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台積電能稱霸全球的真正原因揭秘!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誤打誤撞跨入半導體業, 不過, 台積電的成功, 並不是令人意外的結果, 專注應是台積電稱霸全球晶圓代工業一大關鍵。

張忠謀因為兩度申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班失利, 迫使他走上就業之路。 原先他一心想進福特汽車(Ford), 但因福特開的薪水比希凡尼亞(Sylvania)低1 美元, 在爭取福特提高薪資未成下, 讓他選擇了希凡尼亞, 意外跨入了半導體產業。

張忠謀之後在臺灣創立台積電, 同樣也不在他原本規劃內。 他曾說, 1985 年來到臺灣擔任工研院院長, 當時並沒有想到要成立公司。

直到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找了張忠謀, 給他一個題目, 「假如成立一個半導體公, 要怎樣的公司」, 才讓張忠謀發想出晶圓代工創新商業模式, 並催生了台積電。

台積電成立30 年, 並不是一開始就大放異彩, 為各界關注焦點, 張忠謀曾說, 台積電創新商業模式的毀壞性,

直到做了十多年後, 才被大家看到。

台積電發展初期, 與聯電互為伯仲, 外界也多以「晶圓雙雄」來稱呼兩公司。 直到台積電成功自主開發0.13 微米制程技術, 聯電因選擇與IBM 合作開發失利, 台積電就此拉大與聯電的差距。

近年南韓三星(Samsung)積極發展晶圓代工事業, 成為台積電頭號對手, 不僅自台積電手中搶走手機晶片廠高通(Qualcomm)訂單, 並爭搶蘋果(Apple)處理器大單。

台積電不僅接連獨吃蘋果A10 及A11 處理器訂單, 法人預期, 台積電明年可望再獨吃蘋果A12 新處理器訂單。 此外, 台積電也將搶回高通7 納米訂單, 將在7 納米制程贏得更大勝利。

台積電至2016 年囊括全球高達56% 晶圓代工市占, 穩居龍頭地位, 市占率並連續7 年攀高, 張忠謀認為, 堅實的技術領先地位,

及對於研發投資和資本支出的承諾, 是台積電能持續擴大市占的主因。

業界人士認為, 除了有素質高、優秀的人才, 專注應是台積電成功的一大關鍵。

不少企業隨著規模擴大, 往往會從事業外投資, 台積電則是始終專注晶圓代工本業。 台積電即便過去曾跨足太陽能與發光二極體(LED)領域, 也都是與既有的技術接近。

正因為專注晶圓代工本業, 張忠謀多次以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史達林格勒戰役, 說明台積電迎戰三星等對手的必勝決心。

他曾說, 史達林格勒對蘇聯是攸關生死, 對德國則不是生死問題, 在有差別的條件下, 德國30 萬大軍完全被殲滅;晶圓代工是台積電的史達林格勒, 攸關生活(意指生死), 有決心來防禦。

台積電30 年來固守晶圓代工領域, 並堅持誠信正直、承諾、創新和客戶信任4 大核心價值, 業者認為, 這都是台積電能夠技術領先, 奠定堅強製造實力, 與贏得客戶信任, 進而稱霸全球晶圓代工業的關鍵。

張忠謀:台積電未來擴張仍以臺灣為主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接受彭博專訪時指出, 未來台積電的擴張仍將以臺灣為主, 「臺灣仍是我們的根據地, 光以經濟考量來說, 我們在臺灣有新竹、台中和台南3 個據點, 規模很大」。

彭博早前刊登的專訪指出, 張忠謀當年在臺灣政府協助下創立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 ), 他所構建的半導體產業模式不只讓蘋果的iPhone 成為可能, 也創造了一個世代的企業領袖, 提振了臺灣經濟。

張忠謀說,

台積電在臺灣有新竹、台中和台南3 個據點, 規模很大, 這幾個廠區都在通勤距離內, 方便員工和工程師移動, 創造了經濟規模, 「我們在南京或中國的其他城市不會有這樣的優勢」。

台積電先前宣佈將在南京設立一座12 寸晶圓廠, 預計明年下半年開始生產16 納米制程。 中國多數的半導體業者只能生產40 納米制程, 數位越大代表晶圓的處理速度越慢。

張忠謀表示, 「我想16 納米廠大概明年第三季會開始生產, 距今還有一年」, 到時候這座廠應該仍是中國制程最先進的晶圓廠, 當地的中外競爭者還無法趕上。

根據中國大陸海關的資料, 去年中國大陸進口的積體電路約2,270 億美元。 來自中國大陸的需求不斷增長, 也代表台積電下一個機會所在。 與美國類似,臺灣禁止晶圓業者赴中國設廠採用先進制程,擔心技術外流風險。

為了因應三星與英特爾搶食晶圓代工的大餅,台積電準備斥資最高逾200 億美元在南臺灣打造先進的3 納米新廠,以技術保持領先距離。

在全球半導體業的軍備競賽越演越烈之際,張忠謀表示,過去台積電一年的資本支出都在100 億美元左右,往後可能逐步攀高,至每年上看110 億美元。

張忠謀當年創立台積電提供純晶圓代工的服務,讓無廠半導體公司將設計交給台積電生產,這項創舉帶動往後高通、博通和輝達(Nvidia)等IC 設計業者的興起,引導產業走向設計、製造、封測的專業分工模式。

張忠謀表示:「自從我們成立以後,無廠半導體公司在全球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他說:「過去30 年半導體產業的多數創新都來自於這些公司。推動產業的許多創新,可能是我最大的驕傲。」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1429期內容,歡迎關注。

與美國類似,臺灣禁止晶圓業者赴中國設廠採用先進制程,擔心技術外流風險。

為了因應三星與英特爾搶食晶圓代工的大餅,台積電準備斥資最高逾200 億美元在南臺灣打造先進的3 納米新廠,以技術保持領先距離。

在全球半導體業的軍備競賽越演越烈之際,張忠謀表示,過去台積電一年的資本支出都在100 億美元左右,往後可能逐步攀高,至每年上看110 億美元。

張忠謀當年創立台積電提供純晶圓代工的服務,讓無廠半導體公司將設計交給台積電生產,這項創舉帶動往後高通、博通和輝達(Nvidia)等IC 設計業者的興起,引導產業走向設計、製造、封測的專業分工模式。

張忠謀表示:「自從我們成立以後,無廠半導體公司在全球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他說:「過去30 年半導體產業的多數創新都來自於這些公司。推動產業的許多創新,可能是我最大的驕傲。」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1429期內容,歡迎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