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六一:中國古陶的藝術魅力 我的穿越千年古陶之旅

王六一的古陶藏品

(陳列在架上, 歷經千年滄桑的甕、罐、瓶、豆、盆、盂、盤、碗、杯、缽、甑、釜、灶、鼎等器物在默默地講敘先民的故事, 記截著我們共同的歷史。

我因工作關係,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浪跡中東和地中海地區, 在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的古巴比倫和希臘, 見到了許多出土或世代流傳下來的陶器, 它們使我意識到陶器在古代不僅是生活的器具, 還是彌足珍惜的藝術品, 古代的人們通過陶器創作, 表達他們美的追求和嚮往。 正如希臘一哲人所言"故事而非原子構成了世界"。 我所見到的許許多多古陶的造型, 文飾和彩繪, 都在講述著每一民族的傳奇和故事。 古陶作為人類最早利用物質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品, 經歷千年的滄桑, 煥發著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白陶燈座 (商)

(商代白陶胎質潔白, 花紋精細, 在表面佈滿精緻的弦紋與斜紋。 存世量少。 白陶不僅文紋精美, 並且造型莊重端正, 給人華貴, 高雅之感。 表現了制陶的高超技藝, 其藝術價值可與青銅器相媲美。 )

進入新世紀後, 我回京履新, 在中國古都, 反觀吾國歷史文化, 更倍感親切。

早在距今8千年的新石器時代, 我國就出現了灰陶、紅陶、黑陶、白陶、彩陶,

在戰國時期, 又發現了鉛鈾陶器。 中國古陶是我們民族文化之根和藝術創作之源, 無論是歷史課本中出現的象徵中華文化的河姆渡陶器, 還是四川發掘出來的擊鼓說唱陶俑, 都使我們感受到陶器古、雄渾、豪放與自然之美。 作為幾千年一個流傳有序, 歷史未曾中斷的的泱泱大國, 陶器表現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特徵和風挌。

鬲 (商代)

(鬲全世界唯有中國人製作這種形狀的器皿, 它的足中間是空的, 足壁與器璧相連。 本義是古飲器, 又作為祭器, 禮器使用。 )

近三十年來, 中國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淘寶高潮。 在市場上, 受經濟利益的驅動, 人們驅之若鶩的是元明清朝代所製作的瓷器, 相對而言, 素面古陶和黑陶反而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這就為像我這樣憑喜好而不是逐利而為的中國古陶迷留下來一定的收藏空間。 古陶不像元青花、明代成化官窯瓷器那樣可望而不可及, 只要稍加留意, 就在會全國各地的市場上, 就在我們的身邊發現到它們。 在北京潘家園,

從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山東等省份來的農民有時會將他們從土裡挖出, 不知有何價值的罎罎罐罐拿到這個市場來出售, 要在夾雜在一堆贗品中發現到它們, 非得有一雙金星火眼。

宿建華 王六一

我在文博專家, 好友宿建華先生的指點下, 從收到的一件博山爐開始, 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我近二十年的尋覓中國古陶之旅,其間的酸甜苦辣,真是冷暖自知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宿先生決定我們主要收集灰陶與黑陶。這符合我的願望,我們的收藏得系列化、特色化和規模化,當然我們會也不會放棄運氣好時,偶爾碰到的白陶和彩陶。

鋪首陶壺(西漢)

(盤口,長頸,鼓腹,肩部置一對鋪首銜環,器身凸弦紋各二道,器形端莊大氣,盡顯西漢雄風。)

中國藝術自古對器具的比例、體積、輪廊、圖案、紋樣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在美學上講究協調、對稱、均衡、和諧、典雅、雍容。我們感到中國的審美意識在洗盡鉛華,撲實優美的灰陶常見的器形:甕、罐、瓶、豆、盆、盂、盤、碗、杯、缽、甑、釜、灶、鼎等器物上得到充分的體現,而在這些器形上經磨光、拍印和彩繪等幾種裝飾所產生的古撲、簡潔、繁複,自然與粗獷之美更令人一詠三歎。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們收集到了飾以繩紋、弦紋、劃紋、篦紋、方格紋、錐刺紋、附加堆紋等豐富多彩的從夏商迄自宋代的各種各以灰、黑陶為主的幾百件陶器,形成了"灰與黑的世界"古陶系列。

陶倉(漢)

(這一對糧倉為灰陶器,胎質緊密,無雜質,器形筒狀,頂有蓋,倉壁上有三道旋紋,底有一圓孔,底足為三個獸頭,器型規整,完好無缺,是一對難得的灰陶器。)

在十幾載春秋的古陶收集過程中,我們發現到中國幾千年的連綿不絕,流傳有系的歷史文化通過這些散佈在民間的器物、典籍中得以展現、傳承,從中獲得了不少知識和樂趣。我們收集到的一些古陶腹部刻上的三角、幾何型的神秘符號,引起了我們無盡的好奇和猜想。我們獲得的兩個用手捏的陶俑造型誇張,抽象生動,憨態可鞠,簡直和現代西方抽象雕塑有異曲同工之處,許多藝術大師奉行“師法自然,作古之徒” 的信條就來源於此吧。我們在與各地農民、小商小販打交道的過程中,我等以個人之能,儘量勸說他們別將這些老陶出售給日本人、韓國人,將東西留給我們,以避免和減少古物的流失。我們以有涯之生,在浩瀚的中華歷史的面前,以管窺天,九牛一毛,能從祖宗留下來的遺產中博物、娛情、養性,用它們來啟發和教育下一代,就是一福份,足矣。有感於此,是為記。

王六一

國際多媒體文化協會秘書長、亞太動漫協會秘書長、中國荔波國際兒童動漫節組委會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客座教授、三辰出版社總編輯,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國際版權業務及動畫產業與會展的策劃和經營。

編輯:伊文

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我近二十年的尋覓中國古陶之旅,其間的酸甜苦辣,真是冷暖自知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宿先生決定我們主要收集灰陶與黑陶。這符合我的願望,我們的收藏得系列化、特色化和規模化,當然我們會也不會放棄運氣好時,偶爾碰到的白陶和彩陶。

鋪首陶壺(西漢)

(盤口,長頸,鼓腹,肩部置一對鋪首銜環,器身凸弦紋各二道,器形端莊大氣,盡顯西漢雄風。)

中國藝術自古對器具的比例、體積、輪廊、圖案、紋樣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在美學上講究協調、對稱、均衡、和諧、典雅、雍容。我們感到中國的審美意識在洗盡鉛華,撲實優美的灰陶常見的器形:甕、罐、瓶、豆、盆、盂、盤、碗、杯、缽、甑、釜、灶、鼎等器物上得到充分的體現,而在這些器形上經磨光、拍印和彩繪等幾種裝飾所產生的古撲、簡潔、繁複,自然與粗獷之美更令人一詠三歎。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們收集到了飾以繩紋、弦紋、劃紋、篦紋、方格紋、錐刺紋、附加堆紋等豐富多彩的從夏商迄自宋代的各種各以灰、黑陶為主的幾百件陶器,形成了"灰與黑的世界"古陶系列。

陶倉(漢)

(這一對糧倉為灰陶器,胎質緊密,無雜質,器形筒狀,頂有蓋,倉壁上有三道旋紋,底有一圓孔,底足為三個獸頭,器型規整,完好無缺,是一對難得的灰陶器。)

在十幾載春秋的古陶收集過程中,我們發現到中國幾千年的連綿不絕,流傳有系的歷史文化通過這些散佈在民間的器物、典籍中得以展現、傳承,從中獲得了不少知識和樂趣。我們收集到的一些古陶腹部刻上的三角、幾何型的神秘符號,引起了我們無盡的好奇和猜想。我們獲得的兩個用手捏的陶俑造型誇張,抽象生動,憨態可鞠,簡直和現代西方抽象雕塑有異曲同工之處,許多藝術大師奉行“師法自然,作古之徒” 的信條就來源於此吧。我們在與各地農民、小商小販打交道的過程中,我等以個人之能,儘量勸說他們別將這些老陶出售給日本人、韓國人,將東西留給我們,以避免和減少古物的流失。我們以有涯之生,在浩瀚的中華歷史的面前,以管窺天,九牛一毛,能從祖宗留下來的遺產中博物、娛情、養性,用它們來啟發和教育下一代,就是一福份,足矣。有感於此,是為記。

王六一

國際多媒體文化協會秘書長、亞太動漫協會秘書長、中國荔波國際兒童動漫節組委會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客座教授、三辰出版社總編輯,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國際版權業務及動畫產業與會展的策劃和經營。

編輯:伊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