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散文:一盞難忘的燈

【作者簡介】王夫敏, 山東棗莊市薛城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棗莊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攝影家協會會員, 散文線上、中國散文網、江山文學網等著名文學網站簽約作家, 先後在省市國家級報刊媒體以及搜狐、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知名網站, 發表作品200餘篇, 出版發行個人散文遊記《天涯行歌》。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進入初冬時節, 隨著天氣的轉涼, 無論走在路上, 還是坐在辦公室裡, 都能感覺到冬天將至的絲絲寒意;忙碌的生活一旦天天如此, 無論多麼精彩, 也覺得越來越平淡。

有位哲人說, 能將平淡的生活, 過的有滋有味, 過得轟轟烈烈, 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雖然我達不到哲人的這種境界, 但是安居生活一角, 享受生活帶給我的每一處精彩的瞬間, 我還是比較珍惜這樣的歲月的;看看書, 寫寫字, 或者走進自然, 用鏡頭去採集幾抹初冬的色彩,

也是一種不錯的享受, 只是這樣的生活, 沒有多少精彩, 但是也不乏味。

初冬的季節, 很多人都不喜歡, 沒有秋的色彩, 夏的奔放, 沒有生命的新綠, 眼裡看到的只是滿目蕭瑟的季節, 在寒風中哀鳴;凋零的落葉, 似乎在依戀, 在找尋, 漫無目的, 隨風飄蕩, 似乎在找尋自己遠行的路;枝頭上幾片金黃色的銀杏葉, 在不算凜冽的寒風中, 掙扎, 戀戀不捨……這世界瞬間變得荒涼許多, 這樣的季節, 沒有美好的景色欣賞, 只好躲在屋子裡, 去回憶往事了。

季節雖然寂寥, 但是回憶卻可以美好, 正在我躲進小樓, 做著自己美好回憶的時候, 突然接到老同學的電話, 說是本月禮拜六, 分別20多年的大學同學回學校聚會;聽到這個消息開始有點蒙, 再後來有些激動, 最後平靜下來, 心中不覺有些感慨, 二十多年埋藏在心中的那點回憶, 不覺又一點一點展開。

提到二十多年前的大學生活, 我一般是不願意提起的, 說實話高中的時候, 由於自己和班主任有些彆扭, 成績從開始的前幾名到後來的隨波逐流,

再後來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 雖說學校也是一個在省城比較有名的中醫學院, 但是我們卻被安排在分校上學, 這麼高大上的一個學校, 最後卻只能到一個縣城, 去完成我的學業, 不得不說, 我是有些失望的。

不像現在的孩子, 身上帶著錢, 父母開車送, 那會我的求學之路, 還算是比較曲折的。 帶著不多的學費, 還有母親給準備的衣服, 加上被子褥子, 我稚嫩的雙肩背起沉重的行囊, 要先從我的老家到台兒莊, 再到棗莊, 最後到薛城坐火車到學校, 這一路的折騰, 放在現在的孩子, 肯定受不了。

學校在黃河北的一個小縣城, 雖然不大, 但是對於在農村長大的我來說, 也算是大城市了, 初次遠離故鄉, 一個人來到這麼陌生的地方, 雖然有些憂慮和擔心, 但是對大學的新生活還有未來的醫學之路, 心中還是充滿希望和期待的。 安頓好床鋪, 很快, 認識幾個新的同學, 然後一起去縣城逛一逛, 買點生活用品, 熟悉一下環境, 開始了我的求學生活。

那時候的同學, 家境各不相同。 有家庭好些的來自城市,也有來自農村的,本來,我的父親在礦上上班,和一般的農村家庭比,還算可以;但是那一年,妹妹也考上大學,在北京上,那個年代,兩個人的生活費加上學費,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儘管我節衣縮食,但是和城市的孩子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幸虧有幾個姐姐資助,才解了燃眉之急。

大學的生活相比高中的生活,要好了很多,不像我們的高中,在一個鄉鎮,平時的吃飯全靠周日返校時,母親烙的煎餅;菜呢,基本上就是母親平時做的一些家常菜了,鹹菜,鹽豆字,蘿蔔乾,多放一些油,炒熟,找兩個罐頭空瓶子,裝滿,這就是我一周的菜了。但是那時候的同學,大多家裡很窮,往往沒過3天,菜就沒了,這樣大家便你吃我的,我吃你的,想想那份患難與共的場景,就不難理解同學之間的深厚感情了。

我們學校的食堂,不像現在的高校,各式菜品,美味佳餚,只要你有錢,都能買到,我去過兒子的學校,好幾個大食堂,每個食堂窗明几淨,最少有30種以上的菜肴,而這些孩子們,還說不好吃。

我們學校食堂被一個比較精明的本校職工承包了,據說也是校長的啥七姑八大姨親戚,美味佳餚談不上,白菜粉條還稀得能照人影,好在饅頭米飯至少可以吃飽。醫學院的學生不像一般的大學生那麼輕鬆,臨考試的時候,突擊複習,過關就行。我們的醫學課程比較多,也比較深奧,加之我也開始反悔,想想自己高中時候的懈怠,才有了今天這樣的結局,看來還是得好好學習,況且將來我是一名醫生,可不能做一個庸醫,草菅人命,所以學習還是比較辛苦的,自然晚上也經常學習到深夜。

學校食堂一般在6點就吃飯完畢關門,而我有時候要學習到10點多到11點,特別是冬天,每當夜晚來臨,肚子就開始叫喚;那時候年輕,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飯量特別大;每到夜晚學習結束,都是饑寒交迫,肚腸咕咕,但是校園漆黑一篇,大門緊鎖,連一滴水都沒有,更別提開水了。

在一個初冬的夜晚,學習結束後從教室返回宿舍,早已是饑腸轆轆了,饑餓還能忍,但是口渴真的不行;回宿舍的路不遠,就在路的旁邊是一排教職工宿舍,院子的前面是一間小房子,只有靠近路邊的這個院子的小房子,從窗戶裡面飄來昏黃的燈光,這是整個冬夜,最讓我能感到希望和光明的亮點。

那時候的夜晚不像現在這麼喧囂,接近11點,早就漆黑一片,朔風吹動路旁樹上幾片孤零零的葉子,沙沙作響,當時,寒風吹進我單薄的衣服裡,讓人不由自主地打起冷戰,加上饑餓、口渴,其窘迫的狀況可想而知。本能讓我停下腳步,來到小房子的門前,我敲響了門,也許是在校園裡,比較安全,不一會門打開了,給我開門的是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大娘,大約60多歲,當我說明來意,想找口開水喝,大娘把我讓到屋裡,給我倒了一碗開水,看到我的情況,大娘明白,我這是又渴又餓,看到羞澀的我還有些不好意思,大娘笑著說:“孩子,是不是餓了”,然後邊說,便從旁邊的抽屜裡,拿出了2根火腿腸,一包速食麵,不由分說,用開水給我泡了一碗熱騰騰的面,我想,那是我今生吃的最難忘的一頓美味佳餚。

對於速食麵,常出差的人在火車上,真的不願意吃,然而,我至今還在回味,黃大娘的哪碗泡面,雖然20年過去了,在那個饑寒交迫的夜晚,一個遠在異地他鄉的學子,那味道,那份深情,卻深深地埋藏在心裡。

後來瞭解到,黃大爺是本校退休職工,兒女都不在一起住,他們瞭解到我們這些孩子的情況後,黃大娘去外面批了一些速食麵、火腿腸還有其他一些食品,加價很少的錢,也不對外銷售,基本上只為我們這些學習到深夜的孩子們準備的,關鍵是,那一碗滾燙的開水,在這樣寒冷的夜晚,溫暖了孩子們的心。

從此,我們學習到深夜也不用擔心了,無論多晚,黃大娘家的燈光,永遠是亮著的,在寒風中,在黑夜裡,在每一個遠離故鄉和親人的夜晚,那盞燈光伴隨我度過了3年的大學時光。

又是初冬,還要去母校聚會,20多年了,母校早已拆遷,改換新貌,黃大娘的小屋肯定也不復存在,但是,讓我一直牽掛的,還是深夜裡,那盞曾經為我留守的燈光……有同學說,黃大娘還健在,黃大爺已經去世,雖然心生遺憾,但是想到黃大娘還身體康健,心裡感到絲絲的寬慰。

如今,生活在繁華喧囂的都市里,陰差陽錯,我選擇了棄醫從商之道,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母校黃大娘的哪碗面,教我學會了感恩,寒冬裡,也是黃大娘的哪碗滾燙的開水,讓我明白了被人溫暖的滋味;深夜裡,那盞留守的燈光,一直在照亮我指引我前行……

就要回到母校了,真希望在校園的深夜裡,還能看到黃大娘窗前的那盞燈。

(圖片來自於網路)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有家庭好些的來自城市,也有來自農村的,本來,我的父親在礦上上班,和一般的農村家庭比,還算可以;但是那一年,妹妹也考上大學,在北京上,那個年代,兩個人的生活費加上學費,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儘管我節衣縮食,但是和城市的孩子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幸虧有幾個姐姐資助,才解了燃眉之急。

大學的生活相比高中的生活,要好了很多,不像我們的高中,在一個鄉鎮,平時的吃飯全靠周日返校時,母親烙的煎餅;菜呢,基本上就是母親平時做的一些家常菜了,鹹菜,鹽豆字,蘿蔔乾,多放一些油,炒熟,找兩個罐頭空瓶子,裝滿,這就是我一周的菜了。但是那時候的同學,大多家裡很窮,往往沒過3天,菜就沒了,這樣大家便你吃我的,我吃你的,想想那份患難與共的場景,就不難理解同學之間的深厚感情了。

我們學校的食堂,不像現在的高校,各式菜品,美味佳餚,只要你有錢,都能買到,我去過兒子的學校,好幾個大食堂,每個食堂窗明几淨,最少有30種以上的菜肴,而這些孩子們,還說不好吃。

我們學校食堂被一個比較精明的本校職工承包了,據說也是校長的啥七姑八大姨親戚,美味佳餚談不上,白菜粉條還稀得能照人影,好在饅頭米飯至少可以吃飽。醫學院的學生不像一般的大學生那麼輕鬆,臨考試的時候,突擊複習,過關就行。我們的醫學課程比較多,也比較深奧,加之我也開始反悔,想想自己高中時候的懈怠,才有了今天這樣的結局,看來還是得好好學習,況且將來我是一名醫生,可不能做一個庸醫,草菅人命,所以學習還是比較辛苦的,自然晚上也經常學習到深夜。

學校食堂一般在6點就吃飯完畢關門,而我有時候要學習到10點多到11點,特別是冬天,每當夜晚來臨,肚子就開始叫喚;那時候年輕,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飯量特別大;每到夜晚學習結束,都是饑寒交迫,肚腸咕咕,但是校園漆黑一篇,大門緊鎖,連一滴水都沒有,更別提開水了。

在一個初冬的夜晚,學習結束後從教室返回宿舍,早已是饑腸轆轆了,饑餓還能忍,但是口渴真的不行;回宿舍的路不遠,就在路的旁邊是一排教職工宿舍,院子的前面是一間小房子,只有靠近路邊的這個院子的小房子,從窗戶裡面飄來昏黃的燈光,這是整個冬夜,最讓我能感到希望和光明的亮點。

那時候的夜晚不像現在這麼喧囂,接近11點,早就漆黑一片,朔風吹動路旁樹上幾片孤零零的葉子,沙沙作響,當時,寒風吹進我單薄的衣服裡,讓人不由自主地打起冷戰,加上饑餓、口渴,其窘迫的狀況可想而知。本能讓我停下腳步,來到小房子的門前,我敲響了門,也許是在校園裡,比較安全,不一會門打開了,給我開門的是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大娘,大約60多歲,當我說明來意,想找口開水喝,大娘把我讓到屋裡,給我倒了一碗開水,看到我的情況,大娘明白,我這是又渴又餓,看到羞澀的我還有些不好意思,大娘笑著說:“孩子,是不是餓了”,然後邊說,便從旁邊的抽屜裡,拿出了2根火腿腸,一包速食麵,不由分說,用開水給我泡了一碗熱騰騰的面,我想,那是我今生吃的最難忘的一頓美味佳餚。

對於速食麵,常出差的人在火車上,真的不願意吃,然而,我至今還在回味,黃大娘的哪碗泡面,雖然20年過去了,在那個饑寒交迫的夜晚,一個遠在異地他鄉的學子,那味道,那份深情,卻深深地埋藏在心裡。

後來瞭解到,黃大爺是本校退休職工,兒女都不在一起住,他們瞭解到我們這些孩子的情況後,黃大娘去外面批了一些速食麵、火腿腸還有其他一些食品,加價很少的錢,也不對外銷售,基本上只為我們這些學習到深夜的孩子們準備的,關鍵是,那一碗滾燙的開水,在這樣寒冷的夜晚,溫暖了孩子們的心。

從此,我們學習到深夜也不用擔心了,無論多晚,黃大娘家的燈光,永遠是亮著的,在寒風中,在黑夜裡,在每一個遠離故鄉和親人的夜晚,那盞燈光伴隨我度過了3年的大學時光。

又是初冬,還要去母校聚會,20多年了,母校早已拆遷,改換新貌,黃大娘的小屋肯定也不復存在,但是,讓我一直牽掛的,還是深夜裡,那盞曾經為我留守的燈光……有同學說,黃大娘還健在,黃大爺已經去世,雖然心生遺憾,但是想到黃大娘還身體康健,心裡感到絲絲的寬慰。

如今,生活在繁華喧囂的都市里,陰差陽錯,我選擇了棄醫從商之道,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母校黃大娘的哪碗面,教我學會了感恩,寒冬裡,也是黃大娘的哪碗滾燙的開水,讓我明白了被人溫暖的滋味;深夜裡,那盞留守的燈光,一直在照亮我指引我前行……

就要回到母校了,真希望在校園的深夜裡,還能看到黃大娘窗前的那盞燈。

(圖片來自於網路)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