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亞洲影視發展歷程之日本電影的崛起

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動漫電影先後崛起, 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全球掀起一陣日本旋風。

日本電影史主要分為六個時期, 從1896年開始,

很長的一個過程中經歷了繁盛與衰落, 如今已經較為成熟了。 佐藤忠男是日本首屈一指的資深電影學者, 有著長達六十年的電影評論與研究生涯, 著作等身, 德高望重。 本書是他傾注畢生心血的集大成力作, 構思四十載, 執筆二十年, 堪稱迄今結構最完備、材料最翔實、觀點最權威的日本電影通史巨著。 首版於1995年由岩波書店出版, 問世後得到了各方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獲得了“每日出版文化獎”、“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等重要獎項。 此後, 根據新發現的影像資料和最近的日本電影發展狀況, 佐藤忠男修訂、補充了相關內容, 於2007年出版了增補版《日本電影史》。 本簡體版即根據增補版翻譯。

第一期電影嫩芽的出生, 代表作《閃電強盜》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

(1896~1918)電影傳入日本, 從1899年開始, 日本自己攝製影片, 以紀實短片為主。 《閃電強盜》將當時社會上流傳廣泛的新聞話題搬上銀幕, 被認為是最早迎合時尚的故事片。 主要演員橫山運平遂成為日本第一個電影演員。

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東京淺草的電氣館。 最早的製片廠是1908年由吉澤商行在東京目黑創建的。 《本能寺會戰》(1908, 牧野省三執導)為日本第一部由解說員站在銀幕旁用舞臺腔敘述劇情的無聲影片。 牧野省三因此被稱為“日本電影之父”, 這類影片只是連環畫式的電影。

1912年日本活動寫真株式會社(簡稱日活公司)成立, 拍攝了尾上松之助主演的一系列“舊劇”電影。 松之助原是巡迴演出的歌舞伎演員, 1909年被牧野省三發現, 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盤忠信》問世後, 使他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武打演員, 有“寶貝阿松”之稱。

第二期電影的專業化進程, 代表作《深山少女》《生之光輝》

花柳春美(1896~1962), 日本電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員。 代表作有《生之光輝》《深山的少女》《白菊物語》等。

(1918~1931)默片、傾向電影, 歸山在1919年攝製的《生之光輝》、《深山的少女》, 為純電影劇運動的試驗性作品。

1920年, 日本又創建了大正活動照相放映公司(簡稱大活)和松竹公司。 大活聘請穀崎潤一郎為文藝顧問, 並從好萊塢招回了栗原喜三郎(湯瑪斯), 由喜三郎執導了谷崎編劇的《業餘愛好者俱樂部》(1920)。 松竹則請小山內熏指導, 由村田實執導攝製了《路上的靈魂》(1921), 這部影片被認為是日本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松竹還在蒲田建立了製片廠, 並採用了好萊塢的製片方式, 建立了以導演為中心的拍片制度。

這時蘇聯的電影蒙太奇理論以及德國的表現主義電影在日本已有一定影響, 日本也拍出了一些強調視覺感的先鋒派性質的電影。震災後的電影復興是從電影《籠中鳥》(1924)開始的,其主題歌帶有濃重的感傷、絕望和自暴自棄的色彩,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心理狀態,因此大受歡迎。另一方面,由伊藤大輔導演、大河內傳次郎主演的《忠次旅行記》三部曲(1928)是歷史題材影片高峰時期的代表作;而現代題材影片的代表作則是阿部豐的《礙手礙腳的女人》(1926),1928年,五所平之助拍攝的《鄉村的新娘》則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抒情影片。

第三期有聲電影的爆發,代表作《太太和妻子》

(1931~1945)有聲電影,日本的有聲電影始於1931年,而銀幕的全部有聲化則到1935年才完成,第一部真正的有聲片是五所平之助導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此後,被認為是有聲電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島津保次郎的《暴風雨中的處女》和衣笠貞之助的《忠臣譜》。在《忠臣譜》中,衣笠貞之助具體運用了愛森斯坦的“視覺、聽覺對位元”理論,成功地採用了畫面與聲音的蒙太奇手法。

由於有聲電影的出現,日本電影界出現了東寶、松竹和1942年根據“電影新體制”而創辦的大映公司之間的競爭,形成鼎立局面。

第四期戰後日本電信的復蘇,代表作《大曾根家的早晨》和《無愧於我們的青春》

(1945~1960)戰後及走向國際,受到戰爭和佔領狀態切身教育的日本有良心的電影藝術家,為了保衛民族民主權利,提出了電影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澤明首先分別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無愧於我們的青春》。這兩部影片的劇本都是出自在戰爭期間遭到迫害的久板榮二郎之手。與此同時,在法西斯黑暗時代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的今井正,也根據山形雄策和八住利雄的劇本拍出了《民眾之敵》,在民主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各電影製片廠相繼成立了工會,不僅提出提高工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經營管理和拍片方面的民主權利。

第五期日本電影新浪潮,代表作《青春殘酷物語》、《太陽的墳地》、《日本的夜與霧》

(1960~1980)

60年代以後正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而電影不僅沒有得到發展,相反卻走向衰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受到電視普及的影響。電影界為了抗衡電視的猛烈衝擊,採取了銀幕大型化、彩色化和巨片對策,然而卻帶來作品品質下降的嚴重問題。

日本電影史

日本是電影產量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使年輕的新人有機會顯露頭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為大島渚,他的作品《青春殘酷物語》(1960)、《太陽的墳地》(1960)、《日本的夜與霧》(1960),被認為系受法國新浪潮影響的日本新浪潮電影,大島被評論界稱為新浪潮派的旗手。日本的新浪潮在追求新的表現手法上與法國新浪潮有共同之處,但前者較之後者更側重於政治性。與大島同時期的新人還有吉田喜重和筱田正浩,他們三人先後脫離松竹公司,同日本藝術劇院協會(創辦於1963年,簡稱ATG)合作,大島拍攝了《絞死刑》(1968)、《儀式》(1971),吉田拍攝了《愛神十虐殺》(1970),筱田拍攝了《情死天網島》(1969)、《沉默》(1971)。評論家們將ATG作品的特點歸納為“拋棄古典的電影技巧,對現實明辨是非,探討人的精神,特別是探明日本人的精神構造”。這類影片在電影界內部雖受重視,但不為一般觀眾所歡迎。

第六期涅槃重生,代表作《人的證明》

(1980~2000)世紀末的日本電影

日本電影經過長期衰退後,從70年代後期開始,逐漸出現復蘇的趨勢。其原因可歸納為3點:

日本國民收入的增長幅度下降,對需要花費較高費用去旅遊的能力銳減,不得不將興趣轉向城市娛樂場所,電影觀眾也隨之有所增加。 儘管電視每天均播放電影,但觀眾的心理也在發生變化,希望看到大型影片,電視螢幕的尺寸畢竟是有限度的。 出現了電影事業體系化的新傾向,即電影、電視、出版三部門採取聯合作戰。

這一時期的日本重點影片,大都是根據暢銷小說或通俗文藝作品改編,影片一經拍出,立即利用電視大肆宣傳,並結合主題歌的唱片、錄音帶和原著來動員觀眾。尤其是出版部門,如日本一家頗有影響的角川書店,作為製片人闖入了電影界。它所出版的橫溝正史及森村誠一的推理小說,幾乎都拍成影片,並獲得巨大經濟效益,如市川昆的《犬神家族》、佐藤純彌的《人的證明》、森谷司郎的《八甲田山》(1977)等作品,票房收入均超過20億日元。民族化及由此而產生的懷古思想與現代性相結合,贏得一批觀眾的青睞。在50年代中期,日本電影是作為主要娛樂形式而存在,如今,這種娛樂性又被重新加以強調。同時,現代的大型電影也從只學外國電影的皮毛回到從內容到形式儘量走向民族化,並以時代精神來分析和判斷早期的文藝作品。

日本也拍出了一些強調視覺感的先鋒派性質的電影。震災後的電影復興是從電影《籠中鳥》(1924)開始的,其主題歌帶有濃重的感傷、絕望和自暴自棄的色彩,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心理狀態,因此大受歡迎。另一方面,由伊藤大輔導演、大河內傳次郎主演的《忠次旅行記》三部曲(1928)是歷史題材影片高峰時期的代表作;而現代題材影片的代表作則是阿部豐的《礙手礙腳的女人》(1926),1928年,五所平之助拍攝的《鄉村的新娘》則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抒情影片。

第三期有聲電影的爆發,代表作《太太和妻子》

(1931~1945)有聲電影,日本的有聲電影始於1931年,而銀幕的全部有聲化則到1935年才完成,第一部真正的有聲片是五所平之助導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此後,被認為是有聲電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島津保次郎的《暴風雨中的處女》和衣笠貞之助的《忠臣譜》。在《忠臣譜》中,衣笠貞之助具體運用了愛森斯坦的“視覺、聽覺對位元”理論,成功地採用了畫面與聲音的蒙太奇手法。

由於有聲電影的出現,日本電影界出現了東寶、松竹和1942年根據“電影新體制”而創辦的大映公司之間的競爭,形成鼎立局面。

第四期戰後日本電信的復蘇,代表作《大曾根家的早晨》和《無愧於我們的青春》

(1945~1960)戰後及走向國際,受到戰爭和佔領狀態切身教育的日本有良心的電影藝術家,為了保衛民族民主權利,提出了電影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澤明首先分別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無愧於我們的青春》。這兩部影片的劇本都是出自在戰爭期間遭到迫害的久板榮二郎之手。與此同時,在法西斯黑暗時代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的今井正,也根據山形雄策和八住利雄的劇本拍出了《民眾之敵》,在民主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各電影製片廠相繼成立了工會,不僅提出提高工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經營管理和拍片方面的民主權利。

第五期日本電影新浪潮,代表作《青春殘酷物語》、《太陽的墳地》、《日本的夜與霧》

(1960~1980)

60年代以後正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而電影不僅沒有得到發展,相反卻走向衰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受到電視普及的影響。電影界為了抗衡電視的猛烈衝擊,採取了銀幕大型化、彩色化和巨片對策,然而卻帶來作品品質下降的嚴重問題。

日本電影史

日本是電影產量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使年輕的新人有機會顯露頭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為大島渚,他的作品《青春殘酷物語》(1960)、《太陽的墳地》(1960)、《日本的夜與霧》(1960),被認為系受法國新浪潮影響的日本新浪潮電影,大島被評論界稱為新浪潮派的旗手。日本的新浪潮在追求新的表現手法上與法國新浪潮有共同之處,但前者較之後者更側重於政治性。與大島同時期的新人還有吉田喜重和筱田正浩,他們三人先後脫離松竹公司,同日本藝術劇院協會(創辦於1963年,簡稱ATG)合作,大島拍攝了《絞死刑》(1968)、《儀式》(1971),吉田拍攝了《愛神十虐殺》(1970),筱田拍攝了《情死天網島》(1969)、《沉默》(1971)。評論家們將ATG作品的特點歸納為“拋棄古典的電影技巧,對現實明辨是非,探討人的精神,特別是探明日本人的精神構造”。這類影片在電影界內部雖受重視,但不為一般觀眾所歡迎。

第六期涅槃重生,代表作《人的證明》

(1980~2000)世紀末的日本電影

日本電影經過長期衰退後,從70年代後期開始,逐漸出現復蘇的趨勢。其原因可歸納為3點:

日本國民收入的增長幅度下降,對需要花費較高費用去旅遊的能力銳減,不得不將興趣轉向城市娛樂場所,電影觀眾也隨之有所增加。 儘管電視每天均播放電影,但觀眾的心理也在發生變化,希望看到大型影片,電視螢幕的尺寸畢竟是有限度的。 出現了電影事業體系化的新傾向,即電影、電視、出版三部門採取聯合作戰。

這一時期的日本重點影片,大都是根據暢銷小說或通俗文藝作品改編,影片一經拍出,立即利用電視大肆宣傳,並結合主題歌的唱片、錄音帶和原著來動員觀眾。尤其是出版部門,如日本一家頗有影響的角川書店,作為製片人闖入了電影界。它所出版的橫溝正史及森村誠一的推理小說,幾乎都拍成影片,並獲得巨大經濟效益,如市川昆的《犬神家族》、佐藤純彌的《人的證明》、森谷司郎的《八甲田山》(1977)等作品,票房收入均超過20億日元。民族化及由此而產生的懷古思想與現代性相結合,贏得一批觀眾的青睞。在50年代中期,日本電影是作為主要娛樂形式而存在,如今,這種娛樂性又被重新加以強調。同時,現代的大型電影也從只學外國電影的皮毛回到從內容到形式儘量走向民族化,並以時代精神來分析和判斷早期的文藝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