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Fintech這一局,中美公司究竟誰更勝一籌?

最近關於Fintech的討論熱浪層出不窮, 周圍很多人從銀行和四大跳到互聯網做事。 人流的方向似乎說明了群眾的態度, 人們的腳步可從來不騙人。

實際上, 近年來, 華爾街人工被AI衝擊的程度可謂是相當得慘烈:

(圖為AI替代華爾街人工的行業分佈)

在Fintech的出海方面, 我國也正在迅速拓展:

關於為什麼要出海?

公開資料顯示, 過去兩年, 金融應用的APP全球總下載量增加了100%。 在亞太地區的主要市場,

金融應用的APP下載量增長率, 超過了所有非遊戲類應用的增長率。

美國商務部曾在《2016頂尖金融科技市場報告》裡表示, 預測中國將成為2017年全球支付產品和服務的最大出口市場。 未來, 東南亞和南美是Fintech出海的重點競爭地, 各家都摩拳擦掌, 準備佔領新興市場。

(圖為中國Fintech公司的市場份額)

目前, 中國Fintech公司出海的方式一般是和當地機構合資, 建立海外子公司, 引入海外資金來豐富資金池, 或是在中國人多的地方去佈置場景(例如酒店或者著名景點)。

(圖為Fintech明星企業名單)

出海的市場非常寬闊, 但也隨處可能會碰到暗礁。

總結起來, 海外市場的難點和痛點是需要去解決這幾個問題:

系統上的問題, 比如市場規模、人口、智慧手機普及率

監管上的問題, 考驗企業的隨機應變的能力

當地消費習慣

這些問題很好解釋了目前國內科技金融App的出海方向, 以及很多市場為什麼讓國內投資人望而卻步。 例如, 除了英國的歐洲市場的智慧手機佔有率就不高, 中東的局勢不夠穩定, 以及一些政治動盪, 還有穆斯林法在的地方不可以收取利息。 這些因素統統讓中國Fintech公司鎖定了東南亞市場和南美。

Fintech在美國

反觀美國市場, 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作為在美國生活的小編, 很奇怪為什麼在美國大家已經接受信用卡支付這麼久了, 卻遲遲不用發展不出類似支付寶或者微信這樣的互聯網金融巨頭。

在美國, 除了Apple pay, 大家之外很少使用手機協力廠商支付, 關於跨行轉帳也並不是非常方便。

究其原因, 美國的金融歷史悠久, 傳統金融的根深深的紮牢在土壤裡, 美國監管也更偏向于傳統金融。 在這樣的市場下, Fintech的餘地就非常得窄了。

美國著名的Fintech公司Lending Club(以下簡稱LC)從2007年5月成立首次出現在Facebook的第一批應用名單裡, 到2014年12月順利上市, 歷時七年半。 LC的整體運作模式是自身僅作為借貸雙方的仲介, 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級, 根據其信用和借款期限確定貸款利率後, 將貸款需求放到平臺上。 當貸款需求被成功認購後, 借款人向Web Bank簽發貸款本票, Web Bank向借款人發放相應金額的貸款, 並將該筆債權轉讓給LC,LC再將這些貸款以收益權憑證的形式賣給投資人,這樣投資人就成了LC的“債權人”(更加嚴格的說法是“收益權人”,因為LC發行的是收益權憑證),而非借款人的債權人。

(圖為Lending Club的商業模式)

另一個發展迅速的Fintech公司是Prosper。它的早期模式類似拍賣,借款方希望尋找願意以最低利率出借的出資人,出資人則希望找到願意支付更高利率的借款人,個人信用評分是借貸雙方的主要參考指標。Prosper也把風險等級劃分為7大類,貸款利率在6%~36%之間,利率越高風險越大。不同風險等級也對應不同的最高借款額度,Prosper的借款金額範圍在1,000~35,000美元。Prosper並不承擔壞賬風險。平臺的收入來自借貸雙方,向借款人收取每筆借款額的1%~3%,向出借人按年度總投資額的1%收取服務費。

(圖為Prosper官網)

在互聯網支付方面,1998年美國的PayPal首創電子支付,然而依託電子郵箱的電子支付讓整個美國的互聯網支付業務顯得步履蹣跚,遠不如依託社交媒體的中國互聯網支付來得便捷。

美國20多年來的互聯網金融方面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無疑會給中國互聯網金融公司以啟發和借鑒。

Fintech:中國 vs 美國

中美的Fintech區別很明顯:

Fintech在美國更多地是在搜索一些被傳統金融所忽略的行業;

中國的Fintech則因為金融市場本身的不成熟,得到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所以進入市場毫無阻力、極其迅猛。

正因為兩國金融和科技環境的巨大差異,美國沒有一家Fintech對傳統銀行產生威脅,而在中國,互聯網公司跨界做金融確實給中國金融業帶來巨大的壓力。

同時,在中國,金融體系需求側,金融壓抑使得客戶得到的金融服務因為品種少、價格高、品質差等因素而壓抑了客戶的金融需求。壓抑越強反彈空間就越大,在這種變化的過程中,中國互聯網金融讓那些以前沒有享受到金融服務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務,以前享受到金融服務的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務。互聯網金融能以更低的價格產生更好的客戶體驗。

Fintech不是單純的從搬磚換成點滑鼠。在許多P2P平臺把自己招牌砸了之後就急著轉型,把P2P甚至當成敏感詞,員工不小心說了就要掌嘴的時期,你要搞清楚科技並不是投機。數位貨幣,用貨幣結尾,說到底卻應該是一種科技。

用科技去倒逼體制的進步,去優化整個信貸體系,讓金融行業可以朝著更智慧更有效地方向去發展,最終造福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很激動?

並將該筆債權轉讓給LC,LC再將這些貸款以收益權憑證的形式賣給投資人,這樣投資人就成了LC的“債權人”(更加嚴格的說法是“收益權人”,因為LC發行的是收益權憑證),而非借款人的債權人。

(圖為Lending Club的商業模式)

另一個發展迅速的Fintech公司是Prosper。它的早期模式類似拍賣,借款方希望尋找願意以最低利率出借的出資人,出資人則希望找到願意支付更高利率的借款人,個人信用評分是借貸雙方的主要參考指標。Prosper也把風險等級劃分為7大類,貸款利率在6%~36%之間,利率越高風險越大。不同風險等級也對應不同的最高借款額度,Prosper的借款金額範圍在1,000~35,000美元。Prosper並不承擔壞賬風險。平臺的收入來自借貸雙方,向借款人收取每筆借款額的1%~3%,向出借人按年度總投資額的1%收取服務費。

(圖為Prosper官網)

在互聯網支付方面,1998年美國的PayPal首創電子支付,然而依託電子郵箱的電子支付讓整個美國的互聯網支付業務顯得步履蹣跚,遠不如依託社交媒體的中國互聯網支付來得便捷。

美國20多年來的互聯網金融方面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無疑會給中國互聯網金融公司以啟發和借鑒。

Fintech:中國 vs 美國

中美的Fintech區別很明顯:

Fintech在美國更多地是在搜索一些被傳統金融所忽略的行業;

中國的Fintech則因為金融市場本身的不成熟,得到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所以進入市場毫無阻力、極其迅猛。

正因為兩國金融和科技環境的巨大差異,美國沒有一家Fintech對傳統銀行產生威脅,而在中國,互聯網公司跨界做金融確實給中國金融業帶來巨大的壓力。

同時,在中國,金融體系需求側,金融壓抑使得客戶得到的金融服務因為品種少、價格高、品質差等因素而壓抑了客戶的金融需求。壓抑越強反彈空間就越大,在這種變化的過程中,中國互聯網金融讓那些以前沒有享受到金融服務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務,以前享受到金融服務的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務。互聯網金融能以更低的價格產生更好的客戶體驗。

Fintech不是單純的從搬磚換成點滑鼠。在許多P2P平臺把自己招牌砸了之後就急著轉型,把P2P甚至當成敏感詞,員工不小心說了就要掌嘴的時期,你要搞清楚科技並不是投機。數位貨幣,用貨幣結尾,說到底卻應該是一種科技。

用科技去倒逼體制的進步,去優化整個信貸體系,讓金融行業可以朝著更智慧更有效地方向去發展,最終造福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很激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