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你只知道伯牙和子期,卻不知道它才是隱藏最深的大boss

古琴

這種樂器極其契合

中國文人精神

自古至今為文人

所喜愛

美好十月歲月靜好

高 山 流 水 覓 知 音

因一張古琴,

俞伯牙和鐘子期流傳下膾炙人口的故事。

嶺南古琴文化起源雖然比中原地區要晚,

但也形成了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並自成一派。

古琴演奏有派別, 而斫琴卻不分流派。

斫琴師,

用老木魚膠鹿角霜、用歲月潛心雕刻,

留下一把把可以流傳千年的古琴,

等待與之性格相合的知音,

彈撥間、撫慰知琴者的心靈。

中國古琴, 驚豔世界的中華文化瑰寶

▲G20杭州峰會古琴名家金蔚演奏《高山流水》, 驚豔世界

古琴, 這一種美妙的樂器,

帶著3000年的塵埃走來,

清和淡雅、溫柔敦厚,

寄寓著中國千年的傳統文化。

古琴, 又稱瑤琴、七弦琴,

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

2003年,

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眾器之中, 琴德最優”, 誠如魏晉名士嵇康《琴賦》所言。 在古代, “琴棋書畫”被用來評判一個人的才華, 琴更是四藝之首。 從藝術價值方面看, 古琴一弦多音, 音域寬廣, 達四個八度之多, 演奏手法複雜多樣, 能奏出上千種不同音高與音色的變化形態, 表現力極其豐富, 可謂中國器樂藝術之王。 從文化價值方面看, 古琴承載了儒家的理想人格與道家的自然精神, 內涵豐富, 意蘊深邃。

中國古琴歷史久遠,

流派眾多, 經過歷史的沉澱,

最終形成“九大派系”——

江浙派、虞山派、廣陵派、蒲城派、

蜀山派、九嶷派、諸城派、梅庵派以及嶺南派。

▲客家山歌保留了中原地區的古音、古韻

廣東地處嶺南一隅, 接受中原文化薰陶較晚, 然而卻保存了中原文化的許多精粹, 如中原古音、淵源于宋室宮廷音樂的嶺南派古琴。 嶺南派古琴的演奏營造了清、微、淡、遠的意境, 構築出傳統文人抒情達意, 陶冶情操, 淨化心靈的殿堂, 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

嶺南古琴, 承千年南風雅韻

傳說先秦時期, 嶺南就有古琴活動的記載, 但嶺南琴派真正源頭在宋代。 南宋末年, 金元入侵中原, 南宋皇室被迫從臨安南遷至岡州崖山(今廣東新會), 由於宋室的南遷, 也把中原文化帶來廣東, 帶來了很多樂工樂師, 也帶來了很多琴譜, 散落在民間, 特別對廣東的琴學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

在後來的幾百年中, 廣東琴學昌盛, 琴人輩出。 清道光年間的廣東新會人黃景星, 被譽為嶺南古琴流派的創始人, 其琴藝學自其父及兄黃觀洞, 由於官考屢次失敗, 生活貧困, 只得寓琴為樂。 晚年客居廣州, 並與陳綺石等人組織琴社。

▲ 楊新倫(1898年-1990年) 字克定,號“振玉齋主人”

嶺南琴派的近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鄭健候和楊新倫,楊新倫與師傅還留下了一段古琴佳話。楊新倫是廣東番禺人,鄭健候是廣東中山人。楊新倫師從鄭健候,而鄭健候學琴于其祖母鄭夫人。楊新倫在一次閒談中,得知廣東的一位古琴高手鄭健候,楊新倫設法找到鄭健候並拜鄭為師。由於鄭孤身一人生活無依靠,楊把鄭接回家中奉養達二十年之久。這期間,楊新倫向鄭健候學習了《烏夜啼》、《碧澗流泉》等“嶺南派”琴曲,深得“嶺南派”古琴真傳。

為使嶺南派古琴後繼有人,1960年9月,楊新倫受聘于廣州音樂專科學校,從事古琴教學工作,授徒謝導秀、關慶耀等人。在1960年到1966年間,廣東的琴壇十分興旺。但也經歷過一段相當沉寂的時期。

1980年古琴研究會成立的時候,全廣州玩古琴的也就只有幾個人。發展至今,廣州的古琴已經比較興旺,各種古琴活動豐富了,教和學的人都越來越多。

除了古琴大家

琴譜的傳承對於古琴流派的發展

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古琴譜

是以減字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

現存的古琴譜有150多部

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

嶺南琴派現有八首

▲《悟雪山房琴譜》 圖片來源於網路

《悟雪山房琴譜》是嶺南學派成熟和確立的一個標誌,為黃景星在1836年編纂而成,共收集琴曲五十首。

▲《古岡遺譜》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古岡遺譜》相傳是在南宋遺留下來的古琴譜,充分體現了嶺南琴派的古樸、剛健、爽朗、明快等特點。

四大名琴,歷經滄桑而留存

說起嶺南古琴

不得不說古人留下的四大名琴

這四張琴在琴界有甚高聲譽

名字分別是春雷、秋波、天蠁(響)與綠綺台

這四大名琴是公認為知名度最高的唐琴

他們的故事流芳千古

相傳北宋時徽宗趙佶愛琴,將春雷琴藏在宣和殿,為萬琴堂藏琴第一。趙佶藝事上成就極高,畫工筆花鳥堪與院體畫家相比,書法更創制了“瘦金體”,而琴也是他的雅好之一。流傳至今有繪趙佶於松下彈琴的《聽琴圖》,圖中趙佶穿玄色袍,所彈為一仲尼式琴,可能即春雷的原型。這把琴清末民初出現於廣東,被南海收藏家何冠五所獲,後被張大千交與長子葆羅保管,八十年代中曾用以錄音在臺灣電視上播出。張大千逝世後,此琴隨其他古物一起捐贈于國立故宮博物院。

▲“天蠁”被廣州博物館收藏

天蠁(響)琴相傳是唐代成都名琴匠雷氏所制,這把琴瑟詩人韋應物所有。該琴先後被廣州著名的園林海山仙館的主人、廣州西關富商黃永雩所收,現今被廣州博物館收藏。

▲當年,可園主人專門修了綠綺樓珍藏這把寶琴 鄭志波 攝

而最歷劫滄桑的要數綠綺台,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該琴曾屬明武宗朱厚照所有。到明朝末期,該琴歸南海詩人鄺露所得。鄺露工詩能琴,綠綺台和南風是他最珍惜的兩張古琴,出遊必要攜帶這二琴。他和古琴結緣之深,留下了詩句“四壁無歸尚典琴”,因為他有時窮困,將琴暫質於當鋪,待有錢時又贖回。

四把名琴的境遇不一,

卻無論在什麼時代總能遇到珍愛琴之人,

大概,良琴總有知音吧。

斫制古琴,用時光以打磨之

《禮記·樂記》有語:

“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走近古琴

方知這種樂器為何能歷經千年

經過時間長河的洗滌

仍煥發著迷人的光彩

▲斫制古琴

一把古琴,需要通過選胚、制胚、掏槽腹、做底板、鑲嶽山、披布、刮膩子、上面漆、上徽位、上雁足、拴弦等127個步驟,方能完工。製作一把古琴,需耗時半年以上,而用時、成敗、好壞,需看天氣,也講究運氣。

位於番禺大石的稼軒琴坊內,

斫琴師肖茂國就日復一日,

慢慢打磨著一把把古琴。

肖茂國所制的琴,

既嚴格遵循古法手工製作,

又創新加入了雕刻、漆畫等新元素。

▲稼軒琴坊製作的古琴展示

在古琴製作過程,127道工序、上百個步驟,每一步都事關古琴最終呈現的效果。首先從選料開始,制琴的木料,北方有桐木可選用,南方則選杉木。

為了使得古琴的生命更長久,製作時的工序皆是運用傳統工藝。例如,所使用的粘合劑不是化學品,而是用魚膠熬制而成。在做灰胎時,需要用到梅花鹿的鹿角霜,塗上一個硬幣的厚度保護木材,採用這些最原始的方法來確保古琴不開膠、木材不腐爛,能夠保存上千年。

▲肖茂國 夏士炎 攝

此外,肖茂國製作的古琴,還加上獨有的漆藝,光漆面就要做17層。在一所控制著溫度、濕度的小房子內,幾把上好漆的琴正在晾乾。另一間房子內,一名工匠正在上漆。“上漆是一把琴的最後一道工序,上得不好,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工匠說。

▲打磨古琴 視覺中國

上過漆後古琴需要打磨,需要拿著磨砂紙,蘸著水慢慢打磨。工匠邊打磨,邊用手摸摸,看是否光滑。上第一道漆後打磨用的砂紙密度是800,越到後面用的砂紙密度越高,最高的是5000。在一遍一遍的打磨中,古琴呈現出各樣的面貌。

古琴斫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考驗人耐心的是最後“卡漆”這一關。“上漆是最需要時間的,是每日的功課。每上完一道漆,就放著等晾乾,然後再上漆再晾乾,遇上陰雨天氣,幹的時間就長了。這是為什麼一張古琴需要用上大半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原因。”肖茂國說,好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批琴能出多幾個好的就很高興了。

▲古琴存放在恒溫室 梁志欽 攝

誠然,一把好琴和一把差的琴,所不同的就是所花的時間。手工的事情就是不能急,如果能夠用工業化的機械大批量生產,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古琴。而古琴,珍貴也正在於,它是可以傳世的。

就像古琴大師徐永老師所說的:“世界上其他的樂器都是為了取悅別人,唯有古琴是用來撫慰自己的心靈。”

▲造型優美的古琴 視覺中國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樣式有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選擇何種樣式,選擇哪張古琴,都會因人而異。

“每張古琴都不一樣,因為每張木板的紋理都不一樣。每位琴師對琴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一張琴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性格。有的琴粗獷,適合演奏;有的琴溫和,適合在書房彈撥;有的琴雅,是文人的‘知音’。”

“每張琴有性格和靈韻,世界上沒有兩把一模一樣的琴,對於彈琴之人來說,選擇一把琴也相當於選擇另外一個自己。”肖茂國說。

▲彈奏古琴 視覺中國

而對於古琴大師來說,古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能夠通過自己所打磨的琴傳承傳統文化是他們天生的使命及無上的榮耀。因此有些大師會收藏多把自製古琴,把琴傳給自己的得意門生,再由門生代代相傳,這把琴身上也就留下了他的印跡,如果是一把過千年的古琴,上面就有十多位琴人的印跡,這便是古琴的文化傳承裡有趣的部分。

在肖茂國看來,有生之年有幸能夠保存一把古琴,並把它傳承下去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Tips:古琴鑒別及保養

古琴該如何鑒別?按朝代分,古琴唐圓、宋扁、明小、清大。按琴身斷紋分,上品為“梅花斷”,然後是“牛毛斷”,接下來是“流水斷”、最次為“冰裂斷”。年代越久遠,斷紋越密。

一張好的古琴,彈奏起來,低音松透古厚、高音清亮圓潤。古人制琴,琴面取桐木,琴底取梓木,一陰一陽,謂之協調。但現代制琴,多用杉木,音色也不亞於桐梓木。

論及古琴保養,更是一門大學問。古琴喜涼不喜熱,不要把古琴放置在陽光下,同時也要避免吹穿堂風,因為古琴遇熱或濕度變化過大容易開裂變形。此外,古琴喜潔不喜汙,最怕的是油煙。若琴弦被油煙污染,音色馬上會產生改變。更要注意的是,古琴喜立不喜臥,在不需要彈奏時,最好把琴掛在牆上。

精彩活動推薦

展名:太古遺音——古琴文化展

為宣揚中華古琴傳統文化,傳承古琴人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聯合廣東古琴研究會、廣東省嶺南古琴文化研究院(籌),在9月30日至10月29日期間,舉辦“太古遺音——古琴文化展”,為大眾提供一個中華古琴文化淺顯明晰的切入基點,感受具有深厚歷史韻味,幾千年來為文人所崇、所愛、個人修養當中之必備的古琴文化的魅力。同時,展現古琴嶺南派文化的傳承發展狀況,以此推廣傳統,盛我華夏。

展覽時間:2017年9月30日至10月29日

展覽地點: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市文明路213號一樓展覽廳)

蜀山琴俠傳:曾成偉與曾河古琴講彈會

曾成偉,古琴演奏家兼制琴人,當今琴壇最具代表性的蜀派琴家之一。承其外祖父喻紹澤的家學衣缽,他操縵至今四十餘年,深得蜀派古琴特色亦具備相當個性化的演奏風格,琴風穩健豪放、實而不華,音色淳樸清麗,下指穩重而乾淨俐落,無一絲俗氣,所研製的古琴雄、宏、松、透俱佳。

時間:10月27日 週五 20:00-21:30

地點: 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創意園北區C2棟北側 B10現場

南風和暢—馬傑古琴專場音樂會

《南風和暢—馬傑古琴專場音樂會》秉持著傳承即是發展的理念,在遵循傳統的道路上尋求創新,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古琴藝術。讓人們的生活因為古琴而增加幸福指數,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古琴音樂的世界裡,洗滌內心,陶冶情操。

時間: 10月22日 周日 20:00-22:00

地點: 深圳市深圳音樂廳

人們總說:

身體和靈魂,

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而聽琴聲悠悠,

大概是一場不錯的靈魂之旅。

今日話題

哪一首歌是你無論更新多少歌曲,依然會在你的列表中的?

在下方留言告訴小編~

文章轉載自《優遊時光》雜誌

文丨謝源源

圖丨羊城晚報、新快報、視覺中國等

▲ 楊新倫(1898年-1990年) 字克定,號“振玉齋主人”

嶺南琴派的近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鄭健候和楊新倫,楊新倫與師傅還留下了一段古琴佳話。楊新倫是廣東番禺人,鄭健候是廣東中山人。楊新倫師從鄭健候,而鄭健候學琴于其祖母鄭夫人。楊新倫在一次閒談中,得知廣東的一位古琴高手鄭健候,楊新倫設法找到鄭健候並拜鄭為師。由於鄭孤身一人生活無依靠,楊把鄭接回家中奉養達二十年之久。這期間,楊新倫向鄭健候學習了《烏夜啼》、《碧澗流泉》等“嶺南派”琴曲,深得“嶺南派”古琴真傳。

為使嶺南派古琴後繼有人,1960年9月,楊新倫受聘于廣州音樂專科學校,從事古琴教學工作,授徒謝導秀、關慶耀等人。在1960年到1966年間,廣東的琴壇十分興旺。但也經歷過一段相當沉寂的時期。

1980年古琴研究會成立的時候,全廣州玩古琴的也就只有幾個人。發展至今,廣州的古琴已經比較興旺,各種古琴活動豐富了,教和學的人都越來越多。

除了古琴大家

琴譜的傳承對於古琴流派的發展

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古琴譜

是以減字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

現存的古琴譜有150多部

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

嶺南琴派現有八首

▲《悟雪山房琴譜》 圖片來源於網路

《悟雪山房琴譜》是嶺南學派成熟和確立的一個標誌,為黃景星在1836年編纂而成,共收集琴曲五十首。

▲《古岡遺譜》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古岡遺譜》相傳是在南宋遺留下來的古琴譜,充分體現了嶺南琴派的古樸、剛健、爽朗、明快等特點。

四大名琴,歷經滄桑而留存

說起嶺南古琴

不得不說古人留下的四大名琴

這四張琴在琴界有甚高聲譽

名字分別是春雷、秋波、天蠁(響)與綠綺台

這四大名琴是公認為知名度最高的唐琴

他們的故事流芳千古

相傳北宋時徽宗趙佶愛琴,將春雷琴藏在宣和殿,為萬琴堂藏琴第一。趙佶藝事上成就極高,畫工筆花鳥堪與院體畫家相比,書法更創制了“瘦金體”,而琴也是他的雅好之一。流傳至今有繪趙佶於松下彈琴的《聽琴圖》,圖中趙佶穿玄色袍,所彈為一仲尼式琴,可能即春雷的原型。這把琴清末民初出現於廣東,被南海收藏家何冠五所獲,後被張大千交與長子葆羅保管,八十年代中曾用以錄音在臺灣電視上播出。張大千逝世後,此琴隨其他古物一起捐贈于國立故宮博物院。

▲“天蠁”被廣州博物館收藏

天蠁(響)琴相傳是唐代成都名琴匠雷氏所制,這把琴瑟詩人韋應物所有。該琴先後被廣州著名的園林海山仙館的主人、廣州西關富商黃永雩所收,現今被廣州博物館收藏。

▲當年,可園主人專門修了綠綺樓珍藏這把寶琴 鄭志波 攝

而最歷劫滄桑的要數綠綺台,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該琴曾屬明武宗朱厚照所有。到明朝末期,該琴歸南海詩人鄺露所得。鄺露工詩能琴,綠綺台和南風是他最珍惜的兩張古琴,出遊必要攜帶這二琴。他和古琴結緣之深,留下了詩句“四壁無歸尚典琴”,因為他有時窮困,將琴暫質於當鋪,待有錢時又贖回。

四把名琴的境遇不一,

卻無論在什麼時代總能遇到珍愛琴之人,

大概,良琴總有知音吧。

斫制古琴,用時光以打磨之

《禮記·樂記》有語:

“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走近古琴

方知這種樂器為何能歷經千年

經過時間長河的洗滌

仍煥發著迷人的光彩

▲斫制古琴

一把古琴,需要通過選胚、制胚、掏槽腹、做底板、鑲嶽山、披布、刮膩子、上面漆、上徽位、上雁足、拴弦等127個步驟,方能完工。製作一把古琴,需耗時半年以上,而用時、成敗、好壞,需看天氣,也講究運氣。

位於番禺大石的稼軒琴坊內,

斫琴師肖茂國就日復一日,

慢慢打磨著一把把古琴。

肖茂國所制的琴,

既嚴格遵循古法手工製作,

又創新加入了雕刻、漆畫等新元素。

▲稼軒琴坊製作的古琴展示

在古琴製作過程,127道工序、上百個步驟,每一步都事關古琴最終呈現的效果。首先從選料開始,制琴的木料,北方有桐木可選用,南方則選杉木。

為了使得古琴的生命更長久,製作時的工序皆是運用傳統工藝。例如,所使用的粘合劑不是化學品,而是用魚膠熬制而成。在做灰胎時,需要用到梅花鹿的鹿角霜,塗上一個硬幣的厚度保護木材,採用這些最原始的方法來確保古琴不開膠、木材不腐爛,能夠保存上千年。

▲肖茂國 夏士炎 攝

此外,肖茂國製作的古琴,還加上獨有的漆藝,光漆面就要做17層。在一所控制著溫度、濕度的小房子內,幾把上好漆的琴正在晾乾。另一間房子內,一名工匠正在上漆。“上漆是一把琴的最後一道工序,上得不好,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工匠說。

▲打磨古琴 視覺中國

上過漆後古琴需要打磨,需要拿著磨砂紙,蘸著水慢慢打磨。工匠邊打磨,邊用手摸摸,看是否光滑。上第一道漆後打磨用的砂紙密度是800,越到後面用的砂紙密度越高,最高的是5000。在一遍一遍的打磨中,古琴呈現出各樣的面貌。

古琴斫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考驗人耐心的是最後“卡漆”這一關。“上漆是最需要時間的,是每日的功課。每上完一道漆,就放著等晾乾,然後再上漆再晾乾,遇上陰雨天氣,幹的時間就長了。這是為什麼一張古琴需要用上大半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原因。”肖茂國說,好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批琴能出多幾個好的就很高興了。

▲古琴存放在恒溫室 梁志欽 攝

誠然,一把好琴和一把差的琴,所不同的就是所花的時間。手工的事情就是不能急,如果能夠用工業化的機械大批量生產,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古琴。而古琴,珍貴也正在於,它是可以傳世的。

就像古琴大師徐永老師所說的:“世界上其他的樂器都是為了取悅別人,唯有古琴是用來撫慰自己的心靈。”

▲造型優美的古琴 視覺中國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樣式有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選擇何種樣式,選擇哪張古琴,都會因人而異。

“每張古琴都不一樣,因為每張木板的紋理都不一樣。每位琴師對琴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一張琴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性格。有的琴粗獷,適合演奏;有的琴溫和,適合在書房彈撥;有的琴雅,是文人的‘知音’。”

“每張琴有性格和靈韻,世界上沒有兩把一模一樣的琴,對於彈琴之人來說,選擇一把琴也相當於選擇另外一個自己。”肖茂國說。

▲彈奏古琴 視覺中國

而對於古琴大師來說,古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能夠通過自己所打磨的琴傳承傳統文化是他們天生的使命及無上的榮耀。因此有些大師會收藏多把自製古琴,把琴傳給自己的得意門生,再由門生代代相傳,這把琴身上也就留下了他的印跡,如果是一把過千年的古琴,上面就有十多位琴人的印跡,這便是古琴的文化傳承裡有趣的部分。

在肖茂國看來,有生之年有幸能夠保存一把古琴,並把它傳承下去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Tips:古琴鑒別及保養

古琴該如何鑒別?按朝代分,古琴唐圓、宋扁、明小、清大。按琴身斷紋分,上品為“梅花斷”,然後是“牛毛斷”,接下來是“流水斷”、最次為“冰裂斷”。年代越久遠,斷紋越密。

一張好的古琴,彈奏起來,低音松透古厚、高音清亮圓潤。古人制琴,琴面取桐木,琴底取梓木,一陰一陽,謂之協調。但現代制琴,多用杉木,音色也不亞於桐梓木。

論及古琴保養,更是一門大學問。古琴喜涼不喜熱,不要把古琴放置在陽光下,同時也要避免吹穿堂風,因為古琴遇熱或濕度變化過大容易開裂變形。此外,古琴喜潔不喜汙,最怕的是油煙。若琴弦被油煙污染,音色馬上會產生改變。更要注意的是,古琴喜立不喜臥,在不需要彈奏時,最好把琴掛在牆上。

精彩活動推薦

展名:太古遺音——古琴文化展

為宣揚中華古琴傳統文化,傳承古琴人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聯合廣東古琴研究會、廣東省嶺南古琴文化研究院(籌),在9月30日至10月29日期間,舉辦“太古遺音——古琴文化展”,為大眾提供一個中華古琴文化淺顯明晰的切入基點,感受具有深厚歷史韻味,幾千年來為文人所崇、所愛、個人修養當中之必備的古琴文化的魅力。同時,展現古琴嶺南派文化的傳承發展狀況,以此推廣傳統,盛我華夏。

展覽時間:2017年9月30日至10月29日

展覽地點: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市文明路213號一樓展覽廳)

蜀山琴俠傳:曾成偉與曾河古琴講彈會

曾成偉,古琴演奏家兼制琴人,當今琴壇最具代表性的蜀派琴家之一。承其外祖父喻紹澤的家學衣缽,他操縵至今四十餘年,深得蜀派古琴特色亦具備相當個性化的演奏風格,琴風穩健豪放、實而不華,音色淳樸清麗,下指穩重而乾淨俐落,無一絲俗氣,所研製的古琴雄、宏、松、透俱佳。

時間:10月27日 週五 20:00-21:30

地點: 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創意園北區C2棟北側 B10現場

南風和暢—馬傑古琴專場音樂會

《南風和暢—馬傑古琴專場音樂會》秉持著傳承即是發展的理念,在遵循傳統的道路上尋求創新,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古琴藝術。讓人們的生活因為古琴而增加幸福指數,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古琴音樂的世界裡,洗滌內心,陶冶情操。

時間: 10月22日 周日 20:00-22:00

地點: 深圳市深圳音樂廳

人們總說:

身體和靈魂,

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而聽琴聲悠悠,

大概是一場不錯的靈魂之旅。

今日話題

哪一首歌是你無論更新多少歌曲,依然會在你的列表中的?

在下方留言告訴小編~

文章轉載自《優遊時光》雜誌

文丨謝源源

圖丨羊城晚報、新快報、視覺中國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