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安妮·弗朗索瓦的《讀書年代》讀後感

依稀記得是去年十二月下旬拿到的這本書, 現在是二月中旬, 斷斷續續拜讀完畢。

接觸到這本書還有點小故事。 跟一位辦公室學識上的長輩聊天,

訴說近來一直死啃朱光潛的美學叢書已經到味同嚼蠟, 厭讀的地步。 那幾本薄薄的美學類書籍在床頭好久不曾翻閱。 請教她, 有什麼好書推薦。 就這樣中午飯後, 她拿出安妮·弗朗索瓦的《讀書年代》, 跟我說專業書籍看不下去的時候, 可以讀讀閒書調劑一下口味。

真是一個書癡;哦, 不對, 一對書癡;哦, 也不對, 是一群書癡。 只是這一群書癡裡面有一個傲嬌的女書癡, 她叫安妮·弗朗索瓦, 一個有點神經質又優雅的法國女人。

這是我在慢慢品讀書裡每篇小小隨筆腦中不時出現的想法。 作為一個出版社編輯, 安妮讀書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在地鐵上、在床上、在浴缸、在休假時、在開車時、走路時……都在看書, 我不禁疑惑,

她是不是沒有手機, 然後家裡也沒有拉網線?(可是書裡說, 他們家有“蘋果”電腦, 不應該沒有網。 )

扉頁的作品簡介介紹, 這是作者五十年讀書時光的回憶錄, 真好。 在字裡行間很羡慕法國人的生活, 他們總是度假, 擁有著二層小樓, 自己開車去旅行, 吃法國大餐, 有一個臭味相投的丈夫。 時不時就秀個恩愛, 讓我讀得遍體鱗傷又欲罷不能。 “溫熱的蘆筍澆上橄欖油, 撒一層巴爾馬幹乳酪屑, 還有幹牛肉和火腿, 蘿蔔葉沙拉, 羊乳乳酪和草莓”, 看到這裡口水直流。 在我看來, 這本書堅定了自己法國是小資情調發源地的想法。 安妮(從書中看來算是法國普通群眾吧)過的生活令我嚮往。 她列舉的那些書, 我幾乎都沒看過, 但絲毫不妨礙本人對這本書的喜愛,

甚至增加了我對閱讀的渴望, 以及對自己一個月五本書閱讀量要求的肯定。

從書裡瞭解到, 安妮的身體可能不怎麼好, 住院看書的場景時有出現, 或許生活也不是我想像的那樣文藝清新。 後來才從簡介裡看到, 她還寫過另外一本書——《非正式的自我創傷記錄:我與癌的戰爭》, 心中不免震驚, 書中看著如此傲嬌樂觀的女人, 希望她長命百歲吧。

要說看完後有什麼大道理, 自己還真是不知道如何說。 只想著, 或許我的生活可以多一些閱讀, 多一些詩意。 這本書都是一篇篇碎碎叨叨的小短文, 極具生活氣息, 確實是一本適合調節性情的閒書。 (這樣評價作者本人看到了, 不知道會不會有同感, 反正我有自信,

她看到了, 或許會請我吃那份蘆筍。 )因為我總覺得自己和她的性情很像。

以上。

PS:看書的時候, 自己有個習慣, 看累了會往最後一頁翻, 看看有沒有留下什麼。 這次一番, 發現蓋有一個“舊天堂書店”的章。 真有緣分, 舊天堂書店在深圳市華僑城創意園裡, 我多次去那裡遊玩, 看著一牆牆的外文譯著也有心動要買, 然而價格總是讓我望而卻步。 這回好了, 手上就是那家書店的書。

附上讀書時做的幾處筆記, 以下:

《讀書時代》筆記

1.書腰就在那兒, 不合時宜卻又一意孤行。 62頁

2.我暗地裡由衷地佩服瑪麗, 多年來她往返於巴黎和里爾之間, 每讀完一本偵探小說, 就把書從火車車窗扔出去。 73頁想像這個動作好帥!

3.書癡們總說他們因為失眠才看書到天亮,

卻不願承認他們是沉湎于書本才導致失眠。 122頁

4.愛讀書的人情緒多變, 喜怒無常。 讀書人還朝三暮四, 喜新厭舊。 123頁

5.在我看來, 美就在於特立獨行, 醜得有個性也是一種美。

6.如果有人去世了, 他家的門上就會釘上一張訃告。 在這個人口稠密的城市, 鄰里之間本來就很少串門, 即使住在隔壁也老死不相往來。 因此, 只有通過這種方式, 人們才會得知某人去世的消息。

7.不讀書, 無論如何做不到。 不抽煙, 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其實, 和抽煙相比, 閱讀並不一定是更值得稱道的事。

8.書籍提供共同的話題, 可以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但閱讀也會使長輩與晚輩生分(“聽著, 小可愛, 你該明白我正在讀書”), 使同輩之間變得疏遠(“讓, 說話小聲點行嗎,我都集中不了精神看書了”)。更有甚者,在愛人們溫存纏綿的時刻,讀書會使柔情蜜語煙消雲散(“就一分鐘,我馬上看完這一章了”——半小時後,另一半已經沉沉睡去)。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一天,我突然誠懇地問弗朗索瓦:“我已經三十二歲了,如果想要個孩子的話,是時候了。你想要嗎?”

“你呢?”

“我?從十歲起我就知道自己不想要孩子,但是現在問題不在於我。”

“我也不想要。”

“你確定嗎?”

“確信無疑。”

“你肯定有充分的理由嗎?對我來說,再晚可就不行了。”

“我的理由很充分:孩子會糟蹋書的。”186頁

9.倘若我們已經對一部名著的理論價值或者現實意義耳熟能詳,就會失去那種使人真正沉浸到作品中去的平和心態,那種沒有負擔的天真、開闊與輕盈。 219頁

說話小聲點行嗎,我都集中不了精神看書了”)。更有甚者,在愛人們溫存纏綿的時刻,讀書會使柔情蜜語煙消雲散(“就一分鐘,我馬上看完這一章了”——半小時後,另一半已經沉沉睡去)。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一天,我突然誠懇地問弗朗索瓦:“我已經三十二歲了,如果想要個孩子的話,是時候了。你想要嗎?”

“你呢?”

“我?從十歲起我就知道自己不想要孩子,但是現在問題不在於我。”

“我也不想要。”

“你確定嗎?”

“確信無疑。”

“你肯定有充分的理由嗎?對我來說,再晚可就不行了。”

“我的理由很充分:孩子會糟蹋書的。”186頁

9.倘若我們已經對一部名著的理論價值或者現實意義耳熟能詳,就會失去那種使人真正沉浸到作品中去的平和心態,那種沒有負擔的天真、開闊與輕盈。 219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