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沙孟海:沒必要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法帖

沙孟海(1900-1992) 原名文若, 中年後以字行。 號石荒、沙村、決明、蘭沙等。 浙江鄞縣人。 早年從馮君木學古典詩文, 從吳昌碩習書法、篆刻。 曾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1963年起在浙江美術學院兼課, 1979年起為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導師。 歷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浙江考古學會名譽會長等職。

沙孟海一生親歷民國以來現代書法的發展, 素有“海內榜書, 沙翁第一”之稱。 他曾為蔣介石擔任秘書卻又為共產黨傳遞重要情報, 他也曾嚴厲“棒喝”啟功卻又能虛心逐字記錄啟功的意見。

這就是沙孟海, 一個兼具了學者風度和革命者道德勇氣的人, 他從未刻意追求書法家的身份, 終其一生最注重的是學養的積澱, 而這正是現在眾多書家最需要向沙孟海學習的!

其書法遠宗漢魏, 近取宋明, 于鐘繇、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蘇軾、黃庭堅諸家, 用力最勤, 且能化古融今, 形成自己"雄強"書風。 沙孟海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現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之一。

作為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沙孟海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的“沙體”雄渾剛健, 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 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同時, 沙孟海學問淵博, 研究精到, 造詣精深, 是一位集書法學、古典文學、古文字學、篆刻學、金石學、民俗學、考古學於一身的大學者、藝術巨擘。

而他卻堅持自謙:“我對書法平日懶于臨習, 一曝十寒, 實踐不夠, 所以成就不多。 ”

啟功曾高度評價沙孟海的書法:“沙先生的字, 往深裡看去, 確實有多方面的根底修養;而使我最敬佩處則是無論筆的利鈍, 紙的精粗, 人的高低, 好象他都沒看見, 拿起便寫, 給人以浩浩落落之感。 雖年逾八旬, 眼不花、手不顫, 無論書信、文稿, 都是不超出一釐米的小字。 這只能歸之於功夫、性格、學問、素養綜合的效果吧!”

沙孟海長啟功十二歲,啟功每見到沙孟海,總是以忘年相待。對於和氣功在酒席、遊覽之後的當場寫字題詩的活動。啟功如果臨時寫打油小詩,總要先呈沙孟海看過,沙孟海常常鄭重地指出“這句不好!”啟功不解,再問之時,沙孟海便加重語氣說:“就是不好!”

啟功在這“一喝”之後,也知道怎麼不好和怎麼改了。“這一喝的情誼。應該有多麼大的分量啊!”

後來沙孟海編輯有關書法史的書稿,也虛心地向啟功請教。啟功動情地回憶道:“有時拿過一篇寫出的稿紙,讓我逐句看,我也“忘其所以”,指手劃腳,先生竟像記筆記似的一字字在稿紙上改。事後,我清醒過來,大為後悔失禮,而先生卻欣然點頭,似乎肯定了我背誦功課的及格。”

不僅對啟功的意見虛心接受,其實沙孟海一生都主張“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蹟。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

▲ 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曾說:“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這句話有深長意義。它指出松柏的茂盛(精華),應該代代繼承下去。我們大家是過路人,一代又一代,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書法傳統,一定要擔負起繼承發揚的歷史使命,這便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 沙孟海

20世紀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也是一個中西文化劇烈碰撞的時代,沙孟海的一生包含了求學、教書、從政和治學的豐富經歷,他的思想和學養成就了他的書法藝術,他的人生和藝術值得後人學習,同時值得現在眾多書家深思:書法,究竟是學養和思想重要,還是表面形式更為重要?

沙孟海其他書法作品欣賞

沙孟海長啟功十二歲,啟功每見到沙孟海,總是以忘年相待。對於和氣功在酒席、遊覽之後的當場寫字題詩的活動。啟功如果臨時寫打油小詩,總要先呈沙孟海看過,沙孟海常常鄭重地指出“這句不好!”啟功不解,再問之時,沙孟海便加重語氣說:“就是不好!”

啟功在這“一喝”之後,也知道怎麼不好和怎麼改了。“這一喝的情誼。應該有多麼大的分量啊!”

後來沙孟海編輯有關書法史的書稿,也虛心地向啟功請教。啟功動情地回憶道:“有時拿過一篇寫出的稿紙,讓我逐句看,我也“忘其所以”,指手劃腳,先生竟像記筆記似的一字字在稿紙上改。事後,我清醒過來,大為後悔失禮,而先生卻欣然點頭,似乎肯定了我背誦功課的及格。”

不僅對啟功的意見虛心接受,其實沙孟海一生都主張“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蹟。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

▲ 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曾說:“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這句話有深長意義。它指出松柏的茂盛(精華),應該代代繼承下去。我們大家是過路人,一代又一代,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書法傳統,一定要擔負起繼承發揚的歷史使命,這便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 沙孟海

20世紀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也是一個中西文化劇烈碰撞的時代,沙孟海的一生包含了求學、教書、從政和治學的豐富經歷,他的思想和學養成就了他的書法藝術,他的人生和藝術值得後人學習,同時值得現在眾多書家深思:書法,究竟是學養和思想重要,還是表面形式更為重要?

沙孟海其他書法作品欣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