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奇葩事:後事交給外人辦理

齊白石, 國畫大師, 湖南湘潭人。 原名純芝, 號渭青、蘭亭, 後改名璜, 號瀕生, 別號白石、白石老人, 齊大、木居士、湘上老農、三百石印富翁等。

齊白石作為畫壇一代宗師, 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摳”, 量米的米鬥不僅自己保管, 做飯的米他親自量, 量米的時候還要把米抖一抖, 還用發黴的餅子和過期的花生招待客人, 這些都應該算得上奇葩事了, 可更為奇葩的是兒孫滿堂的他把自己的後事交給外人辦理。

生既難還, 死亦不歸

73歲那年, 齊白石感覺右半身從臂膀到腿部時時酸痛, 還一陣陣頭暈, 認為自己出現衰敗之相的齊白石就開始考慮後事。

在齊白石生活的那個年代還是講究葉落歸根的, 有的即使死在千里之外, 親人也要扶柩回鄉安葬。 可齊白石卻不同, 他想的是生既難還, 死亦難歸, 死後就不打算回歸故里, 就想在北京找一處理想的地方作為自己死後的安葬之地,

還把自己在湘潭準備的壽材也運到了北京。

他先想在西郊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覓一塊地預備為生塘, 看重後事的他不但找到籌安會首要人物楊度幫自己寫了《湘潭齊山人自塘志銘》, 還請同鄉汪頌年寫了墓碑上的“處士齊白石之墓”七個大字。

死後想與賽金花相伴

正在這時, 清末民初名妓賽金花因窮困潦倒病逝, 齊白石敬佩她的救國事蹟, 不僅親自為她書寫了墓碑, 還送了一幅畫作為奠資。 聽說賽金花葬於陶然亭旁邊, 他覺得陶然亭風景幽美, 地點近便, 便改變主意, 打算死後也葬在陶然亭, 能與賽金花相伴。 有人勸他“死鄰香塚, 恐人笑駡。 ”, 他卻以“我願只在此, 唯恐辦不到, 說長論短, 我不聽呀”拒絕。

經過他的忘年交張次溪竭力奔走, 陶然亭慈悲禪林的住持慈安同意送陶然亭東一段空地給齊白石做生塘。 由於高敞向陽, 葦塘圍繞, 他認為是一塊佳域, 高興得不得了, 不但送了100塊錢和一幅《達摩面壁圖》, 還填了《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的詞來記此事。 他自己還準備好了墓碑, 親自書寫了墓碑上的“湘潭齊白石墓”六個大字, 碑上鐫刻了“民國三十四年乙酉 親造生壙”。 可事與願違, 後面陶然亭建公園, 原有舊墳墓都遷走, 齊白石的墓基也就無形取消了。

後事委託外人辦理

齊白石原配為陳春君, 到北京後又找了18歲的胡寶珠作為副室, 陳春君和胡寶珠分別為齊白石生了三個兒子。 到他在陶然亭造好生壙的時候, 他有兒子六人,

媳婦5人, 還有曾孫, 孫曾男女四十多人, 四世同堂。 齊白石考慮到自己的兒孫大部分都在湖南湘潭, 他擔心自己死後兒孫把自己弄回湖南安葬, 於是寫了一張委託書給張次溪, 內容為“百年後埋骨於此, 慮家人不能遵, 以此為證”, 鄭重其事把後事交張次溪辦理。

後事交給外人辦理, 齊白石像這樣寧可相信外人也不相信家人的事也不少。 他生病家人讓其吃藥他不吃, 家人沒有辦法, 只好去找其弟子婁師白來勸, 婁師白說你吃嘛, 他就乖乖地吃了。 他兒子從鄉下來找他要錢, 他不給錢兒子就不肯走, 他怕兒子搶自己藏在棉襖裡的金條,晚上11點跑到徒弟李可染家裡, 要他幫自己把金條藏起來。 (曹會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