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論帝王繪畫才藝,宋徽宗把乾隆皇帝都甩了好幾條街!

我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藝術家皇帝”, 作為一國之君, 不但能管理朝政, 還能寫能畫, 這與歷代對皇子的全方位培養也是有關係的——畢竟名師出高徒, 皇子往往是大師小班化教學出來的。

說到藝術家皇帝, 論詩詞首推南唐後主李煜, 論書畫則非北宋徽宗趙佶莫屬, 談到藝術愛之切, 最出名的當然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和宋徽宗有很多相似之處, 對我國傳統的書畫藝術發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宋徽宗設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書畫院翰林圖畫院並完善其制度, 還依據自己的審美觀念親自指導畫院畫家的學習與創作。

同時, 培養了許多優秀書畫家。 此外, 宋徽宗在位期間廣收名畫巨跡, 編纂皇家繪畫收藏的書畫著錄——《宣和書譜》與《宣和畫譜》.

由乾隆主導的清宮收藏堪稱迄今為止的集古今大成者, 主導編撰《石渠寶笈》開創了北宋以還皇家收藏的又一鼎盛期。

就個人書畫才能而論, “不愛江山愛丹青”的宋徽宗要比乾隆皇帝突出很多, 光是瘦金體這一項就就將他送上帝王藝林巔峰。 《書史會要》評價說:“徽宗行草正書, 筆勢勁逸, 初學薛稷, 變其法度, 自號瘦金書, 意度天成, 非可以形跡求也。 ”他的繪畫重視寫生, 尤善畫花鳥畫, 極強調細節, 以精工逼真著稱。

《芙蓉錦雞圖》軸, (傳)趙佶, 絹本, 設色。 縱81.5cm, 橫53.6cm

作為獨立的畫科, 宋代的花鳥畫無論在繪製技巧還是表現形式方面都已經達到高度的藝術水準, 《芙蓉錦雞圖》便是其中的一幅精品。 此圖是描繪金秋景色的花鳥畫作。 圖中芙蓉盛開, 隨風輕輕顫動, 蝴蝶翩躚, 相互追逐嬉戲, 引得落在枝上的錦雞回首凝視, 目不轉睛。

本幅右上宋徽宗趙佶以瘦金體題“秋勁拒霜盛, 峨冠錦羽雞。 已知全五德, 安逸勝鳧鷖”, 右下書款“宣和殿禦制並書”, 草押書“天下一人”。 雞在中國向有“德禽”之稱, 《韓詩外傳》載:“雞有五德:頭戴冠者, 文也;足搏距者, 武也;敵在前, 敢鬥者, 勇也;見食相呼者, 仁也;守夜不失者, 信也”, 可見其文武兼備、仁勇俱存、信守專一的性格為世人所激賞, 難怪才藝絕代的一代帝王也會留下“已知全五德, 安逸勝鳧鷖”的詩句, 流露出對安逸高貴之品格的贊許, 由此體現了中國花鳥畫的人文寓意。

目前流傳于世題為趙佶的作品中, 藝術風格呈現出工致細麗與簡樸生拙兩種迥然有別的面目, 工致細麗者如《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

簡樸生拙者如《柳鴉圖》(上海博物館藏)、《枇杷山鳥圖》等。 通過筆墨風格的比較分析, 徐邦達先生指出前者不是趙佶所作, 而是畫院畫家的作品, 後者則為他的親筆畫跡, 這一觀點為多數藝術史研究者所認同。 此外, 現存記載南宋宮廷藏畫的《南宋館閣續錄》卷三將此畫列入與“禦畫”並列的“禦題畫”一類, 表明《芙蓉錦雞圖》僅僅是由趙佶親筆題詩的一幅花鳥畫, 並非其本人繪製。 所以說, 儘管圖上有趙佶的題字, 但此圖作者卻是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畫院高手。

關於繪畫創作, 趙佶在注重對被描繪物件細緻入微的再現的同時, 還要求畫面蘊含詩歌的意境, 令人觀之有回味無窮的藝術體驗, 《芙蓉錦雞圖》無疑完美地體現出這位極具藝術修養的皇帝的美學思想。

全圖所用雙鉤法線條細勁, 不僅花卉枝葉和錦雞造型準確, 芙蓉為錦雞所壓的低垂搖曳之態也能如實體現, 加之色彩暈染得層次清晰, 濃淡相宜, 富麗堂皇中蘊涵端莊典雅的氣質, 堪稱“形神兼備, 曲盡其妙”。 就構圖而言, 畫幅左側集中著芙蓉、錦雞, 與右上輕盈飛舞的蝴蝶遙相呼應, 使得錯綜的佈局顯得密中見疏, 揖讓有度。 以清瘦勁健的筆體寫就的詩文和精緻豔麗的圖畫更是互為輝映, 相得益彰。

《五色鸚鵡圖》 趙佶絹本設色 縱53.cm,橫125.1cm,波士頓美術館

《五色鸚鵡圖 》局部

此《五色鸚鵡圖》卷傳為宋徽宗趙佶所作。據卷上徽宗禦題,知此畫起因于徽宗在御花園內見一隻來自於南方嶺表的異種鸚鵡,于風和日麗的春光中,飛鳴於禦園杏枝間,其姿其態,煞是悅人眼目,遂御筆彩繪,又複作詩並序,觀其題上。

圖中所繪折枝杏花兩枝,一隻五色鸚鵡側身棲于盛開的杏花枝頭,畫中鸚鵡,嘴厚眼圓頸粗、羽翼齊整、足腳有力,站立於花枝上,顯得心滿意足,無憂無慮。圖中花瓣先勾後染,白中透出稍許粉紅;鸚鵡紅色部分著色雖富麗,給人的感覺卻是豔而不俗,色彩沉著。

《聽琴圖》軸,趙佶,絹本設色,縱147.2cm,橫51.3cm

此幅描繪官僚貴族雅集聽琴的場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撫琴,前面坐墩上兩位紗帽官服的朝士對坐聆聽,左面綠袍者籠袖仰面,右面紅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這鼓動的琴弦撩動著神思,完全陶醉在琴聲之中。叉手侍立的藍衫童子則瞪大眼睛,注視著撥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聲為主題,巧妙地用筆墨刻畫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音樂的意境。畫面背景簡潔,如蓋的青松和搖曳的綠竹襯托出庭園高雅脫俗的環境,而幾案上香煙嫋嫋的薰爐與玲瓏石上栽植著異卉的古鼎與優雅琴聲一道,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

畫面上方有宰相蔡京手書七言絕句一首,右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聽琴圖”三字。

作品構圖簡淨,人物舉止形貌刻畫生動傳神,衣紋線描勁挺略帶戰筆,樹石器具描寫工致而毫無呆板,著色渾厚而不失清麗,是宋代宮廷人物畫的代表作品。

由於作品本幅有徽宗題名與畫押,作品一度被認為是趙佶所畫,後經學者考證,此幅為宣和畫院畫家描繪徽宗趙佶宮中行樂的作品,而圖中撫琴者,正是趙佶本人。

《枇杷山鳥圖》頁,趙佶,紈扇頁,絹本墨筆,縱22.6cm,橫24.5cm

本幅款押“天下一人”。鈐“禦書”朱文葫蘆形印一方。裱邊題簽:“宋宣和枇杷山鳥”。鑒藏印鈐“宣統御覽之寶”,中縫鈐“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朱文印各一方。

圖中枇杷果實累累,枝葉繁盛。一山雀棲於枝上,翹首回望翩翩鳳蝶,神情生動。此圖體現崔白清澹之體。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以設色為多,然而此圖純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調高雅,略似沒骨畫效果,別具一種蒼勁細膩之韻致,體現了趙佶多方面的繪畫才能。

對開有清乾隆禦題詩一首:“結實圓而橢,枇杷因以名。徒傳象厥體,奚必問其聲。鳥自讬形穩,蝶還翻影輕。宣和工位置,何事失東京。”感慨宋徽宗如此精於繪畫,工於構圖和經營位置,緣何卻把國家丟失了?

《梅花繡眼圖》頁,趙佶,絹本設色,縱24.5cm,橫24.8cm

本幅款識:“御筆”、“天下一人”。鈐“禦書”朱文葫蘆形印一方。鑒藏印鈐“阿蒙秘笈”。

圖中梅枝瘦勁,枝上疏花秀蕊,一隻繡眼俏立枝頭,鳴叫顧盼,與清麗的梅花相映成趣。此圖雖然景物不多,卻頗為優美動人。所繪梅花為宮梅,經過不斷剪枝,人工修飾痕跡較重。此種梅的畫法精細纖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種富貴氣息,這樣的風格趣味為宮廷所好尚,顯然代表了皇家的審美意味。

《祥龍石圖》卷,趙佶,絹本設色。縱53.9cm,橫127.8cm

卷首畫有一塊立狀太湖石,石頂端生有異草幾株。太湖石宛如一條上下翻滾的蛟龍,其形貌佔據了奇石必備的五個審美條件:瘦、漏、皺、透、醜。細看石上,有楷書“祥龍”二字。宋徽宗將此類奇石異草的出現,視為大宋國運之祥兆,贊之“挺然為瑞”,竭盡全力繪之。圖左有宋徽宗為祥龍石而作的瘦金體題詩:“祥龍石者,立于環碧池之南,芳洲橋之西,相對則勝瀛也。其勢勝湧,若虯龍出為瑞應之狀,奇容巧態,莫能具絕妙而言之也。廼親繪縑素,聊以四韻紀之。彼美蜿蜒勢若龍,挺然為瑞獨稱雄。雲凝好色來相借,水潤清輝更不同。常帶瞑煙疑振鬣,每乘宵雨恐淩空。故憑彩筆親模寫,融結功深未易窮。”署款“禦制禦畫並書”,押署“天下一人”,鈐朱文印“禦書”、“宣和殿寶”,徐邦達先生認為此印“不佳,真偽待考”(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但《祥龍石圖》卷被公認為是宋徽宗的真跡。鑒定徽宗真跡的尺規除了瘦金體“禦制禦畫並書”、“天下一人”畫押及朱印“禦書”和雙龍禦璽外,書畫風格也是一項重要依據,即結合趙宋家族的書畫歷史特別是徽宗本人的美學思想及北宋繪畫的歷史發展狀況,尋找其中存在的風格上的邏輯關係,再結合當時及晚一輩名人的題識,綜合多種因素來判斷。

當時的徽宗特別迷戀太湖石,為了加大采運力度,特設蘇杭應奉局專門在太湖周圍開挖湖石。石工們因長期泡在水裡挖石,導致肢體皮膚潰爛。運送巨石時,甚至不惜拆橋過船,靡費國資不計其數。徽宗根據一些湖石的形狀封其為“盤固侯”、“蹲螭坐獅”、“金鼇玉龜”等吉祥名號,畫中的“祥龍石”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塊。宋徽宗處心積慮地尋找花石綱和各種祥瑞之物,欲借此穩定朝廷、安撫民心,同時也為他提供了藝術創作的素材。在充滿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宋徽宗看來,描繪祥瑞之物的繪畫活動不僅僅是單純的藝術創作,而且也是祈禱國家和民族福祉的獨特形式和粉飾太平的最好的政治工具,《祥龍石圖》卷正是這種思想的反映。

有史以來,宋徽宗第一個在藝術創作上實現了詩書畫印的完整統一。在《祥龍石圖》卷中,徽宗的題畫詩不在卷尾,而是作為畫面構成的一個部分,這必定是作者將構思和構圖同時經營的結果,這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該卷構圖極簡,用色頗精,格調雅致,具有典型的北宋院體繪畫的藝術風格。畫家以墨筆層層渲染出太湖石的坑眼,結構分明,筆墨細膩入微,極其工整精雅,極可能是寫生之作。該卷鈐有元內府“天曆之寶”等印璽,拖尾有清代陳仁濤、吳榮光的題跋,《辛醜消夏記》著錄。

《雪江歸棹圖》卷,趙佶,絹本設色,縱30.3cm,橫190.8cm

畫幅的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雪江歸棹(音照)圖” 五字,左下角鈐“宣和殿制”印並“天下一人”畫押。

這是一幅描繪冬日雪景的山水畫。畫面起首遠山平緩,進入中段以後,山勢漸漸高聳,轉而趨於平緩,整幅畫面富有高低錯落的節奏感,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坐於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時時變換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長卷繪畫的特點和魅力。全卷用筆細勁,筆法流暢,意境肅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時期畫院的藝術水準。

此圖曾經清乾隆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等書著錄。

《五色鸚鵡圖》 趙佶絹本設色 縱53.cm,橫125.1cm,波士頓美術館

《五色鸚鵡圖 》局部

此《五色鸚鵡圖》卷傳為宋徽宗趙佶所作。據卷上徽宗禦題,知此畫起因于徽宗在御花園內見一隻來自於南方嶺表的異種鸚鵡,于風和日麗的春光中,飛鳴於禦園杏枝間,其姿其態,煞是悅人眼目,遂御筆彩繪,又複作詩並序,觀其題上。

圖中所繪折枝杏花兩枝,一隻五色鸚鵡側身棲于盛開的杏花枝頭,畫中鸚鵡,嘴厚眼圓頸粗、羽翼齊整、足腳有力,站立於花枝上,顯得心滿意足,無憂無慮。圖中花瓣先勾後染,白中透出稍許粉紅;鸚鵡紅色部分著色雖富麗,給人的感覺卻是豔而不俗,色彩沉著。

《聽琴圖》軸,趙佶,絹本設色,縱147.2cm,橫51.3cm

此幅描繪官僚貴族雅集聽琴的場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撫琴,前面坐墩上兩位紗帽官服的朝士對坐聆聽,左面綠袍者籠袖仰面,右面紅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這鼓動的琴弦撩動著神思,完全陶醉在琴聲之中。叉手侍立的藍衫童子則瞪大眼睛,注視著撥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聲為主題,巧妙地用筆墨刻畫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音樂的意境。畫面背景簡潔,如蓋的青松和搖曳的綠竹襯托出庭園高雅脫俗的環境,而幾案上香煙嫋嫋的薰爐與玲瓏石上栽植著異卉的古鼎與優雅琴聲一道,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

畫面上方有宰相蔡京手書七言絕句一首,右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聽琴圖”三字。

作品構圖簡淨,人物舉止形貌刻畫生動傳神,衣紋線描勁挺略帶戰筆,樹石器具描寫工致而毫無呆板,著色渾厚而不失清麗,是宋代宮廷人物畫的代表作品。

由於作品本幅有徽宗題名與畫押,作品一度被認為是趙佶所畫,後經學者考證,此幅為宣和畫院畫家描繪徽宗趙佶宮中行樂的作品,而圖中撫琴者,正是趙佶本人。

《枇杷山鳥圖》頁,趙佶,紈扇頁,絹本墨筆,縱22.6cm,橫24.5cm

本幅款押“天下一人”。鈐“禦書”朱文葫蘆形印一方。裱邊題簽:“宋宣和枇杷山鳥”。鑒藏印鈐“宣統御覽之寶”,中縫鈐“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朱文印各一方。

圖中枇杷果實累累,枝葉繁盛。一山雀棲於枝上,翹首回望翩翩鳳蝶,神情生動。此圖體現崔白清澹之體。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以設色為多,然而此圖純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調高雅,略似沒骨畫效果,別具一種蒼勁細膩之韻致,體現了趙佶多方面的繪畫才能。

對開有清乾隆禦題詩一首:“結實圓而橢,枇杷因以名。徒傳象厥體,奚必問其聲。鳥自讬形穩,蝶還翻影輕。宣和工位置,何事失東京。”感慨宋徽宗如此精於繪畫,工於構圖和經營位置,緣何卻把國家丟失了?

《梅花繡眼圖》頁,趙佶,絹本設色,縱24.5cm,橫24.8cm

本幅款識:“御筆”、“天下一人”。鈐“禦書”朱文葫蘆形印一方。鑒藏印鈐“阿蒙秘笈”。

圖中梅枝瘦勁,枝上疏花秀蕊,一隻繡眼俏立枝頭,鳴叫顧盼,與清麗的梅花相映成趣。此圖雖然景物不多,卻頗為優美動人。所繪梅花為宮梅,經過不斷剪枝,人工修飾痕跡較重。此種梅的畫法精細纖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種富貴氣息,這樣的風格趣味為宮廷所好尚,顯然代表了皇家的審美意味。

《祥龍石圖》卷,趙佶,絹本設色。縱53.9cm,橫127.8cm

卷首畫有一塊立狀太湖石,石頂端生有異草幾株。太湖石宛如一條上下翻滾的蛟龍,其形貌佔據了奇石必備的五個審美條件:瘦、漏、皺、透、醜。細看石上,有楷書“祥龍”二字。宋徽宗將此類奇石異草的出現,視為大宋國運之祥兆,贊之“挺然為瑞”,竭盡全力繪之。圖左有宋徽宗為祥龍石而作的瘦金體題詩:“祥龍石者,立于環碧池之南,芳洲橋之西,相對則勝瀛也。其勢勝湧,若虯龍出為瑞應之狀,奇容巧態,莫能具絕妙而言之也。廼親繪縑素,聊以四韻紀之。彼美蜿蜒勢若龍,挺然為瑞獨稱雄。雲凝好色來相借,水潤清輝更不同。常帶瞑煙疑振鬣,每乘宵雨恐淩空。故憑彩筆親模寫,融結功深未易窮。”署款“禦制禦畫並書”,押署“天下一人”,鈐朱文印“禦書”、“宣和殿寶”,徐邦達先生認為此印“不佳,真偽待考”(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但《祥龍石圖》卷被公認為是宋徽宗的真跡。鑒定徽宗真跡的尺規除了瘦金體“禦制禦畫並書”、“天下一人”畫押及朱印“禦書”和雙龍禦璽外,書畫風格也是一項重要依據,即結合趙宋家族的書畫歷史特別是徽宗本人的美學思想及北宋繪畫的歷史發展狀況,尋找其中存在的風格上的邏輯關係,再結合當時及晚一輩名人的題識,綜合多種因素來判斷。

當時的徽宗特別迷戀太湖石,為了加大采運力度,特設蘇杭應奉局專門在太湖周圍開挖湖石。石工們因長期泡在水裡挖石,導致肢體皮膚潰爛。運送巨石時,甚至不惜拆橋過船,靡費國資不計其數。徽宗根據一些湖石的形狀封其為“盤固侯”、“蹲螭坐獅”、“金鼇玉龜”等吉祥名號,畫中的“祥龍石”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塊。宋徽宗處心積慮地尋找花石綱和各種祥瑞之物,欲借此穩定朝廷、安撫民心,同時也為他提供了藝術創作的素材。在充滿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宋徽宗看來,描繪祥瑞之物的繪畫活動不僅僅是單純的藝術創作,而且也是祈禱國家和民族福祉的獨特形式和粉飾太平的最好的政治工具,《祥龍石圖》卷正是這種思想的反映。

有史以來,宋徽宗第一個在藝術創作上實現了詩書畫印的完整統一。在《祥龍石圖》卷中,徽宗的題畫詩不在卷尾,而是作為畫面構成的一個部分,這必定是作者將構思和構圖同時經營的結果,這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該卷構圖極簡,用色頗精,格調雅致,具有典型的北宋院體繪畫的藝術風格。畫家以墨筆層層渲染出太湖石的坑眼,結構分明,筆墨細膩入微,極其工整精雅,極可能是寫生之作。該卷鈐有元內府“天曆之寶”等印璽,拖尾有清代陳仁濤、吳榮光的題跋,《辛醜消夏記》著錄。

《雪江歸棹圖》卷,趙佶,絹本設色,縱30.3cm,橫190.8cm

畫幅的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雪江歸棹(音照)圖” 五字,左下角鈐“宣和殿制”印並“天下一人”畫押。

這是一幅描繪冬日雪景的山水畫。畫面起首遠山平緩,進入中段以後,山勢漸漸高聳,轉而趨於平緩,整幅畫面富有高低錯落的節奏感,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坐於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時時變換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長卷繪畫的特點和魅力。全卷用筆細勁,筆法流暢,意境肅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時期畫院的藝術水準。

此圖曾經清乾隆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等書著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