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8世紀英國消費社會的興起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 構建了原創性的消費理論, 系統闡釋了生產與消費相互作用的辯證關係, 指出生產、消費、分配和流通是社會再生產的基本環節, 生產與消費相互制約, 消費在社會生產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 有關近代英國消費史的研究愈發引起學者們的關注。 在此背景下, 探究消費社會的興起對英國現代社會轉型的影響, 再現人們日常生活消費史, 有助於豐富和深化我們對18世紀以來英國社會的認知。

“消費社會”的提出及其特徵

“消費社會”這一術語較早由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提出,

他在《消費社會》(1970)一書中對現代消費社會進行了反思和批判。 英國學者尼爾·麥肯德里克等人在《消費社會的誕生:18世紀英國的商業化》(1982)一書中則較早關注現代消費社會的起源, 他們認為, 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 18世紀晚期, 英國開始邁向消費社會。 美國學者彼得·N.斯特恩斯在《世界歷史上的消費主義》中認為, 消費社會的誕生與現代消費主義密不可分, 具體而言, 現代消費主義的發展可以分為18世紀消費主義興起、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早期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眾消費主義成熟等階段。

工業革命前後, 英國消費社會的興起有三個關鍵特徵:第一, 以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為核心的價值理念開始主導經濟與社會運行規則。

新財富觀和消費觀得以重塑, 消費更帶有了文化符號價值、象徵意義, 通過消費構建自我身份和文化認同。 第二, 富裕的中間階層日益崛起, 形成節儉審慎的財富觀和優雅閒適的消費觀。 受紳士文化薰陶, 仿效之風盛行, 尤其是炫耀性消費對整個社會風氣影響很大。 第三, 傳統等級消費經濟向開放的奢侈消費經濟轉變。 傳統等級社會有一套嚴格的社會規範, 人們的消費只能按照自己的等級和身份地位進行。 18世紀以降, 英國社會各階層對物質財富的追求與對各類奢侈品的狂熱消費, 突破了等級與階層分野, 奢侈消費經濟興起。

消費社會何以興起

1689—1815年是英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

在英國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影響下, 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社會等領域相繼發生重要變革, 從而為消費社會在英國的興起提供了可能。

第一, 前工業化時代製造業的崛起和工業革命的發生是英國消費社會興起的根本。 自都鐸王朝以來, 英國政府一直重視和扶持民族工業的發展, 推行重商主義和製造業並舉戰略, 製造業以羊毛紡織業和金屬製造業最為重要。 工業革命創造了極大的物質財富, 有力地刺激了消費主義的擴張和消費社會的興起。

 第三, 以收費公路和運河修建為核心的交通運輸變革, 為消費社會的興起提供了高效便利的交通網絡。 工業革命前後是英國收費公路和運河修建的黃金時代,

19世紀30年代全國有1100家公路信託公司, 收費公路里程達2.2萬英里。 內河航運方面, 1750—1820年, 在原有的1000英里航道基礎上, 新修航道3000英里(以運河為主)。 在鐵路時代來臨之前, 英國四通八達的公路、水運網路, 不僅有效縮短了運輸時間, 而且極大降低了運費成本, 有力刺激了消費需求和全國統一消費市場的形成。

第四, 18世紀以來英國海外殖民擴張與黑奴貿易對本土消費社會的興起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18世紀英國通過不斷的海外爭霸戰爭, 逐步確立起殖民帝國和世界海洋霸權。 英國西印度種植園經濟和蔗糖生產是英國人通過剝削黑奴勞動而發財致富的重要管道, 由於社會中上階層對奢侈品蔗糖的嗜好和巨大消費需求, 極大刺激了英國大西洋三角貿易的興盛,

而18世紀的英國也成為歐洲販運黑奴數量最多的國家。 據統計, 1701—1801年, 英國向美洲殖民地販運黑奴250萬—370萬。 因此, 英國資本原始積累離不開海外擴張和殖民掠奪, 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 從頭到腳, 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

消費社會興起的表現

工業革命以來, 英國社會物質財富呈爆炸式增長, 工業革命終結了傳統農耕社會物資匱乏時代, 迎來了產品豐裕時代。 儘管工業化初期, 社會物質產品的生產遠不如現代社會豐富, 社會各階層收入差距也有著巨大的鴻溝, 但不可否認的是, 英國社會各階層在衣食住行用等領域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已經發生巨大變化, 預示了近代第一個消費社會在英國開始興起。

第一,日常飲食消費更加豐富。儘管在工業化時代,英國工人階級收入低而生活貧困,但在飲食消費上較17世紀有很大改善,以18世紀晚期英國普通工人家庭消費為例,如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小麥麵粉和麵包占了很大比例,小麥麵包逐漸成為普通大眾的常見飲食。肉類、雞蛋、蔬菜等食物也經常吃得上,甚至海外食品茶葉、咖啡、蔗糖等偶爾也消費得起,這意味著工人家庭飲食結構更加多元。

第二,公眾閱讀消費興起。18世紀中期以後,英國人的讀寫能力較17世紀有了質的飛躍,38%的成年女性可以讀寫,具有讀寫能力的成年男性則高達62%。17世紀末廢除報刊許可制後,英國的報刊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公眾經歷了一場“閱讀消費革命”。至少從18世紀中期起,面向社會各個階層的各種讀物都很豐富,各類報紙、書籍、期刊等不僅發行量大,而且內容風格多樣。

第三,奢侈消費之風興盛。旅居英國的荷蘭醫生伯納德·曼德維爾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惡德即為公眾利益”的驚人論斷,認為奢侈消費刺激貿易發展,促進經濟繁榮,公開為奢侈傳統進行辯解,英國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討論”,預示著奢侈消費正在經歷“去道德化”趨勢。亞當·斯密也站在政治經濟學立場為奢侈消費和商業辯護,法國啟蒙思想家也極力為奢侈消費鼓與呼。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商業計畫》中這樣描寫英國社會:“人口眾多,國家富裕,物質產品豐富多樣,人們的生活更加奢侈、愛慕虛榮,每個人都出手闊氣。”

18世紀英國消費社會的興起推動了英國由傳統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而英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成功卻始終離不開海外殖民擴張。現代消費主義的氾濫給人類資源和環境帶來了極大壓力,走一條更加節制的生態文明之路才是未來人類的美好願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球化視野下英國消費社會興起與變遷研究”(1700—1900)(16BSS03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菏澤學院人文與新聞傳播學院)

第一,日常飲食消費更加豐富。儘管在工業化時代,英國工人階級收入低而生活貧困,但在飲食消費上較17世紀有很大改善,以18世紀晚期英國普通工人家庭消費為例,如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小麥麵粉和麵包占了很大比例,小麥麵包逐漸成為普通大眾的常見飲食。肉類、雞蛋、蔬菜等食物也經常吃得上,甚至海外食品茶葉、咖啡、蔗糖等偶爾也消費得起,這意味著工人家庭飲食結構更加多元。

第二,公眾閱讀消費興起。18世紀中期以後,英國人的讀寫能力較17世紀有了質的飛躍,38%的成年女性可以讀寫,具有讀寫能力的成年男性則高達62%。17世紀末廢除報刊許可制後,英國的報刊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公眾經歷了一場“閱讀消費革命”。至少從18世紀中期起,面向社會各個階層的各種讀物都很豐富,各類報紙、書籍、期刊等不僅發行量大,而且內容風格多樣。

第三,奢侈消費之風興盛。旅居英國的荷蘭醫生伯納德·曼德維爾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惡德即為公眾利益”的驚人論斷,認為奢侈消費刺激貿易發展,促進經濟繁榮,公開為奢侈傳統進行辯解,英國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討論”,預示著奢侈消費正在經歷“去道德化”趨勢。亞當·斯密也站在政治經濟學立場為奢侈消費和商業辯護,法國啟蒙思想家也極力為奢侈消費鼓與呼。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商業計畫》中這樣描寫英國社會:“人口眾多,國家富裕,物質產品豐富多樣,人們的生活更加奢侈、愛慕虛榮,每個人都出手闊氣。”

18世紀英國消費社會的興起推動了英國由傳統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而英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成功卻始終離不開海外殖民擴張。現代消費主義的氾濫給人類資源和環境帶來了極大壓力,走一條更加節制的生態文明之路才是未來人類的美好願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球化視野下英國消費社會興起與變遷研究”(1700—1900)(16BSS03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菏澤學院人文與新聞傳播學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