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建設路徑探索

西鹹新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和咸陽市之間, 轄空港新城、灃東新城、秦漢新城、灃西新城、涇河新城等五個組團。 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區。 夏季炎熱多雨, 冬季寒冷乾燥, 四季幹、濕、冷、暖分明。

西鹹新區是我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 被國務院賦予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我國向西開放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新引擎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範例的歷史使命。 2012年以來, 西鹹新區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 按照低影響開發理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探索和實踐。

一、西鹹新區海綿城市建設

西咸新區作為西北地方的典型城市, 屬於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區, 具有降雨量較少、水資源短缺、砂質土層較多、土壤滲透係數較大等水文地質特徵。 在構建海綿城市的建設體系過程中,

必須結合本地特點, 因地制宜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水系統問題。

(1)生態優先, 強化生態保護區的管控和涵養

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 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 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徵。 以秦嶺生態區、渭河幹支流、渭北淺山丘陵生態區為骨幹, 以自然保護區、林地、大遺址為基本要素, 延續區域生態格局, 構建“兩帶、三廊、多綠楔”的生態安全格局。

(2)節水為重, 通過非常規水利用緩解水資源壓力

西鹹新區屬於嚴重缺水地區, 亟需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提高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比例, 以直接回用或者間接涵養的方式, 緩解水資源壓力。

採取以地下水和地表水為主, 適時利用中水和雨水資源的水資源配置方式, 將開源與節流並重, 通過“蓄住天上水、攔住過境水、保護地下水、開發再生水”的水資源利用策略, 使水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迴圈利用, 滿足區域生活、生產、生態用水。

(3)系統治水, 修復並發揮山水林田湖的綜合生態效益

建立從源頭到中途再到末端的雨水徑流管理模式, 立足現狀, 從單純依靠城市排水設施外排雨水向城市雨洪全過程管理轉變, 遵循“源頭控制、中途蓄滯、末端排放”的原則, 構建低影響開發規劃、雨水排水系統規劃、城市內澇防治規劃等。

(4)研究先行, 因地制宜探索西北地方的海綿城市技術

加強對低影響開發設施的理論研究, 確定在西北地方的土壤、降雨、水質、水量等條件下,

各項低影響開發設施對城市雨水徑流水量水質的調控效果、設計和運行參數, 為低影響開發的當地語系化應用提供資料基礎和技術支撐。 以幹濕分明地區的雨水調蓄、民間傳統設計方法的傳承等為重點, 探索適用於西北地方的技術和標準。 研究實踐雙側收集滯滲、單側收集存蓄、分段收集淨化三種道路收水方式, 為道路低影響開發設計提供指導。

(5)規劃引領, 各級城市規劃中加強海綿城市管控

城市規劃是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具體載體, 規劃部門則是海綿城市相關規劃編制的執行部門, 應當充分發揮規劃的先導作用, 將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控制指標及設計指引等,

分解落實至不同層面的城市規劃中, 對低影響開發設施的佈局、規模、用地等進行全面的規劃管控, 為海綿城市下一層次的方案設計、建設施工以及運營維護提供指導和依據。

二、西北地方海綿城市建設探索

(1)西北濕陷性黃土地區的低影響開發

濕陷性黃土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土, 其土質較均勻、結構疏鬆、孔隙發育。 在未受水浸濕時, 一般強度較高, 壓縮性較小。 當在一定壓力下受水浸濕, 土結構會迅速破壞, 產生較大附加下沉, 強度迅速降低。 西鹹新區部分地區存在濕陷性黃土, 對低影響開發中的雨水入滲技術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影響。

(2)缺水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導向

西咸新區可利用水資源緊缺, 涇河、灃河、皂河三條過境河流水量豐富, 但缺乏攔蓄工程,且水質較差,難以直接利用。除地下水資源外,基本依靠區外客水。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建設中,著重發展“滲、滯、蓄、淨、用、排”六類低影響開發設施中的“蓄”和“用”,提高雨水資源利用率,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現狀。

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構建四級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低碳迴圈。一是對建築社區內的雨水應盡可能收集利用。通過採用植生滯留槽、下凹式綠地、植被草溝、景觀水體、滲透性路面、雨水調蓄池等工藝,對雨水做到應收盡收。二是市政道路綠地應加強集水和淨化功能。在地質適宜的地區,採用豁口路緣石、下凹式綠地、多濾層、速滲井、調蓄池等措施,建設“雙側收集滯滲、單側收集存蓄、分段收集淨化”三種道路收水方式,降低道路徑流係數,同時對雨水進行淨化、儲存、利用,確保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三是利用中央雨洪系統和景觀綠地形成調蓄樞紐。因地制宜,傳統與現代結合,效仿傳統農村“澇池”的理念,利用古河道的低窪地帶建設不間斷生態綠廊,形成區域海綿雨洪調蓄樞紐。四是景觀綠地依託地形自然收集雨水。利用原有城市地形,在適當區域建設城市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利用植被緩衝帶、生態型濕地、多形式濕塘、植草溝等措施對地表徑流進行彙集、生態淨化、下滲和收集利用,超出設計規模的徑流流向自然地勢低窪區域,彙聚到由碎石、砂土等構成的滲井,回補地下水。

結語

海綿城市建設是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的一次重要革命,為系統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水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手段,是推動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抓手。西咸新區作為國家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在西北地方海綿城市建設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但在體制機制建設、PPP模式構建等方面仍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但缺乏攔蓄工程,且水質較差,難以直接利用。除地下水資源外,基本依靠區外客水。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建設中,著重發展“滲、滯、蓄、淨、用、排”六類低影響開發設施中的“蓄”和“用”,提高雨水資源利用率,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現狀。

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構建四級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低碳迴圈。一是對建築社區內的雨水應盡可能收集利用。通過採用植生滯留槽、下凹式綠地、植被草溝、景觀水體、滲透性路面、雨水調蓄池等工藝,對雨水做到應收盡收。二是市政道路綠地應加強集水和淨化功能。在地質適宜的地區,採用豁口路緣石、下凹式綠地、多濾層、速滲井、調蓄池等措施,建設“雙側收集滯滲、單側收集存蓄、分段收集淨化”三種道路收水方式,降低道路徑流係數,同時對雨水進行淨化、儲存、利用,確保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三是利用中央雨洪系統和景觀綠地形成調蓄樞紐。因地制宜,傳統與現代結合,效仿傳統農村“澇池”的理念,利用古河道的低窪地帶建設不間斷生態綠廊,形成區域海綿雨洪調蓄樞紐。四是景觀綠地依託地形自然收集雨水。利用原有城市地形,在適當區域建設城市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利用植被緩衝帶、生態型濕地、多形式濕塘、植草溝等措施對地表徑流進行彙集、生態淨化、下滲和收集利用,超出設計規模的徑流流向自然地勢低窪區域,彙聚到由碎石、砂土等構成的滲井,回補地下水。

結語

海綿城市建設是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的一次重要革命,為系統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水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手段,是推動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抓手。西咸新區作為國家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在西北地方海綿城市建設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但在體制機制建設、PPP模式構建等方面仍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