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王千源:仍在期待下一個階段自己的突破

大家都說王千源有“神級演技”, 對此, 王千源卻格外低調。 他認為, “最佳男演員”稱號不代表功成名就, 他仍在期待下一個階段的自己。 “你現在40來歲, 但到了50歲還有50歲的表演, 到了60歲還有60歲的表演。 ”王千源說:“做演員, 認真投入這件事是不能停下的。 如果你老是對自己說, 今天這個電影我都拿完獎了, 明天那個壞蛋角色我都演過了, 我就‘行活’就行了——你要是經常這麼去做, 你一定沒有50多60多那時候的突破。 ”

“大器”長成, 要運氣更要漫長的時間

王千源二十歲出道, 三十九歲榮獲東京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稱號, 有人說他是“大器晚成”,

而王千源本人卻認為, 自己是“大器早成”。 “像我爹演了這一輩子還沒拿過什麼別的獎, 我還是運氣好。 ”而這“運氣”一來就把王千源帶上一個臺階——憑藉電影《鋼的琴》, 王千源以演技實力斬獲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的稱號。

人們都說, 他把這部小眾電影演到了大眾心裡去。 而他在採訪中則真誠地說:“我當時只是拍電影, 拍一個自己喜歡的電影, 演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 我就覺得電影作品不分大眾小眾, 作為從事這個工作的角度來講, 只分為喜歡演的電影、不喜歡演的電影;從觀眾的角度來講, 就是喜歡看的電影和不喜歡看的電影。 我覺得這麼區分還是比較合理。 ”

他臉長眼小, 面孔粗糙, 既沒有亮眼的外形,

也沒有校友劉燁、章子怡那樣年少成名的好運。 即使在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稱號、脫離多年來“混臉熟”的怪圈之後, 他依然鮮少能出演主角。

《繡春刀》裡的王千源, 犀利的演技為他聚集了相當的人氣。

在備受爭議的《黃金時代》中, 他演民國北方大作家聶紺弩,

爽朗的氣質頗受好評, 但論戲份他連演員表前五名都排不上。 在口碑極好的《繡春刀》中, 他演“錦衣衛三兄弟”的大哥, 演盡一個明朝基層公務員的尷尬與苦悶, 但觀眾眼中的主角畢竟是“男神”張震。 到了2015年, 他在《太平輪》打完了醬油, 才終於又輪上了一個足以大放異彩的機會——《解救吾先生》。

演壞蛋, 你要好好研究這類人

在警匪片《解救吾先生》中, 窮凶極惡的大反派“華子”, 使43歲的王千源再次佔據了各種影評的標題。 靠著三天不喝水、七天不洗頭、狠揍劉德華、琢磨怎麼吃好一個餃子等種種“技術活”, 王千源使自己的形象無限接近於這個手上染滿鮮血、“野狗”般的悍匪。 在2015年的初秋, 他僅憑銀幕上那瘋狂而精明的眼神,

便帶給了觀眾一絲早來的寒意。

在2015年的初秋, 王千源僅憑銀幕上那瘋狂而精明的眼神, 便帶給了觀眾一絲早來的寒意。

為了演好這個壞蛋, 王千源曾經拜訪了好幾個窮凶極惡的罪犯。 “人的這個想法都是瞬息萬變的。 你要研究他, 他的人生、他的經歷,

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研究的過程你仿佛也成了他、跟著他經歷了這個被不斷拒絕的人生,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 痛苦完了之後, 你把人物演好了, 觀眾是能夠被觸動到的, 完了金雞獎也給你了。 ”說到這兒王千源自己也調侃道:“再也不愁沒有金雞獎了。 ”因為這部戲, 王千源獲得了2017年金雞獎的最佳男配角。

在每一個時間點, 重新定義與世界的關係

自上一次和好友張猛雙劍合璧《鋼的琴》, 時隔6年, 王張二人又有一部新的合作《槍炮腰花》。 在這部電影裡, 小鎮青年、燒烤店老闆、美國攝製組、開發商多種勢力在一片工業廢區裡引爆了各種嬉笑怒駡的故事, 時代洪流中人與環境的思考也隨之敲響。

時隔6年,王張二人又有一部新的合作《槍炮腰花》。

這是王千源第一次演“環保”電影。“其實每個人都是在一邊表演,一邊尋找自己的人生。”從王千源嘴裡說出來的道理無比樸實又無比在理:“你20歲的時候,你不可能演環保、你不可能演珍愛生命。但是現在我會去演,因為到了40歲我看到了,我理解了,我們就這麼一個小地球,你把它弄沒了咱以後誰都別住了。”

“還有珍愛生命,這四個字說起來有點老生常談。但是你20歲的時候你不能理解這件事,身邊的人都活得好好的,長輩健健康康。等到你40歲了,那些老人該死的死,該沒的沒,這時候你才能理解,生命是脆弱的,你才會想到要去珍愛生命。”

“20歲你演戲是這個模樣,30歲是另一個模樣,40歲又有另一番模樣,你要時不時地回過頭來看待自己,重新定位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不時地調整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表達。”在王千源的眼裡,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應該不時自省,在自省中打開視野,思考新的人生。

“閱歷和視野都開闊了以後,越發會想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工作、珍惜人和人之間的交往、珍惜與每個人在一起的時光、珍惜活著的時候,珍惜醒著的時候,也要珍惜睡覺的時候。”問他,那具體怎麼珍惜呢?“每天一睜眼,別嘩一下起來,心臟受不了,先在床上耽個5分鐘,緩緩。然後慢慢地去跑步,吃自己做的健康早餐,午後最好還能讓自己緩緩睡個午覺。”

平時除了電影,極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的王千源,在德國製錶品牌格拉蘇蒂原創時計工藝展在北京SKP開幕時,以品牌好友的身份出現,於是有了如下對話。

對於大器晚成的王千源來說,成名之前漫長的時間是磨煉也是饋贈。

澎湃新聞:對你來說,做演員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王千源:做演員最有趣、也是最痛苦的,就是嘗試不同的角色。我可以演《繡春刀》的錦衣衛、可以演《解救吾先生》的壞蛋,也可以演《鋼的琴》裡面小裡小氣的父親,你就不行。你永遠都是以記者的身份來採訪不同的人,我們演員就可以有變化,每次以不同的角色來面對你,這是有趣的地方。

但是痛苦在哪兒呢?你做記者你都是做自己,你不用進入角色、你不用背臺詞、你不用丟掉原來的那個自己,你只要做原創就好了,但我演員不行。每一個角色,背後都要做很多功課。比如當時演鋼的琴,每天就穿著綠毛褲,在四星級酒店裡邊走,不穿外褲,別人當你神經病,但這都是為了幫助自己進入角色。

澎湃新聞:你的成長與成名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如何看待演戲與時間之間的關係?

王千源:演技的成長是階梯式的,走過一段瓶頸期之後,突然會上一個臺階。所以你必須要每一天都認真地去工作,2010年堅守、12年堅守、15年堅守17年堅守,堅守完了回頭看,正是因為有這些堅守,才能走到這樣的地步。每一步都走得很嚴謹,才能有最後的突破。這種突破,有的時候是突然間的轉變,有時候呢,就在你身上潛移默化,你不想突破,但突破已經在發生了。

我現在會回過頭來看以前的作品。當時看,哎喲,那麼好。但是現在看,覺得當時還是有些稚嫩,技法上還是有值得提高的地方。為什麼呢?年齡上,長了一塊兒,經驗上、閱歷上也長了一塊兒。回頭看過去的作品,會有蒼白的感覺,但當時看是豐富的。但是演戲就是一件遺憾的藝術,永遠不可能做得完美,但你要讓自己盡善盡美。

澎湃新聞:所以,你覺得自己的演藝生涯最重要的兩個字是“堅守”?

王千源:不全是,但很重要。作為演員,你不管是演壞人、還是演冰冷型的、還是演溫暖型的,你都要去認真去表現。我在這個整個表演過程當中,沒有什麼是特別喜歡演的,古裝戲也演過、現代戲也演過、大角色也演過小角色也演過。你還想演什麼?你再演一個你演過的角色,你怎麼演?這個炒雞蛋我吃過了,我還吃它幹什麼?是不是?那就要要求自己不斷地堅守。

所以我總是戴著手錶,你看看它,提醒一下自己,堅守每一天。只要你接活了,你就要認真地對待它——時間長了,我跟你講啊,水到渠成。

澎湃新聞:演戲這麼嚴謹,又愛戴德國表,你是不是和很多中國男人一樣有德國情結?

王千源:我很有這個德國情節啊,德國人的嚴謹、德國人的兇猛、我們從哪兒知道的呢?世界盃啊。我一看世界盃,德國球員一個個都高大兇猛還很嚴肅,沒有巴西那種熱情,但是你很難突破他,因為他們卡位很嚴格,他們的嚴謹很強大。我戴的手錶也是,有些牌子堅守了170多年了,一直把高水準堅持到現在,這就非常令人敬佩。我活不了170歲,但是我嚮往100歲的時候仍然在堅守和突破。

時隔6年,王張二人又有一部新的合作《槍炮腰花》。

這是王千源第一次演“環保”電影。“其實每個人都是在一邊表演,一邊尋找自己的人生。”從王千源嘴裡說出來的道理無比樸實又無比在理:“你20歲的時候,你不可能演環保、你不可能演珍愛生命。但是現在我會去演,因為到了40歲我看到了,我理解了,我們就這麼一個小地球,你把它弄沒了咱以後誰都別住了。”

“還有珍愛生命,這四個字說起來有點老生常談。但是你20歲的時候你不能理解這件事,身邊的人都活得好好的,長輩健健康康。等到你40歲了,那些老人該死的死,該沒的沒,這時候你才能理解,生命是脆弱的,你才會想到要去珍愛生命。”

“20歲你演戲是這個模樣,30歲是另一個模樣,40歲又有另一番模樣,你要時不時地回過頭來看待自己,重新定位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不時地調整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表達。”在王千源的眼裡,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應該不時自省,在自省中打開視野,思考新的人生。

“閱歷和視野都開闊了以後,越發會想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工作、珍惜人和人之間的交往、珍惜與每個人在一起的時光、珍惜活著的時候,珍惜醒著的時候,也要珍惜睡覺的時候。”問他,那具體怎麼珍惜呢?“每天一睜眼,別嘩一下起來,心臟受不了,先在床上耽個5分鐘,緩緩。然後慢慢地去跑步,吃自己做的健康早餐,午後最好還能讓自己緩緩睡個午覺。”

平時除了電影,極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的王千源,在德國製錶品牌格拉蘇蒂原創時計工藝展在北京SKP開幕時,以品牌好友的身份出現,於是有了如下對話。

對於大器晚成的王千源來說,成名之前漫長的時間是磨煉也是饋贈。

澎湃新聞:對你來說,做演員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王千源:做演員最有趣、也是最痛苦的,就是嘗試不同的角色。我可以演《繡春刀》的錦衣衛、可以演《解救吾先生》的壞蛋,也可以演《鋼的琴》裡面小裡小氣的父親,你就不行。你永遠都是以記者的身份來採訪不同的人,我們演員就可以有變化,每次以不同的角色來面對你,這是有趣的地方。

但是痛苦在哪兒呢?你做記者你都是做自己,你不用進入角色、你不用背臺詞、你不用丟掉原來的那個自己,你只要做原創就好了,但我演員不行。每一個角色,背後都要做很多功課。比如當時演鋼的琴,每天就穿著綠毛褲,在四星級酒店裡邊走,不穿外褲,別人當你神經病,但這都是為了幫助自己進入角色。

澎湃新聞:你的成長與成名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如何看待演戲與時間之間的關係?

王千源:演技的成長是階梯式的,走過一段瓶頸期之後,突然會上一個臺階。所以你必須要每一天都認真地去工作,2010年堅守、12年堅守、15年堅守17年堅守,堅守完了回頭看,正是因為有這些堅守,才能走到這樣的地步。每一步都走得很嚴謹,才能有最後的突破。這種突破,有的時候是突然間的轉變,有時候呢,就在你身上潛移默化,你不想突破,但突破已經在發生了。

我現在會回過頭來看以前的作品。當時看,哎喲,那麼好。但是現在看,覺得當時還是有些稚嫩,技法上還是有值得提高的地方。為什麼呢?年齡上,長了一塊兒,經驗上、閱歷上也長了一塊兒。回頭看過去的作品,會有蒼白的感覺,但當時看是豐富的。但是演戲就是一件遺憾的藝術,永遠不可能做得完美,但你要讓自己盡善盡美。

澎湃新聞:所以,你覺得自己的演藝生涯最重要的兩個字是“堅守”?

王千源:不全是,但很重要。作為演員,你不管是演壞人、還是演冰冷型的、還是演溫暖型的,你都要去認真去表現。我在這個整個表演過程當中,沒有什麼是特別喜歡演的,古裝戲也演過、現代戲也演過、大角色也演過小角色也演過。你還想演什麼?你再演一個你演過的角色,你怎麼演?這個炒雞蛋我吃過了,我還吃它幹什麼?是不是?那就要要求自己不斷地堅守。

所以我總是戴著手錶,你看看它,提醒一下自己,堅守每一天。只要你接活了,你就要認真地對待它——時間長了,我跟你講啊,水到渠成。

澎湃新聞:演戲這麼嚴謹,又愛戴德國表,你是不是和很多中國男人一樣有德國情結?

王千源:我很有這個德國情節啊,德國人的嚴謹、德國人的兇猛、我們從哪兒知道的呢?世界盃啊。我一看世界盃,德國球員一個個都高大兇猛還很嚴肅,沒有巴西那種熱情,但是你很難突破他,因為他們卡位很嚴格,他們的嚴謹很強大。我戴的手錶也是,有些牌子堅守了170多年了,一直把高水準堅持到現在,這就非常令人敬佩。我活不了170歲,但是我嚮往100歲的時候仍然在堅守和突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