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韋世林與傅連暲的生死情

韋世林

幾次偶遇傅連暲, 使他走上革命道路, 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 傅連暲因此成為他生命中的“貴人”和領路人。

1916年韋世林出生於長汀縣龍陂橋村,

14歲參加紅軍, 經受了腥風血雨的反“圍剿”和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是湘江戰役中“絕命後衛師”留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火種之一, 參加了持久殘酷的八年抗戰、慘烈激戰的解放戰爭。

全國解放後, 他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 還獲得人民功臣獎章和西北戰役、華北戰役、抗美援朝戰役獎章等。

砍柴人初遇傅連暲

韋世林家裡很窮, 他在《自傳書》中說:“原姓余, 父親很早去世, 弟弟小名五賴子, 大名不知, 七八歲就死了”。 那時候, 母親不知得了什麼怪病, 雙手像抽風一樣彎曲僵直, 殘疾了。 她就靠這雙手, 砍柴、拾柴叉, 替人幹活, 養活兒女。

1929年紅軍入閩來到長汀。 母親家中上無片瓦, 下無寸土, 無以為生, 他三兄弟就陸續當了紅軍, 走上革命道路。 韋世林在《自傳書》的“家庭成員”中寫道:大哥, 小名馬桂子, 沒有大名, 比自己參加革命還早, 去後未給家中來信, 死活不知;二哥小名馬蓮子, 大名不知, 於29年參加革命, 在福建省政府保衛局工作, 1934年長征到廣西, 負傷後死活不知。

因家貧, 5歲時韋世林賣到計昇村韋家後就跟著姓韋, 韋家是貧農, 連生了幾個兒子後, 一切家務事、田裡事, 都堆在韋世林頭上。 他像大人一樣, 起早貪黑, 挑一擔石灰到幾十裡外的天井山, 回來時到山上砍一挑柴火, 挑到太平橋換幾個小錢, 才允許回到家裡。

一次, 韋世林砍回柴火, 挑到東關營老街, 撂在一座小石橋邊等待買主。

天黑了, 又下了雨, 他又冷又餓, 蜷縮著發抖。 這時候, 來了一個人問他冷不冷、餓不餓。 他抬起頭, 跟著他走到北山老古井下一個狹窄的小巷裡, 原來這裡就是福音醫院。 來人對韋世林說, 醫院裡每日需要不少的柴燒, 如果沒有人要你的柴火時, 你就直接挑過來。 順帶著, 他讓醫院的人給韋世林吃了飯, 剪了頭髮, 換了衣服。

青年傅連暲

韋世林後來才知道, 這個和藹的人是醫院的院長傅連暲。 有時實在沒有買主的時候, 他就把柴火直接挑到醫院, 從此認識了傅連暲。

三兄弟血染湘江畔

1934年初, 韋世林所在的紅五軍團34師, 參加了攻打江西廣昌的大戰, 他作戰勇敢, 還負了傷, 被提為排長。

1934年10月, 韋世林回到瑞金集中, 跟隨紅軍主力部隊, 參加了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

當年11月, 韋世林的兩個兄弟, 與閩西出發的4000多名紅軍一樣, 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突破第四道封鎖線, 在湘江戰役中犧牲了。

就在這一次血戰湘江後, 韋世林重逢了傅連暲。 血染湘江這一仗,

打到12月2日, 紅軍官兵犧牲和失蹤約3.1萬人, 殿后的紅八軍團不復存在。 湘江東岸的紅三軍團第六師十八團和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 幾乎全軍覆滅。 當時, 韋世林在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一O二團, 兩個兄長在一OO團, 大哥任連長、二哥任副連長。

慘烈的湘江之戰, 在幾個戰場展開。 首先是11月28日開始的灌陽新圩阻擊戰。 紅軍為突破湘江防線, 28日淩晨, 紅三軍團第五師阻擊桂軍開始向新圩進攻。 紅五師浴血奮戰3晝夜, 不僅師參謀長犧牲了, 兩個團的團營連幹部幾乎傷亡殆盡。 全師3000多人損失達2000多人。

經過9天血戰, 中央紅軍折損3萬多人, 加上突破前三道封鎖線的損失, 中央紅軍已由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多人。

然而, 這樣一支功勳卓著的英雄部隊,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很少為人所知,不僅在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留下幾千具遺體的地方,無人清楚他們的番號,找不到他們的名字,就連家鄉編纂的革命烈士英名錄中,也都沒有他們的名字。

韋世林在1954年回到長汀時,在民政局找到了母親的烈士證,才知道兩個兄長都在湘江戰役中壯烈犧牲了。他們沒有婚娶、沒有後代,沒有人知道他們生卒年齡,更不知道他們的故事。他們與無數革命烈士一樣,只成了一個象徵。

韋世林身上有3處傷疤,解放後,部隊發給他三等殘廢證。他的右小腿上有一處貫通傷,前後兩個發亮的傷口,子彈就此穿過,幸好未傷及骨頭。過第二道封鎖線時,韋世林小腿受槍傷,與傷患一起,被送到紅軍醫院。

戰時的紅軍醫院,不是固定在一處,而是隨時隨著主力部隊流動。大部分時間,就駐紮在公祠、祠堂、廟宇一類的公產,臨時搭建。

在醫院裡,醫生包紮了他的傷口,要他躺著休息,不能走路。這時,他發現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他,他竟然與傅連暲再次相遇。傅連暲似乎還記得在汀州向他賣過柴火的細鬼仔,就關切地問:你怎麼也來了,怎樣負的傷?

韋世林遇到老鄉,就把參軍、參戰的經過,簡單地說了。傅連暲打開他小腿草草包紮的繃帶,仔細檢查傷口,還用棉簽再次細細清洗創口。一邊說,就這樣,你要每天用鹽開水自己洗洗,如果找到南瓜,用瓜囊外敷傷口,槍傷會好得更快。

傅連暲離開時,還給了韋世林一些紗布,說:如果傷口化膿,就把紗布塞進去,千萬注意不要讓傷口感染。

此時,傅連暲已是中央紅色醫院院長兼中央紅色醫務學校校長。

讓韋世林沒有想到的是,他這一輩子,以後還會多次重逢傅連暲。一個基督教徒會成為他成長道路上的恩人、領路人,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

韋世林小腿受傷,疼痛、紅腫、麻癢、流血,肉體的痛苦,他都能夠忍受。他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隊伍離他而去,他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傷腿拖累了他。

韋世林負傷後,部隊發給五塊銀元,他不知道以後的路怎麼走,但他有一個信念,無論如何要跟著紅軍。他拖著傷腿,幾天沒有吃東西,衣衫襤褸,像一個乞丐。幸好被近住的一位老鄉發現,把他背到家中,藏好,還弄來吃的,為他調理傷口。

老鄉是湖南人,他相信紅軍是為了窮人才受傷的,他冒著“通匪”的罪名,收留了韋世林,每天看護好他,燒好開水,仔細調鹽水清洗傷口,還找來南瓜囊外敷槍傷。

韋世林的槍傷慢慢向好,恢復很快。一天,他看到幾個騎馬的紅軍從這裡經過,突然發現人群中有特派員龍道權。自己當年做過他的勤務兵,就大喊起來。

龍道權跳下馬,問:細鬼仔,3年沒見了,你怎麼會在這裡?

韋世林就把受傷的經過說了。龍道權看看他的傷口癒合得還不錯,就說,你可以跟著我,騎我的馬,跟部隊走,就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

韋世林在馬背上一顛一顛的,看首長龍道權給他牽馬,想起這就是紅軍的隊伍,這就是紅軍的官兵關係。還有哪一支部隊,能夠像紅軍這樣?

當上紅色衛生員

韋世林隨部隊到了廣西後,一次行軍路上,意外地又遇到了傅連暲。

傅連暲疑惑地問,你不是被遣散安排到老鄉家養傷嗎,怎麼又來了?

韋世林就把他怎麼用鹽水洗傷口,怎麼外敷南瓜囊的事說了。傅連暲仔細看看韋世林的傷口,非常吃驚地說,小鬼,看來你非常精靈,隨便教你一下,你就懂了。你受傷了,人又瘦小,打仗不太行,給你改行好嗎?

就這樣,傅連暲派人把韋世林送紅軍醫院培訓,韋世林沒有文化,但很快學會了包紮傷口、清理創傷、大出血止血、抬背傷患等活,掌握了最基本護理傷病員的常識。

經過培訓後,傅連暲推薦韋世林從野戰部隊進入紅軍總司令部直屬衛生所。當時,紅軍總司令朱德,劉伯承是總參謀長兼先遣隊司令員,直屬衛生所所長張汝光。

工作一段時間後,張汝光就帶韋世林去見劉伯承,對他說:總參謀長有一隻眼睛是假眼,在一次戰鬥中受的傷。眼睛一發炎,就要流淚,你的任務,除了協助警衛工作外,還要經常給總參謀長清洗眼睛,拿藥,消毒,要細心。

劉伯承問:小鬼,你是哪裡人,聽不聽得懂我的話?

韋世林仔細聽他說話,他說的是四川官話,與客家話差不了許多,基本能夠聽懂,就說,我是長汀人,你問我聽不聽得懂你的話。

劉伯承聽說他是長汀人,來了興趣,說:哦,我到過長汀,澤東、恩來、少奇、朱德都到過長汀,南昌起義部隊的陳毅、劍英、賀龍、葉挺等,也到過長汀,在長汀得到休養生息。長汀是好地方,客家人很多,傅連暲是客家人,朱總司令也是客家人。

劉伯承又問他名字,在哪裡讀過書?

韋世林回答:我原來沒有名字,參加紅軍後,特派員龍道權給我起名叫韋世林。

劉伯承就說:好,小鬼,我是獨眼龍,打仗就靠一隻眼睛。今後我們在一起,我的眼睛就靠你了!接著又搖搖頭說,沒有念書可不行啊,要學一點文化,才會進步。以後,你每天都要認幾個字,我來教你。

從“紅大”到“抗大”

剛到陝北,劉伯承任紅軍大學校長,後來紅軍大學改為抗日軍政大學。韋世林在延安抗大衛生部時,遇上了江一真。後來,江一真任晉察冀軍區戰地醫院(後改名為白求恩衛校)校長時,韋世林也調到那裡擔任總支部書記,和來自長汀的衛生部長葉青山,來自上杭才溪的教育部主任林金亮,一起成為白求恩大夫的得力助手。

一次,劉伯承把韋世林叫到身邊說:你當兵五六年,是個老兵了。現在我身邊沒有多少事,你不如到紅大衛生處去,好好學習,專心學一些文化、技術,進步也會較快。

就這樣,劉伯承讓韋世林到衛生處管理藥品工作,他說:你這人忠誠可靠,做事細心、認真,管理藥品,我就放心了。由於敵人封鎖,衛生處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救命的藥品,點點滴滴,來之不易,你一定要管好、用好。

最初,抗大總校的學員只有1600多人,但很快就發展到近5000人。

前方緊缺幹部,前線急需用人。在“到抗日前線去,到敵人後方去”這一激動人心的口號鼓舞下,韋世林同抗大第四期的1000多位畢業學員,高唱《黃河大合唱》,一路慷慨激昂地奔赴抗日最前線的晉察冀軍區。

可以說,在硝煙彌漫的歲月裡,從閩西走出的開國將軍和老紅軍中,至少有15位同志擔任過醫生職務和從事衛生工作,他們是:傅連暲、塗通今、葉青山、鐘有煌、黃乎、黃文佐、江一真、林金亮、陳陽和、陳昌業、林權正、張隆友、林俊春、朱明輝、韋世林等。

韋世林常說,是傅連暲改變了我的命運,把我從一位持槍衝鋒的戰士,變成了一個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紅色衛生員。

(注:本文系採訪韋世林兒子韋冀閩整理)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很少為人所知,不僅在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留下幾千具遺體的地方,無人清楚他們的番號,找不到他們的名字,就連家鄉編纂的革命烈士英名錄中,也都沒有他們的名字。

韋世林在1954年回到長汀時,在民政局找到了母親的烈士證,才知道兩個兄長都在湘江戰役中壯烈犧牲了。他們沒有婚娶、沒有後代,沒有人知道他們生卒年齡,更不知道他們的故事。他們與無數革命烈士一樣,只成了一個象徵。

韋世林身上有3處傷疤,解放後,部隊發給他三等殘廢證。他的右小腿上有一處貫通傷,前後兩個發亮的傷口,子彈就此穿過,幸好未傷及骨頭。過第二道封鎖線時,韋世林小腿受槍傷,與傷患一起,被送到紅軍醫院。

戰時的紅軍醫院,不是固定在一處,而是隨時隨著主力部隊流動。大部分時間,就駐紮在公祠、祠堂、廟宇一類的公產,臨時搭建。

在醫院裡,醫生包紮了他的傷口,要他躺著休息,不能走路。這時,他發現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他,他竟然與傅連暲再次相遇。傅連暲似乎還記得在汀州向他賣過柴火的細鬼仔,就關切地問:你怎麼也來了,怎樣負的傷?

韋世林遇到老鄉,就把參軍、參戰的經過,簡單地說了。傅連暲打開他小腿草草包紮的繃帶,仔細檢查傷口,還用棉簽再次細細清洗創口。一邊說,就這樣,你要每天用鹽開水自己洗洗,如果找到南瓜,用瓜囊外敷傷口,槍傷會好得更快。

傅連暲離開時,還給了韋世林一些紗布,說:如果傷口化膿,就把紗布塞進去,千萬注意不要讓傷口感染。

此時,傅連暲已是中央紅色醫院院長兼中央紅色醫務學校校長。

讓韋世林沒有想到的是,他這一輩子,以後還會多次重逢傅連暲。一個基督教徒會成為他成長道路上的恩人、領路人,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

韋世林小腿受傷,疼痛、紅腫、麻癢、流血,肉體的痛苦,他都能夠忍受。他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隊伍離他而去,他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傷腿拖累了他。

韋世林負傷後,部隊發給五塊銀元,他不知道以後的路怎麼走,但他有一個信念,無論如何要跟著紅軍。他拖著傷腿,幾天沒有吃東西,衣衫襤褸,像一個乞丐。幸好被近住的一位老鄉發現,把他背到家中,藏好,還弄來吃的,為他調理傷口。

老鄉是湖南人,他相信紅軍是為了窮人才受傷的,他冒著“通匪”的罪名,收留了韋世林,每天看護好他,燒好開水,仔細調鹽水清洗傷口,還找來南瓜囊外敷槍傷。

韋世林的槍傷慢慢向好,恢復很快。一天,他看到幾個騎馬的紅軍從這裡經過,突然發現人群中有特派員龍道權。自己當年做過他的勤務兵,就大喊起來。

龍道權跳下馬,問:細鬼仔,3年沒見了,你怎麼會在這裡?

韋世林就把受傷的經過說了。龍道權看看他的傷口癒合得還不錯,就說,你可以跟著我,騎我的馬,跟部隊走,就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

韋世林在馬背上一顛一顛的,看首長龍道權給他牽馬,想起這就是紅軍的隊伍,這就是紅軍的官兵關係。還有哪一支部隊,能夠像紅軍這樣?

當上紅色衛生員

韋世林隨部隊到了廣西後,一次行軍路上,意外地又遇到了傅連暲。

傅連暲疑惑地問,你不是被遣散安排到老鄉家養傷嗎,怎麼又來了?

韋世林就把他怎麼用鹽水洗傷口,怎麼外敷南瓜囊的事說了。傅連暲仔細看看韋世林的傷口,非常吃驚地說,小鬼,看來你非常精靈,隨便教你一下,你就懂了。你受傷了,人又瘦小,打仗不太行,給你改行好嗎?

就這樣,傅連暲派人把韋世林送紅軍醫院培訓,韋世林沒有文化,但很快學會了包紮傷口、清理創傷、大出血止血、抬背傷患等活,掌握了最基本護理傷病員的常識。

經過培訓後,傅連暲推薦韋世林從野戰部隊進入紅軍總司令部直屬衛生所。當時,紅軍總司令朱德,劉伯承是總參謀長兼先遣隊司令員,直屬衛生所所長張汝光。

工作一段時間後,張汝光就帶韋世林去見劉伯承,對他說:總參謀長有一隻眼睛是假眼,在一次戰鬥中受的傷。眼睛一發炎,就要流淚,你的任務,除了協助警衛工作外,還要經常給總參謀長清洗眼睛,拿藥,消毒,要細心。

劉伯承問:小鬼,你是哪裡人,聽不聽得懂我的話?

韋世林仔細聽他說話,他說的是四川官話,與客家話差不了許多,基本能夠聽懂,就說,我是長汀人,你問我聽不聽得懂你的話。

劉伯承聽說他是長汀人,來了興趣,說:哦,我到過長汀,澤東、恩來、少奇、朱德都到過長汀,南昌起義部隊的陳毅、劍英、賀龍、葉挺等,也到過長汀,在長汀得到休養生息。長汀是好地方,客家人很多,傅連暲是客家人,朱總司令也是客家人。

劉伯承又問他名字,在哪裡讀過書?

韋世林回答:我原來沒有名字,參加紅軍後,特派員龍道權給我起名叫韋世林。

劉伯承就說:好,小鬼,我是獨眼龍,打仗就靠一隻眼睛。今後我們在一起,我的眼睛就靠你了!接著又搖搖頭說,沒有念書可不行啊,要學一點文化,才會進步。以後,你每天都要認幾個字,我來教你。

從“紅大”到“抗大”

剛到陝北,劉伯承任紅軍大學校長,後來紅軍大學改為抗日軍政大學。韋世林在延安抗大衛生部時,遇上了江一真。後來,江一真任晉察冀軍區戰地醫院(後改名為白求恩衛校)校長時,韋世林也調到那裡擔任總支部書記,和來自長汀的衛生部長葉青山,來自上杭才溪的教育部主任林金亮,一起成為白求恩大夫的得力助手。

一次,劉伯承把韋世林叫到身邊說:你當兵五六年,是個老兵了。現在我身邊沒有多少事,你不如到紅大衛生處去,好好學習,專心學一些文化、技術,進步也會較快。

就這樣,劉伯承讓韋世林到衛生處管理藥品工作,他說:你這人忠誠可靠,做事細心、認真,管理藥品,我就放心了。由於敵人封鎖,衛生處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救命的藥品,點點滴滴,來之不易,你一定要管好、用好。

最初,抗大總校的學員只有1600多人,但很快就發展到近5000人。

前方緊缺幹部,前線急需用人。在“到抗日前線去,到敵人後方去”這一激動人心的口號鼓舞下,韋世林同抗大第四期的1000多位畢業學員,高唱《黃河大合唱》,一路慷慨激昂地奔赴抗日最前線的晉察冀軍區。

可以說,在硝煙彌漫的歲月裡,從閩西走出的開國將軍和老紅軍中,至少有15位同志擔任過醫生職務和從事衛生工作,他們是:傅連暲、塗通今、葉青山、鐘有煌、黃乎、黃文佐、江一真、林金亮、陳陽和、陳昌業、林權正、張隆友、林俊春、朱明輝、韋世林等。

韋世林常說,是傅連暲改變了我的命運,把我從一位持槍衝鋒的戰士,變成了一個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紅色衛生員。

(注:本文系採訪韋世林兒子韋冀閩整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