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阿Q”走了,我們只剩下廉價又無意義的笑聲

10月16日, 著名喜劇藝術家嚴順開去世, 享年80歲。 他曾多次登上春晚舞臺, 為我們帶來過無數笑聲, 他所飾演的阿Q, 更是成為了永恆的經典。 一生從事喜劇表演的嚴順開, 中央戲劇學院科班出身, 早年是專業的上海滑稽戲演員。 可以說, 他的表演功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滑稽戲這一曲藝形式的滋養。

滑稽戲主要是用上海話和滑稽方式演出的舞臺劇, 流行於蘇滬浙一帶, 擅長表達生活細節, 是海派文化的重要部分。 它貌似西方中世紀的世俗劇、文藝復興後的鬧劇, 但實則是一種高超的表演藝術, 更體現著中國人獨特的逗笑方式——多滑稽,

無幽默, 少惡搞。

但如今, 曾經火爆的滑稽戲已然萎縮, 我們越來越追求新、奇、快, 能立刻轉化為身體快感的笑料才能獲得市場空間。 於是無厘頭和惡搞興起, 甚至短視頻的各種神功也成了笑的來源。

喜劇是人間的故事, 要把人世看透又不失天真, 才能產生高級的笑。 但凡好的喜劇, 內涵無不是悲涼。 可是今天的我們失去了對日常生活的敏感, 於是也遠離了俗世中的笑點和趣味, 只能一味追求無邏輯、毒舌、貧嘴的刺激。 得到笑聲越容易, 這種笑聲就越廉價。 一味追求搞笑就像抽大煙, 癮越來越大, 少抽點還戒不掉。 而滑稽這種不刺激的東西, 當不了大煙槍, 只好留著當非遺了。

371見

《洞見》第371期

“阿Q”走了, 我們只剩下廉價又無意義的笑聲

喜劇藝術家嚴順開

我們缺乏好的喜劇, 但又在生活中充滿了笑聲, 那海量笑聲沒有帶來快樂。 我們仍不會大度和明智, 不會減輕生活的壓力和痛苦, 苦悶與無聊填滿了每一個空隙。 我們忙忙碌碌, 終究一無所獲。

——題記

“我和你困覺, 我和你困覺!”——《阿Q正傳》

得知老爺子嚴順開去世, 心中不是滋味。 演阿Q的演員走了, 但阿Q精神如僵屍般死灰復燃著, 或者阿Q就從未離我們遠去過。

阿Q是出喜劇, 生活也是喜劇, 如今天堂中多了笑聲, 而人間的笑聲, 卻日漸變味兒了。

曾經火爆的滑稽, 如今後繼乏人

嚴順開先生是滑稽戲演員出身, 正經八百的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生。 他演過很多滑稽戲、小品和影視, 阿Q只是其中之一。

滑稽是一種風格, 並非只滑稽戲獨有。 一百年前, 滑稽隨著上海這片灘急速發展, 出現了小熱昏、說朝報等表演。 “小熱昏”即“熱得發昏”, 有位賣秋梨膏的前輩藝人杜寶林, 用滑稽唱曲招徠顧客, 自稱是“熱得發昏隨口瞎唱”, 不能當真;“說朝報”是賣報的,

一邊敲鑼一邊唱新聞。 後來這兩種都發展成了曲藝形式。

海派的滑稽, 有文明戲、獨腳戲、趣劇、隔壁戲、蘇州灘簧、寧波灘簧(也叫四明文戲, 寧波古稱四明)、申曲等很多種, 再加上相聲、滑稽大鼓、滑稽京劇, 各劇種互有借鑒, 織網般豐富了海派的文化。

比起其他劇種, 上海滑稽戲相對較晚, 主要用上海話並用滑稽的方式演劇, 流行於蘇滬浙一帶, 除了上海, 蘇州、無錫、常州、杭州都有滑稽戲和職業劇團, 代表劇作有《七十二家房客》《三毛學生意》等, 連唱帶做, 擅長表達南方人民的生活細節。

滑稽戲貌似西方中世紀的世俗劇、文藝復興後的鬧劇, 但滑稽是種高超的表演藝術, 而非速食文化, 也不是日本自我醜化的諧星和西洋馬戲團中的小丑。

它有一定的門檻, 需要自身的條件, 要能學南方各地方言和地方戲曲, 好的滑稽演員多才多藝, 渾身是戲。

電影《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民國時期, 北京有京劇、八角鼓堂會, 而南方則是滑稽堂會, 由滑稽戲與魔術、蘇灘、申曲等共同演出, 《申報》上登滿了此類堂會的廣告。又有徐卓呆這樣的文人來編戲,有眾多私營電臺從早到晚播放。

1949年以後,《七十二家房客》《滿意不滿意》《小小得月樓》《三毛學生意》等喜劇電影,都由滑稽戲改編。直至改革開放,滑稽對藝術仍有很大影響,如八十年代的小品、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周立波是嚴順開的學生),並波及至當下的脫口秀。

記得1997年,我在北京剛上初中,學校還組織過觀看蘇州滑稽劇團的兒童滑稽戲《一二三,起步走》,那時滑稽戲尚能作為一大劇種在全國巡演。而近些年,滑稽戲日漸萎縮,連有滑稽風格的喜劇也日益減少,上海、蘇州的不少本地年輕人已不知滑稽戲為何物。

知名滑稽藝人毛猛達在採訪中說過:“三個劇團加起來,沒有一個在職的編劇,沒有一個在職的導演,一個也沒有。沒有一個人才培養機制,最最重要的是,沒有市場。”

滑稽並非不好笑,卻幹不過無厘頭和短視頻

《笑》封面

哲學家柏格森說:“一個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好與他忘掉自己的程度想等。滑稽是無意識的。”“滑稽正是產生於當社會和個人擺脫了保存自己的操心,而開始把自己當作藝術品的那一刻。”滑稽演員有時候像提線木偶,觀眾似乎在享受他們被上帝之手提線戲耍的歡樂,更有時候,人們會想起自己也是木偶之一。

博大精深的上海滑稽如何淪落得沒人看?咱就來看一段滑稽,楊華生的獨腳戲《寧波空城計》:

甲:(唱)嶽奴正在城樓觀山景,耳朵邊聽見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翻影,卻原來司馬老爺……(無限止地拖長音,一直到似乎斷氣為止)

乙:啊!斷氣了!去了!我馬上搶救!替他打氣,(作打氣狀)接氧氣。

甲:(一口氣回上來,接唱)“呀……”

乙:總算一口氣回來了。

甲:(接唱)發來的兵,一來是馬謖無謀唔沒才能,二來是將相不和失守嶽奴街亭,連奪三城儂柴泡春,我相相唔奴面孔雪白,良心赤黑,為啥事體還要那嶽西城和總搶乾淨。諸葛亮在城樓把駕等,等候唔奴司馬來到,阿拉搭儂兩家頭吃吃老酒談談心。西城唔沒別個花樣景,嶽老早就嘔人買好:年糕、粽子、鹹菜、豆瓣、鹹蟹、蝦醬、小黃魚、龍頭烤、海菜古、韭菜芽、黃泥螺、臭冬瓜……

乙:(打斷)喂!諸葛亮在自由市場做小生意呀!

就算聽不懂,也能樂出來。

先區分一下逗人發笑活動中的滑稽、幽默與惡搞。中國人的逗笑,多滑稽,無幽默,少惡搞。我們並非是不懂笑,東漢的擊鼓說唱俑,後宮中的弄臣俳優,戲曲中多有詼諧和插科打諢的丑角,這都是滑稽,文人中也不乏有滑稽聯話、滑稽小說、XX滑稽詩文集等。

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天災人禍,加上政治上的嚴酷統治,百姓生活十分疾苦,文藝生活貧乏單一,唯有欣賞短平快的滑稽作為精神麻醉。統治越嚴酷,文化越落後,也就越要通過講滑稽看滑稽來消遣。幽默(Humor)是一種我們缺少的氣質,它進入中國不過百年,它始終與邏輯和智慧有關,更傾向於諷刺與揶揄。而惡搞是近些年才興起,則更直接,純粹為了製造笑聲。

卓別林

滑稽有語言諧音、巧合、重複、東拉西扯、歪講糾纏、生搬硬套等技法,更看重演員的表演功力,有演員臨場發揮的空間。而少有網路段子中特別雷人、冷的、無厘頭的惡搞。滑稽戲題材有限,多適合演市井小人物,而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有些先天不足,很多熱愛《魔戒》《哈利·波特》的人不一定喜歡滑稽戲。

既然滑稽擅長展現生活故事,那就要有生活作為創作來源。《寧波空城計》中的數菜名都是尋常人家的地方小菜,正是建立在濃縮了地方生活的基礎上。現代化使得大家生活日漸趨同,我們失去了對日常生活的敏感,也遠離了俗世中的笑點和趣味,而是一味追求無邏輯、毒舌、貧嘴的刺激以換取炸點般的爆笑,如:

人和妖精都是媽生的,不同的是,人是人他媽生的,妖是妖他媽生的,如果妖有一顆仁慈的心,那他就不再是妖,是人妖。(周星馳《大話西遊》)

先上來個演員,伸手轉飛起一個大手絹,又伸手拉開褲子的鬆緊帶,一下子手絹飛到褲襠裡了。一會兒後面上個演員說:“你飛個手絹算什麼?有本事你飛把菜刀。”(二人轉)

我們需要“直給”,需要三十秒一個大包袱的“喜劇”。觀眾在劇場內,對笑的需要如同食道癌晚期的病人,要像灌雞湯一樣灌笑話,否則樂不起來。

2000年前後,電腦逐漸普及,除了帶來網路文學,更有周星馳的電影,很快無厘頭成為一種人們表達的方式。如今,如何判斷一個人下地鐵或公交,要看他是否收起手機,點開手機能看到最新的網路段子和鬼畜視頻,更迅捷、直接和立體化。

如這樣的搞笑視頻:兩對男女狹路相逢,男男決鬥時,忽然同時把對方女友暴打一頓,下一幕倆男的共同歡慶,原來是互毆女友來報復平日的“虐待”。這視頻沒意義也沒意思,但卻有矛盾衝突、意想不到、劇情反轉等諸多元素,會吸引人看下去。

短視頻是免費的,觀眾在厭煩的一秒之內會跳出更多的視頻用來備選。我們追求新、奇、快,要將喜劇立轉為身體快感。傳播最火的不一定是笑話,還有“快手”中的神功。

一味只追求搞笑就像抽大煙,癮越來越大,少抽點還戒不掉。我們的滑稽不刺激,當不了大煙槍,只好留著當非遺了。

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一樣亟需笑聲

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當下一樣需要笑聲。滑稽戲不滑稽,喜劇不喜,相聲不逗笑,這是天下最有喜感、最逗笑和最滑稽的事。

我曾有很多在中原農村看野檯子戲的經歷,身邊的觀眾穿著藍色工作服叼著煙袋杆,滿腦袋白頭發茬兒,女人們奶著孩子打著毛衣,但他們絕不是禮貌性地鼓掌,更不是文青觀眾那般誰嗓門大就給誰叫好。他們都懂戲,不論評戲還是梆子,臺上台下隨時互動,且笑且哭。就在那老戲臺下的滿地煙頭和瓜子皮中,我堅信沒有不懂戲的觀眾,只有故步自封的演員。

滑稽喜劇首先要笑起來,再要笑得技術起來、藝術起來。不好笑是演員的功力不夠,外加編劇脫離了生活。想要觀眾笑觀眾就笑,想要觀眾哭觀眾就哭,這是演員的基本功,否則談不上塑造人物。在相對還容易笑的八十年代,有不少相聲難聽得想笑卻笑不出來,這是體制給了演員禁錮,更是演員禁錮了自己。

民國時同樣有禁演公約,如不准唱猥褻詞句及表演、不准有罵人之詞句、不准唱哭調、不准演唱當局已經禁止之詞調及表演(如“仿毛毛雨”、“桃花江調”及“草裙舞”等),但照樣是滑稽喜劇的黃金時期。那時有現代電影第一“巨人”的殷秀岑,以胖來表演喜劇,體重近三百斤,他與瘦如猴兒的韓蘭根搭檔,均為民國時知名的滑稽影星。

理想中的喜劇,是看腳本微笑,而現場演出時大笑。在笑過之後,越琢磨越可樂,沒事時把劇情心裡過一遍,能一人笑疼肚子。六十年代有個老電影叫《糧食》,有這樣的臺詞:

四和尚(漢奸):報告太君,(炮)樓下來了很多八路,您要不下去看看?

翻譯官:混蛋!八路來了你讓太君下去,你什麼意思?

這麼兩句,寫出了外強中乾的日本人,媚上欺下圓滑透骨的翻譯官,跪舔太君的漢奸,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在題材和時代的限制下,藝術家能如此運用喜劇技法,值得我們反思。

電影《泰囧》海報

喜劇比悲劇難寫,它是人間的故事,要把人世看透又不失天真,表現技法不多但又不能讓觀眾覺得重複。喜劇的手法,多是誤會、錯位等,從電影《五朵金花》乃至《泰囧》,都沒離開這幾個技法。技法背後有不同的意義,《五朵金花》是宣傳,而《泰囧》幾乎沒意義。觀眾寧可看無意義的,也不看宣傳的,所以哪怕開心麻花的一系列喜劇電影用的梗很老,依然賣座。可是說到梗這回事,有個講究,寧用一百年前的,也別用三十年前的。

觀眾欣賞印度寶萊塢的喜劇片,並非印度人比我們更滑稽,而是更生活、更人性化。我相信,總會人喜歡開心地坐在劇場裡,欣賞文化沉澱下的喜劇藝術的。不管是在哪裡,都會有當地文化韻味的笑聲。

也許該重拍《阿Q正傳》了

我們得到笑聲越容易,這種笑聲也就越廉價。如電視相聲小品和綜藝節目中的配音笑聲,充滿機械味兒,最廉價但最沒意思。而當年梁左、王朔、英達、英壯等創作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是現場觀眾真實的笑。

情景喜劇《我愛我家》劇照

但凡好的喜劇,內涵無不是悲涼。侯寶林、馬三立是笑的大師,陳佩斯朱時茂也是一代名家,我們琢磨他們的作品,始終是笑過之後有內涵。

回過頭來,又想起了從不製造廉價笑聲的嚴順開。

嚴順開表演的阿Q始終追求喜劇的民族化,電影、話劇都是外國傳來的,但他的阿Q是最中國化的。阿Q是濃縮的鄉村小民形象,有滑稽的一面,但魯迅先生生前最怕把阿Q拍成滑稽戲。小說《阿Q正傳》是最好的喜劇,電影《阿Q正傳》是滑稽與喜劇因素在名著上一次成功的應用(影片中吳媽的扮演者同為滑稽戲名家綠楊女士)。

經典是需要每代人都去詮釋的,正是一代人對經典的理解反映了時代。嚴順開走了,在這樣一個時代,也許該重拍《阿Q正傳》了。

參考文獻:

《楊張笑沈四友笑集》第一輯,1949年

《話劇創始期回憶錄》,徐卓呆 著,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

《獨腳戲》,劉慶主 編,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

《笑》,柏格森 著,徐繼曾 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年

《阿Q正傳》,魯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作者簡介

侯磊

青年作家、詩人

版權聲明

《申報》上登滿了此類堂會的廣告。又有徐卓呆這樣的文人來編戲,有眾多私營電臺從早到晚播放。

1949年以後,《七十二家房客》《滿意不滿意》《小小得月樓》《三毛學生意》等喜劇電影,都由滑稽戲改編。直至改革開放,滑稽對藝術仍有很大影響,如八十年代的小品、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周立波是嚴順開的學生),並波及至當下的脫口秀。

記得1997年,我在北京剛上初中,學校還組織過觀看蘇州滑稽劇團的兒童滑稽戲《一二三,起步走》,那時滑稽戲尚能作為一大劇種在全國巡演。而近些年,滑稽戲日漸萎縮,連有滑稽風格的喜劇也日益減少,上海、蘇州的不少本地年輕人已不知滑稽戲為何物。

知名滑稽藝人毛猛達在採訪中說過:“三個劇團加起來,沒有一個在職的編劇,沒有一個在職的導演,一個也沒有。沒有一個人才培養機制,最最重要的是,沒有市場。”

滑稽並非不好笑,卻幹不過無厘頭和短視頻

《笑》封面

哲學家柏格森說:“一個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好與他忘掉自己的程度想等。滑稽是無意識的。”“滑稽正是產生於當社會和個人擺脫了保存自己的操心,而開始把自己當作藝術品的那一刻。”滑稽演員有時候像提線木偶,觀眾似乎在享受他們被上帝之手提線戲耍的歡樂,更有時候,人們會想起自己也是木偶之一。

博大精深的上海滑稽如何淪落得沒人看?咱就來看一段滑稽,楊華生的獨腳戲《寧波空城計》:

甲:(唱)嶽奴正在城樓觀山景,耳朵邊聽見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翻影,卻原來司馬老爺……(無限止地拖長音,一直到似乎斷氣為止)

乙:啊!斷氣了!去了!我馬上搶救!替他打氣,(作打氣狀)接氧氣。

甲:(一口氣回上來,接唱)“呀……”

乙:總算一口氣回來了。

甲:(接唱)發來的兵,一來是馬謖無謀唔沒才能,二來是將相不和失守嶽奴街亭,連奪三城儂柴泡春,我相相唔奴面孔雪白,良心赤黑,為啥事體還要那嶽西城和總搶乾淨。諸葛亮在城樓把駕等,等候唔奴司馬來到,阿拉搭儂兩家頭吃吃老酒談談心。西城唔沒別個花樣景,嶽老早就嘔人買好:年糕、粽子、鹹菜、豆瓣、鹹蟹、蝦醬、小黃魚、龍頭烤、海菜古、韭菜芽、黃泥螺、臭冬瓜……

乙:(打斷)喂!諸葛亮在自由市場做小生意呀!

就算聽不懂,也能樂出來。

先區分一下逗人發笑活動中的滑稽、幽默與惡搞。中國人的逗笑,多滑稽,無幽默,少惡搞。我們並非是不懂笑,東漢的擊鼓說唱俑,後宮中的弄臣俳優,戲曲中多有詼諧和插科打諢的丑角,這都是滑稽,文人中也不乏有滑稽聯話、滑稽小說、XX滑稽詩文集等。

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天災人禍,加上政治上的嚴酷統治,百姓生活十分疾苦,文藝生活貧乏單一,唯有欣賞短平快的滑稽作為精神麻醉。統治越嚴酷,文化越落後,也就越要通過講滑稽看滑稽來消遣。幽默(Humor)是一種我們缺少的氣質,它進入中國不過百年,它始終與邏輯和智慧有關,更傾向於諷刺與揶揄。而惡搞是近些年才興起,則更直接,純粹為了製造笑聲。

卓別林

滑稽有語言諧音、巧合、重複、東拉西扯、歪講糾纏、生搬硬套等技法,更看重演員的表演功力,有演員臨場發揮的空間。而少有網路段子中特別雷人、冷的、無厘頭的惡搞。滑稽戲題材有限,多適合演市井小人物,而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有些先天不足,很多熱愛《魔戒》《哈利·波特》的人不一定喜歡滑稽戲。

既然滑稽擅長展現生活故事,那就要有生活作為創作來源。《寧波空城計》中的數菜名都是尋常人家的地方小菜,正是建立在濃縮了地方生活的基礎上。現代化使得大家生活日漸趨同,我們失去了對日常生活的敏感,也遠離了俗世中的笑點和趣味,而是一味追求無邏輯、毒舌、貧嘴的刺激以換取炸點般的爆笑,如:

人和妖精都是媽生的,不同的是,人是人他媽生的,妖是妖他媽生的,如果妖有一顆仁慈的心,那他就不再是妖,是人妖。(周星馳《大話西遊》)

先上來個演員,伸手轉飛起一個大手絹,又伸手拉開褲子的鬆緊帶,一下子手絹飛到褲襠裡了。一會兒後面上個演員說:“你飛個手絹算什麼?有本事你飛把菜刀。”(二人轉)

我們需要“直給”,需要三十秒一個大包袱的“喜劇”。觀眾在劇場內,對笑的需要如同食道癌晚期的病人,要像灌雞湯一樣灌笑話,否則樂不起來。

2000年前後,電腦逐漸普及,除了帶來網路文學,更有周星馳的電影,很快無厘頭成為一種人們表達的方式。如今,如何判斷一個人下地鐵或公交,要看他是否收起手機,點開手機能看到最新的網路段子和鬼畜視頻,更迅捷、直接和立體化。

如這樣的搞笑視頻:兩對男女狹路相逢,男男決鬥時,忽然同時把對方女友暴打一頓,下一幕倆男的共同歡慶,原來是互毆女友來報復平日的“虐待”。這視頻沒意義也沒意思,但卻有矛盾衝突、意想不到、劇情反轉等諸多元素,會吸引人看下去。

短視頻是免費的,觀眾在厭煩的一秒之內會跳出更多的視頻用來備選。我們追求新、奇、快,要將喜劇立轉為身體快感。傳播最火的不一定是笑話,還有“快手”中的神功。

一味只追求搞笑就像抽大煙,癮越來越大,少抽點還戒不掉。我們的滑稽不刺激,當不了大煙槍,只好留著當非遺了。

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一樣亟需笑聲

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當下一樣需要笑聲。滑稽戲不滑稽,喜劇不喜,相聲不逗笑,這是天下最有喜感、最逗笑和最滑稽的事。

我曾有很多在中原農村看野檯子戲的經歷,身邊的觀眾穿著藍色工作服叼著煙袋杆,滿腦袋白頭發茬兒,女人們奶著孩子打著毛衣,但他們絕不是禮貌性地鼓掌,更不是文青觀眾那般誰嗓門大就給誰叫好。他們都懂戲,不論評戲還是梆子,臺上台下隨時互動,且笑且哭。就在那老戲臺下的滿地煙頭和瓜子皮中,我堅信沒有不懂戲的觀眾,只有故步自封的演員。

滑稽喜劇首先要笑起來,再要笑得技術起來、藝術起來。不好笑是演員的功力不夠,外加編劇脫離了生活。想要觀眾笑觀眾就笑,想要觀眾哭觀眾就哭,這是演員的基本功,否則談不上塑造人物。在相對還容易笑的八十年代,有不少相聲難聽得想笑卻笑不出來,這是體制給了演員禁錮,更是演員禁錮了自己。

民國時同樣有禁演公約,如不准唱猥褻詞句及表演、不准有罵人之詞句、不准唱哭調、不准演唱當局已經禁止之詞調及表演(如“仿毛毛雨”、“桃花江調”及“草裙舞”等),但照樣是滑稽喜劇的黃金時期。那時有現代電影第一“巨人”的殷秀岑,以胖來表演喜劇,體重近三百斤,他與瘦如猴兒的韓蘭根搭檔,均為民國時知名的滑稽影星。

理想中的喜劇,是看腳本微笑,而現場演出時大笑。在笑過之後,越琢磨越可樂,沒事時把劇情心裡過一遍,能一人笑疼肚子。六十年代有個老電影叫《糧食》,有這樣的臺詞:

四和尚(漢奸):報告太君,(炮)樓下來了很多八路,您要不下去看看?

翻譯官:混蛋!八路來了你讓太君下去,你什麼意思?

這麼兩句,寫出了外強中乾的日本人,媚上欺下圓滑透骨的翻譯官,跪舔太君的漢奸,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在題材和時代的限制下,藝術家能如此運用喜劇技法,值得我們反思。

電影《泰囧》海報

喜劇比悲劇難寫,它是人間的故事,要把人世看透又不失天真,表現技法不多但又不能讓觀眾覺得重複。喜劇的手法,多是誤會、錯位等,從電影《五朵金花》乃至《泰囧》,都沒離開這幾個技法。技法背後有不同的意義,《五朵金花》是宣傳,而《泰囧》幾乎沒意義。觀眾寧可看無意義的,也不看宣傳的,所以哪怕開心麻花的一系列喜劇電影用的梗很老,依然賣座。可是說到梗這回事,有個講究,寧用一百年前的,也別用三十年前的。

觀眾欣賞印度寶萊塢的喜劇片,並非印度人比我們更滑稽,而是更生活、更人性化。我相信,總會人喜歡開心地坐在劇場裡,欣賞文化沉澱下的喜劇藝術的。不管是在哪裡,都會有當地文化韻味的笑聲。

也許該重拍《阿Q正傳》了

我們得到笑聲越容易,這種笑聲也就越廉價。如電視相聲小品和綜藝節目中的配音笑聲,充滿機械味兒,最廉價但最沒意思。而當年梁左、王朔、英達、英壯等創作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是現場觀眾真實的笑。

情景喜劇《我愛我家》劇照

但凡好的喜劇,內涵無不是悲涼。侯寶林、馬三立是笑的大師,陳佩斯朱時茂也是一代名家,我們琢磨他們的作品,始終是笑過之後有內涵。

回過頭來,又想起了從不製造廉價笑聲的嚴順開。

嚴順開表演的阿Q始終追求喜劇的民族化,電影、話劇都是外國傳來的,但他的阿Q是最中國化的。阿Q是濃縮的鄉村小民形象,有滑稽的一面,但魯迅先生生前最怕把阿Q拍成滑稽戲。小說《阿Q正傳》是最好的喜劇,電影《阿Q正傳》是滑稽與喜劇因素在名著上一次成功的應用(影片中吳媽的扮演者同為滑稽戲名家綠楊女士)。

經典是需要每代人都去詮釋的,正是一代人對經典的理解反映了時代。嚴順開走了,在這樣一個時代,也許該重拍《阿Q正傳》了。

參考文獻:

《楊張笑沈四友笑集》第一輯,1949年

《話劇創始期回憶錄》,徐卓呆 著,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

《獨腳戲》,劉慶主 編,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

《笑》,柏格森 著,徐繼曾 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年

《阿Q正傳》,魯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作者簡介

侯磊

青年作家、詩人

版權聲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