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是陳凱歌最好的作品,並不是「霸王別姬」

說起陳凱歌, 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霸王別姬》。

然後就會開始恨鐵不成鋼地吐槽他近年的作品有多爛。

更有甚者, 已經提出了《霸王別姬》是他父親陳懷皚代拍的無聊「陰謀論」。

會有這樣想法的人, 一定不瞭解陳凱歌。

其實陳凱歌早期有不少優秀的作品, 只是大多被人遺忘了。

魚叔今天想推薦的, 就是「陳凱歌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

孩子王

豆瓣上, 《霸王別姬》的評分人數高達56W+, 《搜索》有20W+, 《趙氏孤兒》、《無極》有10W+

就連短片合集《十分鐘年華老去》, 也都有近2W的評分人數。

而《孩子王》, 卻只有僅僅5705人評價過。

但就是這麼一部知名度極低的片子, 大導演李翰祥認為其水準高於《紅高粱》。

電話裡我告訴陳凱歌, 我看過他的《孩子王》, 我個人覺得很好,

好過《黃土地》, 也好過《紅高粱》。

梁文道曾盛讚:

這是陳凱歌最好的電影。

這是真正的陳凱歌, 這是最好的陳凱歌, 但知道的人卻最少。

《孩子王》根據阿城的同名小說改編。

(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說:《樹王》、《棋王》、《孩子王》, 是中國文學史極優秀的作品。 )

講述的是在十年動亂時期,

一名北京知青在雲南插隊的故事。

謝園飾演的北京知青老杆, 來到雲南插隊已經整整7年了。

在日復一日的迷茫日子裡, 老杆卻突然被隊長派去了學校當老師。

受了提拔原本還挺開心, 可到了學校才發現, 那裡簡陋得都不如原來的大隊宿舍。

而只有高中學歷的自己, 竟然被分配給初三的孩子們上課。

從來沒有教書經驗的老杆, 有點慌了手腳;

但既然被指派了任務, 硬著頭皮也得上。

第一堂課上, 老杆就驚奇地發現, 這些來讀書的孩子們壓根連本書都沒有。

他去問校長,校長不以為然。

「忘了跟你說,沒有書。這些從來不發,缺紙。」

沒有課本,那就只能抄。

每節課上,老杆拿著課本在黑板上抄,同學們就在下面抄。

雖說他們已經是初三的學生了,但識字水準卻都還停留在小學水準。

老杆一開始並不知情,結果自己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一點反應都沒有。

於是他讓孩子們上黑板把自己不認識的字都給圈出來,結果一篇文章下來,三分之二都是生字。

不概括段落大意,不提煉中心思想。先定一個小目標,把課文的字也認識了。

教學進度雖然慢,但學生們實實在在的每天都在進步。

老杆和別的老師都不一樣。

他課前不需要起立問好,聽課手不需要背在身後,有問題可以自由發言。

別的教室裡都是安靜沉悶的,只有老杆的課上總有停不下來的笑聲。

到後來,他索性拋開了教學計畫,按著學生們的興趣自由講課。

然而也因為老杆的「不守規矩」,他不久之後就被學校開除,打回大隊繼續勞動……

原著和電影對於教育問題和文化殘缺的批判和反省,都是非常明顯的。

因此,有人把這部片子評價為中國版《死亡詩社》。

刻板僵化的教育方式、落後保守的教育觀念,兩部電影中的老師都對傳統教育方式提出了質疑和抵制。

但是相比《死亡詩社》反抗意識覺醒的結尾,《孩子王》透露出來的卻是一種無奈,甚至可以說是絕望。

老杆第一天去學校報到的時候,是直接提了一把大刀去的。

這哪裡是去教書?分明是去殺人。

老杆用自己的方式教書,一開始確實是有成效的,他也期望自己或許真的可以讓這些孩子的命運有些許改變。

尤其是王福,班上最用功刻苦的學生。

字典是個稀罕物,王福沒有,所以每天抱著老杆的字典拼命抄,天黑了都遲遲不回家。

放在今天,這種例子也依然會被部分家長老師當成「好學」的榜樣。

可當老杆問王福對未來的打算時,王福卻回答:

「初三畢業了我就回隊上勞動,以後還有更大的字典,我還要抄。」

老杆傻眼了。

片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段落。

知青夥伴們來看望老杆,老杆擺出一副老師模樣,開始給知青們上課: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

在戲鬧的氛圍中,所有人開始重複這個無限迴圈的故事,而外面玩耍的學生們也開始無意識模仿。

一傳十,十傳百,這個重複的聲音開始在整片大山中迴響……

而這個無限重複的故事,似乎也是對這座山這群人命運的預示和嘲弄。

一味的重複和模仿並不能帶來進步,而只會產生馴化。

正如陳凱歌自己所說:

「字典在全片裡是文化的象徵,它沒有救了孩子,反而害了他們。」

這也是為什麼,當老杆最後離開學校的時候,給王福留下了一句話:

「王福,今後什麼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

山上的放牛娃不念書,拒絕文明,但是也快樂自由地荒蠻生長;

課堂裡的孩子接受著所謂的教育,但在條條框框的束縛中成長,反而長成了扭曲了模樣。

就如同片尾燒山后遺留下的那些焦黑的枯木。

這正是陳凱歌的擔憂,也是拍這部片子的思考和用意:

當初我們這些孩子們,就被下放到山區去破舊立新,砍掉成千上萬沒有用的舊樹,如今想想舊是破了,新呢,也沒立起來,有些地方又生出來七歪八倒的新樹,可怎能和千年的蒼松翠柏比?

相比《霸王別姬》,《黃土地》和《孩子王》才是更為真實的陳凱歌。

這兩部早期作品,注入了他對中國文化最深刻而精准的反思。

《黃土地》的攝影是張藝謀,《孩子王》的攝影是顧長衛。

但是當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拿下柏林金熊獎的時候,入圍坎城的《孩子王》只拿到了一個「教育貢獻獎」。

這跟鼓勵獎幾乎沒什麼區別。

而在正面交鋒的第八屆金雞獎上,《紅高粱》和《老井》共獲最佳故事片獎,張藝謀甚至還因出演《老井》拿了個最佳男主角獎。

《孩子王》則是全線潰敗,給陳凱歌頒了一個「導演特別獎」以資鼓勵。

這對陳凱歌的打擊是巨大的。

之後的幾年間,陳凱歌一直在徘徊,直到1993年,才終於靠著《霸王別姬》拿下了他心心念念的金棕櫚。

事實上,陳凱歌從《霸王別姬》就已經變了,開始迎合主流和商業的喜好。

近兩年的情況更為明顯。

正是因為太想被市場所接納,反而束縛了自己的手腳。

很多人問,為什麼陳凱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別姬》了?

或許是因為他找不到《孩子王》的那顆心了。

想看的魚友,a站、b站有資源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他去問校長,校長不以為然。

「忘了跟你說,沒有書。這些從來不發,缺紙。」

沒有課本,那就只能抄。

每節課上,老杆拿著課本在黑板上抄,同學們就在下面抄。

雖說他們已經是初三的學生了,但識字水準卻都還停留在小學水準。

老杆一開始並不知情,結果自己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一點反應都沒有。

於是他讓孩子們上黑板把自己不認識的字都給圈出來,結果一篇文章下來,三分之二都是生字。

不概括段落大意,不提煉中心思想。先定一個小目標,把課文的字也認識了。

教學進度雖然慢,但學生們實實在在的每天都在進步。

老杆和別的老師都不一樣。

他課前不需要起立問好,聽課手不需要背在身後,有問題可以自由發言。

別的教室裡都是安靜沉悶的,只有老杆的課上總有停不下來的笑聲。

到後來,他索性拋開了教學計畫,按著學生們的興趣自由講課。

然而也因為老杆的「不守規矩」,他不久之後就被學校開除,打回大隊繼續勞動……

原著和電影對於教育問題和文化殘缺的批判和反省,都是非常明顯的。

因此,有人把這部片子評價為中國版《死亡詩社》。

刻板僵化的教育方式、落後保守的教育觀念,兩部電影中的老師都對傳統教育方式提出了質疑和抵制。

但是相比《死亡詩社》反抗意識覺醒的結尾,《孩子王》透露出來的卻是一種無奈,甚至可以說是絕望。

老杆第一天去學校報到的時候,是直接提了一把大刀去的。

這哪裡是去教書?分明是去殺人。

老杆用自己的方式教書,一開始確實是有成效的,他也期望自己或許真的可以讓這些孩子的命運有些許改變。

尤其是王福,班上最用功刻苦的學生。

字典是個稀罕物,王福沒有,所以每天抱著老杆的字典拼命抄,天黑了都遲遲不回家。

放在今天,這種例子也依然會被部分家長老師當成「好學」的榜樣。

可當老杆問王福對未來的打算時,王福卻回答:

「初三畢業了我就回隊上勞動,以後還有更大的字典,我還要抄。」

老杆傻眼了。

片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段落。

知青夥伴們來看望老杆,老杆擺出一副老師模樣,開始給知青們上課: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

在戲鬧的氛圍中,所有人開始重複這個無限迴圈的故事,而外面玩耍的學生們也開始無意識模仿。

一傳十,十傳百,這個重複的聲音開始在整片大山中迴響……

而這個無限重複的故事,似乎也是對這座山這群人命運的預示和嘲弄。

一味的重複和模仿並不能帶來進步,而只會產生馴化。

正如陳凱歌自己所說:

「字典在全片裡是文化的象徵,它沒有救了孩子,反而害了他們。」

這也是為什麼,當老杆最後離開學校的時候,給王福留下了一句話:

「王福,今後什麼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

山上的放牛娃不念書,拒絕文明,但是也快樂自由地荒蠻生長;

課堂裡的孩子接受著所謂的教育,但在條條框框的束縛中成長,反而長成了扭曲了模樣。

就如同片尾燒山后遺留下的那些焦黑的枯木。

這正是陳凱歌的擔憂,也是拍這部片子的思考和用意:

當初我們這些孩子們,就被下放到山區去破舊立新,砍掉成千上萬沒有用的舊樹,如今想想舊是破了,新呢,也沒立起來,有些地方又生出來七歪八倒的新樹,可怎能和千年的蒼松翠柏比?

相比《霸王別姬》,《黃土地》和《孩子王》才是更為真實的陳凱歌。

這兩部早期作品,注入了他對中國文化最深刻而精准的反思。

《黃土地》的攝影是張藝謀,《孩子王》的攝影是顧長衛。

但是當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拿下柏林金熊獎的時候,入圍坎城的《孩子王》只拿到了一個「教育貢獻獎」。

這跟鼓勵獎幾乎沒什麼區別。

而在正面交鋒的第八屆金雞獎上,《紅高粱》和《老井》共獲最佳故事片獎,張藝謀甚至還因出演《老井》拿了個最佳男主角獎。

《孩子王》則是全線潰敗,給陳凱歌頒了一個「導演特別獎」以資鼓勵。

這對陳凱歌的打擊是巨大的。

之後的幾年間,陳凱歌一直在徘徊,直到1993年,才終於靠著《霸王別姬》拿下了他心心念念的金棕櫚。

事實上,陳凱歌從《霸王別姬》就已經變了,開始迎合主流和商業的喜好。

近兩年的情況更為明顯。

正是因為太想被市場所接納,反而束縛了自己的手腳。

很多人問,為什麼陳凱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別姬》了?

或許是因為他找不到《孩子王》的那顆心了。

想看的魚友,a站、b站有資源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