人心理的呼喚。 當內心有需求時, 在第一時間滿足, 會讓人享受到極大的快樂,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 每次孩子招呼我:媽媽你快來陪我玩吧!不管我手頭上有多著急的事情, 我都會立即放下, 二話不說陪他玩。 有父母肯定疑惑了:現在育兒界不是有一種說法要“延遲滿足”嗎?及時滿足豈不是孩子一有需求就滿足,

最後反倒慣壞了他們?

其實, 及時滿足給孩子帶來更多安全感

想想, 在哺乳期的時候, 如果孩子嗷嗷待哺, 不論哪個媽媽想必都是立即奔赴“前線”, 有誰會等孩子哭累了才去餵奶。 就是因為一餓就餵奶, 孩子才會感受到安心和踏實:媽媽一直在身邊, 我很重要, 我受到關注。

如果來遲了, 孩子那種惡狠狠報復似的吮吸, 真會讓媽媽疼得齜牙咧嘴呢。

“及時滿足”的滿足,好多人都誤解了!

以這次帶小小費去科技館舉例。 有一個專案, 是類比飛機需要緊急迫降時的滑滑梯。 為了安全, 項目要求只能1米2以上的小朋友參加。

小小費非常想去體驗滑梯, 指著說, 媽媽我想去。 我告訴他:媽媽也願意你去, 但是這個專案要求1米2以上身高的小朋友, 現在你的身高達不到。 我們看看這些滿足要求的小朋友是怎樣滑的好嗎?

在這番交流裡, 第一時間肯定了孩子想去體驗的訴求, 然後解釋他為什麼去不了的理由。 這也是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滿足。

再比如, 有的孩子去商場看上了一個玩具飛機,

可是家裡已經有了。 孩子提要求:“我要買這個飛機。 ”媽媽可以回應他:“哇這個飛機好酷, 媽媽也喜歡, 我們可以多欣賞一下。 多逛逛, 最後確定要不要買?”

這比強硬拒絕說:家裡已經那麼多飛機了還買?不買, 這麼貴!這個不好, 看看別的……等等理由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對孩子來說, 表達“不”是一種藝術。

3歲以前儘量“及時滿足”

心理專家、親子家庭教育專家于東輝曾指出, 延遲滿足其實是一種挫折教育。 而3歲時一個重要的分界線, 這是明確溺愛孩子是否會導致孩子產生惡習的一個判斷標準。

英國知名兒童學家溫尼科特研究發現:孩子3歲之前, 如果父母對其合理要求沒有及時回應。 孩子容易對事情產生負面與錯誤的看法。

所以, 對3歲前的孩子, 可以儘量滿足而不需要延遲滿足。 如果孩子超過3歲, 父母仍然儘量滿足, 尤其是到了6歲以後, 他會覺得世界上的東西垂手可得, 因此喪失了追求與努力的動力, 最終表現出溺愛的後果。

所以, 延遲滿足的訓練, 留在3歲以後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