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清的皇帝寢宮有多奢華?禮制在紫禁城佈局中的體現

在中國古代, 禮可以說是統治者用以治國的根本。 禮制是什麼?《禮記》第一篇《曲禮上第一》說得很清楚:“夫禮者, 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又說:“道德仁義, 非禮不成。 教訓正俗, 非禮不備。 分爭辨訟, 非禮不決。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非禮不定。 ”禮是決定人倫關係, 明辨是非的標準, 是制定道德仁義的規範。 禮不僅是一種思想, 而且還是一系列行為的具體規則, 它不僅制約著社會倫理道德, 也制約著人們的生活行為。 這些規範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內容就是建立一種等級的思想和等級的制度。

任何一幢或一組建築, 決定其規模和內容的自然首先是它們的功能需要, 宮殿建築也是如此。

紫禁城是封建帝王執政和生活之地,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第一是辦理政務, 需要有舉行各種禮儀和處理日常政務的殿堂、衙署、官府;

第二是生活起居, 包括皇帝、皇后、眾多的皇妃、皇子和太祖、太后生活、休息用的寢宮、園林、戲臺等;

第三是供皇帝及其家族進行宗教、祭祀活動與念書習武的場所, 如佛堂、齋宮、藏書閣、射騎場等;還有為以上各項內容服務的建築設施, 包括膳房、作坊、禁上房、庫房以及龐大服務人員的生活用房。

據統計, 在紫禁城內總共有近千幢房屋。

從歷代皇宮建築群的規劃可以看到, 帝王處理政務的殿堂總是放在宮城的前面, 稱為前朝;生活起居部分放在後面, 稱為後寢或後宮;這種合乎實際功能需要的前朝後寢的佈局成了歷代皇宮的基本格局。

明朝的紫禁城也是這樣, 在這裡, 屬於前朝部分的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位於中軸線的前部, 它們是皇帝在重大禮儀和節日召見朝廷文武百官, 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 不但有龐大的殿堂和廣闊的庭院, 還要有做各項準備和作為儲存設備的眾多配殿與廊廡。

後寢部分有處於中軸線上的乾清、交泰、坤甯三座宮, 它們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處理日常公務及舉行內朝小禮儀的場所。 三宮的兩邊有供太后、太妃居住的西六宮;供皇妃居住的東六宮和供皇太子居住的東西六所;供宗教與祭祀用的一些殿堂, 供皇帝休息、遊樂的御花園以及大量服務性建築也散佈在後寢區裡。 所有這些前朝、後寢兩部分的各種建築都按照它們不同的功能和性質分別組成一個又一個院落, 前後左右並列在一起, 相互之間既有分隔, 又有甬道相聯, 組成龐大規模的皇宮建築群。

在一部《禮記》中可以見到不少有關建築形制的規範與要求。《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中將城市分為天子的王城,諸侯的國都和宗室與卿大夫的都城三個級別,規定:“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途九軌,環途七軌,野途五軌。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環途以為諸侯經途,野途以為都經途。”這是說王城的城樓高九雉,每雉高一丈,即高九丈;諸侯城樓按王城宮隅之制即高七雉;宗室都城城樓則按王城門阿之制,只能高五雉。王城的經途即南北向大道寬九軌,可並行九輛車;諸侯城的經途相當於王城環城道路的寬度,即寬七軌;而宗室都城的經途,只能有王城城外道路的寬度,即五軌之寬。

為了讓禮在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歷代統治者制定了各種更為具體的規章制度,並將它們列入國家的法典。

唐朝的《營繕令》中規定:都城每座城門可以開三個門洞,大州的城正門開兩個門洞,而縣城的門只能開一個門洞。帝王的宮殿可用有鴟尾裝飾的廡殿式屋頂,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只能用歇山式屋頂,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式屋頂。明朝在建國之初即對親王以下的各級官民的宅第規模、形制、裝飾都有明確的制度。《明會典》中規定:公侯,前廳七間或五間,中堂七間,後堂七間;一品、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後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

先從位於中軸線上的各座城門、院門說起。午門是整座宮城的大門,位於紫禁城的最南面。高高的城臺上,中央有一座九開間的大殿,在它的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在這殿屋兩端各有一座方形的殿堂,這種呈字形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午門大殿用的是廡殿重簷式屋頂,這也是屋頂中最高級的式樣。午門作為紫禁城的大門,同時又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和戰士戰後凱旋向皇帝獻俘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曆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官員犯死罪,傳有“推出午門斬首”之說,其實明、清兩朝執行死刑斬首示眾的地方是在離午門有相當距離的菜市口,午門廣場只是對官員執行“杖刑”的地方。午門城台下正面有三個門洞,左右城台各有一門稱為掖門。正面中央的門洞是皇帝專用的門道,除皇帝外,皇后在完婚入宮時可進此門;各省舉人彙集京城接受皇帝殿試,中了狀元的進士可由此門出宮,這算是特許的了。百官上朝,文武官員進出東門,王公宗室進出西門。如遇大朝皇帝升殿,朝見文武百官人數增多,和皇帝殿試各省晉京的舉人時,才把左右掖門打開,文、武官分別進出東、西兩掖門,各省舉人則按在會試時考中的名次,單數走東掖門,雙數走西掖門。一座午門的五個門洞也表現出了如此鮮明的等級制度。

紫禁城的後門為神武門,位於中軸線之北。神武門原稱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門。清朝第二任皇帝康熙名玄燁,為了避諱,將玄武門改為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周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

午門的北面是紫禁城前朝部分的大門太和門。太和門不是宮城之門而是一組建築群體的大門,因此它沒有採用城樓門的形式,用的是宮殿式大門。大門坐落在白石台基之上,面闊九開間,進深四間,上面是重簷歇山式屋頂,這是在屋頂中僅次於重簷廡殿頂的等級,大門之前的左右兩邊各有一隻銅獅把門,銅獅坐落在高高的石座上,張嘴瞪目,形態十分雄偉,增添了這座大門的威勢。明、清兩朝的帝王除在重大節慶日必須親臨太和殿舉行大朝儀式外,平日遇到需下詔頒令時往往在這座太和門內接見文武百官。所乙太和門除了作為前朝的大門外,還有“禦門聽政”的用處。

紫禁城後宮部分也有一座大門,稱乾清門,它位於前朝保和殿的北面,也是一座宮殿式大門。面闊五開間,單簷歇山式屋頂,也有白石台基,門前左右也有一對銅獅子把門。但它畢竟是後宮的大門,所以在屋頂形式、面闊大小、台基高低、銅獅子的形態上都比太和殿要低一個等級。在禮制規定的許可範圍內,為了不失後宮大門的身份,特別加建了兩座影壁,呈八字形聯接在大門的左右,與乾清門聯成為一個整體,使這座宮門也頗有氣勢。

我們再看一下中軸線上的幾個庭院、廣場和廣場上的主要建築。從午門進紫禁城,首先來到一個橫向的廣場,面積有26 000平方米。北面為太和門,左右兩邊各有門廊圍合成為封閉性的庭院。在廣場的中間,橫列著一條稱為金水河的小河,橫貫東西,將廣場分為南北兩半。河上架著五座有漢白玉白欄杆的石橋,正對著太和門。紫禁城裡並沒有自然河道,這條金水河從何而來?

原來在中國人的環境觀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種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風水的形式被固定下來,即使沒有自然的地勢環境,也要人工創造出相應的條件以求得吉祥與安寧。紫禁城在興建時,用挖掘護城河的泥土在宮城的北面堆築了一座景山,又從護城河中引出水流,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宮中,並讓它流經幾座重要的建築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環境。於是,在這座重要的太和門前出現了這條金水河,河道彎曲如帶,也稱為“玉帶河”。當年皇帝禦門聽政,文武百官清早就立候在這條玉帶河的南面,等帝王駕到,即從太和門的左右兩側臺階上門聽旨。玉帶河不僅具有風水作用,也有排泄雨水、供水滅火的功能,它橫貫太和門前,無疑也增添了環境的意趣,加強了廣場的藝術表現力。

進入太和門到前朝部分。先是一個十分寬廣的庭院廣場,紫禁城的中心大殿太和殿就坐落在廣場之北。太和殿是宮城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帝登基、完婚、壽誕,每逢重大節日接受百官朝賀和賜宴都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禮儀。其後的中和殿是帝王上大朝前做準備與休息的場所。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是皇帝舉行殿試和宴請王公的殿堂。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組成紫禁城前朝的中心,無論在整體規劃與使用功能上都處於整座宮城最重要的位置,尤其乙太和殿最為突出。

太和殿面闊11開間,共寬60.01米;進深5間共33.33米;通高35.05米;建築面積2 377平方米,它是中國留存的古建築中,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屋頂最高的一座大殿。屋頂自然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台基有三層,共高8.13米,三大殿共用這座大台基。三層台基的四周有石欄杆相圍,台基的前後左右設有臺階,其中前後的臺階有左右並列的三道,中央一道為專供帝王上下的禦道,禦道上雕著九條龍紋。在最上面的一層台基上,位於太和殿的前方,還佈置著象徵國家長治久安、江山永保的銅龜、銅鶴、石嘉量、日晷和成排的銅香爐。每當大朝之日,龐大的儀仗隊羅列廣場,旌旗招展,百官上朝,鐘鼓齊鳴,殿前香煙繚繞,這氣氛是頗具感染力的。試想當年朝廷百官或各路使節要覲見皇上,先在午門或太和門外候旨,然後經幾道門闕進入廣場,穿過儀仗隊,爬上高高的三層台基才能進到太和殿,這種環境造成了一種威懾力。當年的規劃者和匠師們就是這樣運用最大的廣場,最高的台基與建築,最講究的裝飾,通過環境的經營,及建築本身的形象與裝飾使紫禁城威武壯觀。

後宮也有三座主要的大殿。最前面的是乾清宮,在明朝和清朝前期這裡是皇帝、皇后的寢宮,有時皇帝也在這裡接見下臣,處理日常公務。其後是交泰殿,為皇后接受皇族朝賀的地方。最北面的坤甯宮為皇后居住的正宮。清朝時將它分作東西兩個部分。西半部分按滿族習俗,沿牆設大炕,室內安置大鍋,每逢祭日,皇室在這裡殺豬、做米糕、喝酒祭祀諸神。東半部為皇帝結婚用洞房,設有龍鳳喜床,雙喜字影壁等。三座宮殿同處於中軸線上,並且坐落在同一座台基上。乾清宮與坤甯宮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屋頂。按禮制,後宮比前朝要低一個等級,所以這裡的台基只有一層。乾清宮前面的庭院遠沒有前朝的那麼寬廣,在乾清門與大殿之間還連著一條甬道,使人們進入後宮大門後直接可以走到乾清宮而不必由庭院登上高高的台基。凡此種種,都可以使人明顯地感到這裡是供帝王生活的寢宮,不需要像前朝宮殿群那樣地威嚴而宏偉。

紫禁城的規劃與建築佈局運用了五行學說的觀念。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古人認為世上萬物皆分陰陽,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方位中前為陽,後為陰;數字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等等。在紫禁城,屬於陽性的帝王執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將皇帝、皇后生活的寢宮放在後方,這不僅適應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陰陽之說。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後宮部分只有兩座宮(即乾清和坤甯二宮,交泰殿是後期加建的),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之說。

古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所組成。地上的方位分作東、西、南、北、中五方;天上的星座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官;顏色分為青、黃、赤、白、黑五色;聲音分作宮、商、角、徵、羽五音階。同時還把五種元素與五方、五色、五音聯繫起來組成有規律的關係。例如天上五官的中官居於中間,而中官又分為三垣,即上垣太殿,中垣紫微,下垣天市,這中垣紫微自然又處於中官之中,成了宇宙中最中心的位置,為天帝居住之地。地上的帝王既然自稱為天之子,這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宮殿也應該稱為紫微宮。漢朝皇帝在都城長安的未央宮即別稱紫微宮。明、清兩朝把皇帝居住的宮城禁地稱為紫禁城自然是事出有據了。五官除中官外,東官星座呈龍形,與五色中東方的青色相配稱青龍;西官星座呈虎形,與西方的白色相配稱白虎;南官星座呈鳥形,與南方朱色相配稱朱雀;北官星座呈龜形,與北方玄色(黑色)相配稱玄武。所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了天上四個方向星座的標記,也成為地上四個方位的象徵,因而也成了人間的神獸。秦漢時期已經有了四神獸紋樣的瓦當,成為當時用在宮殿上的特殊瓦當。唐朝長安的皇城和宋朝汴梁的宮城,它們的南門都稱為朱雀門,北門都稱為玄武門。明、清朝紫禁城的午門也稱為“五鳳樓”,鳳本屬鳥類,所以午門也是朱雀門,北面的宮門自然稱玄武門。

五種顏色中,除了東青、西白、南朱、北黑以外,中央為黃色,黃為土地之色,土為萬物之本,尤其在農業社會,土地更有特殊的地位,所以黃色成了五色的中心。在紫禁城,幾乎所有的宮殿屋頂都用黃色琉璃瓦就不奇怪了。

除了禮制和陰陽五行學說之外,紫禁城的規劃者和營造者還採用了哪些原則和相應的手法呢?我國著名的建築史學家傅熹年教授從紫禁城院落面積和宮殿位置的模數關係上進行了探討。他對紫禁城主要院落和重要建築仔細測量與分析,發現了一些現象:

首先,測得後寢二宮組成的院落東西寬118米,南北長218米,二者之比為6∶11;由前朝三大殿組成的院落東西寬234米,南北長437米,二者之比同樣為6∶11;而且後者的長、寬都幾乎為前者的二倍,即前朝院落的面積等於後宮院落的四倍。其次,在後宮部分的東、西兩側各有東西六宮和東西五所,經測量,這東、西兩個部分的長為216米,寬為119米,這尺寸與後宮院落大小基本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前朝院落與東西六宮、五所的面積都可能是根據後宮院落大小而定的。傅教授認為,中國封建王朝的建立,對皇帝來說是“化家為國”,所以以皇帝的家,即後宮為模數來規劃前三殿與其他建築群,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另外,如果在後宮院落和前朝院落的四角各劃對角線,那對角線的交點正落在乾清宮和太和殿的中心。這很可能是一種決定建築群中主要殿堂位置的設計手法,中心之前為庭院,之後安排其他建築以突出主要殿堂的地位。這種現象在北京智化寺、妙應寺等重要寺廟中同樣存在。傅教授還發現,前朝三大殿共處的工字形大台基,其南北之長為232米,東西寬130米,二者之比為9∶5。按陰陽之說,單數為陽,陽數為九屬最高,五居中,所以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徵帝王之數,稱“九五之尊”。在這座重要的台基上採用此數,應當說不是設計者的無意巧合。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的宮城,占地達72萬平方米,近千幢的房屋面積也有16萬平方米,要把這樣多的建築安排妥當,使它們既能滿足宮廷各種物質功能的需要,又要合乎禮制,創造出表現封建帝王權勢的空間環境,當時的規劃和營造者必然採取了各種技術與藝術手段,在缺乏確切史料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通過多方面的研究探討,從而揭示出古代營造者們的規劃思想與具體的設計手法

在一部《禮記》中可以見到不少有關建築形制的規範與要求。《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中將城市分為天子的王城,諸侯的國都和宗室與卿大夫的都城三個級別,規定:“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途九軌,環途七軌,野途五軌。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環途以為諸侯經途,野途以為都經途。”這是說王城的城樓高九雉,每雉高一丈,即高九丈;諸侯城樓按王城宮隅之制即高七雉;宗室都城城樓則按王城門阿之制,只能高五雉。王城的經途即南北向大道寬九軌,可並行九輛車;諸侯城的經途相當於王城環城道路的寬度,即寬七軌;而宗室都城的經途,只能有王城城外道路的寬度,即五軌之寬。

為了讓禮在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歷代統治者制定了各種更為具體的規章制度,並將它們列入國家的法典。

唐朝的《營繕令》中規定:都城每座城門可以開三個門洞,大州的城正門開兩個門洞,而縣城的門只能開一個門洞。帝王的宮殿可用有鴟尾裝飾的廡殿式屋頂,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只能用歇山式屋頂,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式屋頂。明朝在建國之初即對親王以下的各級官民的宅第規模、形制、裝飾都有明確的制度。《明會典》中規定:公侯,前廳七間或五間,中堂七間,後堂七間;一品、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後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

先從位於中軸線上的各座城門、院門說起。午門是整座宮城的大門,位於紫禁城的最南面。高高的城臺上,中央有一座九開間的大殿,在它的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在這殿屋兩端各有一座方形的殿堂,這種呈字形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午門大殿用的是廡殿重簷式屋頂,這也是屋頂中最高級的式樣。午門作為紫禁城的大門,同時又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和戰士戰後凱旋向皇帝獻俘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曆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官員犯死罪,傳有“推出午門斬首”之說,其實明、清兩朝執行死刑斬首示眾的地方是在離午門有相當距離的菜市口,午門廣場只是對官員執行“杖刑”的地方。午門城台下正面有三個門洞,左右城台各有一門稱為掖門。正面中央的門洞是皇帝專用的門道,除皇帝外,皇后在完婚入宮時可進此門;各省舉人彙集京城接受皇帝殿試,中了狀元的進士可由此門出宮,這算是特許的了。百官上朝,文武官員進出東門,王公宗室進出西門。如遇大朝皇帝升殿,朝見文武百官人數增多,和皇帝殿試各省晉京的舉人時,才把左右掖門打開,文、武官分別進出東、西兩掖門,各省舉人則按在會試時考中的名次,單數走東掖門,雙數走西掖門。一座午門的五個門洞也表現出了如此鮮明的等級制度。

紫禁城的後門為神武門,位於中軸線之北。神武門原稱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門。清朝第二任皇帝康熙名玄燁,為了避諱,將玄武門改為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周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

午門的北面是紫禁城前朝部分的大門太和門。太和門不是宮城之門而是一組建築群體的大門,因此它沒有採用城樓門的形式,用的是宮殿式大門。大門坐落在白石台基之上,面闊九開間,進深四間,上面是重簷歇山式屋頂,這是在屋頂中僅次於重簷廡殿頂的等級,大門之前的左右兩邊各有一隻銅獅把門,銅獅坐落在高高的石座上,張嘴瞪目,形態十分雄偉,增添了這座大門的威勢。明、清兩朝的帝王除在重大節慶日必須親臨太和殿舉行大朝儀式外,平日遇到需下詔頒令時往往在這座太和門內接見文武百官。所乙太和門除了作為前朝的大門外,還有“禦門聽政”的用處。

紫禁城後宮部分也有一座大門,稱乾清門,它位於前朝保和殿的北面,也是一座宮殿式大門。面闊五開間,單簷歇山式屋頂,也有白石台基,門前左右也有一對銅獅子把門。但它畢竟是後宮的大門,所以在屋頂形式、面闊大小、台基高低、銅獅子的形態上都比太和殿要低一個等級。在禮制規定的許可範圍內,為了不失後宮大門的身份,特別加建了兩座影壁,呈八字形聯接在大門的左右,與乾清門聯成為一個整體,使這座宮門也頗有氣勢。

我們再看一下中軸線上的幾個庭院、廣場和廣場上的主要建築。從午門進紫禁城,首先來到一個橫向的廣場,面積有26 000平方米。北面為太和門,左右兩邊各有門廊圍合成為封閉性的庭院。在廣場的中間,橫列著一條稱為金水河的小河,橫貫東西,將廣場分為南北兩半。河上架著五座有漢白玉白欄杆的石橋,正對著太和門。紫禁城裡並沒有自然河道,這條金水河從何而來?

原來在中國人的環境觀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種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風水的形式被固定下來,即使沒有自然的地勢環境,也要人工創造出相應的條件以求得吉祥與安寧。紫禁城在興建時,用挖掘護城河的泥土在宮城的北面堆築了一座景山,又從護城河中引出水流,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宮中,並讓它流經幾座重要的建築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環境。於是,在這座重要的太和門前出現了這條金水河,河道彎曲如帶,也稱為“玉帶河”。當年皇帝禦門聽政,文武百官清早就立候在這條玉帶河的南面,等帝王駕到,即從太和門的左右兩側臺階上門聽旨。玉帶河不僅具有風水作用,也有排泄雨水、供水滅火的功能,它橫貫太和門前,無疑也增添了環境的意趣,加強了廣場的藝術表現力。

進入太和門到前朝部分。先是一個十分寬廣的庭院廣場,紫禁城的中心大殿太和殿就坐落在廣場之北。太和殿是宮城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帝登基、完婚、壽誕,每逢重大節日接受百官朝賀和賜宴都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禮儀。其後的中和殿是帝王上大朝前做準備與休息的場所。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是皇帝舉行殿試和宴請王公的殿堂。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組成紫禁城前朝的中心,無論在整體規劃與使用功能上都處於整座宮城最重要的位置,尤其乙太和殿最為突出。

太和殿面闊11開間,共寬60.01米;進深5間共33.33米;通高35.05米;建築面積2 377平方米,它是中國留存的古建築中,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屋頂最高的一座大殿。屋頂自然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台基有三層,共高8.13米,三大殿共用這座大台基。三層台基的四周有石欄杆相圍,台基的前後左右設有臺階,其中前後的臺階有左右並列的三道,中央一道為專供帝王上下的禦道,禦道上雕著九條龍紋。在最上面的一層台基上,位於太和殿的前方,還佈置著象徵國家長治久安、江山永保的銅龜、銅鶴、石嘉量、日晷和成排的銅香爐。每當大朝之日,龐大的儀仗隊羅列廣場,旌旗招展,百官上朝,鐘鼓齊鳴,殿前香煙繚繞,這氣氛是頗具感染力的。試想當年朝廷百官或各路使節要覲見皇上,先在午門或太和門外候旨,然後經幾道門闕進入廣場,穿過儀仗隊,爬上高高的三層台基才能進到太和殿,這種環境造成了一種威懾力。當年的規劃者和匠師們就是這樣運用最大的廣場,最高的台基與建築,最講究的裝飾,通過環境的經營,及建築本身的形象與裝飾使紫禁城威武壯觀。

後宮也有三座主要的大殿。最前面的是乾清宮,在明朝和清朝前期這裡是皇帝、皇后的寢宮,有時皇帝也在這裡接見下臣,處理日常公務。其後是交泰殿,為皇后接受皇族朝賀的地方。最北面的坤甯宮為皇后居住的正宮。清朝時將它分作東西兩個部分。西半部分按滿族習俗,沿牆設大炕,室內安置大鍋,每逢祭日,皇室在這裡殺豬、做米糕、喝酒祭祀諸神。東半部為皇帝結婚用洞房,設有龍鳳喜床,雙喜字影壁等。三座宮殿同處於中軸線上,並且坐落在同一座台基上。乾清宮與坤甯宮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屋頂。按禮制,後宮比前朝要低一個等級,所以這裡的台基只有一層。乾清宮前面的庭院遠沒有前朝的那麼寬廣,在乾清門與大殿之間還連著一條甬道,使人們進入後宮大門後直接可以走到乾清宮而不必由庭院登上高高的台基。凡此種種,都可以使人明顯地感到這裡是供帝王生活的寢宮,不需要像前朝宮殿群那樣地威嚴而宏偉。

紫禁城的規劃與建築佈局運用了五行學說的觀念。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古人認為世上萬物皆分陰陽,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方位中前為陽,後為陰;數字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等等。在紫禁城,屬於陽性的帝王執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將皇帝、皇后生活的寢宮放在後方,這不僅適應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陰陽之說。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後宮部分只有兩座宮(即乾清和坤甯二宮,交泰殿是後期加建的),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之說。

古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所組成。地上的方位分作東、西、南、北、中五方;天上的星座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官;顏色分為青、黃、赤、白、黑五色;聲音分作宮、商、角、徵、羽五音階。同時還把五種元素與五方、五色、五音聯繫起來組成有規律的關係。例如天上五官的中官居於中間,而中官又分為三垣,即上垣太殿,中垣紫微,下垣天市,這中垣紫微自然又處於中官之中,成了宇宙中最中心的位置,為天帝居住之地。地上的帝王既然自稱為天之子,這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宮殿也應該稱為紫微宮。漢朝皇帝在都城長安的未央宮即別稱紫微宮。明、清兩朝把皇帝居住的宮城禁地稱為紫禁城自然是事出有據了。五官除中官外,東官星座呈龍形,與五色中東方的青色相配稱青龍;西官星座呈虎形,與西方的白色相配稱白虎;南官星座呈鳥形,與南方朱色相配稱朱雀;北官星座呈龜形,與北方玄色(黑色)相配稱玄武。所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了天上四個方向星座的標記,也成為地上四個方位的象徵,因而也成了人間的神獸。秦漢時期已經有了四神獸紋樣的瓦當,成為當時用在宮殿上的特殊瓦當。唐朝長安的皇城和宋朝汴梁的宮城,它們的南門都稱為朱雀門,北門都稱為玄武門。明、清朝紫禁城的午門也稱為“五鳳樓”,鳳本屬鳥類,所以午門也是朱雀門,北面的宮門自然稱玄武門。

五種顏色中,除了東青、西白、南朱、北黑以外,中央為黃色,黃為土地之色,土為萬物之本,尤其在農業社會,土地更有特殊的地位,所以黃色成了五色的中心。在紫禁城,幾乎所有的宮殿屋頂都用黃色琉璃瓦就不奇怪了。

除了禮制和陰陽五行學說之外,紫禁城的規劃者和營造者還採用了哪些原則和相應的手法呢?我國著名的建築史學家傅熹年教授從紫禁城院落面積和宮殿位置的模數關係上進行了探討。他對紫禁城主要院落和重要建築仔細測量與分析,發現了一些現象:

首先,測得後寢二宮組成的院落東西寬118米,南北長218米,二者之比為6∶11;由前朝三大殿組成的院落東西寬234米,南北長437米,二者之比同樣為6∶11;而且後者的長、寬都幾乎為前者的二倍,即前朝院落的面積等於後宮院落的四倍。其次,在後宮部分的東、西兩側各有東西六宮和東西五所,經測量,這東、西兩個部分的長為216米,寬為119米,這尺寸與後宮院落大小基本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前朝院落與東西六宮、五所的面積都可能是根據後宮院落大小而定的。傅教授認為,中國封建王朝的建立,對皇帝來說是“化家為國”,所以以皇帝的家,即後宮為模數來規劃前三殿與其他建築群,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另外,如果在後宮院落和前朝院落的四角各劃對角線,那對角線的交點正落在乾清宮和太和殿的中心。這很可能是一種決定建築群中主要殿堂位置的設計手法,中心之前為庭院,之後安排其他建築以突出主要殿堂的地位。這種現象在北京智化寺、妙應寺等重要寺廟中同樣存在。傅教授還發現,前朝三大殿共處的工字形大台基,其南北之長為232米,東西寬130米,二者之比為9∶5。按陰陽之說,單數為陽,陽數為九屬最高,五居中,所以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徵帝王之數,稱“九五之尊”。在這座重要的台基上採用此數,應當說不是設計者的無意巧合。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的宮城,占地達72萬平方米,近千幢的房屋面積也有16萬平方米,要把這樣多的建築安排妥當,使它們既能滿足宮廷各種物質功能的需要,又要合乎禮制,創造出表現封建帝王權勢的空間環境,當時的規劃和營造者必然採取了各種技術與藝術手段,在缺乏確切史料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通過多方面的研究探討,從而揭示出古代營造者們的規劃思想與具體的設計手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