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從天時地利到社交、短視頻、專屬APP,唱片宣發的套路有多長?

音樂行業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金九銀十”。

自進入9、10月以來, 大咖、資深歌手發片消息不斷, 像是暌違4年終回歸的孫燕姿, 已透露自己即將于11月發行的專輯名為《跳舞的梵穀》;張惠妹、蔡依林、蕭亞軒三個天后級歌手,

今年內發片的消息也不脛而走;另一邊的歐美音樂市場, Taylor Swift、Eminem的新專輯也將在11月陸續上市。 而除以上這些足夠分量的專輯, 李宇春即將于11月發行的新專輯也同樣令音樂先聲期待。

隨著流媒體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過去兩三年間在行業中湧現的音樂發行和行銷方案可謂花樣翻新, 而它們對於歌手來說, 真的很!重!要!

發行:時機很重要

先說回到“金九銀十”, 它通常被運用在金融領域, 指進入秋季之後, 人們在消費心理、消費行為上會有一個明顯的促進;而在時尚領域, “金九銀十”通常是幾大時裝周新品發佈的時間, 這兩個月份的時裝雜誌也擁有著一年中無與倫比的巨大商業價值。

音樂先聲對內地、臺灣和美國音樂頒獎禮獲獎名單進行了簡單梳理, 取樣分別來自於自2005年以來12年間的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內地)、自2003年以來15年間的金曲獎(臺灣)、自2003年以來15年間的格萊美(美國), 並有了一些發現。

王俊凱Vogue雜誌“銀十”封面

在對比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的年度國語專輯、金曲獎的最佳國語專輯、格萊美的年度最佳專輯(Album of the Year)之後, 音樂先聲發現, 獲獎歌手的專輯發行年份更多集中在下半年, 並且11月成了三地獲獎歌手最鍾愛的發行專輯的月份。

那麼歌手專輯發行時間是如何選定的?這就要講到專輯發行的時機,

因為在發行專輯之前, 通常有一些因素需要被考慮進去。

首先, 是否可以趕上頒獎禮的評選週期。 像是第28屆金曲獎報名, 只要是在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發行的作品都可以參加評選, 如果錯過了就要等到下一年。

面對下一年尚未明朗的市場環境, 一般歌手都會加緊趕工, 趕早不趕晚。 而在金曲獎這樣的平臺上提名甚至獲獎, 對於歌手的商業價值和知名度來說, 都是一個質的飛躍。

其次, 與同級別歌手的正面交鋒。 一般歌手在發新歌時, 會有意地錯開競爭對手的發片時間, 避免“傷敵一千, 自損八百”的情況。 說到這裡, 不免讓人想到如今的美國流行天后Taylor Swift, 其綽號“黴黴”的由來, 就是因為當時每當她發行有實力進擊Billboard Hot100榜單冠軍的新單時, 總會半路啥出個“妖單”阻撓她的登頂之路。 這就是時機沒選好。

左起:蕭亞軒、蔡依林、孫燕姿

但正面交鋒也不全然是壞事,同期發片可以同時為兩位歌手帶來除了新專輯之外的輿論話題,通過媒體所渲染的“比較”、“敵對”氛圍為二人同時帶來熱度,而對於目前稍顯沉寂的音樂市場來說,一點“緊張”的氣氛不一定是壞事。今年底,蔡依林新專輯發行疑似“撞車”蕭亞軒,兩個臺灣流行天后的較量,怎麼能讓人不期待,輿論和粉絲也必定摩拳擦掌。

發行方式:只選最對的

隨著數位音樂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專輯發行的時機更加多選,傳統的發行方式也已經被擊穿。歌手對於完整專輯的依賴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創新的發行策略。

第一個例子就是鹿晗。自2017年6月27日發行第一張迷你專輯《Xperience》之後,鹿晗陸續發行了《Xplore》、《Venture》、《Imagination》、《I》4張迷你專輯,除《Xperience》之外,其他每張專輯都包含兩首新歌。而直到最後一張專輯《I》發行,大眾才知曉鹿晗這個名為“XXVII”系列專輯的整體概念企劃。

鹿晗5張迷你專輯的發行時間跨度,長達8個月,就在9月20日,一張包含“XXVII”7首歌曲和一首新歌的專輯《XXVII+》上架,算是對於專輯“整體”概念的回歸。而鹿晗“XXVII”的系列專輯,目前在騰訊音樂集團旗下三大平臺上的總銷量已經突破1000萬張。

另外一個例子,是周筆暢。從今年4月底開始,周筆暢將自己的全新專輯《Not Typical》按照每月一首的方式發行,即自4月26日開始每月的26號,歌迷都可以聽到一首新上架的專輯歌曲。除了周筆暢,李榮浩也選擇了這種每月發行一首新歌,連續6個月之後推出實體專輯的方式來發行新歌。

每月一首的發行方式,相較于發行迷你專輯來說,是一種更加碎片化的體現。這種近似於廣告行業中“Campaign”的專輯發行方式,其實是將擁有共同主題或訊息的內容在一定的時間中持續推出,以期建立內容影響力的積聚效果,從而給受眾帶來持續而深刻的刺激和衝擊。

而從粉絲經濟的角度來看,這種發行方式可以使歌手在社交媒體上享有持續的話題熱度,並充分盤活粉絲社群生態。

但這種方式就全然正確?不見得。在音樂先聲看來,這種過度碎片化的發行方式,擁有為歌手保持持續熱度可能性的同時,也會導致受眾對歌手專輯注意力的分散,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普通受眾的熱情也會逐漸消失殆盡。而且就目前來看,這種長線操作似乎更有利於具有強烈“粉絲經濟”屬性的歌手。

而除了發行拆分的數位專輯,像CD、黑膠唱片等實體形式,更多成了稀缺和情懷的代名詞。隨著更多樣數位音樂發行單元的出現,不知用戶是否會更加懷念過去專輯模式下聽音樂的酣暢淋漓。

然而,不論是何種發行方式的創新,所體現的都是數位音樂和數位音樂平臺的不斷發展和探索,但歌手在面對花樣翻新的發行策略時,還是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宣傳推廣:四兩撥千斤

專輯、單曲發行之後,歌手所要面臨的任務則更加艱巨。但與過去除了演唱會、簽售會、電臺、電視臺等地面活動之外沒有太多選擇不同,隨著線上宣傳方式和途徑的多樣化,歌手對於歌曲的宣傳推廣變得更“輕”。

在之前的文章《不用只盯著版權,用這些方法音樂人的“存活率”也許更高》中,音樂先聲曾介紹了幾個可以斬獲流量的“大殺器”,音樂人如何在“玩”中就能把音樂賣了。今天,我們再進行一些關於“音樂人如何行銷自己歌曲”的補充。

3、善用流媒體創造全球流行。今年的年度神曲,基本已經被西語歌曲《Despacito》提前鎖定,截止到目前,這首歌曲MV的播放量已經超過40億並登頂Youtube。而《Despacito》在全球範圍內的席捲之勢,離不開在全球擁有15億月活用戶的Youtube。

對於國內歌手來說,在全球性的流媒體和音樂榜單上得個好成績,其實也是對於國內宣傳的反哺。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前幾天吳亦凡新歌《Deserve》在iTunes榜登頂,由此引起了國內媒體的巨大反響。

4、K歌軟體最容易操作的“群眾路線”。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的全民K歌為例,目前該APP已經擁有4.6億的用戶數和超過2000萬的月活用戶數;而其同類產品唱吧的月活用戶也已經超過3000萬,明星在唱吧上可以與自己的粉絲進行“同框”互動,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實現對歌曲的強調和傳播。

5、“明星+APP”正醞釀成為趨勢。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歌手,開始通過與科技公司合作製作專屬APP的方式,來實現對粉絲群體的互動和固化。同樣是Taylor Swift,她的全新APP“The Swift Life”即將在年底上線,在APP上粉絲可以與自己的偶像直接對話,並且可以看到部分關於偶像的獨家內容。而在國內,這種專屬APP的形式也已經存在,例如SNH48所推出的“口袋48”等等。

結語

無論是何種發行和宣傳行銷策略,都要因歌手個人而異。但唯有一個趨勢不可逆,即在數位音樂時代,歌手都要主動找尋並且重新定位自己的粉絲群體。

如上文中所提到的Taylor Swift推出個人APP,其所做的是對於現有粉絲的聚集、粉絲粘性的增長,以及對於粉絲價值的深挖;而像是李志在今年所舉辦的“三三肆”巡演,更多則是主動對於新市場廣度的探索。

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剛剛發行新專輯的陳奕迅,竟選擇以重回大學校園舉辦音樂會的形式宣傳新歌,仿佛把歌曲的宣傳推廣又變回“重”。其實,從線上到線下的轉移已成為近年來歌手和平臺行銷的重點,像陳奕迅包括之前發行新專輯的王力宏,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如何在數位音樂時代重新找到自己音樂的受眾。而走線下、走校園,則是最為行之有效接入年輕新受眾的方式。

今年以來,我們在行業中見證了諸如《逐夢演藝圈》這樣的現象級審醜行銷、“鹿晗粉絲專列”這樣成功的線下場景行銷等案例,以及在數位音樂發行方式上的創新。在這些案例背後,基本都是很好的播放和銷量成績,所以如何有技巧地掌握專輯發行的各個環節,對於歌手來說,重要性也就很顯而易見了。

文 | 王亞男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音樂先聲現已入駐36氪、介面、虎嗅、、鈦媒體、知乎、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百度百家、一點資訊、搜狐、網易等自媒體平臺。

左起:蕭亞軒、蔡依林、孫燕姿

但正面交鋒也不全然是壞事,同期發片可以同時為兩位歌手帶來除了新專輯之外的輿論話題,通過媒體所渲染的“比較”、“敵對”氛圍為二人同時帶來熱度,而對於目前稍顯沉寂的音樂市場來說,一點“緊張”的氣氛不一定是壞事。今年底,蔡依林新專輯發行疑似“撞車”蕭亞軒,兩個臺灣流行天后的較量,怎麼能讓人不期待,輿論和粉絲也必定摩拳擦掌。

發行方式:只選最對的

隨著數位音樂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專輯發行的時機更加多選,傳統的發行方式也已經被擊穿。歌手對於完整專輯的依賴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創新的發行策略。

第一個例子就是鹿晗。自2017年6月27日發行第一張迷你專輯《Xperience》之後,鹿晗陸續發行了《Xplore》、《Venture》、《Imagination》、《I》4張迷你專輯,除《Xperience》之外,其他每張專輯都包含兩首新歌。而直到最後一張專輯《I》發行,大眾才知曉鹿晗這個名為“XXVII”系列專輯的整體概念企劃。

鹿晗5張迷你專輯的發行時間跨度,長達8個月,就在9月20日,一張包含“XXVII”7首歌曲和一首新歌的專輯《XXVII+》上架,算是對於專輯“整體”概念的回歸。而鹿晗“XXVII”的系列專輯,目前在騰訊音樂集團旗下三大平臺上的總銷量已經突破1000萬張。

另外一個例子,是周筆暢。從今年4月底開始,周筆暢將自己的全新專輯《Not Typical》按照每月一首的方式發行,即自4月26日開始每月的26號,歌迷都可以聽到一首新上架的專輯歌曲。除了周筆暢,李榮浩也選擇了這種每月發行一首新歌,連續6個月之後推出實體專輯的方式來發行新歌。

每月一首的發行方式,相較于發行迷你專輯來說,是一種更加碎片化的體現。這種近似於廣告行業中“Campaign”的專輯發行方式,其實是將擁有共同主題或訊息的內容在一定的時間中持續推出,以期建立內容影響力的積聚效果,從而給受眾帶來持續而深刻的刺激和衝擊。

而從粉絲經濟的角度來看,這種發行方式可以使歌手在社交媒體上享有持續的話題熱度,並充分盤活粉絲社群生態。

但這種方式就全然正確?不見得。在音樂先聲看來,這種過度碎片化的發行方式,擁有為歌手保持持續熱度可能性的同時,也會導致受眾對歌手專輯注意力的分散,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普通受眾的熱情也會逐漸消失殆盡。而且就目前來看,這種長線操作似乎更有利於具有強烈“粉絲經濟”屬性的歌手。

而除了發行拆分的數位專輯,像CD、黑膠唱片等實體形式,更多成了稀缺和情懷的代名詞。隨著更多樣數位音樂發行單元的出現,不知用戶是否會更加懷念過去專輯模式下聽音樂的酣暢淋漓。

然而,不論是何種發行方式的創新,所體現的都是數位音樂和數位音樂平臺的不斷發展和探索,但歌手在面對花樣翻新的發行策略時,還是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宣傳推廣:四兩撥千斤

專輯、單曲發行之後,歌手所要面臨的任務則更加艱巨。但與過去除了演唱會、簽售會、電臺、電視臺等地面活動之外沒有太多選擇不同,隨著線上宣傳方式和途徑的多樣化,歌手對於歌曲的宣傳推廣變得更“輕”。

在之前的文章《不用只盯著版權,用這些方法音樂人的“存活率”也許更高》中,音樂先聲曾介紹了幾個可以斬獲流量的“大殺器”,音樂人如何在“玩”中就能把音樂賣了。今天,我們再進行一些關於“音樂人如何行銷自己歌曲”的補充。

3、善用流媒體創造全球流行。今年的年度神曲,基本已經被西語歌曲《Despacito》提前鎖定,截止到目前,這首歌曲MV的播放量已經超過40億並登頂Youtube。而《Despacito》在全球範圍內的席捲之勢,離不開在全球擁有15億月活用戶的Youtube。

對於國內歌手來說,在全球性的流媒體和音樂榜單上得個好成績,其實也是對於國內宣傳的反哺。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前幾天吳亦凡新歌《Deserve》在iTunes榜登頂,由此引起了國內媒體的巨大反響。

4、K歌軟體最容易操作的“群眾路線”。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的全民K歌為例,目前該APP已經擁有4.6億的用戶數和超過2000萬的月活用戶數;而其同類產品唱吧的月活用戶也已經超過3000萬,明星在唱吧上可以與自己的粉絲進行“同框”互動,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實現對歌曲的強調和傳播。

5、“明星+APP”正醞釀成為趨勢。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歌手,開始通過與科技公司合作製作專屬APP的方式,來實現對粉絲群體的互動和固化。同樣是Taylor Swift,她的全新APP“The Swift Life”即將在年底上線,在APP上粉絲可以與自己的偶像直接對話,並且可以看到部分關於偶像的獨家內容。而在國內,這種專屬APP的形式也已經存在,例如SNH48所推出的“口袋48”等等。

結語

無論是何種發行和宣傳行銷策略,都要因歌手個人而異。但唯有一個趨勢不可逆,即在數位音樂時代,歌手都要主動找尋並且重新定位自己的粉絲群體。

如上文中所提到的Taylor Swift推出個人APP,其所做的是對於現有粉絲的聚集、粉絲粘性的增長,以及對於粉絲價值的深挖;而像是李志在今年所舉辦的“三三肆”巡演,更多則是主動對於新市場廣度的探索。

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剛剛發行新專輯的陳奕迅,竟選擇以重回大學校園舉辦音樂會的形式宣傳新歌,仿佛把歌曲的宣傳推廣又變回“重”。其實,從線上到線下的轉移已成為近年來歌手和平臺行銷的重點,像陳奕迅包括之前發行新專輯的王力宏,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如何在數位音樂時代重新找到自己音樂的受眾。而走線下、走校園,則是最為行之有效接入年輕新受眾的方式。

今年以來,我們在行業中見證了諸如《逐夢演藝圈》這樣的現象級審醜行銷、“鹿晗粉絲專列”這樣成功的線下場景行銷等案例,以及在數位音樂發行方式上的創新。在這些案例背後,基本都是很好的播放和銷量成績,所以如何有技巧地掌握專輯發行的各個環節,對於歌手來說,重要性也就很顯而易見了。

文 | 王亞男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音樂先聲現已入駐36氪、介面、虎嗅、、鈦媒體、知乎、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百度百家、一點資訊、搜狐、網易等自媒體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