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舊唐書》與《新唐書·本紀》評點六:唐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文/格瓦拉同志

《舊唐書》為後晉宰相趙瑩領銜編纂, 全書共二百卷, 分本紀二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志三十卷;《新唐書》為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宋祁等人合著, 全書共二百二十五卷, 分本紀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 兩書中用於記載皇帝事蹟的部分稱本紀。 因限於篇幅, 本文只對唐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本紀進行評點, 採用文言文形式。 評點如下:

文宗李昂:文宗恭儉儒雅, 天性仁孝, 承穆、敬奢靡之風, 當閽寺撓權之際, 銳意懲革, 躬行儉素, 以率厲之。 故大和初之政, 能以治易亂, 化危為安, 可謂明矣。

帝以累世變起禁闈, 常切齒於中官, 側目於閹豎, 日夜謀盡除之。

然所倚宋申錫、李訓、鄭注之流, 或行事不秘, 或狡獪虛浮, 致機謀屢泄, 變難迭興, 前有申錫之貶, 後有甘露之變, 朝臣橫死, 皇位顛危。 於是閹黨之勢益熾, 帝受制其手, 冕旒如寄, 纖芥為疑, 終以憂死,

所謂“有帝王之道, 而無帝王之才”, 雖旰食焦憂, 不能弭患, 宜哉。

武宗李炎:武宗值王室浸卑之時, 當閹豎猖獗之日, 雄謀勇斷, 振已去之威權;運策勵精, 拔非常之俊傑。 獎擢勤能, 懲戒不法, 賢能效用, 刑政不濫, 海內承平, 頌聲載路, 可稱善政。 彼時藩鎮跋扈, 有幽潞阻兵之變;夷狄吞噬, 有回鶻南侵之憂。 帝納股肱之計, 不惑盈庭之言, 運其韜略, 奮其神武, 命將出師, 底寧亂略, 紀律再張, 聲名複振, 藩鎮畏怖, 蠻夷納款, 武功之盛, 可稱者多。

威權既立, 亂難粗定, 惑于左道之言, 棲心玄牝, 欲通長生之途;偏斥異方之說, 削浮圖之法, 思懲遊懶之民。 一朝隳殘金狄, 燔棄胡書, 結怨於膜拜之流, 犯怒於鄙夫之口, 大失庶民之心。 帝不鑒秦皇、漢武之事, 亦醉心丹藥, 終為其所害而不悟, 誠為有識者所悲!

宣宗李忱:宣宗大智若愚, 外晦內朗, 嚴重寡言, 視瞻特異。 當文、武之時, 常以見疑, 遂深自韜晦, 含垢隱忍, 至少長賢愚, 視之瘋癲者不可勝數, 然亦因此終得脫禍。 待親掌權衡, 身登大寶, 接待群僚, 決斷庶務, 器識深遠,

剖析分明, 人方見其隱德焉。 以久曆艱難, 備知人間疾苦, 故即位之初, 勵精圖治, 延納讜言, 大修政事, 宣導節儉, 獎擢勤能, 懲戒不法, 於是權豪奸猾之徒, 閹豎宵小之輩, 皆屏氣斂跡, 俯首畏尾矣。

觀夫大中之朝, 四海承平, 百職修舉, 賢能效用, 刑政不濫,

百揆四岳, 穆若清風, 十餘年間, 頌聲載路。 文治已偉, 武功亦碩, 至於義潮通使, 河隴歸地, 回鶻軫滅, 朔漠消氛, 振我有唐之業!帝道皇猷, 始終無缺, 有貞觀之風, 為後代贊之者久矣, 雖漢文景不足過也。 惜乎簡藉遺落, 舊事十無三四, 臨文嗟歎, 良可稱憾!

懿宗李漼:懿宗初登大寶, 嘗欲效仿宣宗, 勵精圖治, 延納讜言, 尊崇耆德, 大修政事, 數載之間, 四海承平, 百職修舉, 屢有頌聲。 然器本中庸, 流于近習, 所親者巷伯, 所昵者桑門。 以蠱惑之侈言, 亂驕淫之方寸, 欲無怠忽, 其可得乎!及釁結蠻陬, 奸生戍卒。 發五嶺之轉輸, 寰海動搖;征二蜀之捍防, 蒸人蕩覆。 徐寇雖殄, 河南幾空。

然猶削軍賦而飾伽藍,困民財而修淨業,以諛佞為愛己,謂忠諫為妖言。爭趨險陂之途,罕勵貞方之節。見豕負塗之愛豎,非次寵升;燋頭爛額之輔臣,無辜竄逐。是以干戈布野,蟲旱彌年,佛骨才入于應門,龍輴已泣於蒼野,報應無必,斯其驗歟!土德淩夷,禍階於此。雖有文、景之英繼,難以興焉。自茲龜玉之不昌,固其宜矣。黃髮遺叟,言之涕零。

然猶削軍賦而飾伽藍,困民財而修淨業,以諛佞為愛己,謂忠諫為妖言。爭趨險陂之途,罕勵貞方之節。見豕負塗之愛豎,非次寵升;燋頭爛額之輔臣,無辜竄逐。是以干戈布野,蟲旱彌年,佛骨才入于應門,龍輴已泣於蒼野,報應無必,斯其驗歟!土德淩夷,禍階於此。雖有文、景之英繼,難以興焉。自茲龜玉之不昌,固其宜矣。黃髮遺叟,言之涕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