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金融科技助力平安普惠,科技讓生活更簡單

智慧科技時代, 科技在金融行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應用也更加廣泛。 平安普惠通過“人臉識別“、“微表情”和大資料等創新技術, 讓風險控制更簡單、審批更有效率, 用戶體驗實現質的飛躍, 讓普惠金融普能夠在更多維度展開。

原標題:科技讓生活更簡單

作者:南方人物週刊記者 王燕青 杜禕潔

科技讓生活更簡單

楊峻注重金融的本質和核心, “其實是風險管理”, “風控大家都知道重要, 但是他怎樣能用專業把這個風控真正做好, 提升金融的運行效率, 降低運行成本, 最後能夠服務我們更廣大的客群, 真正地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簡單, 讓他們的金融需求得到滿足, 能夠為他們的生活品質提升做出一些貢獻, 那麼這個就實際上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

專業科技基因

2015年夏天, 楊峻成為陸金所副總經理兼首席風險執行官。 此前, 他長期任職于傳統銀行業,

在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任職20年, 歷任黃浦支行副行長、上海分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上海分行營業部總經理、總行上海審批中心副總經理。 豐富的從業經歷讓楊峻在風險管理體制規劃、業務流程設計、風險計量評價、風險預警監控等管理工具的運用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此時的陸金所經過四年的發展, 已經成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領軍企業。 也正是這時, 平安集團進行了一項對業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戰略調整, 將陸金所的P2P業務剝離與平安集團旗下的信保和直通貸款整合成為平安普惠金融業務集群(以下簡稱“平安普惠”), 立足為服務廣大小微企業主及個人客戶提供有效金融服務。 成為國內領先的普惠金融公司。

80後的阮蓉擔當起了平安普惠一個新興部門“信貸智慧研發部”的負責人, “現在看來, 信貸智慧(我們)提的還是比較多、比較早的, 當時大家都在講“互聯網+”, 人工智慧也是今年才比較火”。 按照集團構想, 專門成立部門研究“智慧信貸”, “是希望讓更多人享受到我們的借款便利, 讓我們和客戶之間的關係是‘更信任’的關係。 ”

阮蓉主要職責是做線上業務風險管理, “線上業務和傳統線下(業務)的差別應該說非常大。 線上風險管理, 和我們公司提出這個使命息息相關, 要真正地做到普惠金融。 ”在當時, 傳統的線下風險管理普遍有很大的局限性, 這使得真正的“普惠”很難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或更多維度展開。 “比如線下, 只能週一到週五, 按照工作時間給顧客提供服務。 這樣, 一周最多就是5天*9小時”, “還有空間上的, 如果當地沒有網點, 我怎麼給那個地方的客戶服務?”平安集團當時在整個集團戰略層面提出了“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來實現普惠和便利的長期目標。

楊峻讚賞這種創新機制和戰略部署。

在他看來, 這是金融專業性的根基, 也是“讓生活更簡單”的前提。 他經常說, 能夠把事情做簡單, 實際上是很複雜的, “所以說讓生活更簡單, 它(內在的)要求非常高, 非常專業。 ”

楊峻注重金融的本質和核心, “其實是風險管理”, “風控大家都知道重要, 但是他怎樣能用專業把這個風控真正做好, 提升金融的運行效率, 降低運行成本, 最後能夠服務我們更廣大的客群, 真正地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簡單, 讓他們的金融需求得到滿足, 能夠為他們的生活品質提升做出一些貢獻, 那麼這個就實際上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

楊峻上任後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 為陸金所建立了成熟的“七步成詩體系”, 包括風險政策、信用評級、資訊披露、風險監控、風險管理系統、風險評價、投資者與產品風險適配體系。 最後一步是核心訴求,“互聯網金融平臺作為仲介,責任在於撮合買方和賣方,使之滿意地達成交易。也就是說,資金方可以找到合適的投資機會,資產方可以找到合適的資金,這是我們風險控制的初衷,也是平臺運營的目標。”

“做線上的風險管理,對我們的挑戰挺大的。”阮蓉有一支精幹的技術團隊,“(2015年前)可能大部分人還不那麼很清楚地認識互聯網思維,沒有深刻理解時,他們自己已經在這樣做了。”後來,他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互聯網+思維(與金融結合),最核心的就是用戶體驗。我們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做風險管理。”阮蓉想到了“極致用戶體驗”這個詞,她以此作為團隊的工作目標,但最初並不是一步到位的,“用戶體驗和風險管理放在一起,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來看,它們之間還是有一點矛盾的。”傳統的風險管理體系下,“你要做用戶體驗,不讓用戶上門,晚上我要給客戶服務,我又沒有人,怎麼辦?無征信人我也接受嗎?”但如果用互聯網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相互)促進的作用。”

阮蓉所說的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戰略層面下的技術思維,也是平安集團從2000年開始就注入的“科技基因”。“我可能是國內第一批做互聯網的,2000平安成立平安電子商務,後來的一賬通和萬里通以及平安證券網上交易的前身”。平安財富寶執行總經理胡海波是平安集團初探專業科技的第一批員工,後來他又在平安產險建立了平安集團的電話客服中心,“其實也是電子商務的一部分,我們是第一個做成全國集中式的電話客服中心的”,“到離開到信託,七年的時間”。

阮蓉 平安普惠信貸智慧研發部總經理

按照楊峻的理解,馬明哲的期待是,“用新的科學技術,把那些看似很複雜的那些事情把它變得更簡單一些,提升服務的效果,提升客戶的滿意度。”

楊峻在陸金所找到了創業的感覺,“你想到的事情可能在做的時候,會碰到很多內部的、外部的環境的影響,陸金所也不斷在試錯,不斷在尋求更切合自己目標的一個模式”。作為一家商業機構,這個模式必須找切中市場痛點、難點,“然後我們想辦法解決”,“為什麼陸金所或者平安能夠在這方面做出一些探索,能夠走在比較前面”,“歸根到底到底(它與其他機構)很大的一個差異是,第一是有創新的基因,它願意去嘗試,第二是平安現在的科技投入非常大”。後者在楊峻看來是整個平安戰略的重中之重,“其實管理就是如何擺佈資源,也許我的資源不如別人多,但是如果我配置得好,把這些資源用在刀刃上,那我可能達到的效果會非常好。”楊峻在個人層面判斷一家企業的未來也會首先要看它在研發上面的投入力度,“(研發投入多的)企業往往眼光會比較遠”。

模型+場景的技術優勢

在政府互聯網+概念的催化下,胡海波所在的平安信託也開始籌建平安財富寶,“基本上我是從PC時代的互聯網,到現在的移動互聯網,一直跟新科技在一起成長”。在胡海波看來,財富寶本身就是“平安在互聯網科技的一個產物”,馬明哲當時也要求各個傳統的專業子公司要做互聯網。從2014年開始,平安產險開始籌建“好車主”,壽險開始籌建“金管家”,“原來平安信託做私人財富管理是靠人,用傳統的方式,在全國有分公司,七八百號理財經理。就像銀行的理財經理一樣做私人銀行”,胡海波認為財富寶的誕生有時代性,但同時也整個平安集團科技戰略重要使命的承擔者之一,“應用互聯網的方式來擴大獲客面,為客戶提供更多服務的便利性等,包括擴充我們資產配置的產品。”

除了時代性,包括楊峻、胡海波、阮蓉等在內的管理者都認為他們強大的資源支撐是平安集團歷年來豐富的核心資料,這也是“互聯網+”技術的核心,更是金融根基風險管理的核心。

在平安普惠,傳統模式下,客戶需要提交很多材料,包括收入證明、房產證明等,這樣的方式有許多弊端,“第一,材料上面的資訊,如果是風控需要的話,你需要用運營的方式、很多人工的方式把它轉化為資料,需要很大的運營成本。但對風險管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它的欺詐會比較多,會更嚴重,有很多是作假的。對材料的審核,真的很難。”更讓阮蓉犯難的是,“我們要服務很多客戶,就有很多的風控專員,也就是在門店裡面核材料的人。人的專業水準肯定是不一樣的,業務越多的時候,越難做到很統一,這對風險管理是很大的挑戰。”“資料化”彌補了這些弊端,讓傳統模式下難以統一的標準變得可實行,更便利,“我們能夠讓客戶很多的行為,在互聯網線上化的平臺上更加資料化,(從而)優化風險管理。”

毫無疑問,平安集團內部數十年的資料貫通後將由技術手段轉化成可實際運用的標準化經驗,反過來再次促進原始資料和經驗的資料化。這項研究對平安集團各家子公司的科技業務推進是幾何式的提升。“現在我們有更好的技術,可以把以前的資料價值更好的發揮出來、挖掘出來。”阮蓉稱其為“財富”。在她看來,技術是互聯網+思維和風險管理之間的橋樑,他們要做的,是用技術嫁接優勢,體現優良性。

“技術分兩個層面,一個是基礎,另外一個我理解就是應用技術,其實我們更多的是說應用技術。”胡海波所指的基礎技術包括人臉識別、電子簽名、聲紋識別等,“這些是通用的基礎技術”。胡海波旗下有一百多人的研發團隊,他們更著重于開發的是“應用技術”,“如何去應用,應用到哪個場景。”在這個維度下,“你首先得有場景,場景之前一定是有業務目標的,有業務流程的。”

2015年4月,平安普惠是金融行業第一家開始成熟運用人臉識別技術的。阮蓉說,那時候上線,是因為業務需求,“線上化必須要做這件事,但真的沒有辦法想像,在那個時間點去做人臉識別。”兩年半前,平安內部研發應用這項技術時,不僅是外界同行,還是平安內部的人,“都不相信人臉識別可以做身份認證。大家都知道有人臉識別這個技術,但是在金融領域對風險管理的要求特別高,做這樣的應用,他們還不確定(主要是成熟度)。”畢竟,人臉識別在當時也還只是一個概念。

傳統的身份認證是一種比較弱的身份認證,比如手機號實名,公安系統身份、姓名匹配。而在更優化的場景裡,“比較強的身份認證,要加上人臉識別或者再加上遠端審批。”這也是胡海波所提及的“場景應用”,“因為你要識別,要審核,那跟公安系統,跟銀行的銀行卡裡邊所有的資訊做比對,甚至於照片做比對,這是你的業務需要。他在你這開戶,跟他在銀行綁的那個卡,所有的資訊是一致的,不一致就要去驗身份。”這些是核心的業務目的,業務通道所呈現的技術手段則變成了場景通道。技術的出現和精進都是為了支持和促進通道的流暢和便利。

“(人臉識別)剛開始作為我們業務來講,在全國、全球都找不到先例,我們不知道應用水準到底如何。”研發應用初期,平安普惠做了很多樣本測試,同時用了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公安部的,一個是平安科技的”,“兩家一起做,一起比較,這樣可以提升整個技術的可信度”。

平安科技成立於2008年,負責開發並運營集團的關鍵平臺和服務,支援集團的保險、銀行、投資和互聯網業務高效快速發展。平安科技也是平安集團的技術孵化器,在雲、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方面有強勁而專業的研發能力。人臉識別技術是平安科技智慧認識方面的優勢技術之一。

上線人臉識別能在保證準確度的前提下提升通過率,“通過率是借款行業裡面最重要的用戶體驗。比如99.99%的情況下,不斷提升通過率,技術不斷改進”。讓阮蓉有些頭疼的是,這項技術上線一段時候後,一些比較高端的仲介機構都開始研究,意圖從中尋找可實施欺詐手段的漏洞,“他用3D動畫,人可以眨眼、張嘴,來做人臉識別。真的有點像一個真人。”但依然沒有騙過系統,“很多人通過手機視頻和這個手機進行人臉識別。這個手機是申請人的手機,做人臉識別,但你實際上在另外一個地方,通過我這台手機。雖然還是你在申請,但你不在現場,這是兩種典型欺詐。”平安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甚至能通過手機裡人臉上的光識別真假,“有很多防攻擊的手段”。

為了更好地反欺詐,平安普惠加入了“微表情”這一風控技術。這在傳統的門店識別中是需要依靠風控員的經驗的。有的人天生察言觀色的本領非常強,問你收入發現你眼睛一動,就會馬上詳細地一些具體問題,以此判斷你的收入能力和工作是否相匹配,但有的人沒有這樣的本領,或者根本不知懂客戶哪些表情是異常的。“我們會通過技術的手段,把這些經驗複製過來,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讓他更科學”, “把這些經驗進行標準化、統一化”。

在平安科技總經理陳立明的概念裡,技術就是0和1,“你就是你,不是你就不是你”,它幫助商業更好地發揮價值。在人臉識別中加入微表情辨識,陳立明研究了源于英美的微表情模型,“44個微動作,每一個動作可以分開五個強度”,“我們用他們的理論放在我們的技術模型中”,但“我們不會(單單)用這個判斷決策任何事情,這是一個輔助的工具”。

阮蓉學的是數量經濟專業,她的團隊成員基本上都是學數學、統計的。長期和資料打交道,他們學會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既要懂資料,也要懂人,人的行為科學會幫我們找到一些啟發,一些價值點”。他們正在用科學的理念結合技術手段,將人格測評等科學理念應用到金融場景中,“比如極端人格的測評”,希望能識別出吸毒人員、賭博人員等隱蔽性比較強的人群。聲紋技術也正在進行應用場景測試,改進和反覆運算中。

這些都實際從另一個層面給出了一個詳細的用戶畫像,“我們叫KYC。就是Know Your Customer,瞭解你的客戶。不僅僅要瞭解他姓甚名誰,他的性別、年齡、工作、家庭、資產情況,其實你還要瞭解他的一些行為。”胡海波要求財富寶在技術手段下產生一系列使用者標籤,“他的產品偏好是什麼;他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如何” 等,業務場景下細化成很多標籤,“比方說他經常流覽財富寶裡的哪個頁面,在哪個頁面停留的時間多長,手指總是劃動哪個欄位等等,這些都是可以被記錄的”。

平安普惠在技術承載下融合了使用者的全方位消費資料,“傳統(信用體系),用房產證給你核一個借款的額度,或者是用一個車輛證明、行駛證給你核一個額度。線上化就不需要這樣的證明。”阮蓉說,現在的技術應用在i貸裡,“客戶不用拿證明,我們認可他的消費記錄”,“比如在平安裡面買保險、買車險等等,因為平安集團各領域都有,包括消費等,我們從每個點滴的行為來挖掘它的信用價值”,“(平安體系外)有社保,公積金(資訊)等”,“線上方式也可以直接認證”。

胡海波認為技術的最大價值在於降低了人的道德風險,“之前我們所有都是靠人,比方說理財經理,他可能有一些利益的驅動”。技術的優化應用在很大程度下消解了這種道德風險。但並不代表技術的應用可以完全替代線下的一些實際工作,只能說是更好的融合、互補,用技術橋樑,把人和場景連接起來。

歸根結底,還是人。平安科技就像是人的供血系統,把最新的技術研發輸送到平安集團各個子公司,子公司們又在實際場景應用中商業化開發,“模型+場景”是整個大腦高速運轉的核心。

在這個基礎上,技術的衍生已經在邏輯層面上進入深層次場景應用。“我們未來還有很多這方面的設想”,阮蓉理解技術的核心是人,金融風控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她正在研究的社會科學也是研究人的學問,“除了原先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優勢,我們也會在所有的社會科學領域中挖掘科學的價值,讓它和我們借款的風險管理結合起來,發揮價值”。

技術框架下的創新意識和責任

“其實我來這也就兩年多一點,我覺得我的思維也被改變了很多。”楊峻舉了一個例子,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痛點,“都要求支持小微企業、中小企業,但為什麼效果不好,其實在商業上這件事是不成立的。你給小微企業做貸款,原本我有一個億的資金,我只要放給房地產公司或者政府平臺,只有一個交易對手,那我可能安排兩個客戶經理對接,貸前調查、貸後檢查,我賺的錢足夠覆蓋我的管理成本、運營成本,但是一個億的資金借給小微企業,可能每個人借10萬、20萬,那可能就是幾百、幾千個客戶,服務一個客戶跟服務幾百、幾千個客戶,你的資源哪個合算?”

陸金所過去幾年不斷創新,用新的機制和模式滿足這部分的金融需求,“用科技的手段,把服務這些客群的成本降下來。小微企業更多是偏向個人信用,所以更多可能要去看他個人的還款意願、還款能力,用新的技術可能甄別得很准”。

阮蓉所在的平安普惠在一開始要解決的痛點是“小白客戶”,“就是沒有征信的人,也無法為他們服務”。但如果不滿足這個客群的需求,阮蓉認為並沒有完全實現普惠金融,“所以,我們提出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來實現真正的普惠金融。”

對於“小白”客群,平安普惠要首先幫他們建立信用檔案,“我們要兼顧服務,也要控制風險”,所以i貸給“小白”客群最初開放的額度並不高,從2000元到5000元,“還款能力方面也不用太擔心,i貸會給很長時間,還款方式也很靈活,沒錢的時候還利息,有錢的時候連本金一起還”,但這件事情最重要的意義是,“幫助他們在銀行建立起了信用檔案”,並且,一開始,“小白”客群可能連借款是什麼,利率是什麼都不清楚。

為了這項工作,平安普惠要做很多理財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讓“小白”客群形成規範的防範風險欺詐意識,“我們要告訴他們,千萬不要和仲介合作,他們會收取高額費用。還要告訴他們不要把銀行卡交給別人。”技術更新使得這項更具社會價值的業務能夠深入下去。 “投資者教育我們承擔了很多,我覺得這個是我們的社會責任”。楊峻看這種金融戰役就像一場馬拉松,“它不是短跑,不是100米跑完就行,誰能夠跑到最後才是最後的贏家”,沿著這條創新之路走下去,“我們一定會把金融和互聯網融合得更好”。楊峻形容金融是“一個看上去很成熟的”領域,互聯網是“一個看上去很奔放的”領域,他的追求是成熟、奔放下的那點天真,“嬰兒的眼神是清澈的,他的天真是真的天真。老者、智者的眼神也是清澈的,但那不一樣”,“由簡入繁,再由繁入簡”,這個過程會導向真正簡單的生活,“這是我的理想,我相信也是馬明哲馬總的理想,真正地能夠用專業科技讓生活變得更簡單”。

阮蓉深知這樣的實踐需要集團層面、公司層面的理念支撐,“一個公司如果對創新是支持的,並且對創新失敗的成本是有容忍度的,這個很重要”,“不管外面技術更新反覆運算到什麼程度,公司的創新理念(要)很超前”,“從(創新)開始就支持,在還沒有看到這些東西帶來的價值時就支持”。這是一家公司的價值觀呈現。而這種價值觀也在影響著每一個人對未來、對生活、對科技的理解。

“科技未來對人類的作用,或者對我們金融行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掌握科技的人用科技的初心是什麼。”楊峻的價值觀裡對科技的理解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讓金融變得更好,讓老百姓生活變得更好,讓客戶更滿意。”

最後一步是核心訴求,“互聯網金融平臺作為仲介,責任在於撮合買方和賣方,使之滿意地達成交易。也就是說,資金方可以找到合適的投資機會,資產方可以找到合適的資金,這是我們風險控制的初衷,也是平臺運營的目標。”

“做線上的風險管理,對我們的挑戰挺大的。”阮蓉有一支精幹的技術團隊,“(2015年前)可能大部分人還不那麼很清楚地認識互聯網思維,沒有深刻理解時,他們自己已經在這樣做了。”後來,他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互聯網+思維(與金融結合),最核心的就是用戶體驗。我們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做風險管理。”阮蓉想到了“極致用戶體驗”這個詞,她以此作為團隊的工作目標,但最初並不是一步到位的,“用戶體驗和風險管理放在一起,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來看,它們之間還是有一點矛盾的。”傳統的風險管理體系下,“你要做用戶體驗,不讓用戶上門,晚上我要給客戶服務,我又沒有人,怎麼辦?無征信人我也接受嗎?”但如果用互聯網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相互)促進的作用。”

阮蓉所說的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戰略層面下的技術思維,也是平安集團從2000年開始就注入的“科技基因”。“我可能是國內第一批做互聯網的,2000平安成立平安電子商務,後來的一賬通和萬里通以及平安證券網上交易的前身”。平安財富寶執行總經理胡海波是平安集團初探專業科技的第一批員工,後來他又在平安產險建立了平安集團的電話客服中心,“其實也是電子商務的一部分,我們是第一個做成全國集中式的電話客服中心的”,“到離開到信託,七年的時間”。

阮蓉 平安普惠信貸智慧研發部總經理

按照楊峻的理解,馬明哲的期待是,“用新的科學技術,把那些看似很複雜的那些事情把它變得更簡單一些,提升服務的效果,提升客戶的滿意度。”

楊峻在陸金所找到了創業的感覺,“你想到的事情可能在做的時候,會碰到很多內部的、外部的環境的影響,陸金所也不斷在試錯,不斷在尋求更切合自己目標的一個模式”。作為一家商業機構,這個模式必須找切中市場痛點、難點,“然後我們想辦法解決”,“為什麼陸金所或者平安能夠在這方面做出一些探索,能夠走在比較前面”,“歸根到底到底(它與其他機構)很大的一個差異是,第一是有創新的基因,它願意去嘗試,第二是平安現在的科技投入非常大”。後者在楊峻看來是整個平安戰略的重中之重,“其實管理就是如何擺佈資源,也許我的資源不如別人多,但是如果我配置得好,把這些資源用在刀刃上,那我可能達到的效果會非常好。”楊峻在個人層面判斷一家企業的未來也會首先要看它在研發上面的投入力度,“(研發投入多的)企業往往眼光會比較遠”。

模型+場景的技術優勢

在政府互聯網+概念的催化下,胡海波所在的平安信託也開始籌建平安財富寶,“基本上我是從PC時代的互聯網,到現在的移動互聯網,一直跟新科技在一起成長”。在胡海波看來,財富寶本身就是“平安在互聯網科技的一個產物”,馬明哲當時也要求各個傳統的專業子公司要做互聯網。從2014年開始,平安產險開始籌建“好車主”,壽險開始籌建“金管家”,“原來平安信託做私人財富管理是靠人,用傳統的方式,在全國有分公司,七八百號理財經理。就像銀行的理財經理一樣做私人銀行”,胡海波認為財富寶的誕生有時代性,但同時也整個平安集團科技戰略重要使命的承擔者之一,“應用互聯網的方式來擴大獲客面,為客戶提供更多服務的便利性等,包括擴充我們資產配置的產品。”

除了時代性,包括楊峻、胡海波、阮蓉等在內的管理者都認為他們強大的資源支撐是平安集團歷年來豐富的核心資料,這也是“互聯網+”技術的核心,更是金融根基風險管理的核心。

在平安普惠,傳統模式下,客戶需要提交很多材料,包括收入證明、房產證明等,這樣的方式有許多弊端,“第一,材料上面的資訊,如果是風控需要的話,你需要用運營的方式、很多人工的方式把它轉化為資料,需要很大的運營成本。但對風險管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它的欺詐會比較多,會更嚴重,有很多是作假的。對材料的審核,真的很難。”更讓阮蓉犯難的是,“我們要服務很多客戶,就有很多的風控專員,也就是在門店裡面核材料的人。人的專業水準肯定是不一樣的,業務越多的時候,越難做到很統一,這對風險管理是很大的挑戰。”“資料化”彌補了這些弊端,讓傳統模式下難以統一的標準變得可實行,更便利,“我們能夠讓客戶很多的行為,在互聯網線上化的平臺上更加資料化,(從而)優化風險管理。”

毫無疑問,平安集團內部數十年的資料貫通後將由技術手段轉化成可實際運用的標準化經驗,反過來再次促進原始資料和經驗的資料化。這項研究對平安集團各家子公司的科技業務推進是幾何式的提升。“現在我們有更好的技術,可以把以前的資料價值更好的發揮出來、挖掘出來。”阮蓉稱其為“財富”。在她看來,技術是互聯網+思維和風險管理之間的橋樑,他們要做的,是用技術嫁接優勢,體現優良性。

“技術分兩個層面,一個是基礎,另外一個我理解就是應用技術,其實我們更多的是說應用技術。”胡海波所指的基礎技術包括人臉識別、電子簽名、聲紋識別等,“這些是通用的基礎技術”。胡海波旗下有一百多人的研發團隊,他們更著重于開發的是“應用技術”,“如何去應用,應用到哪個場景。”在這個維度下,“你首先得有場景,場景之前一定是有業務目標的,有業務流程的。”

2015年4月,平安普惠是金融行業第一家開始成熟運用人臉識別技術的。阮蓉說,那時候上線,是因為業務需求,“線上化必須要做這件事,但真的沒有辦法想像,在那個時間點去做人臉識別。”兩年半前,平安內部研發應用這項技術時,不僅是外界同行,還是平安內部的人,“都不相信人臉識別可以做身份認證。大家都知道有人臉識別這個技術,但是在金融領域對風險管理的要求特別高,做這樣的應用,他們還不確定(主要是成熟度)。”畢竟,人臉識別在當時也還只是一個概念。

傳統的身份認證是一種比較弱的身份認證,比如手機號實名,公安系統身份、姓名匹配。而在更優化的場景裡,“比較強的身份認證,要加上人臉識別或者再加上遠端審批。”這也是胡海波所提及的“場景應用”,“因為你要識別,要審核,那跟公安系統,跟銀行的銀行卡裡邊所有的資訊做比對,甚至於照片做比對,這是你的業務需要。他在你這開戶,跟他在銀行綁的那個卡,所有的資訊是一致的,不一致就要去驗身份。”這些是核心的業務目的,業務通道所呈現的技術手段則變成了場景通道。技術的出現和精進都是為了支持和促進通道的流暢和便利。

“(人臉識別)剛開始作為我們業務來講,在全國、全球都找不到先例,我們不知道應用水準到底如何。”研發應用初期,平安普惠做了很多樣本測試,同時用了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公安部的,一個是平安科技的”,“兩家一起做,一起比較,這樣可以提升整個技術的可信度”。

平安科技成立於2008年,負責開發並運營集團的關鍵平臺和服務,支援集團的保險、銀行、投資和互聯網業務高效快速發展。平安科技也是平安集團的技術孵化器,在雲、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方面有強勁而專業的研發能力。人臉識別技術是平安科技智慧認識方面的優勢技術之一。

上線人臉識別能在保證準確度的前提下提升通過率,“通過率是借款行業裡面最重要的用戶體驗。比如99.99%的情況下,不斷提升通過率,技術不斷改進”。讓阮蓉有些頭疼的是,這項技術上線一段時候後,一些比較高端的仲介機構都開始研究,意圖從中尋找可實施欺詐手段的漏洞,“他用3D動畫,人可以眨眼、張嘴,來做人臉識別。真的有點像一個真人。”但依然沒有騙過系統,“很多人通過手機視頻和這個手機進行人臉識別。這個手機是申請人的手機,做人臉識別,但你實際上在另外一個地方,通過我這台手機。雖然還是你在申請,但你不在現場,這是兩種典型欺詐。”平安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甚至能通過手機裡人臉上的光識別真假,“有很多防攻擊的手段”。

為了更好地反欺詐,平安普惠加入了“微表情”這一風控技術。這在傳統的門店識別中是需要依靠風控員的經驗的。有的人天生察言觀色的本領非常強,問你收入發現你眼睛一動,就會馬上詳細地一些具體問題,以此判斷你的收入能力和工作是否相匹配,但有的人沒有這樣的本領,或者根本不知懂客戶哪些表情是異常的。“我們會通過技術的手段,把這些經驗複製過來,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讓他更科學”, “把這些經驗進行標準化、統一化”。

在平安科技總經理陳立明的概念裡,技術就是0和1,“你就是你,不是你就不是你”,它幫助商業更好地發揮價值。在人臉識別中加入微表情辨識,陳立明研究了源于英美的微表情模型,“44個微動作,每一個動作可以分開五個強度”,“我們用他們的理論放在我們的技術模型中”,但“我們不會(單單)用這個判斷決策任何事情,這是一個輔助的工具”。

阮蓉學的是數量經濟專業,她的團隊成員基本上都是學數學、統計的。長期和資料打交道,他們學會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既要懂資料,也要懂人,人的行為科學會幫我們找到一些啟發,一些價值點”。他們正在用科學的理念結合技術手段,將人格測評等科學理念應用到金融場景中,“比如極端人格的測評”,希望能識別出吸毒人員、賭博人員等隱蔽性比較強的人群。聲紋技術也正在進行應用場景測試,改進和反覆運算中。

這些都實際從另一個層面給出了一個詳細的用戶畫像,“我們叫KYC。就是Know Your Customer,瞭解你的客戶。不僅僅要瞭解他姓甚名誰,他的性別、年齡、工作、家庭、資產情況,其實你還要瞭解他的一些行為。”胡海波要求財富寶在技術手段下產生一系列使用者標籤,“他的產品偏好是什麼;他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如何” 等,業務場景下細化成很多標籤,“比方說他經常流覽財富寶裡的哪個頁面,在哪個頁面停留的時間多長,手指總是劃動哪個欄位等等,這些都是可以被記錄的”。

平安普惠在技術承載下融合了使用者的全方位消費資料,“傳統(信用體系),用房產證給你核一個借款的額度,或者是用一個車輛證明、行駛證給你核一個額度。線上化就不需要這樣的證明。”阮蓉說,現在的技術應用在i貸裡,“客戶不用拿證明,我們認可他的消費記錄”,“比如在平安裡面買保險、買車險等等,因為平安集團各領域都有,包括消費等,我們從每個點滴的行為來挖掘它的信用價值”,“(平安體系外)有社保,公積金(資訊)等”,“線上方式也可以直接認證”。

胡海波認為技術的最大價值在於降低了人的道德風險,“之前我們所有都是靠人,比方說理財經理,他可能有一些利益的驅動”。技術的優化應用在很大程度下消解了這種道德風險。但並不代表技術的應用可以完全替代線下的一些實際工作,只能說是更好的融合、互補,用技術橋樑,把人和場景連接起來。

歸根結底,還是人。平安科技就像是人的供血系統,把最新的技術研發輸送到平安集團各個子公司,子公司們又在實際場景應用中商業化開發,“模型+場景”是整個大腦高速運轉的核心。

在這個基礎上,技術的衍生已經在邏輯層面上進入深層次場景應用。“我們未來還有很多這方面的設想”,阮蓉理解技術的核心是人,金融風控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她正在研究的社會科學也是研究人的學問,“除了原先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優勢,我們也會在所有的社會科學領域中挖掘科學的價值,讓它和我們借款的風險管理結合起來,發揮價值”。

技術框架下的創新意識和責任

“其實我來這也就兩年多一點,我覺得我的思維也被改變了很多。”楊峻舉了一個例子,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痛點,“都要求支持小微企業、中小企業,但為什麼效果不好,其實在商業上這件事是不成立的。你給小微企業做貸款,原本我有一個億的資金,我只要放給房地產公司或者政府平臺,只有一個交易對手,那我可能安排兩個客戶經理對接,貸前調查、貸後檢查,我賺的錢足夠覆蓋我的管理成本、運營成本,但是一個億的資金借給小微企業,可能每個人借10萬、20萬,那可能就是幾百、幾千個客戶,服務一個客戶跟服務幾百、幾千個客戶,你的資源哪個合算?”

陸金所過去幾年不斷創新,用新的機制和模式滿足這部分的金融需求,“用科技的手段,把服務這些客群的成本降下來。小微企業更多是偏向個人信用,所以更多可能要去看他個人的還款意願、還款能力,用新的技術可能甄別得很准”。

阮蓉所在的平安普惠在一開始要解決的痛點是“小白客戶”,“就是沒有征信的人,也無法為他們服務”。但如果不滿足這個客群的需求,阮蓉認為並沒有完全實現普惠金融,“所以,我們提出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來實現真正的普惠金融。”

對於“小白”客群,平安普惠要首先幫他們建立信用檔案,“我們要兼顧服務,也要控制風險”,所以i貸給“小白”客群最初開放的額度並不高,從2000元到5000元,“還款能力方面也不用太擔心,i貸會給很長時間,還款方式也很靈活,沒錢的時候還利息,有錢的時候連本金一起還”,但這件事情最重要的意義是,“幫助他們在銀行建立起了信用檔案”,並且,一開始,“小白”客群可能連借款是什麼,利率是什麼都不清楚。

為了這項工作,平安普惠要做很多理財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讓“小白”客群形成規範的防範風險欺詐意識,“我們要告訴他們,千萬不要和仲介合作,他們會收取高額費用。還要告訴他們不要把銀行卡交給別人。”技術更新使得這項更具社會價值的業務能夠深入下去。 “投資者教育我們承擔了很多,我覺得這個是我們的社會責任”。楊峻看這種金融戰役就像一場馬拉松,“它不是短跑,不是100米跑完就行,誰能夠跑到最後才是最後的贏家”,沿著這條創新之路走下去,“我們一定會把金融和互聯網融合得更好”。楊峻形容金融是“一個看上去很成熟的”領域,互聯網是“一個看上去很奔放的”領域,他的追求是成熟、奔放下的那點天真,“嬰兒的眼神是清澈的,他的天真是真的天真。老者、智者的眼神也是清澈的,但那不一樣”,“由簡入繁,再由繁入簡”,這個過程會導向真正簡單的生活,“這是我的理想,我相信也是馬明哲馬總的理想,真正地能夠用專業科技讓生活變得更簡單”。

阮蓉深知這樣的實踐需要集團層面、公司層面的理念支撐,“一個公司如果對創新是支持的,並且對創新失敗的成本是有容忍度的,這個很重要”,“不管外面技術更新反覆運算到什麼程度,公司的創新理念(要)很超前”,“從(創新)開始就支持,在還沒有看到這些東西帶來的價值時就支持”。這是一家公司的價值觀呈現。而這種價值觀也在影響著每一個人對未來、對生活、對科技的理解。

“科技未來對人類的作用,或者對我們金融行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掌握科技的人用科技的初心是什麼。”楊峻的價值觀裡對科技的理解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讓金融變得更好,讓老百姓生活變得更好,讓客戶更滿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