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著名藝術家徐冰:世界無從把握,男女的情感也特別脆弱

“複眼”或許是因為徐冰的“慧眼”, 他洞察到社會肌體上的某種秘密:日益增多的公共影像和個體影像仿佛昆蟲身上的複眼, 使所有的關係都透明了,

但同時又發生扭曲——你看到的真相是實相嗎?

文末, 我們將放出與這位著名藝術家在紐約現場的對話。

文 張用九

2017年10月, 著名藝術家徐冰的電影《蜻蜓之眼》在紐約電影節上放映, Unseen Films 稱其為“本屆紐約電影節的一大亮點”。

此前的多倫多電影節和洛迦諾電影節上, 該片已捧得三個獎項。 諸多影人認為, 它“打破了現有電影權力體制”。

徐冰(左三)和編劇翟永明(左二)、法國剪輯師馬修(左一)、新媒體藝術家張文超在洛迦諾電影節

片中講述一男一女談戀愛, 而後女性失蹤, 男性四處尋找, 並決定整容和變性, 以期找回和女性在一起的感覺。 女的名叫蜻蜓。 片中有大量的旁白, 串起整個劇情。 也有大量的荒誕或災難鏡頭, 都是匪夷所思的。

徐冰目前仍然擔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 此前曾任副院長7年。 但他更重要的藝術履歷, 是在紐約東村居住過18年, 作為獨立藝術家在世界各地舉辦展覽, 直到2008年回國。

2012年4月17日, 英國倫敦, 中國著名藝術家徐冰出席倫敦書展

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天書”、“地書”、“英文方塊字”、“背後的故事”等。 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有跨文化或跨領域的符號性, 但其核心又緊緊圍繞著版畫本質和複數性藝術進行。 他的作品善於將毫不相干的事物結合在一起, 讓人體會到作品背後的智性和機鋒。

他也被看作深植文人氣質的藝術家。

《蜻蜓之眼》是他最新出爐的作品, 這一次他將觸角伸向了“電影”。 此前他並未有類似創作。

創作過程中, 徐冰克服了最初視頻短缺的困難, 但最大的困難恐怕是:他要不停地說服別人, 這件事情是可以完成的。 “一定有一條縫隙可以走過去。 ”他說。

電影《蜻蜓之眼》工作照

這讓人聯想到“莊子”中的故事:庖丁解牛。 當一把鋒利的刀進入大型動物的身體, 如果具備“無厚入有間”的技巧, 整頭牛便會轟然瓦解。

最終借助藝術家的高超技巧, 徐冰依靠電影《蜻蜓之眼》構建了一種“複眼美學”。 這是他複數性藝術的最新延伸。

所謂複數性藝術, 是從“版畫”的概念轉換而來。 細究版畫的本質, 既包括對母版的“技藝”(刻痕),

也包括對拓版的“複數性生產”(複製)。 因此, 古代的印章、拓片乃至今天的印刷、數字影音, 都是基於版畫的“複數性藝術”。 只不過, 今天的數字媒體多以電腦製作為母版。

西方玩得最好的複數性藝術家是安迪·沃霍爾, 他將“複製品”從工業生產提升到藝術的角度。 有了“複數性藝術”的概念之後, 不再是具有“惟一性”才是藝術品, 複數性藝術也因此有了介入社會的更大力量。 它甚至會影響到潮流、觀念和思想的演進。

安迪·沃霍爾

《蜻蜓之眼》首先是一種複數性藝術,是基於電腦後期剪輯的影像母版,這個母版可以製作成“拷貝”在世界各地播放,甚至於網路上供人下載。這是它的第一重屬性。如果僅止于此,徐冰的貢獻只是做了一個藝術電影而已。

但他在複數性藝術的基礎上,發展了“複眼”的功能,製造出“複數上的複數”之效果,構成“複數-複眼”的混合型藝術。

這一點,今天的藝術評論人並沒意識到。多數人集中於評判其電影內容和形式所造成的社會反思和形式變異的效果。

“複眼”是一種仿生學技術,科學家發現,有複眼的昆蟲具有兩個特徵:一是視域寬廣,幾乎無死角;一是視象捕捉的延續性深,人類是每秒24楨,而昆蟲是每秒240楨(但其圖元低)。

徐冰的高超之處正在於將“複眼”移植於“複數性藝術”(電影)之上。他盯上了公共攝像頭。如果將成千上萬個公共攝影頭組成的影像收集起來,就對社會構成了“複眼”的觀測。

近三年來,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在複數藝術上探入得更深——如何能將複數性藝術往前再邁一步?

電影《蜻蜓之眼》截圖

公共攝像頭是一種社會資源,這種社會資源不僅具有公共管理的功能,也隨著網路和視頻的興起,日漸成了個體表達自我的新興選擇。諸多年輕人或網紅,將個人影像放置于網路公共空間之上,希望更多人圍觀。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徐冰的《蜻蜓之眼》具有不一樣的“反諷”效果:它不僅有某種社會介入的“話題感”;同時又對電影藝術有了新的探索,甚至對電影的傳統生產方式提出挑戰(沒有演員和攝影師);此外,他發展了“複數-複眼”這種藝術類型。

他採取的方式是盡可能多的搜集視頻資料。大概有19台電腦日夜不停地下載這些影像。然後,他請來編劇,寫一個虛構故事。最後,他根據劇本,將視頻資料剪輯成一個劇情長片。

電影《蜻蜓之眼》工作照

這的確是一種很不常見的生產模式。如果不是藝術家來操作,一定會被人認為是“有毛病”。換句話說,這種經驗很難推廣,它恰恰具有藝術家去操作的實驗性和可能性。

徐冰所構築的“複眼美學”有幾個屬性:一是將冷冰冰的、有距離感的鏡頭給人看;二是這個鏡頭是固定機位元的、非人類視角的;三是這個鏡頭是24小時連續工作的,因此有許多看似不可信實則真實的紀錄出現;四是鏡頭採集了大量的樣本,超過一萬個小時;五是這些鏡頭連接起來講述了一個劇情故事。

為了構築這種“複眼美學”,徐冰和團隊將時間大量花在尋找素材、調整劇本以及反復剪輯上。“複眼美學”的背後,是十幾個人近三年的工作成果。播放前,至少有6個不同的版本。這也是徐冰的理念:“只要時間足夠長,一件作品的深入程度是永無止境的。”

對話徐冰:「這個世界的不可知和不可控」

1.你如何在電影中呈現這種“複眼美學”的?

徐冰:最早看到這些公共鏡頭的時候,我有一個刺激,這個刺激就是一定是看到了它裡頭特殊的美學的東西。比如說它的真實性。

它有純粹理性在裡頭。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表現人最真實的狀態,這種狀態在我們人類使用移動影像之後,越來越缺少。

2.所以它有和普通電影不一樣的獨特吸引力。

徐冰:所有大片都是演出來的。紀錄片則有很多都是讓你重新來一遍的;或者說訪談的,談談談談。只要一談,它就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它就和真實的距離變得很大。而目前為止,公共鏡頭是最接近於客觀事實的材料。

徐冰代表作《天書》

3.相當於你把一種被人忽視的材料撿起來了。

徐冰:它裡頭確實有一種特殊的魅力,一種視覺的質感。開始我們以為要更像電影,所以選擇的都是像電影大片的鏡頭,也是寬螢幕的,給裁了上下,就是怕它不能構成一個電影——實際上做完了以後,覺得很有問題,獨有的美學的東西到哪兒去了?

後來我們又給它恢復到16比9,接近於監控的畫面。而且保留了日期。盡可能選擇帶有窺視感和監控特殊構圖的畫面。

4.也只有藝術家可以找到這個契機:獨具的美學特徵。

徐冰:它的意義在於,超出于傳統美學的訓練。因為它的目的不是為了美,也不是為了藝術,也不是為了故事片——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大的資訊。所以它的角度特別怪誕,目的不是為了美,反而成為一種“審美”。

裝置作品《鳳凰》

5.它甚至不是正常的機位,電影不可能是這種機位。

徐冰:做了這個電影以後,你再看故事片攝影的機位,安排和搖動,當然有它的表現力。但你會覺得這些公共設施的機位元(出來的影像),非常的鮮活,有一種特殊的表現力。監控影像的特徵很明顯,比如說它一百個小時什麼都不說,但是它那個什麼都不說,什麼都沒發生,卻給你一種緊張感。有一種逼視感,感覺隨時會發生。事實上,監控影像確實記錄了我們的人為攝影師所不能捕捉到的東西。因為它等它們一百年,就是等一個瞬間的發生。

也是因為電影,移動影像給人類培養了一種觀影的慣性,只要是我給你展示移動影像,一定要發生事情。可是監控它就可能什麼都不發生,監控讓你緊張。

它這裡頭還有一個,你極容易看到陰暗面。因為你不知道人家在拍,人是很自然發揮的,極容易看到陰暗面的東西。它調動著每一個人的偷窺欲。

徐冰《盲文書》

6.你的工作過程也會是很不一樣的吧?

徐冰:工作團隊一定是對我這個品質的要求有很不能接受的地方。我就是比一般人要的東西要高,要更嚴謹,或者更到位一點。它必須是一點都不浪費,才有可能在現有的條件下,把這個片子的表達推進到一個程度。也可能它可以到60分,也可能它可以到80分,也可能它可以接近100分。但是你每個地方都丟失了一些,它可能就會變得很大。

像編劇就會很辛勞,劇本經常得改動——一段臺詞很有意思,但是找不著那麼合適的影像資料。即使你找到了,這個臺詞還沒有說完,結果這一段沒了,那倆人做別的事兒了,你就得改這個臺詞,讓它怎麼樣精簡精簡。

對於摳屏。它是來來回回的。有時候我們又隨時換畫面。隨時有有意思的畫面出現,為了把這個畫面出現,需要改一定的臺詞等等。剪輯也是,這個對剪輯的要求挺高的。

7.這個片子看完感覺有一種“現實荒誕的合理性”。它既是合理的,同時又是荒誕的。

徐冰:它真的很荒誕,但是它又是事實。那些荒誕的畫面,其實一個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我們工作室長期看這些東西以後集中的反應。關於這個世界的不可知和不可控。危機四伏,無從把握。

由此而襯托這兩個主角——帶有古典性的情感的脆弱性。還有個體的私密性和微小性。這兩個人的情感你就會覺得特別的脆弱和珍惜。

‹ 火星試驗室 ›

博雅天下旗下產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體鼎力支持

安迪·沃霍爾

《蜻蜓之眼》首先是一種複數性藝術,是基於電腦後期剪輯的影像母版,這個母版可以製作成“拷貝”在世界各地播放,甚至於網路上供人下載。這是它的第一重屬性。如果僅止于此,徐冰的貢獻只是做了一個藝術電影而已。

但他在複數性藝術的基礎上,發展了“複眼”的功能,製造出“複數上的複數”之效果,構成“複數-複眼”的混合型藝術。

這一點,今天的藝術評論人並沒意識到。多數人集中於評判其電影內容和形式所造成的社會反思和形式變異的效果。

“複眼”是一種仿生學技術,科學家發現,有複眼的昆蟲具有兩個特徵:一是視域寬廣,幾乎無死角;一是視象捕捉的延續性深,人類是每秒24楨,而昆蟲是每秒240楨(但其圖元低)。

徐冰的高超之處正在於將“複眼”移植於“複數性藝術”(電影)之上。他盯上了公共攝像頭。如果將成千上萬個公共攝影頭組成的影像收集起來,就對社會構成了“複眼”的觀測。

近三年來,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在複數藝術上探入得更深——如何能將複數性藝術往前再邁一步?

電影《蜻蜓之眼》截圖

公共攝像頭是一種社會資源,這種社會資源不僅具有公共管理的功能,也隨著網路和視頻的興起,日漸成了個體表達自我的新興選擇。諸多年輕人或網紅,將個人影像放置于網路公共空間之上,希望更多人圍觀。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徐冰的《蜻蜓之眼》具有不一樣的“反諷”效果:它不僅有某種社會介入的“話題感”;同時又對電影藝術有了新的探索,甚至對電影的傳統生產方式提出挑戰(沒有演員和攝影師);此外,他發展了“複數-複眼”這種藝術類型。

他採取的方式是盡可能多的搜集視頻資料。大概有19台電腦日夜不停地下載這些影像。然後,他請來編劇,寫一個虛構故事。最後,他根據劇本,將視頻資料剪輯成一個劇情長片。

電影《蜻蜓之眼》工作照

這的確是一種很不常見的生產模式。如果不是藝術家來操作,一定會被人認為是“有毛病”。換句話說,這種經驗很難推廣,它恰恰具有藝術家去操作的實驗性和可能性。

徐冰所構築的“複眼美學”有幾個屬性:一是將冷冰冰的、有距離感的鏡頭給人看;二是這個鏡頭是固定機位元的、非人類視角的;三是這個鏡頭是24小時連續工作的,因此有許多看似不可信實則真實的紀錄出現;四是鏡頭採集了大量的樣本,超過一萬個小時;五是這些鏡頭連接起來講述了一個劇情故事。

為了構築這種“複眼美學”,徐冰和團隊將時間大量花在尋找素材、調整劇本以及反復剪輯上。“複眼美學”的背後,是十幾個人近三年的工作成果。播放前,至少有6個不同的版本。這也是徐冰的理念:“只要時間足夠長,一件作品的深入程度是永無止境的。”

對話徐冰:「這個世界的不可知和不可控」

1.你如何在電影中呈現這種“複眼美學”的?

徐冰:最早看到這些公共鏡頭的時候,我有一個刺激,這個刺激就是一定是看到了它裡頭特殊的美學的東西。比如說它的真實性。

它有純粹理性在裡頭。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表現人最真實的狀態,這種狀態在我們人類使用移動影像之後,越來越缺少。

2.所以它有和普通電影不一樣的獨特吸引力。

徐冰:所有大片都是演出來的。紀錄片則有很多都是讓你重新來一遍的;或者說訪談的,談談談談。只要一談,它就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它就和真實的距離變得很大。而目前為止,公共鏡頭是最接近於客觀事實的材料。

徐冰代表作《天書》

3.相當於你把一種被人忽視的材料撿起來了。

徐冰:它裡頭確實有一種特殊的魅力,一種視覺的質感。開始我們以為要更像電影,所以選擇的都是像電影大片的鏡頭,也是寬螢幕的,給裁了上下,就是怕它不能構成一個電影——實際上做完了以後,覺得很有問題,獨有的美學的東西到哪兒去了?

後來我們又給它恢復到16比9,接近於監控的畫面。而且保留了日期。盡可能選擇帶有窺視感和監控特殊構圖的畫面。

4.也只有藝術家可以找到這個契機:獨具的美學特徵。

徐冰:它的意義在於,超出于傳統美學的訓練。因為它的目的不是為了美,也不是為了藝術,也不是為了故事片——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大的資訊。所以它的角度特別怪誕,目的不是為了美,反而成為一種“審美”。

裝置作品《鳳凰》

5.它甚至不是正常的機位,電影不可能是這種機位。

徐冰:做了這個電影以後,你再看故事片攝影的機位,安排和搖動,當然有它的表現力。但你會覺得這些公共設施的機位元(出來的影像),非常的鮮活,有一種特殊的表現力。監控影像的特徵很明顯,比如說它一百個小時什麼都不說,但是它那個什麼都不說,什麼都沒發生,卻給你一種緊張感。有一種逼視感,感覺隨時會發生。事實上,監控影像確實記錄了我們的人為攝影師所不能捕捉到的東西。因為它等它們一百年,就是等一個瞬間的發生。

也是因為電影,移動影像給人類培養了一種觀影的慣性,只要是我給你展示移動影像,一定要發生事情。可是監控它就可能什麼都不發生,監控讓你緊張。

它這裡頭還有一個,你極容易看到陰暗面。因為你不知道人家在拍,人是很自然發揮的,極容易看到陰暗面的東西。它調動著每一個人的偷窺欲。

徐冰《盲文書》

6.你的工作過程也會是很不一樣的吧?

徐冰:工作團隊一定是對我這個品質的要求有很不能接受的地方。我就是比一般人要的東西要高,要更嚴謹,或者更到位一點。它必須是一點都不浪費,才有可能在現有的條件下,把這個片子的表達推進到一個程度。也可能它可以到60分,也可能它可以到80分,也可能它可以接近100分。但是你每個地方都丟失了一些,它可能就會變得很大。

像編劇就會很辛勞,劇本經常得改動——一段臺詞很有意思,但是找不著那麼合適的影像資料。即使你找到了,這個臺詞還沒有說完,結果這一段沒了,那倆人做別的事兒了,你就得改這個臺詞,讓它怎麼樣精簡精簡。

對於摳屏。它是來來回回的。有時候我們又隨時換畫面。隨時有有意思的畫面出現,為了把這個畫面出現,需要改一定的臺詞等等。剪輯也是,這個對剪輯的要求挺高的。

7.這個片子看完感覺有一種“現實荒誕的合理性”。它既是合理的,同時又是荒誕的。

徐冰:它真的很荒誕,但是它又是事實。那些荒誕的畫面,其實一個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我們工作室長期看這些東西以後集中的反應。關於這個世界的不可知和不可控。危機四伏,無從把握。

由此而襯托這兩個主角——帶有古典性的情感的脆弱性。還有個體的私密性和微小性。這兩個人的情感你就會覺得特別的脆弱和珍惜。

‹ 火星試驗室 ›

博雅天下旗下產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體鼎力支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