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劉輝|尋根問祖:客從何來?客家人歷史上的七次大遷徙

【揚揚導讀】近日, 四川正道文化在頭條號登載的《尋根問祖:客家人的祖地》一文, 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 為滿足讀者朋友的需要, 繼續為您分享有關客家歷史文化的文章, 深度瞭解客家人——中國嶺南漢族的一個重要分支, 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先民是如何由中原漢人演化為漢族客家民系的呢?

客家人(客家民系), 可追溯自先秦、兩漢、東晉時的中原人。 特別是西晉末年, 中原地區的戰亂和天災, 使客家的先民逐漸南遷至兩湖一帶; 後來又經唐末五代十國的離亂, 繼而南遷移居到江西、福建一帶; 到南宋末年, 宋元交兵, 天下大亂, 這是客家先民大量移人廣東的時代。 這些先民流落到南方, 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 只好遷到山區或丘陵地帶, 故有"逢山必有客, 無客不住山"之說, 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

分別稱之為"客人"、"客戶", 這就是"客家人"稱謂的由來。

這些客家人來到閩粵贛, 來到武夷山脈、嶺南山脈, 他們帶來了中原文化, 又因他們多居住在山區, 相對封閉的環境, 使客家文化既保留了許多中原文化的傳統習俗, 又吸收融合了沿途及當地閩越文明和瑤佘各族的各種文化, 由此創造出許多豐富多彩, 獨具特色的客家民系文化。 圍龍屋、客家山歌、客家婦女和別具風味的客家美食交織出一種絢麗多姿的客家風情。

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 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 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 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 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 據史料記載,

先秦兩漢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 試想, 在漫長的歲月裡, "五胡十六國", 戰火不斷, 哀鴻遍野, 不逃離能活命嗎?據說劉氏先祖就是在那個時期離開豫西故土輾轉來到閩地定居汀洲的。 "月是故鄉明"啊, 開始, 先民們也許只想暫時客住一段時間, 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 於是建造房舍, 開墾田地, 畜養豬牛, 長久地居住下去。 由暫時的客住到長久的家居。 就這樣, 也就永遠的"客家"了!

客家人, 又稱客家民系, 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漢族民系, 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 曆魏晉南北朝、唐宋, 由於戰亂等原因, 他們逐步往江南、再往閩、粵、贛邊, 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 然後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 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一支遍佈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

據有關學者估計, 全世界約有八千萬客家人。 其中約五千萬人分佈在中國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9個省(市、自治區)的 180多個縣(市),

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500萬左右, 占到廣東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 約600萬人分佈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 約1500萬人分佈在除中國外的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模里西斯等80餘個國家和地區(起源於幾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運動), 客家語也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惠州、梅州、贛州、龍岩、河源、韶關、賀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 梅州、惠州、贛州、汀州被譽為"客家四州"。

客家先民有七次大遷移:

第一次大遷徒大秦帝國。客家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據考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中原百姓"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為抵抗先秦並閩越,當時福建越王鉤劍後裔閩越王領兵擊秦。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裡),直抵興甯、海豐二縣界。西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閩越王助漢破秦,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大遷徙五胡亂華。第二次遷徙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晉永康元年,發生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鬥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爭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盪局面。西晉王朝覆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有的經贛南、石城、甯化、龍岩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即西元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這時,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第三次大遷徙安史之亂。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先後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輾轉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二次南遷漢民分佈的地域。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廣東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就是中原漢人歷史上第三次大舉遷徙。這次南遷,延續到唐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第四次大遷徙 宋室南渡。歷史上客家民系形成在於南宋,北宋都城開封於西元112年被金兵攻佔後,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後,強佔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後由於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僅鬆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執幹,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遷徙清廷撤藩。客家第五次遷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清兵進至福建和廣東時,客家節義之士,出面號召群眾舉義反清,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隨鄭成功到臺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到了廣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脹。贛閩粵邊區的客家人,經過200多年的發展,人口大增,而當地山多田少,耕殖所獲,不足供應,乃思向外發展。適逢清政府於康熙年間發起"移湖廣、填四川"和移民運動。於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的祖先,都是當時由廣東、福建遷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六次客家大遷徙太平運動。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輾轉征戰十餘年。天京陷落後,起義軍受到剿殺,百姓紛紛逃匿。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劃出臺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去謀生。

第七次客家大遷徒海洋文明。中國漢族文明,歷經石器文明一漁獵文明一遊牧文明一農耕文明一機制文明一海洋文明。客家人向海外遷徙,自南宋末年以來,泉州成為世界港口城市和海關總署,海上絲綢之路起始地。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遷的同時,又陸續通過海路和陸路向海外遷徙。海路由泉州、馬尾、廈門、汕頭、廣州、海口、虎門、香港和臺山赤溪的氹家沖等港口出發,乘船冒險到達南洋各地。陸路通過廣西、雲南邊境進入緬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複明"、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和孫中山早期領導的各次武裝起義失敗後,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當數量的破產農民和城市貧民,他們或自駕帆船,或被擄掠、誘騙、招雇為"契約華工"到南洋等地從事苦役。20世紀中葉以來,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國向歐美等國乃至世界各地再行遷移。現在客家後裔已遍佈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先民有七次大遷移:

第一次大遷徒大秦帝國。客家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據考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中原百姓"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為抵抗先秦並閩越,當時福建越王鉤劍後裔閩越王領兵擊秦。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裡),直抵興甯、海豐二縣界。西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閩越王助漢破秦,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大遷徙五胡亂華。第二次遷徙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晉永康元年,發生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鬥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爭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盪局面。西晉王朝覆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有的經贛南、石城、甯化、龍岩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即西元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這時,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第三次大遷徙安史之亂。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先後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輾轉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二次南遷漢民分佈的地域。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廣東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就是中原漢人歷史上第三次大舉遷徙。這次南遷,延續到唐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第四次大遷徙 宋室南渡。歷史上客家民系形成在於南宋,北宋都城開封於西元112年被金兵攻佔後,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後,強佔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後由於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僅鬆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執幹,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遷徙清廷撤藩。客家第五次遷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清兵進至福建和廣東時,客家節義之士,出面號召群眾舉義反清,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隨鄭成功到臺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到了廣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脹。贛閩粵邊區的客家人,經過200多年的發展,人口大增,而當地山多田少,耕殖所獲,不足供應,乃思向外發展。適逢清政府於康熙年間發起"移湖廣、填四川"和移民運動。於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的祖先,都是當時由廣東、福建遷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六次客家大遷徙太平運動。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輾轉征戰十餘年。天京陷落後,起義軍受到剿殺,百姓紛紛逃匿。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劃出臺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去謀生。

第七次客家大遷徒海洋文明。中國漢族文明,歷經石器文明一漁獵文明一遊牧文明一農耕文明一機制文明一海洋文明。客家人向海外遷徙,自南宋末年以來,泉州成為世界港口城市和海關總署,海上絲綢之路起始地。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遷的同時,又陸續通過海路和陸路向海外遷徙。海路由泉州、馬尾、廈門、汕頭、廣州、海口、虎門、香港和臺山赤溪的氹家沖等港口出發,乘船冒險到達南洋各地。陸路通過廣西、雲南邊境進入緬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複明"、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和孫中山早期領導的各次武裝起義失敗後,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當數量的破產農民和城市貧民,他們或自駕帆船,或被擄掠、誘騙、招雇為"契約華工"到南洋等地從事苦役。20世紀中葉以來,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國向歐美等國乃至世界各地再行遷移。現在客家後裔已遍佈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