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魏武侯立嫡犯錯浪費十餘年,毀掉整個魏國霸業

說到魏武侯, 這是一個功遠大于過的君王。 魏文侯之子, 戰國初期魏國國君, 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記》、《資治通鑒》誤載魏武侯前387年即位, 前386年為魏武侯元年。 據《竹書紀年》則為前396年即位, 前395年為武侯元年)。 他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二代國君, 在位期間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

大家都知道, 變法讓魏國變強, 可是戰國各國都有變法, 也都有變強, 可是卻不是每個國家都能變成超級大國。 真正讓魏國變身超級大國的是兩個國策, 一個來自魏文侯的中國天下戰略, 既打通所有戰國的通道與魏國接壤,

然後坐收中土地利營收, 對往來商賈收取稅收, 這才是魏國能夠建設敖倉的主因。 第二個則是魏武侯的強軍戰略, 在魏武侯時期, 魏國已經積累了三十多年的物資, 因此, 在魏武侯時期, 魏武侯有了充足的國力去建設軍隊, 而魏武侯又愛好軍事, 喜歡打仗, 因此整個國家的政策便開始傾斜, 比如, 魏武侯建立起了一支戰略總動員達四十萬人的軍隊, 這已經讓魏國變身成超級戰國。 在同一時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做到。 甚至連強大的秦國, 也只有秦昭王後期成都平原開發以後才能做到。 因此, 基於國力的提升魏武侯此時的雄心壯志可想而知, 他已經不滿足於單純的制霸中原, 而是轉向滅國。 這便是魏國國策改變方略。

制霸與滅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策, 魏文候時期的制霸戰略是聯合弱國打壓強國, 比如秦國、齊國、楚國, 都被魏文候聯合三晉之兵揍過, 而且是狠狠的揍趴在地。 但是滅國卻是另外一個國策了, 滅國往往是要從小滅起, 比如, 魏國要滅秦國、齊國、楚國這類大國肯定是要費很大力氣的, 他要想滅國肯定是從比較弱小的韓國趙國開始, 因此, 兩個國策一改變, 魏國的進攻方向就不同了。 也就是說, 在魏武侯當政的期間, 魏國沉迷于三晉內鬥, 這種內鬥給了其他戰國一種十分難得的喘息之機。 比如, 作為魏惠王的繼承人, 魏惠王的魏國總共與齊國打了兩場大仗, 而打仗的起因一次是魏國攻打韓國, 一次是魏國攻打趙國。

且不說魏國兩次都失敗了, 就算魏國兩次都打勝了, 那也不過是恢復三晉時期的強大而已, 並沒有在自己強大的同時又打壓其他戰國。 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兒子, 其繼承下了父親的國策戰略, 這種國策的方向性錯誤註定了魏國不可能會有善終。 因為, 魏國與各大戰國均接壤, 只能強盛, 不能衰弱, 一旦周圍有挑戰魏國的實力, 那麼魏國必然四面受敵。 這些都是魏武侯失誤但不致命的地方。 真正導致魏國失去霸主地位的依然是繼承人問題!

魏武侯因為國策問題與韓趙結仇, 這本身是把雙刃劍, 如果魏武侯多活幾年, 在短時間內消滅韓趙統一三晉這肯定是好事。 但是他卻壯年而逝, 沒能完成自己定下的國策, 還給後世留下一個爛攤子,

那就是繼承人相殘。 魏武侯在位26年, 於西元前370年死去, 魏惠王即位時年已30歲。 但是卻已經魏武侯沒有很好的安排好後事, 使得自己的幼子公仲綬與太子(後來的魏惠王)爭位。 這時韓、趙兩國在公孫頎的策劃下, 聯合進攻魏國, 在濁澤大敗魏軍, 並將魏惠王圍困在軍中。 趙國要除掉惠王立公仲綬, 讓魏國割地給兩國;韓國主張將魏國分為兩個國家, 不主張殺掉惠王。 魏分為二, 國力就大為削弱, 不會再對韓、趙構成威脅。 趙國不同意韓國的主張, 韓國不高興, 就連夜帶著軍隊撤出戰場。 結果惠王得以保住君位, 魏國沒有被分為兩個小國。 由此一件事, 魏惠王雖然保住了王位卻對韓趙兩國懷恨在心, 使得韓趙魏三國陷入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也是魏惠王一直要滅韓滅趙的主因。 但是魏國內亂導致了魏國浪費了十多年的時間, 這時候, 滅韓滅趙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時機了, 因為魏國周圍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魏國將不再是唯一的超級戰國, 比如, 魏國東邊的齊國完成了田齊代姜齊的過程, 並且逐步恢復昔日的鼎盛;西部的秦國借著這個機會開始了商鞅變法。 至此, 魏國的國策卻因為魏惠王讓仇恨沖昏了腦袋而沒有因時制宜的改變。 魏國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魏國已經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了。

優己/著 收錄 《紛爭》

本文系 社科哲學家、童話作家優己 原創發表

學漢語讀歷史, 交流兒童教學與教育請找 優己導師

微信搜索公眾號:優己

微信搜索公眾號: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