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看完這些不說人話的藝術評論,感覺說都不會話了丨畫事

畫事君說

非藝術專業出身的小明, 每當別人一跟他提起去看畫展, 他就一幅“不約, 不約”的架勢, 表示自己這等凡夫俗子, 真的看不懂藝術。

其實小明曾經也有一顆嚮往藝術的心。 最初, 他也會饒有興致地走到美術館, 去看看傳統書畫, 看看當代藝術, 準備陶冶一下情操, 提升一下個人修養。

但大家也知道, 欣賞藝術作品, 很多時候是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的。 因此, 門外漢最初接觸藝術作品時, 看不懂是常事。

小明雖然看不懂, 但他有一顆好學的心, 說那我就瞧瞧附在一旁的作品介紹和展覽藝術評論吧, 這樣說不定能幫助理解, 然後他看到了以下文字——

“他以觀念作為一種趣味和動力機制將圖像的解析和語言的重組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自邏輯, 一種圖像浪潮之後來自繪畫的合理反應。 ”

¥%……&*#@&**&……%

什麼鬼?!

小明表面鎮定, 其實心中已掀起驚濤駭浪——明明每個字都認識,

放在一起怎麼就不像人話了呢?太高深了吧!

小明羞愧地低下了頭, 心想, 我連字都看不懂, 更別提看畫了, 果然我沒什麼藝術天分。 心裡落下了陰影, 這位元大好青年對藝術的熱情, 也就這樣被打消了。 這以後, 有再好的畫展, 他都不去, 因為忘不了被“不說人話的藝評”支配的恐懼。

我覺得, 當今社會有很多人因為被這些“不說人話的藝評”坑害, 而對藝術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偏見:“藝術是神秘的”, “藝術是高冷的”, “藝術是高高在上而難以接近的”……

久而久之, 對於藝術家而言, “你真是個藝術人”, “你好文藝啊”, “你們這些搞藝術的”……原本的一句客觀陳述, 也因此而變得反諷起來。

所以今天, 我們就來聊聊這些不說人話的藝評, 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

撰寫一篇不說人話的藝評, 要遵守基本法, 即“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把清晰的結論模糊化”。

首先, 絕對不能用大白話。

普通人最愛讀什麼?能讀懂什麼?當然是簡單易懂的大白話。 但作為專業人士, 藝術評論通篇都是一般人能看懂的大白話, 豈不是太low了?所以, 堅決要多用專業詞語!

舉例:

“從對經典性程式的反省與反駁開始, 以對傳統語言和精神表達的質疑為主線索, 水墨本體開始關注“當下”語言、現實與精神困境的多重壓力, 最終邁出了現代性的第一步。

困惑恰恰在於我們不能不對“現代性”熟視無睹, 因為即便不使用苛刻的學術表達, 現代性也已成為日常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語境。 任何背棄現代性探索的程式化圖式表達,

都無法與現實真正發生對應, 也就無法獲得創作的真實動力。 現實精神本體與傳統語言本體的割裂, 從本質上造成了水墨藝術家的選擇困境。 從水墨本體出發的探索者, 不能不面對問題, 重新考量“筆墨”與現實的關係, 重構水墨的當代精神框架, 這需要既保持水墨的文化特質, 又凸顯人與當下的關係與意義。 如此這般, 在水墨系統中嘗試進行複雜的經驗整合, 並使之形成具有開放特徵的擴張性表達, 便成為其建立新的水墨價值判斷的最大可能。 ”

這麼長一段話, 如果沒有水墨兩個字, 怎麼會有人知道它是在講繪畫?

看一下這段話中的一些詞語:經典性程式、傳統語言、精神表達、現實與精神困境、文化語境、程式化圖式表達、精神本體、傳統語言本體、當代精神框架、經驗整合、具有開放特徵的擴張性表達、新的水墨價值判斷,

顯得特別有文化, 其實繞來繞去, 就是在說傳統繪畫技法、傳統繪畫思路和當代水墨新思路的事。

我用人話翻譯一下這段話, 就是:

“如果傳統水墨不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讓當代人有共鳴, 那麼水墨藝術家們註定是活不下去的。 所以藝術家們在畫水墨時, 應該動動腦子, 思考一下如何讓水墨畫走進新時代吧, 這樣當代水墨才會有活路啊!”

100個字能說清楚的話, 當然要拖成300個字, 不然顯得不夠檔次。

雖然這翻譯過來的100個字的人話其實也是一句廢話。

說到這裡, 我不由得想到曾經一個很有名的行為藝術, 在網上發佈的通稿裡有如下字眼:

置放了600只白瓷碗,經過四天的製作時間完成基本表達。整個表達過程是將墨汁、水調和後形成物質性的原態水墨,再以日常經驗的方式用水壺將這些水墨裝滿600只瓷碗中。從而賦予了物質屬性的水墨具有了文化性的關聯,由此轉換為儀式性的思想表達的精神訴求。

我朋友當時看完這段話,疑惑地問我:“什麼叫做‘以日常經驗的方式’?”。

我說:“就是你平時怎麼用水壺倒水墨,現在還怎麼倒”。

朋友聽完,恍然大悟,無話可說。

這一整段話,為我們示範了什麼叫做“把墨汁跟水攪合倒進碗裡”的加長夜用型表達方式,個人認為值得朗讀並背誦全文,日後如有裝X需要,可以學以致用。

第二,絕對不能用短句。

為了顯得高深、專業,句式當然是越雜糅越好,最好讓人找不到句子主幹。

如果能用西方翻譯腔就更高級了,反正終極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看不懂。

舉例:

“無論是媒介與方法還是觀念和語言,在繪畫和圖像的關係互動中延伸出了圖像之後如何重返和回歸繪畫自身問題的多維線索。”

看到這句話,覺得作者仿佛給大家出了一道考研英語長難句閱讀,53個字中間只有一個逗號,一口氣讀下來簡直要窒息。而且,句式和表達也不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濃濃的翻譯腔,別說只為欣賞作品的外行群眾,連學藝術史專業的學生看到這樣的話,也要讀個兩三遍才能意會。好不容易讀懂了第二句,就已經忘記第一句說的是什麼了。

而這僅僅是一篇近3000字藝評中的兩句。若是將整篇拿來閱讀,觀眾怕是要深深懷疑起自己的中文水準和記憶力,什麼看畫的心情都沒有了。

第三,提高逼格,必須引用哲學家的話。

中國哲學家太low最好不要選;康得黑格爾尼采這種德國哲學家,已經被高中生作文用濫了,最好也不用;提升逼格,最好引用法國哲學家的話。

舉例:

“作為一種綿延至今的自我意識……20世紀俄裔法國哲學家科耶夫,從辯證法的角度將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隱喻為一個‘金戒指’的形象,金子就是自然,洞就是人,指環就是精神。在此,人不僅在對自然的否定(勞動)中發現與思維自己,同時也在這種能動關係中,將人的時間性與欲望的存在,轉換為一種觀念傳統,回饋給自然事物恒久不變的同一性。”

這段話來自一個青年藝術家寫實繪畫展。

請問這段話表達了任何跟畫展作品有關聯的意思嗎?

藝術家創作作品,當然可以受到哲學家的影響。但藝術評論中對哲學概念的闡釋,並不是指某些生拉硬拽式的套用,而是要把這些理論真正與作品聯繫在一起。別忘了,觀眾是來看畫的啊。

第四,絕對不能給出明確的觀點

不說人話的藝術評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評論觀點一定不能清晰明確,必須模棱兩可,雲遮霧罩,讓人不明覺厲。

舉例:

“藝術家摒棄了過多的主觀判斷,以開放的姿態、孩童般的不差別視角和純真的心靈去感知一切。”

這個觀點,乍一看很專業,但仔細一想,藝術家的理念和風格到底是啥,說了和沒說一樣。

開放的姿態是什麼姿態?孩童般的不差別視角是什麼?要知道,孩童也分別人家的孩子和熊孩子呢。

第五,不知道該評論啥,萬能套路用起來。

還有一種情況,其實是因為那些自詡為“藝術家”的人,作品實在太爛,但藝評家收了他們的錢,應邀寫文章,總得寫幾句好話。可對著作品實在誇不出好來,就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寫一寫藝術家生平,胡亂吹捧一下對方的藝術追求,字數也就湊夠了。

套路如下,所謂“藝評家們”就開始了他們的Ctrl C 和 Ctrl V。

舉例:

“XXX獨創了“中西合一全球畫畫風”……他所追求的,就是“把中西融合推進到中國畫和西方現代派結合,創造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繪畫流派。”

偉大的志向,需要偉大的人去成就,XXX甘做藝術的聖徒,信奉藝術使自然更完美。”

這段話,放在四海之內提倡中西結合的藝術家身上,全部通用。

還有些藝術家境界更高,六合八荒全部拿來大亂燉,那麼可以這樣寫:其作品試圖打破地域、流派之間的隔閡,實現貫通古今,融會中西,匯通南北的藝術理念。

混當代中國書畫圈的所謂“書畫名家”們,但凡臨摹過幾幅字畫,可以寫“追摹宋元明清”;畫工筆的,一定要寫上“氣韻生動”;畫寫意的,就說“真正做到了似與不似”之間;畫水墨的,必然是“水墨淋漓”。

最可怕的是,誇一個三十多歲的藝術家用筆老到,人書俱老,你們有沒有考慮過這些詞語的感受?!建議溫習一下這首老歌:

寫一篇好的藝術評論很難,首先,你得會看畫,懂畫。

其次,你還得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形成一個真實、可靠的觀點,一擊即中。而不是語焉不詳,搗搗漿糊,美化美化,吹捧吹捧。

最後,藝術評論是一篇文章,需要你有寫作能力。

不是拿著鍵盤敲字就叫寫作能力,如何能把一個意思,深入淺出地告訴大家,而不是套用學術語言,甚至胡亂創造一些看似高大上的表達方式,這種語言貌似複雜,實際上是寫作者在偷懶,因為他根本沒思考,也沒消化,就將現成的套話順手拿來用了。

中國的美術評論曾經非常優美,像詩一樣的語言。“吳帶當風”就能讓人瞬間想到吳道子筆下各神仙飄逸的裙角。“一江兩岸”,就直接講清了倪瓚大多數作品的構圖。

唐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局部)

元 倪瓚 《漁莊秋霽圖》 紙本水墨

96.1x46.1cm 上海博物館藏

陳丹青曾在CCAA當代藝術獎評論獎現場表示,組委會收到的30多份藝術評論提案有一半看不懂,而他作為中方的評委,實在無法忍受:“我沒有想到學術論文(腔)已經入侵到當代藝術裡了,這些藝術評論寫的什麼,我看不懂,我真想一頭撞牆撞死了!我想死!”

一篇好的藝術評論,是幫助你更好的理解藝術,而不是讓你對藝術敬而遠之。可惜,現在大部分的藝術評論,都是讓觀者一臉懵逼,想撞牆死了算了。然而,他們還瞧不起寫藝術普及文的我們,街頭小報,不登大雅之堂。不過,滿篇天書的大雅之堂,也挺沒勁的。

雖然藝術圈充斥著不說人話的藝評,但大家也不要感到絕望,因為瞭解藝術的優質途徑還有很多,絕對不會把你嚇跑的那種,比如通過下面這本書。

《畫史上的名作·中國卷》以“極簡中國美術史”為理念,為讀者精心遴選100幅中國畫傳世名作,配以著名作家、藝術家馮驥才先生親自撰寫的文字,用充滿靈動才思的語(ren)言(hua),對這100幅歷史名畫的藝術特點,畫家的藝術成就、藝術特色,創作手法一一進行闡述,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看不懂了!

一幅高清印刷的名畫+一段散文般的專業知識介紹,讓你既能快速收穫美術史知識,又能體會馮驥才先生文字中獨有的韻味,獲得豐富的感官體驗。

除了內容精彩,圖書的開本大,圖片有很多局部細節,可以將名畫看得更加清楚。這種形式最適合中國美術史入門級愛好者,或者買一本送給孩子,讓他從小在“知識和美”的環境中長大,這才是對他成長最好的禮物。

如何買書:

1、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民國畫事】

以下為實拍圖欣賞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於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民國畫事更多精彩內容

這樣的老太太世間不會再有——張大千傳奇女弟子方召麐

畫出倫勃朗之後,人工智慧會不會超越趙孟頫和王羲之?丨畫事

傅抱石:謙虛是我的表面,心裡的驕傲要上那座高山丨畫事

打算排隊4小時看《千里江山圖》?很有可能會白排丨畫事

渡海三家:那個回不去的地方,叫家鄉丨畫事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出現了宋元丨畫事

抽根煙冷靜一下,猜猜這幅達芬奇能賣多少億?丨畫事

海量現場圖!關西拍賣好畫實拍細節大放送~

評論區留言,和畫事君聊天兒

▼▼▼

在網上發佈的通稿裡有如下字眼:

置放了600只白瓷碗,經過四天的製作時間完成基本表達。整個表達過程是將墨汁、水調和後形成物質性的原態水墨,再以日常經驗的方式用水壺將這些水墨裝滿600只瓷碗中。從而賦予了物質屬性的水墨具有了文化性的關聯,由此轉換為儀式性的思想表達的精神訴求。

我朋友當時看完這段話,疑惑地問我:“什麼叫做‘以日常經驗的方式’?”。

我說:“就是你平時怎麼用水壺倒水墨,現在還怎麼倒”。

朋友聽完,恍然大悟,無話可說。

這一整段話,為我們示範了什麼叫做“把墨汁跟水攪合倒進碗裡”的加長夜用型表達方式,個人認為值得朗讀並背誦全文,日後如有裝X需要,可以學以致用。

第二,絕對不能用短句。

為了顯得高深、專業,句式當然是越雜糅越好,最好讓人找不到句子主幹。

如果能用西方翻譯腔就更高級了,反正終極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看不懂。

舉例:

“無論是媒介與方法還是觀念和語言,在繪畫和圖像的關係互動中延伸出了圖像之後如何重返和回歸繪畫自身問題的多維線索。”

看到這句話,覺得作者仿佛給大家出了一道考研英語長難句閱讀,53個字中間只有一個逗號,一口氣讀下來簡直要窒息。而且,句式和表達也不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濃濃的翻譯腔,別說只為欣賞作品的外行群眾,連學藝術史專業的學生看到這樣的話,也要讀個兩三遍才能意會。好不容易讀懂了第二句,就已經忘記第一句說的是什麼了。

而這僅僅是一篇近3000字藝評中的兩句。若是將整篇拿來閱讀,觀眾怕是要深深懷疑起自己的中文水準和記憶力,什麼看畫的心情都沒有了。

第三,提高逼格,必須引用哲學家的話。

中國哲學家太low最好不要選;康得黑格爾尼采這種德國哲學家,已經被高中生作文用濫了,最好也不用;提升逼格,最好引用法國哲學家的話。

舉例:

“作為一種綿延至今的自我意識……20世紀俄裔法國哲學家科耶夫,從辯證法的角度將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隱喻為一個‘金戒指’的形象,金子就是自然,洞就是人,指環就是精神。在此,人不僅在對自然的否定(勞動)中發現與思維自己,同時也在這種能動關係中,將人的時間性與欲望的存在,轉換為一種觀念傳統,回饋給自然事物恒久不變的同一性。”

這段話來自一個青年藝術家寫實繪畫展。

請問這段話表達了任何跟畫展作品有關聯的意思嗎?

藝術家創作作品,當然可以受到哲學家的影響。但藝術評論中對哲學概念的闡釋,並不是指某些生拉硬拽式的套用,而是要把這些理論真正與作品聯繫在一起。別忘了,觀眾是來看畫的啊。

第四,絕對不能給出明確的觀點

不說人話的藝術評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評論觀點一定不能清晰明確,必須模棱兩可,雲遮霧罩,讓人不明覺厲。

舉例:

“藝術家摒棄了過多的主觀判斷,以開放的姿態、孩童般的不差別視角和純真的心靈去感知一切。”

這個觀點,乍一看很專業,但仔細一想,藝術家的理念和風格到底是啥,說了和沒說一樣。

開放的姿態是什麼姿態?孩童般的不差別視角是什麼?要知道,孩童也分別人家的孩子和熊孩子呢。

第五,不知道該評論啥,萬能套路用起來。

還有一種情況,其實是因為那些自詡為“藝術家”的人,作品實在太爛,但藝評家收了他們的錢,應邀寫文章,總得寫幾句好話。可對著作品實在誇不出好來,就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寫一寫藝術家生平,胡亂吹捧一下對方的藝術追求,字數也就湊夠了。

套路如下,所謂“藝評家們”就開始了他們的Ctrl C 和 Ctrl V。

舉例:

“XXX獨創了“中西合一全球畫畫風”……他所追求的,就是“把中西融合推進到中國畫和西方現代派結合,創造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繪畫流派。”

偉大的志向,需要偉大的人去成就,XXX甘做藝術的聖徒,信奉藝術使自然更完美。”

這段話,放在四海之內提倡中西結合的藝術家身上,全部通用。

還有些藝術家境界更高,六合八荒全部拿來大亂燉,那麼可以這樣寫:其作品試圖打破地域、流派之間的隔閡,實現貫通古今,融會中西,匯通南北的藝術理念。

混當代中國書畫圈的所謂“書畫名家”們,但凡臨摹過幾幅字畫,可以寫“追摹宋元明清”;畫工筆的,一定要寫上“氣韻生動”;畫寫意的,就說“真正做到了似與不似”之間;畫水墨的,必然是“水墨淋漓”。

最可怕的是,誇一個三十多歲的藝術家用筆老到,人書俱老,你們有沒有考慮過這些詞語的感受?!建議溫習一下這首老歌:

寫一篇好的藝術評論很難,首先,你得會看畫,懂畫。

其次,你還得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形成一個真實、可靠的觀點,一擊即中。而不是語焉不詳,搗搗漿糊,美化美化,吹捧吹捧。

最後,藝術評論是一篇文章,需要你有寫作能力。

不是拿著鍵盤敲字就叫寫作能力,如何能把一個意思,深入淺出地告訴大家,而不是套用學術語言,甚至胡亂創造一些看似高大上的表達方式,這種語言貌似複雜,實際上是寫作者在偷懶,因為他根本沒思考,也沒消化,就將現成的套話順手拿來用了。

中國的美術評論曾經非常優美,像詩一樣的語言。“吳帶當風”就能讓人瞬間想到吳道子筆下各神仙飄逸的裙角。“一江兩岸”,就直接講清了倪瓚大多數作品的構圖。

唐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局部)

元 倪瓚 《漁莊秋霽圖》 紙本水墨

96.1x46.1cm 上海博物館藏

陳丹青曾在CCAA當代藝術獎評論獎現場表示,組委會收到的30多份藝術評論提案有一半看不懂,而他作為中方的評委,實在無法忍受:“我沒有想到學術論文(腔)已經入侵到當代藝術裡了,這些藝術評論寫的什麼,我看不懂,我真想一頭撞牆撞死了!我想死!”

一篇好的藝術評論,是幫助你更好的理解藝術,而不是讓你對藝術敬而遠之。可惜,現在大部分的藝術評論,都是讓觀者一臉懵逼,想撞牆死了算了。然而,他們還瞧不起寫藝術普及文的我們,街頭小報,不登大雅之堂。不過,滿篇天書的大雅之堂,也挺沒勁的。

雖然藝術圈充斥著不說人話的藝評,但大家也不要感到絕望,因為瞭解藝術的優質途徑還有很多,絕對不會把你嚇跑的那種,比如通過下面這本書。

《畫史上的名作·中國卷》以“極簡中國美術史”為理念,為讀者精心遴選100幅中國畫傳世名作,配以著名作家、藝術家馮驥才先生親自撰寫的文字,用充滿靈動才思的語(ren)言(hua),對這100幅歷史名畫的藝術特點,畫家的藝術成就、藝術特色,創作手法一一進行闡述,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看不懂了!

一幅高清印刷的名畫+一段散文般的專業知識介紹,讓你既能快速收穫美術史知識,又能體會馮驥才先生文字中獨有的韻味,獲得豐富的感官體驗。

除了內容精彩,圖書的開本大,圖片有很多局部細節,可以將名畫看得更加清楚。這種形式最適合中國美術史入門級愛好者,或者買一本送給孩子,讓他從小在“知識和美”的環境中長大,這才是對他成長最好的禮物。

如何買書:

1、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民國畫事】

以下為實拍圖欣賞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於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民國畫事更多精彩內容

這樣的老太太世間不會再有——張大千傳奇女弟子方召麐

畫出倫勃朗之後,人工智慧會不會超越趙孟頫和王羲之?丨畫事

傅抱石:謙虛是我的表面,心裡的驕傲要上那座高山丨畫事

打算排隊4小時看《千里江山圖》?很有可能會白排丨畫事

渡海三家:那個回不去的地方,叫家鄉丨畫事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出現了宋元丨畫事

抽根煙冷靜一下,猜猜這幅達芬奇能賣多少億?丨畫事

海量現場圖!關西拍賣好畫實拍細節大放送~

評論區留言,和畫事君聊天兒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