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速食麵簡史(收藏版)

中國工業化速食麵生產開始於1970年, 從1970年到2000年的30年裡, 中國速食麵行業突飛猛進, 年產量從1970年的200萬份發展到2000年的178億份左右居世界界第一。 2016年主要速食麵生產企業產量達362.4億包, 銷售額511.69億元。

今天, 我們一起來聊聊中國速食麵的發展史。

一、探索階段

中國大陸的速食麵生產一般認為始於1964年, 當時北京食品總廠用手工操作曾用鴨油生產油炸速食麵。 1970年, 中國第一袋油炸速食麵在上海益民四廠誕生, 它採用高壓蒸面油炸工藝, 用自己研製的設備年生產出0.02億份(200萬袋)速食麵, 標誌著中國速食麵生產正式起步。

1978~1980年, 北京市食品工業研究所與北京方便食品廠共同研究了班產1噸非油炸速食麵生產線, 採用間歇式高壓蒸煮工藝和遠紅外乾燥技術。

(1970年, 中國第一袋油炸速食麵在上海益民四廠誕生。 )

二、初級階段

上海益民食品廠和北京速食麵廠於1980年和1982年分別從日本引進一條5m00包/班的袋裝油炸速食麵生產線。

進入80年代後, 全國先後從日本引進 100餘條生產線, 同時在廣州、上海、無錫、鄭州等地相繼出現40餘家速食麵設備生產廠家。

1986年, 北京昌平長城食品廠引進了日本富土公司的碗裝速食麵生產線。 速食麵剛剛步人市場, 人們開始瞭解速食麵, 由於享受糧油平價和產品限價政策, 不能普遍接受, 加之生活水準較低, 消費速食麵屬於一定程度的奢侈品。 產品規格為100g/袋, 市場零售價格為0, 25元/袋, 還需加收2兩糧票, 產品結構單一, 都是低檔速食麵。

(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珠海華豐食品公司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速食麵生產企業, 其推出的華豐牌三鮮伊面在80年代曾熱銷全國。 在康師傅、統一進軍大陸市場前, 華豐一直佔據中國方便上市場當之無愧的霸主地位。 )

(上世紀80年代, 上海冠生園的美味肉蓉面成為了那時相當著名的速食麵品牌。 味道不錯, 包裝外面是紙, 裡面防止受潮, 有一層薄薄的塑膠紙那種, 而一般的速食麵就是塑膠袋包裝,

是一代人的回憶。 )

三、過渡發展階段

1988年, 國家制定了GB9848—88速食麵品質標準, 它的出臺規範了各種速食麵品質參差不一情況, 也預示著速食麵以產量盈利開始轉向以品質、信譽和品牌佔領消費者心理而盈利。

2、外資速食麵集團公司看好中國市場, 採用獨資和合資方式大舉進入布點開工廠。 1991年底, 臺灣頂新食品集團在天津開設第一條速食麵生產線, 以“康師傅”晶牌打響中國大陸市場, 取得了極大成功;不久, 臺灣“統一”, 新加坡“幸運”, 印尼“美廚”和“營多”, 日本“出前一丁”等大舉進入, 生產高、中檔袋裝、碗裝和杯裝速食麵, 取得了很大成功。

3、珠海“華豐”, 山東“龍豐”, 河北“華龍”, 無錫“中萃”, 陝西“熊毅武”, 河南“南德”, 廣東“來利”和“錦豐”, 福建“宏發”等國營、集體和民營速食麵生產企業紛紛建廠,

推出品牌, 全國速食麵生產呈現高速發展浪潮。

(幸運速食麵是由新加坡的食品公司投資創辦的一個速食麵品牌, 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進入中國, 並在國內創辦諸多食品類有限公司, 主要經營中低檔市場, 並以其獨到的口味和價格迅速佔據了中國大陸的方便上市場。 )

(南街村速食麵, 又稱北京速食麵, 90年代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的喜歡南街村產的速食麵!南街村速食麵由南街村速食麵廠生產, 90年代最暢銷的速食麵品牌之一。 )

四、高速發展階段

隨著速食麵品種的多樣化及伴隨著各種形式的廣告宣傳, 人們開始真正地接受了速食麵, 很多人都把速食麵作為出門必備, 生活常有的食品, 方便上市場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

1、這一時期的競爭以“康師傅”、“統一”、“美廚”、“營多”、“幸運”等外資企業對大陸方便上市場的爭奪為主線,這期間,他們以精美的包裝,有筋道、爽口的麵條和獨特的風味,打破了低檔面產品結構格局,一步跨入了中、高檔速食麵行列。主要採用日本、臺灣和韓國的進口制面設備生產速食麵。

2、速食麵成為中國食品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點,平均年遞增速度為70%。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各企業都有自己的產品定位,或中、高檔的城市市場,或中、低檔的農村市場,競爭重點落在產品品質的改進、產品結構的凋整、產品價格的適應性及行銷策略等方面。僅1989—1994年的5年間,速食麵生產線達到1500條以上,方便上市場看重晶牌、品質、口味、生產日期。市場需求旺盛,出現高速發展及市場競爭局面。國內速食麵設備生產廠家達到了20多家。

(北京美廚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商獨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後準備以北京為基地發展中檔方便上市場。作為一個曾經在中國方便上市場上排名前三名,一度成為中國消費品市場知名品牌的外資企業,美廚曾經有過一段輝煌時期,但是從1998年開始,美廚的市場就開始萎縮。到2001年,美廚集團在華經營累計虧損超過5000萬元,投資者終於無心戀戰,向法院提出了破產申請。)

(康師傅于1991年進入中國大陸發展,1992年8月21日推出第一碗“紅燒牛肉麵”,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可。經典口味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麵,陪伴很多人走過了20幾個年頭。)

五、市場激烈競爭階段

經過高速發展階段後,1995年底,全國速食麵生產廠家達1000多個,生產線2000多條。班產10—16萬份生產線大量出現,班產3—5萬份生產線逐步被淘汰。從1994年到2000年的7年間,全國速食麵的年產量大約為88億份(1994年)、120億份(1995年)、150億份(1996年)、155億份(1998 年)、165億份(1999年)、178億份(2000年)。

全國速食麵生產企業呈現金字塔格局,少數幾家著名的中外速食麵企業居塔頂部分,塔中間部分為知名速食麵企業,塔基部分為地方性速食麵企業。

(“非油炸”的五穀道場創立於2004年,2005年10月正式上市,上市當月銷售額達到600萬元,更是在2006年達到鼎盛時期,年銷量突破10億元人民幣,月銷量以30%的速度增長,成為當年的“中國企業成長冠軍”。五穀道場以其獨特的產品定位打入了傳統油炸方便上市場,一時之間成為消費者的新寵。)

(在2008年隨著“這酸爽,不敢相信”的廣告語,統一100老壇酸菜牛肉麵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從2008年的單品1.5億,到2012年的40億,增長率達到驚人的2500%,成為業界神話和行銷界典型的案例。)

(統一在2008年推出老壇酸菜時,順帶推出了一款新品湯達人。老壇酸菜算是傳統的主菜,定價偏低。而湯達人定價7.5元,在那個時候絕對很高,幾乎是老壇酸菜價格的兩倍。5年時間內,湯達人幾乎沒有什麼動靜。但是,2015年湯達人一躍上升到5億元銷量,進入大單品的行列,穩居高端首位。)

(白象大骨面是白象集團生產的一款速食麵,它將速食麵與傳統的滋補品骨湯相結合,創新了“骨類面”營養新領域。上市8個月銷量達6000萬包,上市1年銷量即超1億包。)

六、深刻調整階段

近年來,流動性人口減少導致的銷量下跌;網路速食的瘋長擠壓速食麵品類成長的空間;長期負面資訊的影響使消費者對速食麵的信任危機猶存。在這三大壓力下,龍頭企業銷量下跌,媒體唱衰速食麵的音量加大。

大環境的包抄和擠壓,反而驚醒了一直血肉拼殺的業內同行。它們開始專注地培育自身的優勢品牌;有區隔的形成差異化競爭;共同啟動消費者教育和公眾科普……全行業在轉型與價值提升中,已經聚集起實現突圍的正能量,方便上市場呈現回升跡象。

(市場佔有率緊隨康師傅和統一之後的今麥郎在2015年推出一菜一面,通過創新打造真空冷凍乾燥技術,將新鮮的炒菜製成菜餅,替代傳統的料包,打破速食麵只有調料包、缺少營養的瓶頸,開啟了速食麵新品類。)

(2016年康師傅最有勇氣的創新是“黑胡椒、白胡椒”,它首次跳出康師傅傳統的經典“紅色”,而帶來時尚的“白+黑”,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方便上市場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

1、這一時期的競爭以“康師傅”、“統一”、“美廚”、“營多”、“幸運”等外資企業對大陸方便上市場的爭奪為主線,這期間,他們以精美的包裝,有筋道、爽口的麵條和獨特的風味,打破了低檔面產品結構格局,一步跨入了中、高檔速食麵行列。主要採用日本、臺灣和韓國的進口制面設備生產速食麵。

2、速食麵成為中國食品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點,平均年遞增速度為70%。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各企業都有自己的產品定位,或中、高檔的城市市場,或中、低檔的農村市場,競爭重點落在產品品質的改進、產品結構的凋整、產品價格的適應性及行銷策略等方面。僅1989—1994年的5年間,速食麵生產線達到1500條以上,方便上市場看重晶牌、品質、口味、生產日期。市場需求旺盛,出現高速發展及市場競爭局面。國內速食麵設備生產廠家達到了20多家。

(北京美廚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商獨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後準備以北京為基地發展中檔方便上市場。作為一個曾經在中國方便上市場上排名前三名,一度成為中國消費品市場知名品牌的外資企業,美廚曾經有過一段輝煌時期,但是從1998年開始,美廚的市場就開始萎縮。到2001年,美廚集團在華經營累計虧損超過5000萬元,投資者終於無心戀戰,向法院提出了破產申請。)

(康師傅于1991年進入中國大陸發展,1992年8月21日推出第一碗“紅燒牛肉麵”,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可。經典口味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麵,陪伴很多人走過了20幾個年頭。)

五、市場激烈競爭階段

經過高速發展階段後,1995年底,全國速食麵生產廠家達1000多個,生產線2000多條。班產10—16萬份生產線大量出現,班產3—5萬份生產線逐步被淘汰。從1994年到2000年的7年間,全國速食麵的年產量大約為88億份(1994年)、120億份(1995年)、150億份(1996年)、155億份(1998 年)、165億份(1999年)、178億份(2000年)。

全國速食麵生產企業呈現金字塔格局,少數幾家著名的中外速食麵企業居塔頂部分,塔中間部分為知名速食麵企業,塔基部分為地方性速食麵企業。

(“非油炸”的五穀道場創立於2004年,2005年10月正式上市,上市當月銷售額達到600萬元,更是在2006年達到鼎盛時期,年銷量突破10億元人民幣,月銷量以30%的速度增長,成為當年的“中國企業成長冠軍”。五穀道場以其獨特的產品定位打入了傳統油炸方便上市場,一時之間成為消費者的新寵。)

(在2008年隨著“這酸爽,不敢相信”的廣告語,統一100老壇酸菜牛肉麵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從2008年的單品1.5億,到2012年的40億,增長率達到驚人的2500%,成為業界神話和行銷界典型的案例。)

(統一在2008年推出老壇酸菜時,順帶推出了一款新品湯達人。老壇酸菜算是傳統的主菜,定價偏低。而湯達人定價7.5元,在那個時候絕對很高,幾乎是老壇酸菜價格的兩倍。5年時間內,湯達人幾乎沒有什麼動靜。但是,2015年湯達人一躍上升到5億元銷量,進入大單品的行列,穩居高端首位。)

(白象大骨面是白象集團生產的一款速食麵,它將速食麵與傳統的滋補品骨湯相結合,創新了“骨類面”營養新領域。上市8個月銷量達6000萬包,上市1年銷量即超1億包。)

六、深刻調整階段

近年來,流動性人口減少導致的銷量下跌;網路速食的瘋長擠壓速食麵品類成長的空間;長期負面資訊的影響使消費者對速食麵的信任危機猶存。在這三大壓力下,龍頭企業銷量下跌,媒體唱衰速食麵的音量加大。

大環境的包抄和擠壓,反而驚醒了一直血肉拼殺的業內同行。它們開始專注地培育自身的優勢品牌;有區隔的形成差異化競爭;共同啟動消費者教育和公眾科普……全行業在轉型與價值提升中,已經聚集起實現突圍的正能量,方便上市場呈現回升跡象。

(市場佔有率緊隨康師傅和統一之後的今麥郎在2015年推出一菜一面,通過創新打造真空冷凍乾燥技術,將新鮮的炒菜製成菜餅,替代傳統的料包,打破速食麵只有調料包、缺少營養的瓶頸,開啟了速食麵新品類。)

(2016年康師傅最有勇氣的創新是“黑胡椒、白胡椒”,它首次跳出康師傅傳統的經典“紅色”,而帶來時尚的“白+黑”,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