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CSR智庫幫第六十四期案例分享會

案例:2017 Social Enterprise Conference

分享嘉賓:多倫多大學MBA Lucy

背景:

2017 Social Enterprise Conference在美國波士頓召開, 會議圍繞Bottom Line (底線)這個話題, 從不同視角(企業、公益機構、投資等)展開內容。 大概有800多人參會, 主要來自企業、社會企業、公益機構、投資人、政府, 加上一些對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感興趣、想瞭解更多的人。 參加會議的Lucy就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分享了她在大會上的所見所感。

社會企業發展趨勢:

B Lab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Andrew Kassoy在會上提出了一下幾點社會企業發展大趨勢:

1)系統變化(Systematic Change)和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 )

2)營利性社會企業(For-profit Social Enterprise)

3)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

系統變化(Systematic Change)和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主要是指關注點的變化和思維方式的變化,

即從最大化股東(shareholder)利益到最大化社會整體利益的變化。 這就需要參與到社會領域的各個群體, 具備系統思維, 即分析全域, 而不是某個群體利益的思維。 強調各方需要洞察政府政策趨勢, 需要把政策變化融入到企業和專案的設計當中去。

同時, 也提到了法律的問題:如何更好地通過法律手段幫助社會企業(乃至整個社會領域)的發展。 現場具體談到美國有30個州的企業可以註冊成為Benefit Corporation。

兩年前香港的一次社會企業大會中, 一個演講人特別提到不建議香港短期出臺關於社會企業的法律, 因為考慮到會限制整個領域萌芽期的發展。 再結合到內地, 關於法律的部分, 還是需要帶著一些懷疑態度, 根據中國目前社會企業發展的階段來討論。

系統變化(Systematic Change)

第一個是由Strategic Good,, 一個諮詢機構做的設計思維工作坊, 教大家如何通過設計思維來設計專案和解決方案, 從而考慮到所有的系統變化。

這裡不僅包括社會企業, 企業設計公益專案都是一樣的, 需要通過圖片裡提到的System Mapping 的方式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源。

通過問5個為什麼。 譬如說, 非洲某村莊很多孩子患有慢性疾病。 針對這個案例分三類考量: 個人角度、機構角度、政府角度。 從這三個方面問5個“為什麼”, 譬如, 直接導致的原因可能是母親本身缺乏健康知識 - 那麼母親為什麼缺乏健康知識呢?可能是因為母親本身自己基本沒有接受過教育 - 為什麼母親沒接受過教育呢? 可能因為沒有錢負擔學費或當地教育系統太弱或當地女性就是不能接受教育等5個問題。

也可以追問更多, 但5個問題是一般的基本標準。

再譬如說經常用到的Tom's shoes這個例子。 最初的做法是給非洲和南美的小孩子送鞋, 但有人會質疑, 給鞋子是解決根本問題麼?還是需要發現孩子沒有鞋穿的本質原因?可能最後會追究到因為父母沒有受過教育,

所以找不到能賺錢的工作。

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

要看到自己的解決方案可能引發的負面影響, 在最初設計時就儘量考慮如何避免。

繼續用Tom's shoes的例子。 當初在專案設計時, 設計方只想著給非洲孩子送鞋, 但沒有想到對當地鞋業生產的破壞, 所以後來也受到很多詬病。

這個環節其實邏輯很簡單, 大會主講人提出要問10個問題, 來確保自己的專案可以做到。 Investing SMART 和Scaling BEST, 對於CSR經理人設計自己的專案和選擇什麼樣的專案合作會很有幫助。

10個問題如何問?

1.Who/what would it displace?

2.What services would be overburdened?

3.What resources or options does it take away?

4.Who would be a potential blocker or opposer?What might they do to retaliate?

5.Will my solution solve the problem?

6.What`s next?

7.Who/what would be deprioritized?

8.Does my value chain align with my values?

9.What`s the total cost of this initiative?

10.What contra-indicating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do I need to track?

營利性社會企業(For-profit Social Enterprise)

之前很多社會企業都是非營利性質的, 而現在的發展趨勢是, 都需要走營利的路線(不是追求金錢利潤的最大化, 而是要更講求商業方面的可行性、可複製性, 和規模上的可擴大性), 這也跟後面Impact Investing 影響力投資相關。

之前提到過社會企業註冊形式/認證的問題。 當企業商業化很明顯的時候, 如果再跟客戶講是社會性企業, 很多人會持有懷疑態度, 認為從運營模式上看不出太大區別。所以,有些很小很初步的社會企業都申請成為了B Corp。有這層認證,社會企業的社會性質就得到了認可。

但現在國內不少機構不願意強調自己是社企,覺得自由度會更大一些。這跟國內的公眾意識有關係。

而國外很多企業做認證的原因是顧客本身重視你的企業是否是社會責任型(Socially Responsible),尤其是社會企業本身是需要把社會性質作為品牌宣傳的一部分。企業本身也是符合B Corp標準的,所以認證就是理所當然。

同時,社會企業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需要資本支援,走上營利的道路也是理所當然。並且只要保持通過營利來更好地解決原本關注的社會問題,也是沒有問題的。

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

一個很有意思的資料,目前1/3的影響力投資人可以接受低於市場回報率(below market returns)(最近資料是歐洲的社會投資占比是40%,美國大約是28%。),影響力投資範圍很廣,泛泛來說就是不僅關注投資的經濟回報(Financial Returns),也關注社會回報(social returns)。

這裡會涉及到不同的篩選模式,有的投資人只會做消極篩選(negative screening),即回避某些行業,例如煙草等主要關注經濟回報。

還有些是積極篩選(positive screening),會根據投資人的共識來積極關注某些社會問題,投有符合這方面條件的企業。也有消極和積極兩者結合的。但整體的趨勢是,影響力投資這些年越來越受到傳統投資人的重視。但這些人也是缺乏對社會領域瞭解的,所以對於社會企業本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當然對於投資人來說也是挑戰。因為很多影響力投資機構的工作人員都還是傳統投資領域出身,所以需要不斷對他們進行社會影響力方面的灌輸。

影響力測評(Impact Measurement)

之前大家更多關注測評Outputs,現在的趨勢是要逐漸轉向Outcomes。就是這些社會企業家到底在接受培訓之後有什麼積極改變。例如讓10個孩子有學上了,是output;其中有多少孩子因為上了學而之後找到工作了,收入提高多少,這是Outcome。

這些跟CSR經理人測評自己的專案是有關的。

圓桌交流:

@Lucy 多倫多大學MBA:我自己原來工作的感覺是,一些公益項目在最初設計時缺乏對於評估的考量(也是缺乏對於社會問題的認識,所以指標設計存在問題),等最後需要交報告時才想評估,然後就硬著來了。這個大會是純學生主辦的。

@Lucy CSR環球:來的資深業內人士多嗎?

@Lucy 多倫多大學MBA:資深人士還是有一些的。人群很多元,這是我之前在國內沒見到過的。上屆的主辦人裡有一個中國學生,所以請了幾個中國嘉賓,這屆只有一個中國嘉賓。

而且中國整體影響力投資的發展階段還是有些距離,這邊的投資人關注非洲的比較多,印度和中國都是單拿出來說的。美國這邊很多投資人只投非洲專案的,因為中國的政治環境、語言差異、文化差異,所以外國投資人很謹慎,很多完全不感興趣。

@Lucy CSR環球:他們在非洲投哪類項目比較多?

@Lucy 多倫多大學MBA:農業,還有一些是基礎設施。

@Lucy CSR環球:國內投資者現在主要投國內吧?@Joseph 周旭峰 第一財經公益

@Joseph 周旭峰 第一財經公益 :我瞭解的情況,確實一部分社會投資人自己沒有意識到已經進入這個領域,另一部分在概念上主動拒絕。其實隱藏的規模並不小。

@Lucy CSR環球:我也遇到過一些專門去看社企路演的專業投資人,但大家好像都不太敢出手,因為看不懂項目。

@Joseph 周旭峰 第一財經公益 :包括社會企業家也是這個狀態,現在從整體來看,公益想轉化的社會企業其實只是想找出路,倒是商業創業裡潛藏了不少。也就是接受和自我標榜社會企業的,多半靠不住。基於國情,社會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可能確實不同,就亞洲地區來看,也迥異于歐美。臺灣那邊已經制定了b cop三步走的戰略,爭取量產產生質變。大陸這邊各占山頭,亂哄哄的,七零八碎。整體上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缺少實踐。

@Lucy CSR環球:那企業切入還要再等等?

@Joseph 周旭峰 第一財經公益 :臺灣的社會企業其實也有很多特殊性,彼此也不買帳。但制度上還是有支持的,比如創櫃制度,就讓好多小社企活了下來,但是我覺得問題也不少。最基礎的是,也沒有一種美國人推崇的系統變革能力,大陸起步可以借鑒臺灣香港,但是作為大國,哪怕是個小的切入口,還是要有滲透力,現在都是浮垮垮做表面文章,還彼此看不順眼,讓人哭笑不得。

@Lucy CSR環球:最近接觸幾個廣州的NGO機構,都不願意提自己是在做社企,都踏踏實實希望做好專案和產品。主要是大家都不看好玩弄概念的做法。

@Joseph 周旭峰 第一財經公益 :有時候在想,可能真的是認知的問題,商業和公益都是有著悠長沉澱的存在,社企也許從這兩個裡生長出來,但不是一種物種,兩邊都有一大堆概念等著套上去。一直很有感觸,上次尤努斯在交大說,格萊瑉銀行不招有金融經歷的人,因為他們更加難以理解鄉村銀行的實質。所以,對社企誤解最深,但是自以為瞭解的,往往都是公益和csr領域的人。

@Lucy CSR環球:@Lucy 多倫多大學MBA 你對CSR的最新看法是怎樣?

@Lucy 多倫多大學MBA:哈哈,我之前在這邊參加一個活動的時候討論到的趨勢是CSR會慢慢不存在,因為企業本身會把自己Social Responsibility嵌入自己的價值鏈中, 我覺得這是和這次關注Systematic Change的趨勢是一致的。企業本身就應該在Ecosystem當中,現在就是需要慢慢不斷地實現有機結合。

----END----

CSR智庫幫Timetable

周日 無上榮耀 首測“知道分子鑒別機”,比外人提前3小時測試

週一 預習日 群秘抖乾貨,熟悉一個社會創新/CSR案例

週二 午餐分享會 中午12:30~13:30,討論週一專案

週三 複習日群秘發佈分享會筆記

週四 沉默日噓……

其餘時間 自由說

出品by

認為從運營模式上看不出太大區別。所以,有些很小很初步的社會企業都申請成為了B Corp。有這層認證,社會企業的社會性質就得到了認可。

但現在國內不少機構不願意強調自己是社企,覺得自由度會更大一些。這跟國內的公眾意識有關係。

而國外很多企業做認證的原因是顧客本身重視你的企業是否是社會責任型(Socially Responsible),尤其是社會企業本身是需要把社會性質作為品牌宣傳的一部分。企業本身也是符合B Corp標準的,所以認證就是理所當然。

同時,社會企業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需要資本支援,走上營利的道路也是理所當然。並且只要保持通過營利來更好地解決原本關注的社會問題,也是沒有問題的。

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

一個很有意思的資料,目前1/3的影響力投資人可以接受低於市場回報率(below market returns)(最近資料是歐洲的社會投資占比是40%,美國大約是28%。),影響力投資範圍很廣,泛泛來說就是不僅關注投資的經濟回報(Financial Returns),也關注社會回報(social returns)。

這裡會涉及到不同的篩選模式,有的投資人只會做消極篩選(negative screening),即回避某些行業,例如煙草等主要關注經濟回報。

還有些是積極篩選(positive screening),會根據投資人的共識來積極關注某些社會問題,投有符合這方面條件的企業。也有消極和積極兩者結合的。但整體的趨勢是,影響力投資這些年越來越受到傳統投資人的重視。但這些人也是缺乏對社會領域瞭解的,所以對於社會企業本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當然對於投資人來說也是挑戰。因為很多影響力投資機構的工作人員都還是傳統投資領域出身,所以需要不斷對他們進行社會影響力方面的灌輸。

影響力測評(Impact Measurement)

之前大家更多關注測評Outputs,現在的趨勢是要逐漸轉向Outcomes。就是這些社會企業家到底在接受培訓之後有什麼積極改變。例如讓10個孩子有學上了,是output;其中有多少孩子因為上了學而之後找到工作了,收入提高多少,這是Outcome。

這些跟CSR經理人測評自己的專案是有關的。

圓桌交流:

@Lucy 多倫多大學MBA:我自己原來工作的感覺是,一些公益項目在最初設計時缺乏對於評估的考量(也是缺乏對於社會問題的認識,所以指標設計存在問題),等最後需要交報告時才想評估,然後就硬著來了。這個大會是純學生主辦的。

@Lucy CSR環球:來的資深業內人士多嗎?

@Lucy 多倫多大學MBA:資深人士還是有一些的。人群很多元,這是我之前在國內沒見到過的。上屆的主辦人裡有一個中國學生,所以請了幾個中國嘉賓,這屆只有一個中國嘉賓。

而且中國整體影響力投資的發展階段還是有些距離,這邊的投資人關注非洲的比較多,印度和中國都是單拿出來說的。美國這邊很多投資人只投非洲專案的,因為中國的政治環境、語言差異、文化差異,所以外國投資人很謹慎,很多完全不感興趣。

@Lucy CSR環球:他們在非洲投哪類項目比較多?

@Lucy 多倫多大學MBA:農業,還有一些是基礎設施。

@Lucy CSR環球:國內投資者現在主要投國內吧?@Joseph 周旭峰 第一財經公益

@Joseph 周旭峰 第一財經公益 :我瞭解的情況,確實一部分社會投資人自己沒有意識到已經進入這個領域,另一部分在概念上主動拒絕。其實隱藏的規模並不小。

@Lucy CSR環球:我也遇到過一些專門去看社企路演的專業投資人,但大家好像都不太敢出手,因為看不懂項目。

@Joseph 周旭峰 第一財經公益 :包括社會企業家也是這個狀態,現在從整體來看,公益想轉化的社會企業其實只是想找出路,倒是商業創業裡潛藏了不少。也就是接受和自我標榜社會企業的,多半靠不住。基於國情,社會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可能確實不同,就亞洲地區來看,也迥異于歐美。臺灣那邊已經制定了b cop三步走的戰略,爭取量產產生質變。大陸這邊各占山頭,亂哄哄的,七零八碎。整體上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缺少實踐。

@Lucy CSR環球:那企業切入還要再等等?

@Joseph 周旭峰 第一財經公益 :臺灣的社會企業其實也有很多特殊性,彼此也不買帳。但制度上還是有支持的,比如創櫃制度,就讓好多小社企活了下來,但是我覺得問題也不少。最基礎的是,也沒有一種美國人推崇的系統變革能力,大陸起步可以借鑒臺灣香港,但是作為大國,哪怕是個小的切入口,還是要有滲透力,現在都是浮垮垮做表面文章,還彼此看不順眼,讓人哭笑不得。

@Lucy CSR環球:最近接觸幾個廣州的NGO機構,都不願意提自己是在做社企,都踏踏實實希望做好專案和產品。主要是大家都不看好玩弄概念的做法。

@Joseph 周旭峰 第一財經公益 :有時候在想,可能真的是認知的問題,商業和公益都是有著悠長沉澱的存在,社企也許從這兩個裡生長出來,但不是一種物種,兩邊都有一大堆概念等著套上去。一直很有感觸,上次尤努斯在交大說,格萊瑉銀行不招有金融經歷的人,因為他們更加難以理解鄉村銀行的實質。所以,對社企誤解最深,但是自以為瞭解的,往往都是公益和csr領域的人。

@Lucy CSR環球:@Lucy 多倫多大學MBA 你對CSR的最新看法是怎樣?

@Lucy 多倫多大學MBA:哈哈,我之前在這邊參加一個活動的時候討論到的趨勢是CSR會慢慢不存在,因為企業本身會把自己Social Responsibility嵌入自己的價值鏈中, 我覺得這是和這次關注Systematic Change的趨勢是一致的。企業本身就應該在Ecosystem當中,現在就是需要慢慢不斷地實現有機結合。

----END----

CSR智庫幫Timetable

周日 無上榮耀 首測“知道分子鑒別機”,比外人提前3小時測試

週一 預習日 群秘抖乾貨,熟悉一個社會創新/CSR案例

週二 午餐分享會 中午12:30~13:30,討論週一專案

週三 複習日群秘發佈分享會筆記

週四 沉默日噓……

其餘時間 自由說

出品by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