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新週刊》創始人孫冕:現在我四處化緣,但這事我要做八輩子

10月12日, 大型公益文化紀錄片《百心百匠》召開了發佈會, 宣佈這檔籌備了三年的節目, 終於將於本月底在湖南衛視和優酷同步上線。

根據小巴的線報, 《百心百匠》用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 邀請李亞鵬、李泉等名人精英探訪民間匠人, 一對一向匠人學習傳統技藝。 悄咪咪告訴你, 作為“新匠人”的發起人, 吳老師也將拜師學藝, get新技能哦~

而小巴也完成了任務, 找到了《百心百匠》的發起人孫冕。 帶上兩壺好酒, 聽一聽這位“江湖人稱老爺子”的故事。

文/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孫冕, 江湖人稱“老爺子”, 得此稱號, 他可是實打實在江湖上做了點大事兒的。

1992年, 他創辦了三九廣告傳播公司, 拍攝了中國第一支名人廣告。 在當時, 明星代言前所未有, 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當事人全被推上風口浪尖。 但是在今天, 粉絲經濟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下最有表現力的一支力量。

1996年, 他創辦《新週刊》, 這本雜誌成為許多年輕人最喜歡的時事生活週刊。 其敏銳的觀察角度和獨立的思考風格, 創造了許多引領潮流的話題, 例如“弱智的中國電視”“她時代”“飄一代”“忽然中產”……

2010年, 他以57歲的年齡登上珠穆朗瑪峰頂, 創造了兩個“世界第一”:他是全球雜誌創始人中唯一把自己雜誌旗幟舉上峰頂的;他是全球從北側登頂珠峰年齡最大的華人。

孫冕在珠峰頂展示《新週刊》旗幟

2011年, 他開始做“關愛老兵計畫”, 為那些曾經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老年卻連基本生活和人格尊嚴都無法保障的國民黨老兵四處奔走。 這些老兵平均年齡91歲, 他握著他們的手, 喊他們爺爺, 為他們寫公開信, 替他們張羅衣食。

今年, 他64歲了。 他又要做一件事兒。 這次, 他要幫中國100位匠人們拍一個片子, 還要讓100個名人明星親自去找這批匠人拜師學藝。

孫冕在《百心百匠》發佈會現場

他說:我們不是邀請這些明星名人, 也沒給錢。 所以我現在說我是化緣的人, 我和他們說, 我理解你們非常匆忙, 但你能不能給我一天、兩天的時間, 我帶你去看一位匠人。

《百心百匠》做出來了, 每一期老爺子都親自跟著去, 用他的話說, 就是“捧出赤忱之心, 躬身俯首低下身來”。 他說, 一定要親手觸摸到的, 而不是從紙上、書上看到的,

才會在生命裡留下烙印。

所以, 你就知道, 這個人活得有多認真。 他總是很用力地笑、很用力地哭, 所以臉上的皺紋, 都像是版畫裡用刀子刻出的線條, 深且堅硬, 裝滿了黑白分明的光陰。

這個江湖上, 有一種男人叫孫冕, 越老活得越得勁。

很多人形容過孫冕的笑, 說是“牙齒都要飛出來”的笑, 但很少有人形容他哭。 他常常哭, 因為老兵哭得臉皺成一團, 因為麗江幾百年被馬蹄磨亮的五花石被撬開, 跪在地上當街嚎啕。

孫冕因為老兵去世而大哭

大概是因為他的情感過於豐沛,因而看什麼東西、做什麼事,都比旁人要深情許多。

他愛上登山,索性爬遍了世界七大高山,數次與死亡擦身而過。他說:“每座山都是一個期盼,我會想去看它,好像看望一個人一樣。”

這次做《百心百匠》,也是一樣。

明星柯藍和孫冕跟隨夏布匠人採摘苧麻

他講了一張琴的故事。說是《百心百匠》中有一位修琴的匠人,裴金寶師傅。有一天,有人送來了一張古琴,在它背面刻著匠人落款,交代了製作的年份,竟然是四百七十年前的琴,實屬罕見。

現實比小說更戲劇。第二天,又有人送來了一把一模一樣的琴,裴師傅翻過來一看,竟然真的是同一個制琴師傅在同一年做的“雙胞胎”。

看到這兩把琴,裴師傅的內心五味雜陳:“這兩把琴,流離失所,經歷過戰火,經歷過人禍,經歷過朝代的更迭,經歷過一切時光,竟然就這樣來到我家裡重逢。它們怎麼會回到這裡來?這是宿命嗎?它們這些年在哪裡?經歷過什麼故事?經過多少人的手?它們看過多少人間的蒼涼?”

明星李泉跟隨古琴學習修琴

裴師傅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將這兩把琴殘缺的身軀修復,讓它們喑啞的聲音重新恢復洪亮。他讓它們並排躺在案幾上,長長久久地注視著它們。然後,他為它們蓋上一塊柔軟的綢緞,對它們默默說道:“你們好好的,再相聚。”

最後,當他把這兩把琴分別送還給不同的主人時,裴師傅止不住地淚流滿面。

講到這裡的時候,老爺子紅了眼眶:“關於所有發生過的故事,誰知道?沒人知道,只有這兩把琴知道。”

而關於今天的眼淚,關於將成為歷史的今天,未來的人會不會知道?

明星孫楠和孫冕在西藏學習製作唐卡

在老爺子拜訪過的苗寨裡,繡娘們可以把彩色的絲線纏在細細的馬尾上,一針一線繡出精美絕倫的馬尾繡。但是半個月的心血,卻只能賣出幾十塊錢的價格。於是,她們只好放下手中的繡花針,跑去人來人往的大城市,住在幾平米的地下室裡,做著又髒又累的活。而她們的家人,在遙遠的家鄉,一個隻剩老人和孩子的畸形社會裡長大。

她們是在歲月裡沉默的琴,本應該在青山綠水間演奏她們的樂章,卻在世事中顛沛流離。我們從不知道,在這些傳承百年的匠人身上發生過什麼,因為當我們看到她們,我們只看到了一個被物化的城市的零件,就像我們看到那兩把琴、看到匠人的作品,也只不過把它們當做一個擺件。我們不會想到,時光曾經很用力地流過她們的身體,發出驚為天人的音符。

一人、一地、一事、一生

我們讀不懂琴,也不願讀懂她們。

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已經很少會談起“家國情懷”這個詞了。

這並不說明我們不愛國,事實上,搜狗輸入曾經發佈過一組資料,證明年輕一代的80後、90後非常愛國,常關注、討論且主動闢謠一些相關的新聞話題。

但是,我們是活在當下、活在未來的一代裡,對於過去,我們卻知之甚少。

《百心百匠》宣傳海報

就像老爺子說,這個時代,我們的發展,就像是插上了幾百個大翅膀一樣,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選擇性地捨棄了很多東西。這二十年來,中國建造的房屋也許是過去五千年的總和,但是它的代價,就是許許多多美麗的小村莊,在一夜之間消失在歷史之中。我們甚至從來都不知道,他們存在過。

老爺子說:“李亞鵬和我感歎,這些技藝,它們沒有辦法適用于現代的生活,那消失就消失了吧,我想,這也是一種答案。但是我更希望,我是一個提出問題的人,我希望有一百個人來告訴我一百個不同的答案,有一千個可以找到這些匠人們,給他們提供答案。就像吳曉波頻道在尋找8090後的新匠人,所以我找你們合作,因為你們在給出一個答案,你們在做一件很好的事。”

吳曉波頻道尋找創新傳統工藝的“新匠人”

在老爺子看來,這些匠人和“關愛老兵計畫”中的老兵一樣,他們曾經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化,卻成為了在高速發展階段,被我們捨棄在歷史斷層裡的虧欠和遺憾。

還給他們以民族的尊嚴,這就是老爺子的“家國情懷”,也是他曾經、現在和未來,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採訪中,老爺子提到了一件事,曾經在貴州,有一個年輕的記者問他:孫老師,您怎麼看待民族文化的自卑?

即便事情已經過去很久,老爺子還是憤然拍案:“我說孩子你說什麼,什麼叫自卑?我看到那個繡片,我都跪下,我想流淚,你知道我們的民族文化多燦爛無比,居然在你一個媒體人嘴裡面是文化的自卑!我們文化的自信,是祖先給我們,到你這一代人認為是自卑,可能你看到是殘破不缺,才叫自卑。”

當時我也說,這應該是“驕傲”呀,但是當我寫完專訪第一稿時,主編說,你這篇文章沒啥感情,我才明白,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理解,來源於書本,我們它們教我們,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為它自豪——這就是我們對它的全部認知。

但事實是,那些繡娘們花費一個月、半年繡出來的精美絕倫的荷包,只能在街邊的地攤上賣出十塊錢。那些古法造紙的匠人,做到70歲了,手都被敲斷了還在做,就因為沒有人願意跟隨他們學習這些技藝了。

當殘酷的現實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他們生存的每一天,當這些匠人們忍受著貧窮、孤獨和對未來的迷茫,遙遠的我們,其實並沒有資格再說出“驕傲”這個詞。

這就是老爺子為什麼堅持,民族的文化是需要有載體的,需要讓我們的後代能真真切切觸摸過的東西。因為你親身體驗過,才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烙印。

行者孫冕

在採訪的最開始,我問老爺子,您做《百心百匠》的最初的契機是什麼?

他“嘩”了一聲:這講起來可長了。

然後,他用了至少半個小時來回答這個問題,手舞足蹈地給我們說他小學時候是怎麼親手做的望遠鏡和顯微鏡,津津樂道每一個細節。

他說,我做好那個望遠鏡以後啊,我就躲在三樓,用這個望遠鏡看著鄰居家的一對雙胞胎。嘩,兩個小美女。

說完,他自己也哈哈大笑起來。

那是他關於工匠最初的親身體驗。半個世紀以前的這段記憶,此時此刻,就在他的眼睛裡閃爍著,鮮活著。

孫冕因為老兵去世而大哭

大概是因為他的情感過於豐沛,因而看什麼東西、做什麼事,都比旁人要深情許多。

他愛上登山,索性爬遍了世界七大高山,數次與死亡擦身而過。他說:“每座山都是一個期盼,我會想去看它,好像看望一個人一樣。”

這次做《百心百匠》,也是一樣。

明星柯藍和孫冕跟隨夏布匠人採摘苧麻

他講了一張琴的故事。說是《百心百匠》中有一位修琴的匠人,裴金寶師傅。有一天,有人送來了一張古琴,在它背面刻著匠人落款,交代了製作的年份,竟然是四百七十年前的琴,實屬罕見。

現實比小說更戲劇。第二天,又有人送來了一把一模一樣的琴,裴師傅翻過來一看,竟然真的是同一個制琴師傅在同一年做的“雙胞胎”。

看到這兩把琴,裴師傅的內心五味雜陳:“這兩把琴,流離失所,經歷過戰火,經歷過人禍,經歷過朝代的更迭,經歷過一切時光,竟然就這樣來到我家裡重逢。它們怎麼會回到這裡來?這是宿命嗎?它們這些年在哪裡?經歷過什麼故事?經過多少人的手?它們看過多少人間的蒼涼?”

明星李泉跟隨古琴學習修琴

裴師傅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將這兩把琴殘缺的身軀修復,讓它們喑啞的聲音重新恢復洪亮。他讓它們並排躺在案幾上,長長久久地注視著它們。然後,他為它們蓋上一塊柔軟的綢緞,對它們默默說道:“你們好好的,再相聚。”

最後,當他把這兩把琴分別送還給不同的主人時,裴師傅止不住地淚流滿面。

講到這裡的時候,老爺子紅了眼眶:“關於所有發生過的故事,誰知道?沒人知道,只有這兩把琴知道。”

而關於今天的眼淚,關於將成為歷史的今天,未來的人會不會知道?

明星孫楠和孫冕在西藏學習製作唐卡

在老爺子拜訪過的苗寨裡,繡娘們可以把彩色的絲線纏在細細的馬尾上,一針一線繡出精美絕倫的馬尾繡。但是半個月的心血,卻只能賣出幾十塊錢的價格。於是,她們只好放下手中的繡花針,跑去人來人往的大城市,住在幾平米的地下室裡,做著又髒又累的活。而她們的家人,在遙遠的家鄉,一個隻剩老人和孩子的畸形社會裡長大。

她們是在歲月裡沉默的琴,本應該在青山綠水間演奏她們的樂章,卻在世事中顛沛流離。我們從不知道,在這些傳承百年的匠人身上發生過什麼,因為當我們看到她們,我們只看到了一個被物化的城市的零件,就像我們看到那兩把琴、看到匠人的作品,也只不過把它們當做一個擺件。我們不會想到,時光曾經很用力地流過她們的身體,發出驚為天人的音符。

一人、一地、一事、一生

我們讀不懂琴,也不願讀懂她們。

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已經很少會談起“家國情懷”這個詞了。

這並不說明我們不愛國,事實上,搜狗輸入曾經發佈過一組資料,證明年輕一代的80後、90後非常愛國,常關注、討論且主動闢謠一些相關的新聞話題。

但是,我們是活在當下、活在未來的一代裡,對於過去,我們卻知之甚少。

《百心百匠》宣傳海報

就像老爺子說,這個時代,我們的發展,就像是插上了幾百個大翅膀一樣,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選擇性地捨棄了很多東西。這二十年來,中國建造的房屋也許是過去五千年的總和,但是它的代價,就是許許多多美麗的小村莊,在一夜之間消失在歷史之中。我們甚至從來都不知道,他們存在過。

老爺子說:“李亞鵬和我感歎,這些技藝,它們沒有辦法適用于現代的生活,那消失就消失了吧,我想,這也是一種答案。但是我更希望,我是一個提出問題的人,我希望有一百個人來告訴我一百個不同的答案,有一千個可以找到這些匠人們,給他們提供答案。就像吳曉波頻道在尋找8090後的新匠人,所以我找你們合作,因為你們在給出一個答案,你們在做一件很好的事。”

吳曉波頻道尋找創新傳統工藝的“新匠人”

在老爺子看來,這些匠人和“關愛老兵計畫”中的老兵一樣,他們曾經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化,卻成為了在高速發展階段,被我們捨棄在歷史斷層裡的虧欠和遺憾。

還給他們以民族的尊嚴,這就是老爺子的“家國情懷”,也是他曾經、現在和未來,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採訪中,老爺子提到了一件事,曾經在貴州,有一個年輕的記者問他:孫老師,您怎麼看待民族文化的自卑?

即便事情已經過去很久,老爺子還是憤然拍案:“我說孩子你說什麼,什麼叫自卑?我看到那個繡片,我都跪下,我想流淚,你知道我們的民族文化多燦爛無比,居然在你一個媒體人嘴裡面是文化的自卑!我們文化的自信,是祖先給我們,到你這一代人認為是自卑,可能你看到是殘破不缺,才叫自卑。”

當時我也說,這應該是“驕傲”呀,但是當我寫完專訪第一稿時,主編說,你這篇文章沒啥感情,我才明白,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理解,來源於書本,我們它們教我們,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為它自豪——這就是我們對它的全部認知。

但事實是,那些繡娘們花費一個月、半年繡出來的精美絕倫的荷包,只能在街邊的地攤上賣出十塊錢。那些古法造紙的匠人,做到70歲了,手都被敲斷了還在做,就因為沒有人願意跟隨他們學習這些技藝了。

當殘酷的現實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他們生存的每一天,當這些匠人們忍受著貧窮、孤獨和對未來的迷茫,遙遠的我們,其實並沒有資格再說出“驕傲”這個詞。

這就是老爺子為什麼堅持,民族的文化是需要有載體的,需要讓我們的後代能真真切切觸摸過的東西。因為你親身體驗過,才會在你的生命裡留下烙印。

行者孫冕

在採訪的最開始,我問老爺子,您做《百心百匠》的最初的契機是什麼?

他“嘩”了一聲:這講起來可長了。

然後,他用了至少半個小時來回答這個問題,手舞足蹈地給我們說他小學時候是怎麼親手做的望遠鏡和顯微鏡,津津樂道每一個細節。

他說,我做好那個望遠鏡以後啊,我就躲在三樓,用這個望遠鏡看著鄰居家的一對雙胞胎。嘩,兩個小美女。

說完,他自己也哈哈大笑起來。

那是他關於工匠最初的親身體驗。半個世紀以前的這段記憶,此時此刻,就在他的眼睛裡閃爍著,鮮活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