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因果行為的四種形式 及 人的一生與因緣果報的關係

因果的四種形式, 分別是:一、動機善, 手段惡;二、動機惡, 手段善;三、動機惡, 手段惡;四、動機善, 手段善。

第一種:動機善, 手段惡

舉兩個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比如為了供養三寶而傷害眾生,

這個行為的動機是供養三寶, 而不是為了滿足私欲或私利, 動機是善, 但行為錯了, 而手段則是惡。 再比如父母為了教育孩子而打罵孩子, 老師為了教育學生而責駡學生, 雖然他們的手段是惡的, 但動機是善的。

第二種:動機惡, 手段善

這一種因果形式和第一種正好相反, 而且這種形式是最可怕的。 比如有這麼一個人, 他籌集善款、多方奔走, 組織眾人修建起了一座廟。 看到此人之行為, 大家都會說他很了不起, 發心好、功德很大等等。 但是他內心真正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佛法住世, 也不是為了利益眾生, 而是為了名聞利養, 希望通過修廟的行為而讓自己出名, 或是以後想當寺廟的住持等。

聞思佛法本身是善業, 但如果聞思佛法的動機是為了跟他人競爭, 為了超越另一個人而非常努力地聞思佛法, 其真實的目的不是為了解脫, 也不是為了利益眾生, 這也是動機惡、手段善, 是比較可怕的。 也有人為了名利或是出於羞恥心而持守戒律, 這也屬於動機惡, 手段善。 所以, 無論聞思佛法, 還是持守戒律, 其根本動機必須是善的, 否則必然不會達成任何成就。

第三種:動機惡, 手段惡

通過前兩種因果形式的解釋, 第三種很好理解。 簡單地說:心中都是殺盜淫妄的惡念, 言行上也真的做出了這些行為。

第四種:動機善, 手段也善

這一種是我們所推崇的。 還是以“聞思佛法”為例。 內心希求解脫、希望證得佛果、利益眾生,

這是善的動機;以此為目標去聞思佛法、實修佛法, 或是蓋廟、繞塔、放生、佈施等等, 修習各種善業, 這是善的手段。

如果將這四種因果形式比作四種人的話, 我們不難明白, 從一個人表面的行為是無法衡量其是善還是惡的。 龍樹菩薩在《親友書》裡做過一個比喻:就像芒果, 有些外表看起來已經熟了, 打開一嘗卻還是生的;有些外表看起來是生的, 打開以後卻已經成熟。 還有的芒果是外表熟了, 裡面也熟了;有的芒果是外表沒熟, 裡面也確實沒熟。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是屬於哪一種芒果呢?

人的一生與因緣果報有什麼關係?

語雲:「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人心如地, 播植善種或惡種, 全在於我們自己, 至於得到什麼樣的收成, 也沒有理由怨歎, 所以說「心田事不同, 果報分勝劣」。

因緣果報, 在起心動念間, 在日常生活間, 重重無盡, 常人可以什麼都不怕, 但不能不怕因果。 「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表示菩薩深知凡事都必然是有因果關係, 所以慎於始,

而凡事洞察於機先, 不昧不滯, 自然能掌握未來。

奉勸一切眾生, 時時反省為要,

每日動念行為, 檢點功過多少。

只要自覺心安, 東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 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來空寂, 因果絲毫不少,

自作還是自受, 誰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場, 處處時時建好,

望爾廣結善緣, 自度度他宜早。

因緣果報, 歷歷不爽, 要有美滿的人生, 就要培植好因好緣, 要怎麼收穫, 就要怎麼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